-
太子参新品种'贵参1号'生产适应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明确太子参新品种的生产适应性,为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小区试验结合区域生产试验,在贵州省选取9个试验点对3个太子参品种的生长、抗病性、产量、品质进行考察.结果:与'施太1号'和农家种相比,'贵参1号'在株高、叶片大小、花朵数等地上部分农艺性状上有明显优势;病毒病病株率和病叶率显著降低,仅为2.53%和9.09%;药材平均亩产达到389 kg,多个试验点较农家种平均增产120%左右;药材形状近纺锤形,单个药材重量显著高于农家种,一、二等药材比例较'施太1号'和农家种均显著增加,统货比例显著降低.药材质量均符合规定,水溶性浸出物含量45%、灰分2.6%均显著低于'施太1号';水分8.9%、环肽B含量0.0127%、多糖含量27%,均与'施太1号'及农家种无显著差异.结论:综合考虑生长、抗病性、产量和品质,太子参新品种'贵参1号'在贵州省东部到西部均有较强的适应性,建议作为优良品种在贵州省推广种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IgG N-糖链与胃癌Lauren分型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血清IgG N-糖链与胃癌Lauren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对2017—2018年于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进行治疗的17例弥漫型和21例肠型胃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汇总并统计一般资料和临床特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N-糖链含量,比较血清IgG N-糖链在肠型与弥漫型胃癌之间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血清IgG N-糖链与Lauren分型的相关性。结果:IgG N-糖链分析包括27个直接检测到的糖链和4个糖链衍生性状。H为己糖,N为乙酰葡萄糖胺,F为岩藻糖,S为唾液酸。不同化疗方案之间的IgG N-糖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肠型胃癌患者相比,弥漫型胃癌患者血清中H3N3F1( t=3.785, P=0.001)、H3N4( t=3.919, P=0.002)、H3N4F1( t=2.770, P=0.005)、H3N5F1( t=2.888, P=0.010)较少;H4N4F1(6)( t=?3.488, P<0.001)、H5N4F1( t=?3.401, P=0.003)、H5N5F1( t=?2.303, P=0.023)、H5N4F1S1( t=?3.068, P=0.008)较多。H3N3F1( OR:1.20, P=0.008)、H3N4( OR:1.32, P=0.005)、H3N4F1( OR:1.13, P=0.017)、H3N5F1( OR:1.78, P=0.015)、H4N4F1(6)( OR:0.43, P=0.008)、H5N4F1( OR:0.74, P=0.008)、H5N5F1( OR:0.32, P=0.036)、H5N4F1S1( OR:0.48, P=0.009)与Lauren分型显著相关。唾液酸化( t=?2.717, P=0.012)和半乳糖化( t=?3.400, P=0.001)的IgG N-糖链在肠型胃癌患者血清中较少。半乳糖化( OR:0.87, P=0.007)和唾液酸化( OR:0.62, P=0.015)与Lauren分型显著相关。 结论:部分IgG N-糖链与胃癌Lauren分型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辅助Lauren分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清宫茯神与茯神木药材文物性状鉴定 及史料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茯神与茯神木药用历史悠久,现在茯神仍是大宗药材商品,而茯神木已在药材市场消失。清宫医案收载的临床案例中有“茯神”“云茯神”“白茯神”“抱木茯神”等多种茯神类药物,故宫博物院尚珍藏有“白茯神”“茯神木”标本。通过对这两件药材文物进行性状鉴定,并结合史料分析,发现清宫“白茯神”与明清本草记载茯神去皮及松根相一致,可以推断清宫医案中的“茯神”“云茯神”“白茯神”等均为茯神(菌核中抱有松根)加工时去除皮与松根,“抱木茯神”“抱茯神”应指含有松根的茯神,“茯神木”则为茯神加工时去皮与白色菌核。当今临床所习用的“茯神”即清代“抱木茯神”。“茯神木”与“茯神”的功效差异很大,应明辨历史商品的本来面目,为传承和发扬清代宫廷医学,深入开展本草学研究提供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生物信息学和机器学习算法鉴定PDR铁死亡关键基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联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和机器学习算法筛选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中铁死亡关键基因和治疗靶点。方法::从GEO数据库和FerrDb数据库中下载PDR转录组测序数据集、基因芯片数据集和铁死亡相关基因列表;筛选出铁死亡相关差异基因并行功能富集分析;通过WGCNA分析方法筛选PDR中铁死亡相关疾病特征基因;综合LASSO算法与SVM-RFE算法筛选出铁死亡关键基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诊断能力;对铁死亡关键基因行GSEA分析;通过DGIdb数据库构建铁死亡关键基因的药物调控网络;应用CIBERSORT算法分析PDR中免疫细胞浸润分布特征。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用于不同基因模块与临床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从3 678个差异基因中筛选出83个铁死亡相关差异基因。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基因参与铁死亡、长寿调节、自噬等信号通路。通过WGCNA分析方法从中筛选出17个铁死亡相关疾病特征基因。联合LASSO算法与SVM-RFE算法从17个疾病特征基因中筛选出3个铁死亡关键基因为PPARA、ABCC5、TSC1,并证明这些基因有很高的诊断效能。