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组轮状病毒分子分型特点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A组轮状病毒(group A rotavirus,RVA)是5岁以下婴幼儿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最主要的病原体之一。RVA感染所导致的腹泻给全球婴幼儿带来了巨大的疾病负担,目前针对RVA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只能通过接种疫苗来达到预防目的。疫苗的有效性与RVA基因型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对国内外RVA分子分型特点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提供基因型多样性的重要信息,为当前和未来疫苗研制中毒株基因型的选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细菌性肠炎病原学分布特点及及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分析儿童细菌性肠炎的病原学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嘉兴市妇幼保健院细菌性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大便培养总送检数567例,培养阳性标本102例,检出阳性率17.99%.其中沙门菌属肠炎66例(64.71%),鼠伤寒沙门菌51例,非鼠伤寒沙门菌15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6例(25.49%);铜绿假单胞菌10例(9.80%).鼠伤寒沙门菌药敏实验结果显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定、头孢噻肟、头孢吡肟、氨曲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四环素敏感性均>80%,其中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性均为100%.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啉、莫西沙星、复方新诺明耐药率均>50%.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实验结果显示: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利福平、复方新诺明、呋喃妥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性均>90%,苯唑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敏感性>70%,青霉素、氨苄西林、克林霉素、红霉素耐药率均>50%.结论 ≤3岁是儿童细菌性肠炎的高发年龄段,尤其是<1岁婴幼儿,夏季是细菌性肠炎高发季节,鼠伤寒沙门菌是细菌性肠炎主要感染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醒脾养儿颗粒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婴幼儿细菌性肠炎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醒脾养儿颗粒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婴幼儿细菌性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婴幼儿细菌性肠炎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88例,给予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加蒙脱石散进行治疗;观察组9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醒脾养儿颗粒和葡萄糖酸锌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记录治疗前后患儿的外周血WBC水平和大便常规(WBC、RBC),观察治疗过程中临床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相关指标(退热时间、止吐时间、止泻时间、纠正脱水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儿入院3d后、5d后外周血WBC水平、大便常规情况(WBC、RBC)均低于对照组的水平(均P<0.05).结论 醒脾养儿颗粒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婴幼儿肠炎的疗效显著,明显缩短康复时间,临床上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诺如病毒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人诺如病毒是引起婴幼儿非细菌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诺如病毒感染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及腹痛等临床症状,其中呕吐表现较明显.由于缺少有效的研究模型,目前对诺如病毒感染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文章重点阐述诺如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并主要集中于细胞噬性及免疫应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温州某医院2010-2016年儿童感染病门诊疾病谱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近年来温州地区儿童传染病疾病谱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2010-2016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感染科的门诊病例资料,对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种以及就诊时间进行回顾性横断面分析.结果 2010-2016年我院儿童感染年门诊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前5位病种分别为手足口病、肠炎、水痘、流行性腮腺炎、HBV血症.