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浓缩生长因子介导的年轻恒牙再生性牙髓治疗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临床上儿童及青少年年轻恒牙的慢性根尖周炎未得到及时正确地处理,迁延不愈,可导致根尖周囊性病变。如何更加微创地保留年轻恒牙,促进牙根进一步发育是临床治疗的关键。本文报道1例畸形中央尖折断伴根尖周囊性病变的年轻恒牙经过浓缩生长因子介导的再生性牙髓治疗病例,随访4年后根尖周病变完全愈合,根尖孔闭合,牙根增长,患牙得以成功保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再生性牙髓治疗、根尖诱导成形术与根尖屏障术常见临床问题解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根尖诱导成形术、根尖屏障术及再生性牙髓治疗(RET)均可消除伴或不伴根尖周感染牙髓坏死年轻恒牙的症状、体征,促进骨组织病损愈合。尽管RET可促进患牙牙根继续发育,但影响因素众多,结果难以预期,且术后常出现根管钙化。而根尖诱导成形术可增加根折风险、根尖诱导成形术和根尖屏障术不能促进牙根继续发育的观点存在一定偏颇,对某些病例而言,以上术式仍然是很好的选择。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患牙牙根发育程度、病因、病程、患牙剩余牙体组织量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获得理想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牙髓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牙髓坏死可导致牙齿脆性增加,易折裂,并阻碍年轻恒牙牙根持续发育。因此牙髓再生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牙髓组织具有复杂、多变的解剖结构且包含神经、血管等多种组织成分,牙髓再生面临诸多挑战。回顾近年来应用组织工程方法探索牙髓组织构建与移植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文献,重点讨论适宜支架材料的选择与牙髓组织构建方法。文中述及用于构建牙髓组织的支架材料包括海藻酸钠、壳聚糖、透明质酸,胶原蛋白、明胶、纤维蛋白、丝素蛋白、多肽和自组装多肽、聚乳酸、聚乙醇酸及其共聚物等,简要介绍了其功能特点以及添加生物基质提取物、生长因子等组成的功能修饰或不同功能互补性材料组成的功能改进。结合临床可操作性要求,进一步讨论了由亲水性复合材料或经亲水基团修饰材料制备可注射水凝胶支架材料的组成设计和功能特点,以期为今后牙髓再生研究探索提供一定的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牙髓血管再生术治疗年轻恒牙牙髓坏死伴根尖周炎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牙髓血管再生术治疗年轻恒牙牙髓坏死伴根尖周炎的效果及对龈沟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海阳市人民医院2021年1—8月收治的年轻恒牙牙髓坏死伴根尖周炎患者72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35例、对照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根尖诱导成形术治疗,研究组采用牙髓血管再生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手术前后龈沟液VEGF、bFGF的变化,观察两组相关临床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3%(33/35),高于对照组的70.3%(2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7.01, P < 0.05)。术前两组龈沟液VEGF、bFGF、牙根长度、牙根管壁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术后研究组VEGF、bFGF、牙根长度、牙根管壁厚度分别为(43.25±4.87)ng/L、(40.72±4.83)ng/L、(8.95±0.27)mm、(3.08±0.24)mm,对照组分别为(39.90±4.80)ng/L、(36.05±4.66)ng/L、(8.55±0.18)mm、(2.90±0.20)m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96、4.18、5.67、2.88,均 P < 0.05);术后研究组根尖炎症、牙根发育、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t=7.61、4.83、9.47,均 P < 0.001)。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1/3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6%(8/37)(χ 2=5.79, P < 0.05)。 结论:牙髓血管再生术治疗年轻恒牙牙髓坏死伴根尖周炎的效果优于根尖诱导成形术,在缓解患者疼痛的同时可改善牙齿功能,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年轻恒牙全脱出延迟再植及三维间隙管理随访4年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牙齿全脱出延迟再植常发生牙齿固连、间隙缩小等不良预后及并发症。本病例全脱出年轻恒牙11离体并干燥保存3 h后进行延迟再植,术后20个月内,11牙根继续发育,但逐渐出现牙齿固连、前牙区拥挤等,进行三维间隙管理。术后4年恒牙列建生理 ,11牙根完全形成,稳固无松动。本例患者经过治疗及随访,维持了全脱出延迟再植患牙的功能与美观,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炎性活髓保存在年轻恒牙不可逆性牙髓炎及根尖周炎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为评价炎性活髓保存治疗年轻恒牙不可逆性牙髓炎及根尖周炎的疗效,本研究征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儿童口腔科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并随访1年以上的炎性活髓保存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该技术对改善患牙临床症状及根尖周骨组织愈合的影响,并对患牙根尖孔直径及牙根长度改变数值进行统计,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本研究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13例(男性6例,女性7例),年龄(9.9±1.4)岁,随访时间(26.5±6.8)个月(17~37个月)。