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部阴影伴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47岁,间断咳嗽、咳痰2年,加重伴右侧胸痛、血痰3个月入院。患者入院前2年(2014年)出现咳嗽、咳白痰、轻微胸痛,查胸部CT提示右上肺2 cm×2 cm圆形低密度结节,未治疗,两周后症状缓解。入院前3个月奔跑追赶机动车后出现咳嗽、咳白黏痰、胸痛,咯暗红色血痰。体检未发现异常。白细胞计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42.61%,胸部CT示右上肺结节3.4 cm×3.3 cm,较前增大。双肺多发斑片影,以右肺上叶及左肺下叶为重,病变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入院后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穿刺标本细菌、真菌及抗酸染色均阴性,HE染色可见纤维板层样的囊壁,壁内多发细粒棘球绦虫头节,囊壁外侧为纤维素样坏死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肺包虫病,建议抗包虫治疗,患者因无自觉症状,未服药物。已随访5年,复查CT肺内团块影缩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填充胶原蛋白植入剂改善泪槽畸形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胶原蛋白植入剂填充矫正泪槽畸形的效果。方法: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皮肤科收治25例(男2例,女23例,年龄20~40岁,平均30岁)泪槽畸形患者,在局部神经阻滞麻醉或者局部表面麻醉下,用胶原蛋白植入剂进行泪槽注射,评估注射后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25例患者注射胶原蛋白植入剂后泪槽凹陷明显改善,下睑到颧颊区域呈现自然流畅、年轻化的轮廓曲线,泪槽凹陷形成的阴影及下眼睑色素沉着明显改善。25例患者注射即刻均有轻度肿胀、2例局部瘀斑,1例患者注射后局部出现条形小凸起。有效22例,占88.00%,满意23例,占92.00%。术后随访3个月,1个月内效果维持满意。结论:胶原蛋白植入剂注射填充可改变泪槽畸形,可达到面部年轻化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与数字化X线摄影对照分析在叁期尘肺诊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CT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对叁期尘肺及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于2020年9月,选择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94例叁期尘肺患者进行数字化X线摄影(DR)检查和MPR检查,对大阴影检出率及有关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及百分比(%)表示,比较用χ 2检验。 结果:患者MPR和DR胸片分别检出大阴影178、132个,与DR检查比较,MPR对肺结核、肺气肿、胸膜增厚和黏连、肺门及纵膈淋巴结增大和钙化、气胸、胸腔积液和肺炎等尘肺相关并发症的检出率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肺大泡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DR检查比较,MPR对空洞、钙化、支气管扩张、瘢痕旁气肿征象的诊断检出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MPR对叁期尘肺大阴影及并发症的检出效果较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炎性活髓保存在年轻恒牙不可逆性牙髓炎及根尖周炎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为评价炎性活髓保存治疗年轻恒牙不可逆性牙髓炎及根尖周炎的疗效,本研究征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儿童口腔科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并随访1年以上的炎性活髓保存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该技术对改善患牙临床症状及根尖周骨组织愈合的影响,并对患牙根尖孔直径及牙根长度改变数值进行统计,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本研究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13例(男性6例,女性7例),年龄(9.9±1.4)岁,随访时间(26.5±6.8)个月(17~37个月)。在术后12个月随访时,全部病例均实现临床症状改善,9例初诊时根尖阴影的患牙实现根尖阴影消退。术后3、6、12个月根尖孔直径缩小分别为(8.0±5.1)%、(24.1±9.1)%及(70.3±10.7)%,牙根长度增加分别为(11.4±9.8)%、(14.5±9.8)%及(27.4±14.2)%。术前与术后各随访时间点根尖孔直径及牙根长度改变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随着时间的变化,根尖孔直径( F=18.80, P<0.001)及牙根长度( F=4.64, P=0.047)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炎性活髓保存技术可有效实现临床症状改善及促进牙根发育,可作为年轻恒牙不可逆性牙髓炎及根尖周炎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尘肺大阴影与原发性肺癌肿块CT影像特征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尘肺大阴影与原发性肺癌肿块的CT影像特征,分析CT影像特征对尘肺大阴影与原发性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于2022年9月,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淄博市职业病防治院住院的43例叁期尘肺病患者和同期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确诊的52例原发性肺癌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对比两组患者胸部CT影像中尘肺大阴影或肺癌肿块及周围组织的影像特点。