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染性心内膜炎急诊手术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总结急诊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1 月至2022 年 8 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诊治的 76 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分享急诊手术治疗IE的经验.结果 76 例IE患者中男性 55 例(72.4%),女性 21 例(27.6%),男性和女性比例为 2.6∶1;年龄 17~76 岁,平均(52.1±15.6)岁;血培养阳性率 25.0%(19 例);治愈 57 例(75.0%),自动出院 8 例(10.5%),好转 9 例(11.8%),术前死亡 2 例(2.6%).患者行二尖瓣手术 30 例(39.5%),主动脉瓣置换手术 24 例(31.6%),二尖瓣+主动脉瓣手术 12 例(15.7%);合并先天性心脏病 15 例(19.7%),风湿性心脏病 69 例(90.8%);左心系统赘生物 66 例(93.0%),右心系统 4 例(5.6%);行急诊手术 13 例(17.1%),且无死亡病例.结论 IE病死率较高,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仍然是外科手术,但手术时机仍有争议.本研究经过多例急诊手术总结经验,认为只要患者情况允许,尽早手术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行经股动脉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与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的短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对比分析经股动脉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与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2023年9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接受治疗的55岁以上的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PAR)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02例,其中行经股动脉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F-TAVR)46例,行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56例.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并记录随访1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的结果.结果 TF-TAVR组(46例)较SAVR组(56例)患者平均年龄更高(P<0.05),STS评分更高(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更低(P<0.001).两组患者性别、体重指数(BMI)及术前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舒张末期内径(LAEDD)、术前合并基础疾病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心功能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LVEF均较术前升高,LVEDD较术前减小,LAEDD较术前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在术后改善患者心功能及LVEDD上对比无显著差异.TF-TAVR组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术后ICU监护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较SAVR组显著缩短[(11.06±4.25)h 比(20.25±8.17)h,(1.67±0.98)d 比(2.92±1.08)d,(6.07±2.26)d 比(9.90±2.16)d,P<0.001].TF-TAVR组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较SAVR组高.两组患者在术后肺部感染、重症肺炎、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也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脑卒中.虽然TF-TAVR组在轻度、中度瓣周漏/瓣中漏的发生率较SAVR组高,但均未出现中度及以上的瓣周漏/瓣中漏.TF-TAVR组术后无死亡病例,SAVR组有2例死亡病例,两组术后死亡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TF-TAVR与SAVR治疗≥55岁PAR患者的早期有效性及安全性方面无显著差异,但TF-TAVR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术后ICU监护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较SAVR组显著缩短,是治疗≥55岁PAR患者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治疗覆膜支架置入术后Ⅰ型内漏合并纵隔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61岁男患者,反复大咯血2周。曾行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心脏大血管CTA提示:覆膜支架近端主动脉弓周围血肿形成,气管受压,纵隔积气。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弓下囊实性包块大小约48 mm×52 mm;心包大量积液。通过正中切口,体外循环下行覆膜支架取出+纵隔血肿清除+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术后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经治疗后各项指标恢复良好,康复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补救性颈动脉穿刺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临床分析(附8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补救性颈动脉穿刺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21年6月至2023年9月于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西安市第九医院、西安大兴医院、西电集团医院神经内科行补救性颈动脉穿刺机械取栓的8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分析患者的血管闭塞部位、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补救性颈动脉穿刺原因、股动脉穿刺至补救性颈动脉穿刺时间、颈动脉穿刺成功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后即刻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等资料。结果:8例患者中7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1例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3例因Ⅲ型主动脉弓、1例因主动脉弓置换术后、1例因右侧颈总动脉成折角迂曲、2例因左侧颈总动脉起始处成折角迂曲、1例因双侧股动脉闭塞而无法建立经股动脉穿刺路径。8例患者均在局麻下穿刺颈动脉成功,其中7例术后即刻为mTICI分级3级、1例为mTICI分级2b级;颈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平均约35 min,最短者为10 min,最长者为90 min。所有患者术后24 h NIHSS评分均较术前下降,均未发生颈动脉穿刺部位血肿、气道受压等并发症。6例患者术后90 d mRS评分为0~2分,2例患者的mRS评分为6分(死亡原因均为肺部感染)。