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乙型肝炎e抗原双阳性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的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双阳性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携带产妇采用母乳喂养对其所生婴儿HBV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及分娩的HBsAg和HBeAg双阳性携带HBV产妇及其所生的婴儿各323例,将其分为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聚合酶链反应-荧光探针法,分别检测两组婴儿在出生<24 h及7月龄时的血清HBV标志物和HBV DNA的阳性率。统计学方法采用 χ2检验。 结果:最终纳入297例患者,其中母乳喂养组149例,人工喂养组148例。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婴儿在出生<24 h及7月龄时的HBsAg、抗-HBs、HBeAg、HBV DNA>100 IU/mL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抗-HBs阳性率为58.39%(87/149),低于7月龄时的95.97%(143/149);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HBeAg阳性率为65.10%(97/149),高于7月龄时的13.42%(20/1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9.75、40.49,均 P<0.01)。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2.01%(3/149)和2.68%(4/149),其7月龄时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2.68%(4/149)和2.68%(4/149),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抗-HBs阳性率为47.97%(71/148),低于7月龄时的95.94%(142/148);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HBeAg阳性率为55.41%(82/148),高于7月龄时的19.59%(29/1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85.37、39.84,均 P<0.01)。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4.73%(7/148)和1.35%(2/148),其7月龄时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1.35%(2/148)和1.35%(2/148),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母乳喂养不是增加HBsAg和HBeAg双阳性HBV携带产妇垂直传播风险的决定性因素,建议这类产妇在正规预防的前提下进行母乳喂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妊娠中晚期服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妊娠中晚期服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国内外有关数据库(截至2019年7月20日),收集妊娠中晚期服用TDF预防HBV母婴传播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队列研究,以Cochrane协作网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RCT、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对队列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连续性变量分析的效应值以标准化均数差( SMD)及其95%置信区间( CI)表示,二分类变量分析的效应值以比值比( OR)或危险度( RR)及其95 %CI表示。 结果:共12项研究纳入分析,2项为RCT,10项为队列研究,共包括HBV感染母亲1 326例及其婴儿1 281例,妊娠中晚期服用TDF者729例(TDF组),未干预或应用安慰剂者597例(对照组)。质量评价结果显示,2项RCT中1项为"低偏倚风险",1项为"高偏倚风险";10项队列研究中9项为高质量,1项为中等质量。有效性结局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TDF组母亲基线HBV D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SMD=0.15,95 %CI:0.04~0.26, P=0.008),产前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SMD= -5.41,95 %CI: -7.26~ -3.56, P<0.001),产前HBV DNA未检出者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20.3%(41/202)比2.0%(4/203), OR=27.55,95 %CI:7.32~103.85, P<0.001];TDF组母亲所生婴儿HBV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8%(5/618)比9.1%(47/516), RR=0.13,95 %CI:0.07~0.27, P<0.001]。安全性结局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TDF组与对照组母亲所生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死亡率、出生体重、身高和头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TDF组与对照组母亲产后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升高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0.05);1项研究结果显示TDF组母亲中1~2级无症状性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升高者占比高于对照组[7.2%(7/97)比0(0/100), P=0.006],其他妊娠不良事件、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妊娠中晚期服用TDF可有效预防HBV母婴传播,对胎儿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7在胆道闭锁患儿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评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7(matrix metalloproteinase-7,MMP-7)对单中心临床样本中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188例胆汁淤积患儿,包括89例胆道闭锁患儿(BA组),64例婴儿肝炎综合征、15例胆总管囊肿和20例胆汁淤积症患儿为疾病对照组(DC组),另纳入23例同期体检健康婴儿为正常对照组(NC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患儿血清MMP-7水平。