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军结合太极图、甲骨文和《玄隐遗密》探讨厥阴病实质和乌梅丸方证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基于太极图、甲骨文和《玄隐遗密》,介绍冯军对厥阴病实质的认识和乌梅丸的临证运用思路.首先从"尽、幽、丑、厥"的甲骨文字意考察厥阴病之"厥"乃为"阖升不利,正气上逆"的气化病变,再结合太极图及《玄隐遗密》的阴阳理论,归纳出厥阴病的五大病机特点为"火、逆、滞、虚、寒".最后发现厥阴病之气化生机既在于阖,更在于升,与在表之少阳关系密切.乌梅作为君药,不仅能得春生之气以上达厥阴之气,其酸收之性还可阖闭厥阴之气、除烦安心、生津止渴,乌梅丸的主治功用不应局限于教材中的驱蛔及久利,更应该充分挖掘其作为厥阴病主方的临床意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伤寒论》"六经只明五经"的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阴阳理论探析伏羲女娲图与DNA双螺旋结构
编辑人员丨2023/9/30
根据阴阳思想,男为阳,女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规为阴,矩为阳;方为阳,圆为阴,伏羲女娲图中蟾蜍属阴,金乌属阳,故图中有最基本的阴阳上下对应关系:阳-日-方-矩-金乌-夫-男;阴-月-圆-规-蟾蜍-妇-女.DNA分子中的两条链为反向平行的左右排列结构,而且两条链绕同一中心轴相缠绕,这种组成与太极图相类似,两条链"阴阳混一"而且相互作用,最后达到平衡,即"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碱基中的嘌呤为双环结构,嘧啶为单环结构,腺嘌呤(A)和鸟嘌呤(G)为阴,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为阳,A和T的配对与G和C的配对均为阴阳相合,且两者之间阴阳属性相反,即"一阴一阳之谓道".以DNA双螺旋结构为主体,将伏羲女娲图中的元素融入其中,组成一个新的DNA双螺旋结构,其中,排列在外侧的2条链,一条是男,一条是女,子因素由 日与月、规与矩组成,各因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将中医阴阳理论融入DNA双螺旋结构中,组成一个新的DNA双螺旋结构,其中,排列在外侧的2条链,一条是真阴,一条是真阳,子因素由气与血、脏与腑组成,各因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在DNA双螺旋结构上,虽然碱基分阴阳,但A与T配对,C与G配对,一个基因片段中所有碱基配对的整体可能会出现阴阳平衡、偏阴、偏阳三种情况.由于碱基配对中氢键具有阴阳特质,碱基配对及氢键数量共同的阴阳属性可能致该基因片段所表达的功能出现平和、偏阴或偏阳的特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论中医的科学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从科学的定义和特征出发,驳斥了中医是伪科学的谬论.通过对人类文明知识体系的描述,阐明了中医在其中的地位,指出中医是具有浓厚艺术色彩的系统科学.基于太极图和钱学森空间划分理论,将中医与西医进行了比对,认为夯实中医的科学基础需要中西医相向而行.结合训诂之法从意象、科学、哲学三个层面指出“经络为隙,腧穴为空”,揭示了经络和腧穴的物质基础和科学实质.同时提出将汉字六书和英语构词法相结合对中医术语进行翻译,可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话语体系,有助于深化对中医科学内涵的理解,从而促进中西医融合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形势下的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编辑人员丨2023/8/6
我国平均期望寿命延长,老龄化相关的慢性病成为疾病防治的重点,有效传承与创新方能让中医药在新形势下防治慢性重大疾病中起到关键作用.本文作者强调应重视中医学具有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与高概念大数据时代的特征.从理念层面诠释了河图洛书与太极图等古代科学哲学的"始源".哲学与数学结合催生了哲理数学的新兴交叉学科,与阴阳概念结合创造了"象数结合的全息太极图",与五行学说结合创建了"天人相应的圆运动图".揭示了回归象思维道通为一、一元和合、尚一尚同的哲理.重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从而拓展慢性重大疾病防治思路,也为与衰老相关的重大脑病研究提供了门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剖宫产术后子宫下段切口假性动脉瘤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女,30岁.因剖宫产术后50 d阴道大量流血5h就诊.患者于50 d前因妊娠39+3周行子宫下段剖宫产分娩.5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大量流血,色鲜红色,急诊彩超检查:于子宫前壁下段切口处可见约1.0 cm×0.8 cm的囊性无回声区,内可见点状回声涌动,CDFI:内见红蓝色血流呈“太极图”改变(图1),该囊性无回声区通过约0.12 cm的管道与切口处子宫动脉相通,PW于该处可见双向的血流频谱.超声提示:子宫下段切口假性动脉瘤.