前两者多发于<3岁的婴幼儿,后三者好发于5~18岁的学龄期儿童.手足口病2014年4-6及9-10月双峰流行,余每年夏季单峰流行.肠炎全年散发,部分年份夏秋季流行.流行性腮腺炎2012年起逐年递减.水痘夏、冬季高发,就诊人数变化不大.HBV血症除2015年外呈下降趋势,就诊高峰在寒暑假,乙型肝炎没有明显流行特征.麻疹病例除2011年外总体呈下降趋势.每年均有猩红热病例散发.细菌性痢疾、风疹、流行性脑膜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均少见.结论 近年来温州地区儿童传染病以手足口病和肠炎为主,传统的传染病减少,各疾病具有明显好发年龄及时间.应加强对手足口病和肠炎的防控.麻疹仍未消除,应加强麻疹疫苗的接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0~3岁肠炎患儿血清维生素A、D、E水平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比分析0~3岁轮状病毒(rotavirus,RV)肠炎、 细菌性肠炎患儿及健康婴幼儿血清维生素A(VitA)、维生素D(VitD)、维生素E(VitE)水平的变化.方法 对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银川市妇幼保健院诊断治疗的0~3岁RV肠炎326例、细菌性肠炎患儿80例及健康婴幼儿80例进行血清VitA、VitD、VitE的检测,肠炎组于治愈1周后复测血清VitA、VitD、VitE,对上述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RV肠炎和细菌性肠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清VitA、VitD和Vit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前RV肠炎患儿血清VitA水平低于细菌性肠炎(P<0.05);RV和细菌性肠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清VitA、VitD和VitE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婴幼儿肠炎患儿均存在VitA、VitD及VitE的缺乏或不足,适量补充可预防婴幼儿RV及细菌性肠炎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诺如病毒感染与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诺如病毒(norovirus,NV)是引起人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疫情暴发和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特别是引起病毒性腹泻暴发的重要病因.诺如病毒可分为7个基因组(GⅠ~GⅦ组),40个基因型.GⅠ、GⅡ、GⅣ组主要引起人类感染,其中GⅠ组有9个基因型,GⅡ有22个基因型,而GⅣ仅有2个基因型.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GⅡ.4 NV已经逐渐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优势流行株,并且造成了至少4次全球性的疾病流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合肥市五所托幼机构婴幼儿状病毒肠炎发病情况的一年纵向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1982年5月1日~1983年4月30日,对合肥市五所托幼机构2个月~7岁儿童肠炎发病情况的纵向观察知病原学检查结果,计算出轮状病毒肠炎的年发病率4.40%(30/682),细菌性痢疾加沙门氏菌肠炎的年发病率为1.76%(12/682)。 6~11月龄儿童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病率最高,此后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下降,5岁以上儿童中未发现本病。轮状病毒肠炎的流行季节在冬季,12月份发病率最高,而夏季(5~8)发生的肠炎病例中无一例检出轮状病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天水市儿童腹泻感染病原谱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2018年—2019年天水市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的病原构成和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天水2所医院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310份.采用ELISA法检测轮状病毒、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星状病毒、札如病毒和肠道腺病毒;同时分离培养检测非伤寒沙门菌、志贺菌、致泻大肠埃希菌、致病性弧菌、嗜水气单胞菌、类志贺邻单胞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空肠弯曲菌.结果 310例患儿总的病原阳性率为49.68%.主要构成为A组轮状病毒(21.29%)、诺如病毒GⅡ型(20.97%)、肠道腺病毒(7.42%)、致泻大肠埃希菌(5.16%).其中阳性RV中G血清型主要为G9型(95.45%)、P基因型主要为P8型(92.42%),基因型组合以G9P[8]为主(93.94%).结论 天水市5岁以下儿童感染病毒性腹泻以轮状病毒、诺如病毒为主,轮状病毒G血清型和P基因型组合以G9P[8]为主;细菌性腹泻以致泻大肠埃希菌、沙门菌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外周血杆状核与中性粒细胞比率对婴幼儿细菌性肠炎的初筛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本文对96例婴幼儿腹泻患者,在发病早期或极期,进行大便培养和连续空肠弯曲菌直接涂片检查后,分为细菌性或非细菌性(包括病毒和非感染因素)二组,全组病人均作外周血涂片,瑞氏染色,油镜下作中性粒细胞计数,并计算其中杆状核与中性粒细胞总数的比率(以B/N表示),从而初步发现,细菌性肠炎组杆状核明显升高,并发现B/N的升高与肠道感染并存,感染控制后其比率随之降低,经统计学处理后认为B/N>27%时可诊为细菌性肠炎,B/N在11~27%之间为可疑范围,并可将18%作为界值,再结合临床综合判定。本文认为B/N虽不能作病原学诊断,但方法简单,可即时获得结果,对细菌性肠炎的初筛具有肯定的价值(P< 0.0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