连续变量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 M( P25, 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用Spearman相关分析MMP-7与实验室指标、肝纤维化分期及炎症等级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并确定最佳临界值,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 结果:BA组血清中MMP-7含量为44.59(36.1,64.3)ng/ml明显高于DC组[10.1(7.1,12.2)ng/ml, P<0.001]和NC组[4.9(3.9,9.3)ng/ml, P<0.001];DC组MMP-7含量亦明显高于NC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与实验室各指标相比,MMP-7诊断效能最好,AUC面积为0.982(95% CI:0.970~0.996);当最佳临界值为12.8 ng/ml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和准确度分别为0.986、0.927、94.44%、96.36%和96.28%。MMP-7含量与γ-谷氨酰转肽酶(GGT)含量高度相关( r=0.61, P<0.001),其次MMP-7含量与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含量呈中度相关( r=0.48, P=0.03; r=0.53, P<0.001)。当把MMP-7、GGT、TB和DB作为联合指标进行ROC曲线分析时,与单独MMP-7比较,联合后的诊断效能区别不大。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患儿血清MMP-7含量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 r=0.462; P<0.001),而与炎症活动度不相关( r=0.192; P=0.07)。 结论:血清MMP-7作为独立指标诊断BA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和准确度,其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表明其具有作为治疗靶点或预后生物标志物的潜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小儿肝功能异常176例临床特点和病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肝功能异常患儿的临床特点,分析其病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杭州市儿童医院2017年4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2个月至13岁肝功能异常患儿1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法对患儿分泌物标本进行病原检测,采集血液检测其乙型病毒性肝炎抗体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抗体及甲型病毒性肝炎抗体,并采用血培养法检测和鉴定细菌,同时还进行血遗传代谢和凝血功能等筛查。根据患儿年龄将其分为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组及学龄组。结果:176例患儿中,婴儿组肝功能异常者最多,为93例(52.84%),其次为幼儿组43例(24.43%)。发病原因:原发疾病为感染性疾病者138例(78.41%)、非感染性疾病者8例(4.55%)、未检出病原者30例(17.04%);感染性疾病致患儿肝功能异常138例中,病毒感染者为123例(89.13%)、细菌感染者8例(5.80%)、支原体感染6例(4.35%)、弓形虫感染者1例(0.72%)。病毒感染致肝功能异常123例中,巨细胞病毒感为62例(50.41%),其次为EB病毒38例(30.89%),轮状病毒10例(8.13%),肠道病毒71型(EV71)5例(4.07%),肠道通用病毒4例(3.25%),呼吸道合胞病毒2例(1.63%),单纯疱疹病毒和柯萨奇A16病毒各1例(0.81%)。学龄前及以上者均以EB病毒感染为主;年龄>1岁肝功能异常因巨细胞病毒所致比例为37.10%(23/62)、EB病毒感染所致比例为92.11%(35/38),与年龄2个月至1岁的62.90%、7.8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9.27, P=0.00)。8例细菌感染致肝功能异常: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肺炎链球菌2例、大肠杆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遗传代谢病共3例,其中肝豆状核变性2例,糖原累积症1例。小儿肝功能异常特点:患儿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脾肿大和肝脏肿大、咳嗽、腹泻等;转归:治愈98例(55.68%)、好转60例(34.09%),加重17例(9.66%)、死亡1例(0.57%)。 结论:婴幼儿肝功能异常以病毒感染为主,尤其是巨细胞病毒;早期无明显症状,重度者可表现为黄疸和肝脾肿大,主要以轻度为主,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临床管理流程(2021年)》更新要点解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是病毒性肝炎防治的关键。