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2021年山西地区1283例住院病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了解山西地区儿童轮状病毒肠炎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重型轮状病毒肠炎危险因素,以早期识别重症病例,提高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诊治水平及防控,从而减轻疾病负担.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山西省儿童医院消化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腹泻病病儿3359例,总结轮状病毒肠炎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并分析重型轮状病毒肠炎危险因素.结果 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因急性腹泻病入住消化科的住院病人3359例中轮状病毒检出1283例,检出率为38.20%;时间分布,每年12月至次年2月是轮状病毒感染高峰季节,8月、9月、10月最低;年龄分布,轮状病毒肠炎年龄(1.53±0.92)岁,>1~2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52.16%),6个月至1岁年龄组次之;性别分布,男童检出率多于女童,比例为1.53:1;地区分布,居住于城镇检出率显著高于农村;喂养方式分布,≤6个月病儿中,非母乳喂养检出率高于母乳喂养;轮状病毒肠炎住院天数(4.15±1.83)d,临床表现均为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发热,常见合并症为脱水、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轻型和重型轮状病毒肠炎在居住地区、年龄分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多因素分析,居住于乡村地区病儿发生重型轮状病毒肠炎的危险性是居住于城镇病儿的1.42倍.结论 山西地区轮状病毒肠炎高发季节是冬季,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男童比女童更易感染轮状病毒,居住于城镇相比农村更易感染.但居住于农村地区病儿更易发生重型轮状病毒肠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2年至2016年上海市某医院门诊急性腹泻婴幼儿中经典人星状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5岁以下急性腹泻婴幼儿中经典人星状病毒(human astrovirus,HAstV)的流行病学特点,了解经典HAstV在婴幼儿腹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门诊就诊的1 010例急性腹泻婴幼儿(年龄≤5岁)的粪便标本1 010份,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或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粪便标本中的经典HAstV、A组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和腺病毒,通过基因测序和进化树分析确定HAstV的型别和亚型。结果:5年经典HAstV的总检出率为2.7%(27/1 010)。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和2016年检出率分别为6.9%(10/144)、3.5%(5/144)、2.1%(3/144)、1.5%(4/265)、1.6%(5/313)。HAstV感染腹泻患儿的年龄段集中在0~36月龄,占96.3%(26/27)。除2016年外,其他年份检出的经典HAstV集中在秋冬季。检出的27例经典HAstV感染腹泻患儿的基因型均为HAstV-1型,亚型分别为HAstV-1a和HAstV-1b,以HAstV-1a亚型(63.0%,17/27)为主。腹泻患儿中经典HAstV的感染以单独感染为主,占77.8%(21/27);混合感染以HAstV与A组轮状病毒(3例)和腺病毒(2例)的两两混合感染为主,还有1例混合感染为HAstV、A组轮状病毒和腺病毒的同时感染。结论:HAstV感染主要集中在0~36月龄婴幼儿。经典HAstV流行基因型别单一,但亚型处于动态变化中,需长期连续监测经典HAstV在腹泻婴幼儿中的流行情况及其基因型别,以防暴发性腹泻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轮状病毒胃肠炎及其免疫预防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轮状病毒(RV)感染是目前全球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直接导致轮状病毒胃肠炎,其危害严重、疾病负担巨大且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本文对RV病原学特性以及RV胃肠炎的流行特征、疾病负担和疫苗研发予以综述。通常A组RV为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最主要病因,各年龄段人群对RV普遍易感,其中3~24?月龄的幼儿症状最重,且RVGE流行具有季节性,并在冬季会出现发病高峰,提高RV疫苗接种率可以显著降低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率和死亡率,减轻相应疾病负担。重点介绍了目前使用的RV疫苗及其对预防RV感染的作用,并针对RV疫苗在我国应用相关技术问题提出思考与建议,为完善我国RV疫苗免疫策略及最终将RV疫苗纳入到国家儿童免疫规划的中国特色免疫规划策略提供循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轮状病毒胃肠炎预防诊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轮状病毒是全球5岁以下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首要致病原,几乎每个3~5岁的儿童都经历过至少1次轮状病毒感染。