结论:对于伴Ⅲ型主动脉弓、颈总动脉成折角迂曲、腹主动脉闭塞等致经股动脉穿刺建立机械取栓路径困难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快速改行补救性颈动脉穿刺机械取栓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点状接触式钳型固定导航模板在脊柱侧凸复杂椎弓根置钉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五点定位法点状接触式钳型固定椎弓根导航模板在脊柱侧凸复杂椎弓根置钉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2月至2023年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存在椎弓根复杂情况(椎弓根发育不良或椎板融合)的脊柱侧凸患者30例(导航模板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16.54±6.23)岁(范围7~35岁);匹配60例既往病例资料作为对照组(徒手置钉组),男 23例、女 37例,年龄(16.72±6.34)岁(范围6~35岁)。于脊柱侧凸矫形术中使用五点定位法点状接触式钳型椎弓根导航模板引导置钉,记录置钉时间、置钉出血量、置钉透视次数、手动改道次数,并评估Rao椎弓根螺钉置入分级及准确率、置钉并发症和主弯矫正率。结果:导航模板组3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操作,共置入354枚螺钉,徒手置钉组60例共置入727枚螺钉,手术时间分别为(279.45±57.72)、(292.54±58.87)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921.57±371.32)、(932.83±376.6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3, P=0.022; t=-1.87, P=0.024)。导航模板组置钉时间(82.87±24.46) min、置钉出血量(72.25±43.66) ml,徒手置钉组分别为(97.53±25.56) min、(106.53±61.22) 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6, P=0.031; t=-2.32, P=0.027)。导航模板组置钉透视次数(4.21±1.11)次、手动改道次数(0.47±0.64)次,徒手置钉组分别为(6.32±1.81)次、(0.93±0.8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66, P<0.001; t=-2.78, P=0.018)。导航模板组Rao椎弓根螺钉置入分级Ⅰ级329枚、Ⅱ级19枚、Ⅲ级6枚,徒手置钉组Ⅰ级669枚、Ⅱ级45枚、Ⅲ级12枚、Ⅳ级1枚,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4.26, P=0.547)。导航模板组置钉准确率为98.31%±3.10%、主弯矫正率为57.85%±9.46%,徒手置钉组为98.21%±4.92%、56.64%±9.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88, P=0.384; t=0.42, P=0.663)。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伤,未发生大血管损伤,无脑脊液漏、感染、死亡,未出现内固定移位、松动及断裂。 结论:五点定位法点状接触式钳型3D打印椎弓根导航模板适配各种畸形椎板关节突,可避免漂移现象,避免广泛彻底剥离后方结构,操作简便,透视次数少、置钉准确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荧光素钠辅助成像技术在颅内恶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功能神经导航下联合荧光素钠在颅内恶性肿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2019年经手术治疗的颅内恶性肿瘤患者50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ty,CT)、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 、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平扫及增强序列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磁共振静脉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m,MRV)、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核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imaging,PWI)、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核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序列扫描,并在术前将其与博医来功能神经系统导航工作站进行多模态图像融合制定导航计划,术中功能导航联合小剂量荧光素钠(2 mg/kg)进行手术。术中神经导航确定肿瘤的位置及与主要纤维传导束锥体束及大血管的空间关系,以及术中Pentero900蔡司显微镜黄荧光模式下显示肿瘤与正常脑组织的边界进行肿瘤的切除。结果:胶质瘤38例,肺癌脑转移瘤10例,肾透明细胞癌脑转移1例,梭形细胞肿瘤1例。术前神经导航定位肿瘤与锥体束的准确率达95%。术后3 d复查头部MRI,与术前病变比较,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本组病灶全切除38例 (76%),次全切除12例(24%)。患者6个月生存率为85.9%、12个月生存率为53.1%、18个月生存率为24.5%,生存时间为(15.0±3.2)个月。结论: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联合荧光素钠染色可以实时定位和标记肿瘤,提高肿瘤切除率,改善脑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国产RECO支架取栓治疗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国产RECO脑血流恢复装置(RECO支架)取栓治疗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开放、对照试验设计,将7家医院卒中中心自2014年2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36例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分成试验组(RECO支架取栓,67例)和对照组(Solitaire支架取栓,69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差异,其中主要疗效终点为术后闭塞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2级],次要疗效终点为预后良好(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穿刺至主要疗效终点时间或血管未成功再通者的手术结束时间、术后90 d内死亡;安全性终点为任何与器械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术后24 h内严重不良事件。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间术后闭塞血管成功再通率(91.0% vs. 8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预后良好率(62.7% vs. 46.4%)、穿刺至主要疗效终点时间或血管未成功再通者的手术结束时间[(85.4±47.0) min vs. (89.9±53.3) min]、术后90 d内死亡率(13.4% vs. 23.2%)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及对照组中均没有发生任何与器械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并且2组间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1.5% vs. 7.4%)、术后24 h内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死亡(1.5% vs. 1.4%)、脑疝(4.5% vs. 