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种油脂肪乳对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等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由大豆油、中链甘油三酯、橄榄油、鱼油组成的多种油脂肪乳(商品名:合文,SMOF lipid)与中长链混合型脂肪乳(商品名:力保肪宁,Lipofundin)对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出生胎龄≤34周,出生体重≤2 000 g,肠外营养使用时间≥14 d的早产儿临床资料,分为SMOF lipid组与Lipofundin组,比较两组患儿PNAC、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ROP)、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H-IVH)、晚发型败血症的发生率及肝功能变化。结果:SMOF lipid组患儿的PNAC发生率显著低于Lipofundin组( P=0.042);SMOF lipid组患儿的ALT、AST平均水平较Lipofundin组低( P均<0.05);SMOF lipid组患儿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小于Lipofundin组( 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的NEC、BPD、ROP、PVH-IVH、晚发型败血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与Lipofundin相比,SMOF lipid可降低早产儿PNAC的发生率,对NEC、BPD、ROP、PVH-IVH、晚发型败血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膳食因素与前列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前列腺癌居全球男性常见恶性肿瘤第2位,中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膳食因素与前列腺癌的关系研究结果争议较多。红肉、加工肉类和乳制品的摄入可能是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番茄、大豆和绿茶可能是前列腺癌的保护因素,但均缺乏高质量证据。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的摄入可能影响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但相关结论并不统一。高膳食炎症指数饮食可能会增加前列腺癌发病风险。膳食暴露至前列腺癌发病有较长时间,这对暴露因素的收集与队列研究的随访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暴露测量偏倚和检出偏倚是影响前列腺癌膳食因素研究真实性的主要因素,研究者应注意采用多种方法测量研究对象的膳食摄入水平,同时收集前列腺癌死亡等重要结局变量。文章总结了膳食因素和前列腺癌关系的现有流行病学证据,旨在为后续的前列腺癌相关营养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体检人群甲状腺功能指标与14种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体检人群血液甲状腺功能指标与14种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9月来解放军总医院体检并进行食物不耐受和甲状腺功能七项检测者,共45 764名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吸烟和饮酒情况以及实验室化验指标,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或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甲状腺功能指标与14种食物不耐受的关系。结果:在研究对象中,29 361名(64.16%)存在至少一种食物不耐受阳性,其中1级15 011名(32.80%),2级9 037名(19.75%),3级5 313名(11.61%)。在14种食物中,鸡蛋不耐受的阳性率最高(34.06%),牛肉最低(1.24%)。共有11 337名(24.77%)至少有一项甲状腺功能存在异常,异常率最高的是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其次是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和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综合食物不耐受阳性人群的甲状腺功能异常比例(26.32%)明显高于综合食物不耐受阴性人群(2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5.78, P<0.001)。经校正其他显著相关的因素后,综合食物不耐受阳性仍是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显著影响因素( OR=1.14, Z=5.68,95% CI:1.09~1.20, P<0.001)。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因素后,常见的4种食物包括鸡蛋( Z=4.31)、大豆( Z=4.06)、螃蟹( Z=3.48)、猪肉( Z=2.84)的不耐受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具有相关性(均 P<0.001)。 结论:食物不耐受是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一个危险因素。其中,国人经常食用的鸡蛋、大豆、螃蟹、猪肉可能是最应该重点关注的食物品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膳食因素与尿石症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尿石症的发病与饮食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分别总结评价谷薯类食物、蔬菜和水果类食物、鱼禽蛋瘦肉类食物、大豆类食物及其乳制品、盐和烹调油、液体摄入、营养补充剂、膳食模式、体力活动与尿石症发病的关系,为尿石症的预防和医学营养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青岛地区儿童食物不耐受情况的sIgG抗体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食物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sIgG)抗体分析青岛地区儿童食物不耐受情况。