使用单因素分析、聚类分析和交叉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以尘肺病和肺癌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尘肺大阴影与原发性肺癌肿块的CT影像单因素比较,病变形态不规则、CT值、钙化、空洞、棘突、液化坏死、卫星灶、肿块旁气肿、短毛刺、胸膜增厚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病变CT值≥92 HU(CT值异常)、钙化、周围有卫星灶、胸膜肥厚、肿块旁气肿、病变边缘有棘突、病变形态不规则等是叁期尘肺的典型特征,具有多个特征聚集性;病变出现液化坏死、外形为圆形或类圆形、有空洞、跨叶间胸膜等是肺癌的典型特征。以卫星灶、棘突、胸膜肥厚、病变CT值异常和液化坏死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 R2=0.880,区分度为95.3%。 结论:病变CT值异常、钙化、周围有卫星灶、胸膜肥厚、边缘有棘突、液化坏死、跨叶间胸膜和空洞等影像特征可区分叁期尘肺大阴影和肺癌肿块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身抗体阳性的尘肺病患者五年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自身抗体阳性的尘肺病患者小阴影进展及肺功能的变化,为尘肺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1日入住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尘肺科患者756例,剔除合并感染者,依据自身抗体是否阳性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每组25例。对尘肺病患者的X射线胸片、胸部CT、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和用力呼气50%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MEF 50)等指标追踪观察5年,分析自身抗体阳性对尘肺小阴影形态学、5年尘肺晋期和肺功能的影响。 结果:自身抗体阳性组男性22例、女性3例,年龄(53.14±10.51)岁;阴性组男性23例、女性2例,年龄(53.88±8.10)岁。5年的观察期内,自身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尘肺病患者小阴影形态、尘肺分期和5年尘肺晋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自身抗体阳性组胸部CT的小阴影面积增量高于自身抗体阴性组( P<0.05);自身抗体阳性组的FEV 1和MEF 50分别在第4和3年开始低于自身抗体阴性组( P<0.05);自身抗体阳性与FEV 1和MEF 50均呈负相关( P<0.05)。 结论:5年的观察期内,自身抗体阳性未促进尘肺病患者X射线胸片的进展,但胸部CT上呈现出更多的小阴影;自身抗体阳性可能加剧肺功能的减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眼眶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77岁,因"右眼眼胀,双眼视物重影半年余"于2022年12月就诊于济南明水眼科医院。既往无肿瘤病史,慢性胃炎史20余年、慢性支气管炎史20余年、肝囊肿病史11年、冠心病史10余年、结肠息肉切除术后11年余、小肠疝气术后3年余,无传染病史。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6,左眼0.8,双眼视力矫正无助;眼压:右眼10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0 mmHg;双眼位正,眼球各方向运动未见明显异常;眶压:右眼(++);右眼上睑下垂,遮挡瞳孔上缘,瞳孔圆,直径约3 mm,光反射正常,晶状体混浊(++),玻璃体轻度混浊;裂隙灯显微镜下眼底检查:右眼视盘颞侧萎缩弧,黄斑中心凹反光不明,鼻下方及颞侧周边视网膜见出血点。实验室检查示血常规、尿常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等未见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肢体导联低QRS电压。胸部X线示双肺纹理增多增粗,其内未见明显实质性病变。眼眶CT示右眼眶眶顶部见类扁椭圆形略高密度阴影,横截面约1.7 cm×1.9 cm,CT值约40 Hu,相邻眶壁骨质结构未见明显破坏,上直肌受压移位。双侧眼球大小对称,球后视神经未见明显增粗(图1)。眼眶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强化示:右侧眼球略突出,右眼眶球后外上方可见团块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边界较清,增强扫面呈明显较均匀强化,大小约15 mm×21 mm,邻近视神经及上直肌受压、移位,左侧眼眶及内容物未见明显异常。患者于2022年12月在全身麻醉下行右眼眶内肿物切除术,术中切除肿物送病理,术后甘露醇降眶压,激素减轻水肿。术后组织病理学提示(右眼眶内)低分化癌,呈深染小细胞样,呈巢团状分布(图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K-pan:(+)、Syn:(+)、S-100:(个别散在+)、Ki-67:(阳性细胞数约70%)、CD56:(+)、CgA:(-)、CK20:(-)、TTF-1:(+)、P16:(+)、P53:(+,突变型)、CD117:(+)、SMARCA4:(+)。综合以上结果,病理学诊断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Small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SCNEC)。术后常规抗感染,建议患者至肿瘤专科医院行全身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显像检查协诊及原发病灶转移情况。出院后随访,患者胸部CT示右肺上叶占位并纵隔淋巴结肿大,性质不明,锁骨上区及腹部彩超未见明显异常。考虑转移癌可能性大,患者拒绝行穿刺活检及进一步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视网膜血管样条纹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分析视网膜血管样条纹(AS)的OCT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2017年5月至2019年2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经全身病史结合多模式影像检查手段确诊为AS的26例患者5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0.8±6.9)岁。