在术后12个月随访时,全部病例均实现临床症状改善,9例初诊时根尖阴影的患牙实现根尖阴影消退。术后3、6、12个月根尖孔直径缩小分别为(8.0±5.1)%、(24.1±9.1)%及(70.3±10.7)%,牙根长度增加分别为(11.4±9.8)%、(14.5±9.8)%及(27.4±14.2)%。术前与术后各随访时间点根尖孔直径及牙根长度改变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随着时间的变化,根尖孔直径( F=18.80, P<0.001)及牙根长度( F=4.64, P=0.047)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炎性活髓保存技术可有效实现临床症状改善及促进牙根发育,可作为年轻恒牙不可逆性牙髓炎及根尖周炎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根管间断荡洗在牙髓血运重建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根管间断荡洗在牙髓血运重建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2颗牙髓、根尖周病变年轻恒牙,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超声根管间断荡洗,对照组采用次氯酸钠根管冲洗。通过观察术前术后临床症状及根尖片检查,评价根尖周病变的变化及牙根发育状况,探讨牙髓血运重建的临床效果。通过分析初诊治疗至矿化物三氧化物凝聚体(MTA)覆盖起始时间,探讨炎症控制时间。结果:实验组16颗患牙与对照组16颗患牙临床症状均消失,根尖周病变消除,牙根继续发育。实验组中13颗患牙牙根形成,成功率81.25%,3颗患牙根尖孔缩小,进步率18.75%;对照组中10颗患牙牙根形成,成功率62.50%,6颗患牙根尖孔缩小,进步率37.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控制炎症时间为(28.44±5.98)d,对照组控制炎症时间为(34.13±7.17)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根管间断荡洗应用于牙髓血运重建,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缩短了炎症控制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国际牙外伤学会牙外伤治疗指南(2020版)解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国际牙外伤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ental Traumatology,IADT)于2020年6月更新了牙外伤治疗指南( http://www.dentaltraumaguide.org)。在本版指南中IADT对儿童和成人牙外伤的诊治提出了“核心共识”。依据对牙外伤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性回顾,将那些被研究证明可普适于不同类型牙外伤的结果归入“通用结果”;对研究证明与某种或多种特定的牙外伤类型相关的结果归入“特异性结果”。本文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学习新版指南,快速准确掌握更新内容的要点,运用新版指南指导临床判断患者病情,评估远期预后,选择优化的治疗方案,以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再生性牙髓治疗的生物学基础及临床探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再生性牙髓治疗是基于组织工程学的一种治疗手段,目标是实现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再生,促使牙髓坏死年轻恒牙的牙根继续发育。方法上与其他组织工程学治疗技术一样依赖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和生长因子这3个要素。该技术提出至今20年来,文献中名称多样,内涵各有异同。本文就再生性牙髓治疗的名称演变、生物学基础、临床考量以及未来科学研究方向进行梳理、分析和阐述,以明了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引导再生性牙髓治疗在临床上合理开展与规范操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衰老清除药物对规模化长期培养牙髓干细胞增殖和分化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间断清除衰老细胞对规模化长期培养中牙髓干细胞(DPSC)增殖和分化功能的影响,探索维持体外培养DPSC年轻状态的方法。方法: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提供的因正畸或阻生拔除的健康恒牙中提取人DPSC,模拟DPSC体外规模化长期培养过程,并对年轻DPSC(第5代,P5)、衰老DPSC(第25代,P25)进行细胞衰老β-半乳糖苷酶染色、集落形成实验、成骨分化诱导茜素染色实验。利用细胞衰老β-半乳糖苷酶染色比较5种衰老清除药物[那维克拉(ABT-263)、姜黄素、达沙替尼、非瑟酮、槲皮素]的清除效率,选择清除效率最高的药物进行后续实验。选取衰老细胞占比开始显著增多的代数,给予间隔3代、累计3次的衰老清除药物处理,对对照组和药物处理组细胞进行荧光细胞衰老β-半乳糖苷酶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集落形成实验、细胞划痕实验、成骨诱导茜素红染色实验。体内验证使用裸鼠皮下异位成骨实验,对移植物进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衰老细胞占比随培养周期延长而增加,相比年轻DPSC,衰老DPSC的增殖和成骨分化能力显著减退( P<0.05)。与年轻DPSC相比,衰老DPSC衰老相关蛋白p21、p16 INK4a、白细胞介素6(IL-6)mRNA及增殖相关蛋白Ki67 mRNA表达量均发生显著改变( P<0.001)。5种衰老清除药物中,ABT-263衰老细胞占比最少。培养过程中间断使用ABT-263后,药物处理组衰老细胞占比[(6.72±2.34)%]显著小于对照组[(31.82±0.57)%]( P<0.001);RT-qPCR证实,药物处理组p21、p16 INK4a、IL-6 mRNA表达量均显著小于对照组( P<0.05),Ki67 mRNA表达量显著大于对照组( P<0.01)。药物处理组的细胞愈合能力、成骨分化能力均显著大于对照组( P<0.05)。体内实验结果显示,药物处理组DPSC的移植体内后相对新生骨质面积[(2.36±0.48)%]显著大于对照组[(1.00±0.46)%]( P<0.05)。 结论:ABT-263可有效清除规模化长期培养DPSC的衰老细胞,培养过程中不断给予的ABT-263处理可维持规模化长期培养DPSC的体内及体外增殖、分化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