立即行盆腔血管造影,术后证实左侧子宫动脉假性动脉瘤,同时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术后出血停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太极图之阴阳消长与生、老、病、死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从太极图、阴阳理论出发阐明生、老、病、死.生老病死的过程即是阴逐渐放大地流于下,阳逐渐放大地亢于上,直至分离,阴阳离决的过程.其间有多少阳亢于上就有多少阴流于下,两者等量对应,同时互动,互为因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伤寒论》卫气十二时辰运行模式与太极图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从卫气太极运行模式图看,太极图中阴分对应的是阳目,少阳对应的是阴目,太阳对应的是阳鱼,阳明对应的是阴鱼.如果换成十二经脉相对应,则阳目对应的是三焦、肝、胆;阳鱼对应的是肺、大肠、胃;阴目对应的是脾、心、小肠;阴鱼对应的是膀胱、肾、心包.这样对比的结果是,人体十二经脉在太极图中找到了详细准确的对应关系,建立起人体即太极、太极即人体的认识观.由此可根据太极图运转规律来完整理解十二经脉运转,并可据此对《伤寒论》条文给予解读.以《伤寒论》第34条为例,《伤寒论》第34条从“下之”“利遂不止”到出现“脉促者表未解也”,到“喘而汗出者”的形成,到“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的组方设计,再到药物剂量安排,都是一以贯之的,五个环节是事物发展的一个完整过程,而不是对两个阶段或是两证的论述.《伤寒论》中诸如桂枝汤、麻黄汤、大小青龙汤、五苓散、真武汤、茯苓四逆汤、小柴胡汤等都可以按照这个思路给予解读.通过《伤寒论》第34条的论述可以一窥仲景思路,也间接再次证明《伤寒论》六经辨证就是经络学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文精神在信息智能时代的价值观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从事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研究需要重视国学哲理与临床实践的整合,前者是形上学的“道”,后者是形下学的“术”,道与术相辅相成而殊途同归.当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回归重振中医药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国医国药的始源是史前期河图洛书与负阴抱阳太极图一元和合的哲思贯穿的“气-阴阳五行”学说,古代哲学、科学指引着作为“人学”的中医药学的进化发展,进入今天信息智能两化融合的新时代,中医学人深化学习国学,强化人文精神,适应高概念大数据时代的需求,敞开仁德胸怀吸纳东西方文化的精髓,树立敬业求仁求道爱国富强的价值观,营造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和谐开放团结创新的学术氛围,重塑信仰,走出一条中医药学人自己的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稳态:中医平衡理念的现代表述 ——从系统医学的角度研究中医
编辑人员丨2023/8/6
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表述健康状态的概念十分类似,它们分别是平衡与稳态.中医学不仅以平衡(阴平阳秘)作为健康的标志,还在临床上把治疗的目标定为"以平为期".现代医学稳态概念的提出已近100年,其维稳机制的认识是从最初的"拮抗装置"到后来的负反馈原理,以及结构稳定性的发现,但稳态理念一直停留在生理学层面,没有更多地运用到临床医学中.一直到21世纪初开始的系统医学研究才使它有了新的开拓.系统医学的稳态可以用方向盘或直角坐标系里的功能曲线蛛网模型来图示.方向盘可以直观地表述机体功能的动态平衡,而基于稳态蛛网模型分析提出的系统医学基本公式,对于指导中西医临床具有普适意义.它可深入解读健康、亚健康、疾病的定义并分析疾病内、外因之间的数学关系,有利于把握"治未病"及稳态调节过程等.应用系统医学的稳态理念解释或整合中医平衡,可促进中医的现代化与系统中医学的建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帝内经》的“象之谓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素问》的内容主要是根据太极图展开唯象思维的文字记录,每个主要的文字概念在太极图上都是有定位的,与日晷形成太极图的过程顺序也是有所对应的,依托中国三维“大一”和二维太极图的认识论模型,《素问》文字概念能够规范记录表述形而上的自然内容,实现人们认识自然能量作用规律的系统完整思考,从而形成整体论的人天观和生命观,这就是传统中医“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理论原则和基本特征,这也是能够看懂《黄帝内经》的基本要领.一旦我们恢复了支持传统中医的三维“大一”和二维太极图的认识论模型,弄清楚《素问》文字与认识论模型互相支持的联动关系,掌握了《素问》“然其要一也”“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的要领和相关方法论规制,传统中医理论现代语境的解读也就得以突破,中医理论现代化的进程也将会有实质性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