在中国,轮状病毒胃肠炎分别约占5岁以下儿童腹泻住院和门诊病例的40%和30%,约90%的轮状病毒胃肠炎病例发生在2岁以下婴幼儿,给医疗卫生系统和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是儿科和公共卫生领域广泛关注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将轮状病毒胃肠炎列为需要疫苗高度优先预防的疾病,截至2019年10月,全球已有102个国家和地区将轮状病毒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疫苗的接种有效降低了轮状病毒胃肠炎疾病负担和全球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疾病导致的死亡。长三角免疫规划一体化项目组,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儿童感染和肝病学组共同制定了《儿童轮状病毒胃肠炎预防诊疗专家共识》,结合国内外研究最新进展,从病原学、流行病学、疾病负担、临床特征、实验室诊断、预防和治疗等几方面加以阐述。全面了解轮状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科学评价轮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和疾病负担,综合考虑预防和诊疗措施,进一步构建和完善轮状病毒胃肠炎的综合防控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北京地区五岁以下儿童病毒性急性胃肠炎病原构成与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及星状病毒相关急性胃肠炎的流行特点和临床特征。方法:在北京地区6个区县6家医院肠道门诊每月收集前30名年龄在5岁以下首次就诊的急性胃肠炎患者的信息资料和粪便样本,并对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及星状病毒四种病原进行PCR检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四种病毒相关的急性胃肠炎流行特征进行描述,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的Vesikari临床严重程度评分,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胃肠炎的临床特征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 052份样本中,非混合感染709例(34.6%):其中轮状病毒411例(20.0%),诺如病毒153例(7.5%),腺病毒86例(4.2%),星状病毒59例(2.9%);混合感染135例(6.6%)。轮状病毒性急性胃肠炎的Vesikari评分(8.0±3.1)高于诺如病毒(6.4±2.4, P<0.001)、腺病毒(6.2±2.1, P<0.001)及星状病毒(6.1±2.0, P<0.001)。临床特征比较结果显示:以星状病毒为参照,5岁以下儿童感染轮状病毒急性胃肠炎后更易出现:≥5 d的腹泻( OR=3.33)、1 d内≥3次的呕吐( OR=8.79)、≥1 d的呕吐( OR=3.96)、Vesikari评分≥11的重症病例( OR=13.19);感染诺如病毒易出现1 d内≥3次的呕吐( OR=5.71);感染腺病毒易出现≥5 d的腹泻( OR=2.62);以轮状病毒为参照,5岁以下儿童感染诺如病毒( OR=0.40)或腺病毒( OR=0.28)后较少出现≥38.4 ℃的发热症状。 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各病毒导致的急性胃肠炎特点不同,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临床症状较重,24月龄以下婴幼儿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应尽早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如接种疫苗来保护易感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儿童病毒性腹泻常见病原体变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儿童病毒性腹泻常见病原体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新冠疫情)期间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1日至12月31日(新冠疫情前)407例和2020年4月1日至12月31日(新冠疫情期间)645例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急性腹泻患儿的资料,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1~6月、>6月~2岁和>2~5岁年龄组,采用 χ2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不同年龄段、不同季节新冠疫情前和疫情期间诺如病毒GI型(NOVI)、诺如病毒GⅡ型(NOVⅡ)、轮状病毒A组(ROVA)、轮状病毒C组(ROVC)、肠道腺病毒(EADV)、沙波病毒(SAV)和星状病毒(ASV)的检出率。 结果:新冠疫情前不同年龄段腹泻患儿病毒总检出率高于新冠疫情期间( χ2=8.43、38.22和9.23, P值均<0.05),且在1~6月和>6月~2岁婴幼儿中,NOVⅡ和EADV检出率在新冠疫情期间有所降低( χNOVⅡ2=36.87和17.77, P值均<0.001, χEADV2=9.08, P=0.014和0.003)。在>2~5岁患儿中,NOVⅡ检出率在新冠疫情期间有所降低( χ2=3.96, P=0.047),其他病毒检出率在新冠疫情期间无明显降低( P值均>0.05)。