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整体抽样方法,连续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12月因疑似食物不耐受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的4 249例0~14岁儿童(均为青岛市常住人口)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0~<1岁组(440例)、1~<3岁组(1 761例)、3~<6岁组(1 193例)、≥6岁组(855例)4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血清中14种食物sIgG抗体的阳性情况,采用 χ2检验比较不同食物、性别及年龄组间的阳性率差异。 结果:4 249例儿童食物sIgG抗体总阳性率为95.32%(4 050/4 249),14种食物中鸡蛋阳性率最高(81.50%),猪肉阳性率最低(1.15%)。男童牛奶(54.98%比49.69%, χ2=11.627)、螃蟹(5.59%比3.71%, χ2=8.049)、虾(4.62%比2.75%, χ2=9.784)的sIgG抗体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女童,女童西红柿(49.19%比45.54%, χ2=5.510)、鳕鱼(8.53%比5.96%, χ2=10.512)、牛肉(2.58%比1.70%, χ2=3.959)的sIgG抗体阳性率均显著高于男童(均 P<0.05)。14种食物sIgG抗体总阳性率在0~<1岁组最低(89.09%),3~<6岁组最高(96.98%)( χ2=63.950, P<0.001);0~<1岁组阳性率最高的食物是西红柿(56.36%),其余3组均为鸡蛋(85.29%、88.94%、85.50%);玉米、牛肉的阳性率均随年龄增加逐渐降低( χ2=44.098、20.106,均 P<0.001);鳕鱼、蘑菇的阳性率均随年龄增加逐渐升高( χ2=32.315、40.338,均 P<0.001);小麦(57.13%, χ2=42.273)、西红柿(57.01%, χ2=209.862)、大豆(24.99%, χ2=92.580)、螃蟹(6.81%, χ2=33.201)、虾(6.25%, χ2=47.863)的阳性率在1~<3岁组均最高(均 P<0.001);鸡肉的阳性率在3~<6岁组最高(7.88%, χ2=29.875; P<0.001)。 结论:青岛地区儿童食物不耐受水平较高,其中鸡蛋阳性率最高;男童应重点关注的食物为牛奶、螃蟹和虾,女童为西红柿、鳕鱼和牛肉;不同年龄段儿童不耐受食物种类存在差异,应根据其特点合理调整饮食结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某军校学员膳食调查及营养状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分析某军校学员膳食营养状况,为指导学员合理膳食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调查学员体格状况;采用称重法调查学员的膳食,计算每人每日食物和营养素的摄入量以及产能营养素的供能比;采空腹血,分析空腹血糖、尿酸、总胆固醇等血液生化指标,了解学员营养状况。结果:被调查学员BMI为22.1±1.7,正常率为83.2%;学员每人每日平均能量摄入量为12.13 MJ,三大产能营养素的供能比分别为蛋白质19.24%、脂肪45.94%、碳水化物34.82%,膳食结构为高蛋白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其中粮食、鱼虾类、大豆、蔬菜、水果、食用菌、干菜类等摄入不足,禽肉摄入量过高;维生素B 1摄入略不足,维生素E和烟酸摄入超标;钠、磷、铁和硒摄入量过高,镁、钙、锌摄入不足;0.76%的学员空腹血糖过低,36.36%的学员血尿酸偏高,分别有7.58%和3.03%的学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处于临界水平。 结论:该军校学员日常食物摄入种类丰富,能量基本达标,但膳食结构不尽合理,营养素摄入不均衡,应加强对学员的膳食营养知识宣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21—2023年天津市某儿童医院特应性皮炎患儿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天津地区特应性皮炎患儿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pecific immunoglobulin E,sIgE)分布及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捕获法,对2021年3月至2023年2月在天津市儿童医院就诊的1 841例特应性皮炎患儿进行20项过敏原sIgE的血清学检测,收集首次检测结果,采用 χ2检验分析其在不同性别、年龄和季节的过敏原分布特征。 结果:1 841例患儿中,有1 247例(67.73%)至少1种过敏原sIgE阳性;食物过敏原sIgE阳性率49.86%(918/1 841),检出前3位依次为鸡蛋32.10%(591/1 841)、牛奶25.91%(477/1 841)、小麦面粉14.61%(269/1 841);吸入过敏原sIgE阳性率47.96%(883/1 841),检出前3位依次为屋尘24.33%(448/1 841)、交链孢霉20.59%(379/1 841)、粉尘螨14.83%(273/1 841)。食物过敏原sIgE阳性率最高的年龄组为1~3岁组64.11%(434/677)( χ2=122.854, P<0.001),吸入过敏原sIgE阳性率最高的年龄组为11~14岁组71.26%(62/87)( χ2=134.968, P<0.001)。食物及吸入过敏原sIgE总的阳性率在不同季节没有明显差异( χ2=4.047, P=0.256; χ2=7.549, P=0.056),单项分析显示,大豆、牛奶sIgE阳性率在夏季最高(4.86%,30.54%)( χ2=11.329, P=0.010; χ2=28.720, P<0.001),而交链孢霉、艾蒿sIgE阳性率分别在夏季和秋季最高(24.86%,11.54%)( χ2=8.462, P=0.037; χ2=10.641, P=0.014)。1 841例患儿中,有32.21%的患儿3种及以上过敏原sIgE阳性;鸡蛋、牛奶及屋尘的sIgE浓度等级以1~2级为主,3级及以上等级的比例均<15%;蟹、虾、花生尽管阳性率低,3级及以上等级的比例均>30%;交链孢霉、粉尘螨、艾蒿、猫毛皮屑阳性患儿的sIgE高浓度等级占比较大,分别为68.07%、49.45%、56.57%和47.83%。 