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2022年中国大陆老年人群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了解我国老年人群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为老年人食源性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我国"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收集2018-2022年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主动监测病例信息,采集粪便标本,开展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和诺如病毒的检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老年人群急性胃肠炎病例粪便标本总体检出率为9.15%(7 218/78 904,95%CI:8.95%,9.35%),以沙门菌最高(3 860/78 699,4.90%,95%CI:4.75%,5.06%),其次为诺如病毒(1 517/73 173,2.07%,95%CI:1.97%,2.18%)、致泻大肠埃希菌(1.39%,1 015/72 763,95%CI:1.31%,1.48%)、副溶血性弧菌(1.00%,782/78 386,95%CI:0.93%,1.07%)和志贺菌(0.19%,147/78 611,95%CI:0.16%,0.22%).老年人群男性沙门菌检出率高于女性,而女性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高于男性,且年龄越大,检出率越低.老年人群各监测病原检出率具有明显季节性,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在7、8月达到高峰,诺如病毒则在2、3月达到高峰,各地区监测病原检出率有所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46.85,P<0.001).可疑暴露食品类别主要为肉与肉制品、粮食类及其制品和蔬菜类及其制品等大宗食品,家庭是最主要的进食场所.结论 我国2018-2022年间老年人群急性胃肠炎病例以沙门菌检出率最高,不同性别、年龄和地区监测病原流行病学特征有所不同,应根据对应特征分布制定针对性措施预防老年人食源性疾病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轮状病毒胃肠炎及其免疫预防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轮状病毒(RV)感染是目前全球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直接导致轮状病毒胃肠炎,其危害严重、疾病负担巨大且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本文对RV病原学特性以及RV胃肠炎的流行特征、疾病负担和疫苗研发予以综述。通常A组RV为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最主要病因,各年龄段人群对RV普遍易感,其中3~24?月龄的幼儿症状最重,且RVGE流行具有季节性,并在冬季会出现发病高峰,提高RV疫苗接种率可以显著降低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率和死亡率,减轻相应疾病负担。重点介绍了目前使用的RV疫苗及其对预防RV感染的作用,并针对RV疫苗在我国应用相关技术问题提出思考与建议,为完善我国RV疫苗免疫策略及最终将RV疫苗纳入到国家儿童免疫规划的中国特色免疫规划策略提供循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急性腹痛的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特征为胃肠道局限或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多伴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本文报道1例以急性腹痛为首发症状的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9—2022年北京市某医院急性胃肠炎儿童粪便轮状病毒与腺病毒的抗原检测及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为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1月期间就诊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儿科门诊的5岁以下急性胃肠炎患儿,通过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粪便中轮状病毒(rotavirus,RV)和人腺病毒(human adenovirus,HAdV)抗原。剔除不符合病例及重复病例后纳入2 896例,其中559例至少检出1种病毒抗原,将患儿按检测结果分为RV阳性组、HAdV阳性组、RV 与HAdV双阳性组,采用 χ 2检验、方差分析及非参数检验比较性别、年龄、季节分布、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在2 896例患儿送检的非重复样本中,RV抗原阳性率为6.21%(180/2 896),HAdV抗原阳性率为10.91%(316/2 896),RV与HAdV双阳性率为2.18%(63/2 896)。2021年HAdV抗原阳性率为16.11%(178/1 105),较2020年的6.20%(53/855)有显著升高。RV感染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冬季是高发季节( χ 2=74.018, P<0.001),而HAdV感染无明显季节性( χ 2=2.110, P=0.550),呈全年散发感染。RV感染患儿的发热、呕吐症状比例均显著高于HAdV感染组( χ 2=40.401, P<0.001; χ 2=32.593, P<0.001),但粪便中白细胞阳性率显著低于HAdV感染组(13.741, P<0.01)。综上,关注RV和HAdV的流行病学变化对急性胃肠炎儿童的临床诊疗及疾病防控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轮状病毒胃肠炎预防诊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轮状病毒是全球5岁以下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首要致病原,几乎每个3~5岁的儿童都经历过至少1次轮状病毒感染。在中国,轮状病毒胃肠炎分别约占5岁以下儿童腹泻住院和门诊病例的40%和30%,约90%的轮状病毒胃肠炎病例发生在2岁以下婴幼儿,给医疗卫生系统和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是儿科和公共卫生领域广泛关注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将轮状病毒胃肠炎列为需要疫苗高度优先预防的疾病,截至2019年10月,全球已有102个国家和地区将轮状病毒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疫苗的接种有效降低了轮状病毒胃肠炎疾病负担和全球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疾病导致的死亡。长三角免疫规划一体化项目组,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儿童感染和肝病学组共同制定了《儿童轮状病毒胃肠炎预防诊疗专家共识》,结合国内外研究最新进展,从病原学、流行病学、疾病负担、临床特征、实验室诊断、预防和治疗等几方面加以阐述。全面了解轮状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科学评价轮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和疾病负担,综合考虑预防和诊疗措施,进一步构建和完善轮状病毒胃肠炎的综合防控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北京地区五岁以下儿童病毒性急性胃肠炎病原构成与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及星状病毒相关急性胃肠炎的流行特点和临床特征。