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组织专家编写了《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临床管理流程(2021年)》,流程包括了从筛查、妊娠期管理到产后随访的10个环节,对其中的关键环节如妊娠期抗病毒治疗、婴儿免疫等进行了更新,为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现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对流程中有关妊娠期抗病毒治疗相关问题进行解读,以期使读者对流程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胆道闭锁中胆固醇活化CD177 +中性粒细胞致胆管损伤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患儿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对胆管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免疫学机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2020年间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118例经术中胆管造影确诊的BA患儿、80例同龄婴儿肝炎综合征(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IHS)患儿以及165例无肝病学证据且无肝功能异常的同龄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儿童外周血TC含量。分析TC与胆管损伤各指标及多种与BA形成相关免疫细胞之间的关联。在体外CD177 +中性粒细胞与胆道上皮细胞(biliary epithelial cell,BEC)共培养体系中加入胆固醇,观察其对BEC凋亡的影响,同时观察加入胆固醇刺激后CD177 +中性粒细胞内相关指标的变化;根据外周血TC检测数值将BA患儿分为高胆固醇BA组、正常胆固醇BA组,通过RNA测序分析,比较高胆固醇组、正常胆固醇组BA患儿CD177 +中性粒细胞基因表达差异。 结果:BA患儿外周血TC含量为4.9(4.0,6.1)mmol/L,高于NC组的3.7(3.1, 4.1)mmol/L及IHS组的4.2 (3.3,5.4)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A患儿外周血TC含量[4.9(4.0, 6.1)mmol/L]与胆管损伤指标γ-谷氨酰转移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含量[497.0(298.5,843.0)U/L]呈正相关( r=0.401, P<0.05),同时与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含量呈正相关( r=0.338, P<0.05; r=0.235, P<0.05);在肝脏组织胆管细胞凋亡数量比例层面,高胆固醇BA组为0.724±0.146,正常胆固醇BA组为0.232±0.141,NC组(患儿年龄相近门静脉海棉样变儿童)为0.242±0.228,高胆固醇BA组与其余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A患儿外周血TC含量[4.4(3.1,5.5)mmol/L]与外周血CD177 +中性粒细胞比例[(26.5±6.4)%]呈正相关( r=0.503, P<0.05),与外周血单核细胞[1.0(0.8,1.2)×10 9/L]、中性粒细胞[(3.2±1.4)×10 9/L]无相关性( P>0.05); BA患儿外周血TC含量[(4.7±1.6)mmol/L]与外周血T细胞数量(4 952.1±1 985.0)个/μL呈正相关( r=0.488, P<0.05),与外周血B细胞971.0(664.8,1 636.1)个/μL无相关性( P>0.05);与正常胆固醇BA组相比,高胆固醇BA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相关基因( CYBB、 CALR、 MT- CYB、 MT- ND5、 MT- ND1)表达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胆固醇刺激下,CD177 +中性粒细胞中代表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指标TOMM20及DNA 8-OHdG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73.47±6.36、159.07±10.17,较刺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CD177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指标MPO和H2B分别为60.51±4.26、157.46±9.40,较刺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在CD177 +中性粒细胞与BEC共培养体系中,加入胆固醇刺激后BEC细胞活率较刺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胆道闭锁中胆固醇可上调CD177 +中性粒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水平,促进胞外诱捕网的释放,引起胆管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第568例 腹胀—肝脾大—免疫球蛋白增高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文报道1例以腹胀、肝脾大、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全血细胞减少为临床特点的患者诊治过程。患者男,38岁,因“腹胀、乏力2个月余”于2021年12月入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患者在外院曾被误诊为多发性骨髓瘤,入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后,经过详尽的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检查,以及多学科会诊讨论后,考虑自身免疫性肝炎证据不足。由于患者来自山西阳泉,进一步完善原虫感染筛查,结果提示利什曼原虫IgG抗体(血清rK39抗体)阳性,外周血宏基因组测序证实为婴儿利什曼原虫感染,确诊为内脏利什曼病。2022年1月转入专科医院后接受葡萄糖酸锑钠“六日方案”治疗,患者乏力腹胀症状逐渐改善。2022年5月末次随访,患者腹部查体肝脾肋下未触及,后续未复查骨髓病原学。该病近年来在我国发病率已显著降低,易被忽视,且本例患者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应予以警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丽水地区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筛查与随访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调查丽水地区婴儿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现状,总结CMV感染的相关因素,评估其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为CMV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浙江省丽水市妇幼保健院、青田县人民医院、遂昌县人民医院、庆元县人民医院儿科病区住院且资料完整的2 