结论:本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天津地区的特应性皮炎患儿的过敏原sIgE分布特征,不同年龄组中过敏原sIgE阳性率有明显差异,部分过敏原sIgE阳性率存在季节性差异和等级分布差异,有必要根据分布特征和临床症状,合理规避高风险的过敏原,做好特应性皮炎的预防和诊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钉-骨界面表面培养在外固定支架钉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钉-骨界面表面培养在钉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筛选2023年6月至9月期间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利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后拟行部分或全部外固定支架拆除的患者。对螺钉所在钉道的分泌物(钉-软组织界面)行涂板细菌培养;对螺钉位于骨内的螺纹(钉-骨界面)用胰酪大豆胨琼脂浇筑进行螺钉表面培养,比较两个界面的培养结果,并对培养阳性者行细菌定性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共纳入23例患者,男18例,女5例;年龄(37.3±17.6)岁;外固定支架佩戴时间为8.1(4.0,11.3)个月。共培养212个标本,钉-软组织界面细菌培养阳性率为53.8%(57/106),显著高于钉-骨界面[17.9%(19/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钉-骨界面与钉-软组织界面细菌培养结果并未显示相关性( r=-0.011, P=0.913)。细菌类型方面,19个钉-骨界面细菌培养阳性标本均为单一致病菌,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7个);57个钉-软组织界面培养阳性标本中,单一致病菌感染51个,混合细菌感染6个。两个界面均培养阳性标本10对,其中4对标本细菌类型完全一致,1对标本细菌类型部分一致。共有82个细菌标本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其中葡萄球菌感染占74.4%(61/82)。葡萄球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耐药前3名的药物分别为氨苄西林、苯唑西林及青霉素;而敏感药物前3名分别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及利奈唑胺,均未表现耐药。 结论:外固定支架钉-骨界面培养评估深部骨组织有无感染是必要的,钉-骨界面和钉-软组织界面同时培养可以为钉道感染的治疗提供更加全面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北京地区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分析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北京地区疑似食物不耐受患者血清中的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进行检测分析,为患者剔除饮食中引起疾病的食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数据回顾性分析对2015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就诊的疑似慢性食物不耐受患者2 368例(均为北京常驻人口),其中男性859例,女性1 509例;年龄范围2个月至90岁,(40.2±18.6)岁,中位数年龄36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14种食物(牛肉、鸡肉、猪肉、鳕鱼、虾、蟹、鸡蛋、牛奶、玉米、小麦、蘑菇、大豆、西红柿和大米)特异性IgG(sIgG)抗体浓度。用SPSS V22.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 2对各分组的阳性率进行比较。 结果:2 368例患者食物sIgG 检出率为82.7%(1 959/2 368),鸡蛋(54.7%)、虾(29.0%)和牛奶(26.0%)sIgG阳性率较高,猪肉(4.1%)和牛肉(1.2%)sIgG阳性率最低( P<0.05)。鸡蛋(χ2 =10.885)和虾(χ2 =6.607)sIgG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P<0.05)。鸡蛋(χ2 =515.645)、虾(χ2 =74.20.4)、牛奶(χ2 =305.65)、大豆(χ2 =39.413)、小麦(χ2 =133.222)、鳕鱼(χ2 =25.540)、蟹(χ2 =55.521)、玉米(χ2 =20.645)、西红柿(χ2 =118.108)、鸡肉(χ2 =32.821)、猪肉(χ2 =26.539)、牛肉(χ2 =21.632)和大米(χ2 =25.335)sIgG阳性率在不同年龄段存在显著差异( P<0.05),其中虾和蟹sIgG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西红柿sIgG阳性率先是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到了45岁以后又略有上升;而鸡蛋、牛奶、大豆、小麦、玉米和大米表现出的规律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性率下降。鸡肉、猪肉和鳕鱼则表现为儿童期先增高,随着年龄增长逐渐降低,进入中老年后又有所上升。 结论:北京地区食物不耐受与IgG抗体水平升高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建议不同性别和年龄的患者根据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膳食结构的优化调整,儿童患者仍是食物不耐受应重点控制的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感染骨组织表面培养在骨髓炎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感染骨组织表面培养在检测骨髓炎致病菌中的应用。方法:前瞻性筛选2021年12月至2023年1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骨科-创伤骨科收治的诊断为骨髓炎的患者,对其感染的骨组织进行骨组织表面培养(BSC)和一般组织培养(GSC)。将患者术中取到的失活感染骨组织平铺在已固化琼脂的无菌培养皿上,表面浇筑尚未凝固的胰蛋白胨大豆琼脂,置于37 ℃恒温含5%CO 2的孵箱培养完成BSC;同时对患者术中用5套独立的器械取疑似感染的5个部位感染骨组织送检验科进行GSC,比较两种培养方式的培养时间、菌种和细菌阳性率。 结果:共纳入73例患者,男59例,女14例;年龄49.0(31.0,58.5)岁;BSC的培养时间1(1,1)d显著短于GSC的3(2,3)d,BSC的细菌阳性率78.1%(57/73)显著高于GSC的61.6%(45/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GSC培养出的细菌种类与BSC培养的细菌种类一致。 结论:在骨髓炎致病菌检测中,对骨髓炎患者的感染骨组织标本进行BSC,时间短、阳性率高,可作为GSC的一种辅助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