单基因GSEA分别展示了3个关键基因高低表达组中富集到的信号通路。从DGIdb数据库中筛选出20个相关药物并构建3个关键基因的药物调控网络。CIBERSORT结果显示,M1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在PDR样本中浸润程度较高。结论::本研究分析鉴定出PDR中3个铁死亡关键基因,为进一步研究PDR的病理分子机制和诊断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二黄止痛凝胶剂基质处方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优选二黄止痛凝胶剂的基质处方。方法:以凝胶剂中卡波姆940、三乙醇胺及甘油量为考察因素,以制剂的外观性状、稳定性、黏度和盐酸小檗碱体外累计释放量为综合评价指标,利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最佳处方工艺。结果:拟合回归方程为 Y=82.25+ 4.95 A+5.19 B+1.41 C+1.51 AB+0.904 0 AC-0.531 9 BC-2.92 A2-1.80 B2-0.182 1 C2, P<0.000 1, r值为0.977,方程回归拟合度较高最佳工艺处方:卡波姆940量为1.84%,三乙醇胺量为卡波姆940的1.30倍,甘油量为13.99 g,3批验证试验的平均综合评分为88.56分,与预测值的偏差分别为2.93%、2.85%、1.55%。 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的二黄止痛凝胶剂制备工艺稳定,实现了处方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膦酸盐对正畸牙根吸收和修复相关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牙根吸收是正畸治疗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其高发性已引起正畸医师的关注。双膦酸盐一类骨吸收抑制剂,能调节体内钙代谢。近年来,有研究证实双膦酸盐能有效缓解正畸导致的牙根吸收。本文就双膦酸盐的生物学性状和应用,以及对牙根吸收和修复相关细胞的影响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3至2019年腹泻患者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上海市浦东新区腹泻患者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流行特征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市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在区的3所三级医院、9所二级医院和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腹泻病原主动监测情况,使用冷增菌法分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并分析菌株生物/血清型、毒力基因型和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使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率的比较。结果: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纳入腹泻患者12 941例,0.7%(88/12 941)患者经确认感染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67.0%(59/88)患者为单一感染,33.0%(29/88)患者为混合感染。年度病原检出率呈升高趋势(0.3%~1.2%)。<5岁年龄组(1.1%,37/3 218)和春季(1.1%,32/2 998)检出率最高(χ 2分别为18.64和9.76, P<0.05)。58.0%(51/88)患者的粪便性状为水样便,15.9%(14/88)患者有发热症状,14.8%(13/88)患者有呕吐症状。3/O:3型为优势菌型(53.4%,47/88),其次为1A/O:8型(15.9%,14/88)和1A/O:5型(6.8%,6/88)。3/O:3型在<5岁年龄组占比89.2%(33/37)。所有3/O:3型菌株4种致病性毒力基因( ail、 ystA、 yadA、 virF)均阳性,11/14的1A/O:8型菌株和4/6的1A/O:5型菌株 ystB基因阳性。对氨苄西林(80.7%,71/88)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71.6%,63/88)的耐药率最高,63.6%(56/88)菌株为多重耐药。3/O:3型和非3/O:3型菌株间对氨苄西林、头孢西丁、萘啶酸、四环素、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分别为14.68、43.80、41.86、30.54、5.07, P<0.05)。 结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上海市浦东新区腹泻儿童中的检出率高于成人,优势菌型为致病性和多重耐药性的3/O:3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水凝胶在骨缺损修复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骨缺损是骨科比较常见而且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之一。组织工程技术通过模拟体内骨组织生长过程来治疗骨缺损,是目前主流研究技术。水凝胶是一种高分子凝胶,具有独特的三维网状结构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不仅能模拟人体组织的水环境,还可以根据周围环境产生性状变化,能够有效应用于骨缺损的研究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分选蛋白17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分选蛋白(SNX)17通过激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影响胰腺癌细胞侵袭、增殖和迁移能力。方法:采集3例人胰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样本,自2021年1月至2021年3月收集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检测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SNX17的表达量。