254例婴儿的临床资料,所有入选婴儿均从出生随访至1周岁,筛查血清CMV抗体及尿液CMV-DNA,总结CMV感染一般情况、临床特点,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婴儿CMV感染的相关因素,并跟踪随访至出生1年,分析CMV感染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2015—2017年丽水地区1岁以内婴儿CMV-IgM总阳性率为10.43%(235/2 254),CMV-IgM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CMV-IgG阳性率随时间变化趋势不明显;CMV-IgM阳性率以1 ~ 3个月龄最高,为15.29%(61/399),随着出生时间的增加CMV-IgM阳性率下降;CMV-IgG阳性率随着出生时间增加而增多;不同性别婴儿CMV-IgM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MV-IgG阳性率男性高于女性[65.43%(810/1 238)比55.51%(564/1 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感染组胎龄低于非感染组[(37.41 ± 1.63)周比(38.97 ± 0.97)周],母乳喂养率高于非感染组[57.87%(136/235)比40.00%(40/100)];感染组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减少症、转氨酶升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肝脾肿大所占比例高于非感染组[18.72%(44/235)比1.00%(1/100)、29.36%(69/235)比13.00%(13/100)、26.81%(63/235)比10.00%(10/100)、9.79%(23/235)比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胎龄、母乳喂养为1岁以内婴儿CMV感染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 P<0.05);感染组与非感染组1岁时身长、体质量、头围及智力发育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感染组1岁听力发育异常率及头颅B超异常检出率高于非感染组[13.62%(64/470)比1.00%(2/200)、6.38%(15/235)比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丽水地区1岁以内婴儿CMV活动性感染率较高,呈逐年降低特点;随着出生时间延长而降低,无性别差异;胎龄、母乳喂养为婴儿CMV活动性感染的高危因素;CMV感染影响1岁以内婴儿听力发育及脑部发育,是造成肝炎的主要原因;必须重视CMV感染的预防,强化孕妇围产期保健,加强对高危人群CMV感染的筛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20年西藏自治区那曲市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实施现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那曲市HBV母婴阻断实施现况,发现母婴阻断工作存在的问题,降低母婴传播的发生。方法:从那曲市东、中、西三个地区单纯随机抽取6家医院,调查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住院分娩的孕产妇产前HBV标志物筛查率、HBsAg阳性率、HBsAg阳性产妇的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第一针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及时接种率和未及时接种的原因、母婴阻断后免疫后血清学检测(post-vaccination serological test,PVST)开展情况。结果:6家医院共调查孕产妇4 132名,产前HBV标志物筛查率为100.00%(4 132/4 132),其中HBsAg阳性孕产妇阳性率为10.36%(428/4 132)。在428名HBsAg阳性孕产妇的新生儿中93.46%(400/428)的新生儿及时进行了HepB1和HBIG联合接种,28名未及时接种,主要原因为出生低体重(早产)(19名)和新生儿黄疸(6名)。共有100名婴儿符合PVST检测条件,只有21.00%(21/100)进行了检测,HBsAg均为阴性,但有7名婴儿抗-HBs阴性,其中仅2人进行了1剂次补种。79名婴儿未进行PVST的主要原因为家长不知晓(82.28%,65/79)。结论:那曲市住院孕产妇HBsAg筛查率达到100%的要求,低出生体重和新生儿黄疸是未及时进行乙型肝炎疫苗第1针和HBIG联合接种的主要原因,家长不知道需要检测是未进行PVST检测的主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母亲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阳性对婴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母亲HBeAg阳性对婴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影响。方法:2012年4月至2015年3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分娩的265例HBsAg阳性单胎母亲中,根据母亲HBeAg情况分为2组,HBeAg阳性母亲及其婴儿组(脐血HBeAg阳性组,124例)和HBeAg阴性母亲及其婴儿组(脐血HBeAg阴性组,141例)。两组婴儿均在出生后12 h内接种100 U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并于0、1、6月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对两组婴儿在出生后7~12月龄随访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脐血HBeAg阳性组和阴性组婴儿抗-HBs阳性率分别为97.6%(121/124)和97.9%(138/1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25, P>0.05)。脐血HBeAg阳性组婴儿抗-HBs几何平均浓度高于脐血HBeAg阴性组(351.70 vs. 293.12 mIU/mL; Z=-1.294, P<0.05)。两组婴儿不同抗-HBs水平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脐血HBeAg阳性组中HBeAg水平滴度≥1.39 lg S/CO和<1.39 lg S/CO的婴儿抗-HBs水平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932, P>0.05)。 结论:母亲HBeAg阳性不影响婴儿对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应答,提示宫内暴露HBeAg胎儿不会导致对HBV产生免疫耐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