方法:在北京地区6个区县6家医院肠道门诊每月收集前30名年龄在5岁以下首次就诊的急性胃肠炎患者的信息资料和粪便样本,并对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及星状病毒四种病原进行PCR检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四种病毒相关的急性胃肠炎流行特征进行描述,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的Vesikari临床严重程度评分,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胃肠炎的临床特征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 052份样本中,非混合感染709例(34.6%):其中轮状病毒411例(20.0%),诺如病毒153例(7.5%),腺病毒86例(4.2%),星状病毒59例(2.9%);混合感染135例(6.6%)。轮状病毒性急性胃肠炎的Vesikari评分(8.0±3.1)高于诺如病毒(6.4±2.4, P<0.001)、腺病毒(6.2±2.1, P<0.001)及星状病毒(6.1±2.0, P<0.001)。临床特征比较结果显示:以星状病毒为参照,5岁以下儿童感染轮状病毒急性胃肠炎后更易出现:≥5 d的腹泻( OR=3.33)、1 d内≥3次的呕吐( OR=8.79)、≥1 d的呕吐( OR=3.96)、Vesikari评分≥11的重症病例( OR=13.19);感染诺如病毒易出现1 d内≥3次的呕吐( OR=5.71);感染腺病毒易出现≥5 d的腹泻( OR=2.62);以轮状病毒为参照,5岁以下儿童感染诺如病毒( OR=0.40)或腺病毒( OR=0.28)后较少出现≥38.4 ℃的发热症状。 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各病毒导致的急性胃肠炎特点不同,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临床症状较重,24月龄以下婴幼儿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应尽早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如接种疫苗来保护易感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9—2023年北京市某区札如病毒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和基因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北京市某区札如病毒引起的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及基因特征分析,为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收集2019—2023年北京市某区急性胃肠炎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病例粪便样本,使用实时荧光PCR对A组轮状病毒、GⅠ组诺如病毒、GⅡ组诺如病毒、札如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进行检测,对札如病毒阳性样本进行VP1区的基因测序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29起急性胃肠炎聚集性疫情中检出了札如病毒,阳性检出率为12.66%。疫情在5—6月和11月有两个高峰,场所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和小学。共检出5个基因型,分别为GⅠ.6、GⅠ.1、GⅡ.3、GⅠ.2和GⅠ.3。结论:GⅠ.6是北京某区聚集性疫情主要流行优势株,应对其进行持续监测,进一步了解札如病毒的分子流行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07-2021年我国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我国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暴发疫情规模的影响因素,为及早控制暴发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200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暴发疫情规模的影响因素。结果:2007-2021年共报告暴发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疫情1 725起,报告疫情起数呈上升趋势。南方省份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为疫情高峰,北方省份疫情高峰为每年10-12月和次年3-6月。疫情报告地区从东南沿海省份逐步向中部、东北和西部省份扩散。疫情主要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1 539起,89.22%),其次为企事业单位(67起,3.88%)和社区家庭(55起,3.19%)。人与人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1 262起(73.16%),GⅡ基因型为引起暴发疫情的主要病原型别(899起,81.58%)。首例病例发病至疫情报告时间间隔 M( Q1,Q3)为3(2,6)d,疫情规模 M( Q1,Q3)为38(28,62)例。近年来,疫情报告及时性提升,疫情规模随年份呈下降趋势,二者在不同发生场所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发生场所、传播途径、报告及时性和居住地类型是暴发疫情规模的影响因素( P<0.05)。 结论:2007-2021年我国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整体呈上升趋势,疫情波及地区范围不断扩大,但疫情发生规模整体呈下降趋势,疫情报告及时性提升,提高监测灵敏度和及早报告可有效控制疫情发生规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第473例——肾衰竭,腹痛,神志异常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43岁。因血肌酐升高4年,腹膜透析2月余,腹痛3 d就诊。入院后排除了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考虑急性胃肠炎,予禁食水和厄他培南500 mg/d治疗,抗生素使用3 d后突发神志异常,经检查排除器质性脑病。在停用抗生素和加强腹膜透析后症状进一步加重,考虑Wernick-Korsakoff综合征,予大剂量维生素B 1后神志迅速恢复。后续腹膜透析过程中始终口服维生素B 1 30 mg/d,未再出现精神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22年我国GII.17[P17]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流行病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我国2022年GII.17[P17]诺如病毒(Norovirus,NoV)急性胃肠炎(acute gastroenteritis,AGE)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22年1~12月AGE暴发信息及标本,应用real-time RT-PCR对样本进行NoV核酸检测,阳性样本通过RT-PCR扩增、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2022年1~12月,共报告NoV引起的AGE暴发360起,其中266起成功获得基因分型结果,GII.17[P17]为主要基因型之一,为34起(12.78%,34/266),春季检出最多(3月6起和5月7起),主要发生在托幼机构和小学(61.76%,21/34)。对不同年龄组感染GII.17[P17]基因型的差异进行比较发现,5岁以下、6~18岁、19~65岁、65岁以上这四个年龄组的GII.17[P17]基因型NoV感染病例占GII基因型NoV感染病例的比例分别为11.78%(53/450)、23.52%(32/136)、52.52%(52/99)、36.36%(4/11)。本研究14株GII.17[P17]基因组在衣壳区和聚合酶区分别属于Cluster III b和Cluster III(Kawasaki308)的SC III分支,均与引起我国2014/15季节AGE暴发流行GII.17[P17]新变异株(GZ41621株)同属一簇。与Cluster I、Cluster II和Cluster IIIa相比,Cluster IIIb存在22个氨基酸位点变化,本研究NoV毒株所在Cluster III b主要的氨基酸变化为:抗原表位A的T294I、Q299R,在抗原表位D发生了一个插入突变,人组织血型抗原受体结合位点site I的H353Q。选择压力分析检测到了大量负向选择位点,表明负向选择对VP1基因进化起着重要作用。结论:GII.17[P17]是2022年引起我国NoV AGE暴发的主要基因型之一,本研究的GII.17[P17]毒株与引起我国2014/15季节AGE暴发流行的GII.17[P17]新变异株(GZ41621株)仍同属一簇,在潜在表位发生少量氨基酸变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