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国产RECO支架是一款治疗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有效安全的机械取栓装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临床和影像学的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病因学分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构建基于临床及影像学参数的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病因分型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3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AIS患者,根据其血栓性质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和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sm, CE)。通过LASSO回归筛选与病因分型最相关的临床和影像学参数,并通过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AIS病因分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探讨相关临床和影像学参数在分型中的预测价值。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 结果:共纳入136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AIS患者,其中CE 62例(45.6%),LAA 74例(54.4%)。将单变量分析中 P<0.10的变量纳入LASSO回归以筛选相关变量,最终性别、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半暗带/梗死核心比、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和血小板计数(platelet, PLT)进入多变量 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性别[优势比(odds ratio, OR)2.632,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48~6.607; P=0.039]、基线NIHSS评分( OR 1.078,95% CI 1.002~1.160; P=0.043)、BNP( OR 1.004,95% CI 1.002~1.007; P<0.001)、PLT( OR 0.991,95% CI 0.982~0.999; P=0.031)为区分LAA与CE的预测因素;此外,半暗带/梗死核心比( OR 0.886,95% CI 0.785~1.000; P=0.050)在预测模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该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为0.881(95% CI 0.815~0.930; P<0.001)。Bootstrap内部验证显示,真实值与预测值符合度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27,符合度良好;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及Hosmer-Lemeshow检验( P=0.562)显示,模型的预测值及实际值一致性良好。 结论:CE患者女性更常见、NIHSS评分及BNP更高、PLT和半暗带/梗死核心比更低,结合以上指标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较好地鉴别LAA与CE,对临床决策有一定的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心源性栓塞与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sm, CE)和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所致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点以及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4月至2021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九七一医院脑卒中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病因学分型为CE或LAA。根据发病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0~2分)和转归不良组(>2分),比较组间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采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临床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共纳入106例患者,年龄(61.39±13.73)岁,男性70例(66.0%)。CE组74例(69.8%),LAA组32例(30.2%)。66例(62.3%)转归良好。单变量分析显示,CE组与LAA组性别、年龄、吸烟、收缩压、舒张压、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以及尝试取栓次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而转归不良、出血性转化和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转归良好组与转归不良组收缩压、舒张压、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以及治疗后血流灌注分级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较高[优势比(odds ratio, OR)1.04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14~1.078; P=0.004]、基线NIHSS评分较高( OR 1.117,95% CI 1.037~1.203; P=0.003)、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较长( OR 1.008,95% CI 1.001~1.015; P=0.019)以及治疗后血流灌注较差( OR 8.042,95% CI 1.532~42.215; P=0.014)与转归不良显著独立相关。 结论:与LAA相比,CE并不会增高出血性转化以及有症状颅内出血风险,二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脉络膜骨瘤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影像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分析脉络膜骨瘤扫频源OCT(SS-OCT)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横断面观察性研究。2014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经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FFA和(或) ICGA、B型超声和(或)CT检查确诊为脉络膜骨瘤的61例患者7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7例20只眼,女性44例53只眼;平均年龄(33.5±12.7)岁。单发肿瘤71只眼(71个瘤体),多发肿瘤2只眼(4个瘤体,每只眼各2个瘤体)。参照文献并结合眼底彩色照相及FAF检查结果,将瘤体分为钙化区(较新鲜瘤体)和脱钙区(较陈旧瘤体)两类。采用SS-OCT对患眼瘤体进行扫描,根据肿瘤位置以及大小选取适当和相应的扫描模式。观察瘤体的SS-OCT影像特征,包括瘤体内部反射特点、瘤体对脉络膜血管的影响以及瘤体表面视网膜各层结构的变化。结果:73只眼共75个瘤体中,7个瘤体仅有脱钙区,5个瘤体仅有钙化区,其余瘤体均有钙化区和脱钙区。SS-OCT显示钙化区视网膜内层均保存完整,而外界膜、椭圆体带、嵌合体带以及RPE等视网膜外层结构可有异常;脱钙区的视网膜外层及RPE结构全部受损。所有瘤体脉络膜毛细血管以及大部分中、大血管层结构均消失,取而代之呈现"海绵"状(39个瘤体)、"丝瓜络"样(11个瘤体)、"板层"样(10个瘤体)、混合型(12个瘤体)以及不规则样(5个瘤体)外观。瘤体内可见强反射板层线(71个瘤体)、强反射水平线(47个瘤体)、弱反射管腔(水平、垂直、圆形分别为39、42、41个瘤体);骨小梁样中强反射物质位于中断的Bruch膜上。所有瘤体的脉络膜巩膜交界面可见,并可见睫状后动脉穿入巩膜层。结论:脉络膜骨瘤在SS-OCT图像可清晰呈现特征性的"海绵"状、"丝瓜络"样、"板层"样、混合型以及不规则样五种外观,伴有瘤体内特有的强反射板层线、水平线和弱反射管腔。骨小梁样中强反射物质可位于中断的Bruch膜上生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