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技术检测胰腺癌细胞系中SNX17的相对表达量;用空siRNA以及两种敲低SNX17的小干扰RNA(siRNA)分别转染上述细胞,分组为NC组、SNX17-si1组和SNX17-si2组。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平板克隆实验检测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及划痕实验检测胰腺癌细胞迁移能力。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在SNX17敲低的癌细胞中EGFR以及细胞外调节激酶(ERK)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最后在胰腺癌细胞中共转染siRNA以及EGFR的过表达质粒进行功能回复实验(分组为NC组、SNX17-si1组、EFGR-overexpression+SNX17-si1组),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组内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癌组织中SNX17相对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5.750±1.323, t=4.345,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T-qPCR发现在胰腺癌细胞系中,人胰腺癌细胞-2(MIA PaCa-2,19.240±2.048、 t=8.844, P<0.05)和人胰腺癌细胞-1(PANC-1,5.796±1.256, t=3.712, P<0.05)细胞中SNX17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胰腺癌细胞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CK-8实验技术结果显示,SNX17-si1组、SNX17-si2组低于NC组吸光度值(0.707±0.059比0.346±0.075比1.109±0.052比0.602±0.047, t=12.060、4.642、21.440、12.750,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板克隆结果显示转染组细胞集落数减少。划痕实验结果显示敲低SNX17降低细胞的侵袭能力。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显示,SNX17-si1组、SNX17-si2组单位视野穿过的细胞数低于NC组[(666.300±14.400)个比(574.300±10.800)个比(129.300±4.300)个比(93.700±3.100)个, t=46.260、53.220、29.850、15.450,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侵袭实验结果表示,SNX17-si1组、SNX17-si2组单位视野穿过的细胞数低于NC组[(137.5±20.1)个比(100.8±17.4)个比(324.5±7.9)个比(289.8±10.2)个, t=6.836、5.807、41.020、28.430,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SNX17-si1组与SNX17-si2组EGFR的相对表达量低于NC组(0.477±0.032比0.278±0.042比0.853±0.053比0.826±0.050, t=14.920、6.640、16.130、16.430,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回复实验中,CCK-8、Transwell实验及划痕实验证明共转染EGFR-overexpression+SNX17-si1逆转敲低SNX17所导致的胰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降低。最后用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共转染组比较单独转染SNX17-si1的组别,EGFR的相对表达量分别增高(0.712±0.010、 t=70.220, P<0.05;1.002±0.027、 t=37.580,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SNX17通过影响EGFR促进胰腺癌细胞MIA PaCa-2和PANC-1的增殖、侵袭、迁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胆囊癌人源性肿瘤异种移植模型的建立及肿瘤相关突变基因筛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胆囊癌人源性肿瘤异种移植(PDX)模型,筛选胆囊癌相关突变基因,为胆囊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有效的临床前模型和新的治疗靶点。方法:取10例手术切除的胆囊癌新鲜组织建立裸鼠胆囊癌PDX模型。通过对其中两例PDX肿瘤组织进行HE染色、Ki67免疫组化染色和全外显子测序(WES),比较其在组织结构和分子病理方面与原代供体肿瘤的生物学性状差异,高通量筛选肿瘤突变基因。结果:胆囊癌PDX模型构建成功率为70%(7/10),PDX肿瘤组织与供体肿瘤的病理组织结构和生长特征基本相似;经WES测序的2例建模患者中,PDX模型有害突变基因与原代供体肿瘤相同率为71.4%(15/21)和65.2%(15/23),相同基因分别占模型有害突变的93.8%(15/16)和71.4%(15/21)。两例供体肿瘤与PDX模型肿瘤共同的突变基因包括TP53、ABCC4、AMPD1等22个;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最终筛选出可能与胆囊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TP53、ABCC4等10个基因。结论:胆囊癌PDX模型可以有效替代胆囊癌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的临床前研究,TP53、ABCC4等10个突变基因可能成为胆囊癌新的潜在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