4~6月、7~9月、10~12月常见病毒检出率均高于新冠疫情期间的检出率( χ2=11.62、65.41和27.80, P值均<0.001)。 结论:新冠疫情发生后,儿童病毒性腹泻常见病原体检出率下降,特别是NOVⅡ和EADV,可能与浙江省启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肠道病毒病的预防与控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 Picornaviridae)的成员,目前报道有124个型,其中至少66个型的EV与人类疾病有关,由EV感染导致的疾病统称肠道病毒病 [1]。肠道病毒病是人类较为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感染易感人群后可以引起多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往往造成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如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无菌性脑膜炎(aseptic meningitis,AM)、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AHC)、急性心肌炎和心包炎、疱疹性咽峡炎、类似风疹的出疹性疾病等 [2,3,4,5,6]。EV感染有时也与一些慢性疾病相关,如传染性胸膜痛、糖尿病、胰腺炎等,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 [7,8]。EV主要在人体肠道内复制,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以通过呼吸道途径传播,还可以通过接触进行传播。肠道病毒病的致病特点是,大多数感染以隐性感染更常见,人群普遍易感,但以婴幼儿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发病最多;病毒在人体肠道内增殖,但很少引起腹泻等肠道症状,是一种以消化道为原发病灶的全身性感染;不同血清型的EV可引起相同或相似的临床症状,同一血清型的EV也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轮状病毒感染与宿主固有免疫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世界范围内引起婴幼儿和动物幼崽急性肠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轮状病毒感染具有明显的种属特异性,病毒感染后主要引起婴幼儿或动物幼崽产生腹泻症状。固有免疫应答通过多个信号通路的激活抑制轮状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同时轮状病毒自身也通过多种途径来拮抗固有免疫应答。本文就近年来轮状病毒感染后宿主的固有免疫应答机制以及轮状病毒对宿主固有免疫的拮抗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轮状病毒治疗性药物的研发和预防轮状病毒感染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21年至2022年单中心急性胃肠炎患儿诺如病毒感染流行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2021年至2022年急性胃肠炎患儿的诺如病毒流行情况及诺如病毒感染与粪便性状、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2 195例急性胃肠炎患儿的肛拭子标本,采用PCR荧光探针法对诺如病毒进行检测,并对临床信息及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 195例患儿诺如病毒总检出率为19.09% (419/2 195),男、女患儿检出率分别为17.80% (244/1 371)、21.24% (175/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45, P<0.05)。诺如病毒在1月龄~3岁婴幼儿阳性率较高[29.09%(64/220)~40.69% (94/231)],其中1岁患儿阳性率最高[40.69% (94/231)]。不同月份诺如病毒的检出率在2.44%(2/82)~35.84% (62/173)之间,其中1~3月诺如病毒检出率较高。冬季和春季为诺如病毒高发季节,检出率分别为28.36% (150/529)、21.07% (146/693),呈明显的季节性分布。诺如病毒阳性的患儿中同时有呕吐和腹泻症状的概率明显高于阴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7.29, P<0.05 )。 结论:在冬春高发季节,对于腹泻伴有呕吐症状的1月龄~3岁婴幼儿,特别是1岁患儿,建议及时进行诺如病毒相关检测。及早对确诊患儿进行相关治疗和隔离措施,对减少交叉感染及避免暴发流行尤为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A组轮状病毒分子分型特点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A组轮状病毒(group A rotavirus,RVA)是5岁以下婴幼儿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最主要的病原体之一。RVA感染所导致的腹泻给全球婴幼儿带来了巨大的疾病负担,目前针对RVA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只能通过接种疫苗来达到预防目的。疫苗的有效性与RVA基因型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对国内外RVA分子分型特点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提供基因型多样性的重要信息,为当前和未来疫苗研制中毒株基因型的选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