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黄帝内经》基于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整体观将阴阳、五行、六气、时空之圆运动与人体脏腑经络相合。《伤寒杂病论》在《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六经和五脏系统的基础上创造了六经辨证及脏腑经络辨证体系。六经辨证体系实则暗含圆运动理论,因此我们提出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的概念。构建以一气圆道周流,左升右降,上下相应,持中守恒的圆模型为核心,融阴阳五行、六气、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为一体,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整体观,以“病位+病性”为着眼点,以经方为主要治疗手段,配合针灸等外治法的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传承《河图》《洛书》《周易》《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思维,将圆运动与六经辨证有机结合,系统解读六经辨证的生理基础、病理变化、传变规律及辨证施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经博议》五运六气医学思想探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内经博议》为清代医家罗美著,该书对五运六气理论多有阐述.罗美基于《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摒弃随文诠释的传统模式,结合临床实际,以阴阳、五行、八卦、河图、洛书为纲,注重对五运六气理论的阐发,并提出独到见解.本文从辨君相二火之位释君火不用之理、以河图洛书释五运之理、以阴阳五行八卦释六气之理、外感内伤淫复胜郁皆伤脏四个方面对《内经博议》中的五运六气医学思想予以阐述,对后世研究五运六气理论及临床运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河图洛书的中医内外相关学说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医"内外相关"学说是曹东义教授在河图洛书思想基础上,吸收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理论提出的学术观点.河洛文化是中医的根脉和源泉;"五脏相关"理论,重点强调五脏六腑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的生理病理特点;"内外相关"学说,根据河洛整体生成的思想,结合五脏相关理论,概括说明人体内外、表里、 阴阳、 脏腑之间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一学术思想,是中医整体观念的延伸,能够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尤其是有利于阐明中医外治方法的学术原理,让中医优秀的特质独立于西医的目光之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形势下的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编辑人员丨2023/8/6
我国平均期望寿命延长,老龄化相关的慢性病成为疾病防治的重点,有效传承与创新方能让中医药在新形势下防治慢性重大疾病中起到关键作用.本文作者强调应重视中医学具有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与高概念大数据时代的特征.从理念层面诠释了河图洛书与太极图等古代科学哲学的"始源".哲学与数学结合催生了哲理数学的新兴交叉学科,与阴阳概念结合创造了"象数结合的全息太极图",与五行学说结合创建了"天人相应的圆运动图".揭示了回归象思维道通为一、一元和合、尚一尚同的哲理.重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从而拓展慢性重大疾病防治思路,也为与衰老相关的重大脑病研究提供了门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浅析针刺捻转补泻之“向左为补、向右为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更好地继承古代优秀针刺捻转补泻方法,提供研究针刺“捻转补泻法”的参考,本文基于大量针刺“捻转补泻法”及“向左为补、向右为泻”相关文献的研究,以中医的阴阳理论(阴阳升降、河图洛书原理、太极八卦图)浅析针刺捻转补泻之“向左为补、向右为泻”,并结合现代相关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捻转补泻手法的可行性及疗效,以此促进学者对针刺“捻转补泻法”产生新的认识,丰富中医学针刺“捻转补泻法”的理论知识,指导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河图洛书探讨中医肿瘤的病机与治则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从河图洛书入手,探讨中医肿瘤的病机,即土不克水、相火离位.用六经辨证从脾胃进行论治,认为肿瘤的恶性程度与脾湿肝郁程度相关.治疗中,首先治心,然后按照阴阳相济理论,用药须燥湿相混、寒热错杂.这样以河洛为核心,以《伤寒论》为指南,将复杂的肿瘤问题简单化,既便于操作和提高疗效,又为建立和完善中医肿瘤理论体系提供了一个万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河图洛书后天八卦图浅析眼针之观眼诊病
编辑人员丨2023/8/6
受华佗观目“可验内之何脏腑受病”之观点启发,彭静山教授1974年首创中华眼针疗法.眼针观白睛,断诸病,刺眼周,疗众疾.其弟子田维柱教授变先天为后天,按后天八卦图完善八廓学说,观眼识病,针眼治病.本文在此基础上,基于河图洛书后天八卦图原理和眼科“五轮八廓”学说,根据眼科疾病的发病季节及时间,运用五运六气和天时分析,阐述对眼针之观眼诊病学说的一些初步见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浅论中医“和”的哲学思想
编辑人员丨2023/8/6
“和”的哲学思想在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均有体现,中医在养生、治法、方药等各方面也均体现出“和”的思想.医理源于易理,通过对《易经》中的河图与洛书、太极、八卦的浅要论述,阐明其尚“和”的思想,《易经》的“和”思想对其之后的中医理论有深远的影响;在《黄帝内经》中,提倡治病与养生之本在阴阳,而阴阳之贵在于“和”,强调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从而达到愈病养生的目的;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也大量使用“和”来论述疾病,如“阴阳自和”“荣卫不和”等,在治法与方药上,也是顺其“自和”之势而调之,可见其鲜明的“和”思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路志正、祝谌予、江振济、任继学、李秀林真言6则
编辑人员丨2023/8/6
1.参师路志正老师传授:"南方多湿病与气候、物候相关;北京湿病亦多由隐匿病因数端,无分南北,治病大法当主中央而辅四旁."从学路老的博士、传承博士后重视学科起源的河图洛书,面南背北,左东右西,中央戊己土天(阳)数五,地(阴)数十,上面南为五,下面北为五,合上下地为十;东方甲乙木天数三地数八;南方丙丁火地数二天数七;西方庚辛金地数四天数九;北方壬癸水天数一地数六;土象脾胃仓廪之官,木象肝胆,火象心小肠,金象肺大肠,水象肾膀胱. 河图洛书是中原黄河流域天文地理物候气候观测而生成的史前期尚无文字的古代哲学、科学的理论基础. 体现在中医药学的原创象思维,当是指导辨证论治的圭臬. 路老"主中央,辅四旁"以中央戊己土奠定了脾胃学说的根基,天数五而地数十,以地利谷气充养为主体,中气即太和或称中和之气为主,"辅四旁"即中和之气的主体分化为肝胆、心小肠、肺大肠、肾膀胱之气. 无论气化与气禀均以中央脾胃为主. 懂得此贤哲理念研读中医各家学说多有裨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文精神在信息智能时代的价值观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从事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研究需要重视国学哲理与临床实践的整合,前者是形上学的“道”,后者是形下学的“术”,道与术相辅相成而殊途同归.当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回归重振中医药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国医国药的始源是史前期河图洛书与负阴抱阳太极图一元和合的哲思贯穿的“气-阴阳五行”学说,古代哲学、科学指引着作为“人学”的中医药学的进化发展,进入今天信息智能两化融合的新时代,中医学人深化学习国学,强化人文精神,适应高概念大数据时代的需求,敞开仁德胸怀吸纳东西方文化的精髓,树立敬业求仁求道爱国富强的价值观,营造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和谐开放团结创新的学术氛围,重塑信仰,走出一条中医药学人自己的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