均为双眼发病。伴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者20例34只眼;其中,病程1个月内13只眼,病程1个月以上16只眼,接受过抗VEGF药物治疗5只眼。所有患者行超广角眼底照相、红外眼底成像(IR)、OCT、FAF及FFA等检查。同时采用海德堡OCTA仪行OCTA检查,中心波长840 nm,采集速度85 000次/s,宽度45 nm。获得3 mm×3 mm的扫描,每个立方体由2个重复体积的304 B扫描组成,使用两个正交捕获的成像体积的配准来执行运动校正。对比分析眼底彩色照相、IR、FAF、FFA、OCT及OCTA等多模式影像检查结果,总结AS及其继发CNV在OCTA中的影像特征。结果:52只眼中,条纹区在OCTA上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阴影40只眼,可见Bruch膜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面的脉络膜毛细血管较为稀疏,原本均匀的网状结构发生分离,显示线条样的无血流信号区;条纹区未见明显异常OCTA影像12只眼。OCTA可见视盘条纹附近区出现血管网10只眼,其血管密度丰富。继发CNV的34只眼,其CNV表现为不同形态。病程小于1个月且未经治疗的13只眼,CNV呈较小的"花环"状形态;病程长于1个月但未接受治疗的16只眼,CNV呈血管较为粗大的"扇形"形态。经过抗VEGF药物治疗的5只眼,CNV呈修剪后的"树枝"状形态。结论:AS条纹本身在OCTA中表现为无血流信号区,部分AS患者可见视盘旁修复性血管网存在。不同病程及治疗经历的患者CNV表现有所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T小阴影密集度判定方法及参考片在矽肺诊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尘肺病CT肺区小阴影密集度判定方法及参考片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安徽省铜陵市立医院接受职业体检的安徽省铜陵市某大型铜业公司244名职工的胸部影像资料。244名受检者同期接受胸部CT扫描及胸部DR摄片。观察并比较CT与DR图像显示小阴影形态和大小(肺区圆形和类圆形结节状影大小以p、q、r表示,不规则形小阴影大小以s、t、u表示)、总体密集度、各肺区小阴影密集度、大阴影、诊断分期的情况。其中CT各肺区小阴影密集度情况采用CT肺区小阴影密集度判定方法及参考片判断,其他观察指标参照GBZ70-2015《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判断。结果:CT与DR判断s型小阴影和无小阴影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判断p、q、r、t、u型小阴影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T与DR对小阴影总体密集度判断具有中高度一致性(Kappa =0.692, P=0.001),诊断符合率为82.38%(201/244)。CT与DR在右上、右下、左上、左中、左下肺区显示的小阴影密集度具有中高度一致性(Kappa为0.40~0.75, P<0.05),在右中肺区一致性较差(Kappa=0.381, P=0.001)。DR检出8例11个大阴影,CT检出23例31个大阴影,CT较DR多检出20个(8.20%)大阴影。CT与DR对矽肺诊断分期一致性极好(Kappa=0.843, P=0.001),诊断符合率为91.80%(224/244)。 结论:应用尘肺病CT肺区小阴影密集度判定方法及参考片,结合GBZ70-2015《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能对矽肺做出更为准确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混合感染相关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Mp与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的相关因素,为完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防治提供证据支持。方法:基于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SCH)开展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监测,筛选2018-2021年在SCH住院的<16岁CAP病例,采用统一的调查表收集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基础疾病史、临床表现等信息,通过医院检验信息系统查询研究对象的病原检测结果,比较Mp、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者的临床特征,比较Mp混合其他病原感染对病情严重性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p混合其他病原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共收集8 274名CAP住院病例,其中Mp阳性2 184例(26.4%);Mp检出率女童高于男童( P<0.001),随月龄增加而升高( P<0.001),夏秋季高于冬春季( P<0.001)。喘息、气促、喘鸣音及肺部呈片状阴影的发生率,以及发热和住院天数等指标在Mp、细菌和病毒感染病例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60月龄Mp混合感染病例出现喘息症状及痰鸣音和喘鸣音的比例高于单纯感染病例,≥60月龄混合感染病例较Mp单纯感染更易出现气促症状(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男童(a OR=1.38,95% CI:1.15~1.67)、<6月龄(a OR=3.30,95% CI:2.25~4.89)、6~月龄(a OR=3.44,95% CI:2.63~4.51)、24~月龄(a OR=2.50,95% CI:1.90~3.30)、48~71月龄(a OR=1.77,95% CI:1.32~2.37)和3个月内呼吸系统感染史(a OR=1.28,95% CI:1.06~1.55)为Mp混合其他病原感染的相关因素。 结论:Mp是导致儿童CAP住院的主要病原体,单纯Mp感染病例较细菌、病毒感染病例发热天数更长;Mp常与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男童、<72月龄和3个月内呼吸系统感染史是Mp混合感染的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