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毛黑孢壳菌感染致真菌性角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为66岁男性,右眼被木板崩伤后眼红伴视物不清、畏光、流泪,抗炎治疗效果不佳。右眼角膜中央可见4 mm×4 mm大小浸润灶伴表面白色苔被附着。角膜刮片显微镜检查、真菌培养及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均提示真菌感染。分离菌株经过镜下形态鉴定为尖端赛多孢霉,通过基因测序鉴定为刚毛黑孢壳菌。门诊给予角膜清创联合常规抗炎抗真菌治疗,随访期间病情持续好转,初诊40 d后复诊时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发现角膜基质变薄,上皮基本愈合,裸眼视力由0.3提高到0.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白粉病对火棘叶片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为比较健康和患白粉病火棘叶片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差异.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真菌r DNA-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序列进行测序分析.结果:两组样品共获得5门、16纲、3目、61科、83属、100种;健康样品HJF独有OTU为103个,感染白粉病的火棘叶片HJB独有OTU为19个,两个样品共有OTU为23个,HJF内生真菌物种丰度和多样性均高于HJB.物种分类显示,在门分类水平上,两组样品中优势菌群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在科分类水平上,HJB中优势菌科为89.22%白粉菌科(Erysiphaceae);HJF中优势菌科为28.25%白粉菌科(Erysiphaceae)、12.30%丝孢酵母科(Trichosporonaceae)和12.31%Phaeosphaeriaceae;在属分类水平上,HJB中优势菌属为88.04%球针壳属(Phyllactinia);HJF中优势菌属为27.45%球针壳属(Phyllactinia)、12.03%Apiotri-chum、11.58%unclassified_f_Phaeosphaeriaceae.结论:健康组和罹病组火棘叶片的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优势、次优势菌属的相对丰度也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明确了白粉病对火棘内生真菌结构的影响,为该病菌的致病机理和防控策略研究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南阳艾内生菌与关键次生代谢产物的相关性探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通过分析南阳艾不同部位内生菌菌群结构多样性及其与关键次生代谢产物含量之间的关系,探究南阳艾内生菌对其药材品质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南阳艾不同组织内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南阳艾不同组织中关键代谢产物的含量;进而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筛选与南阳艾关键次生代谢产物显著相关的内生菌群落.结果 南阳艾内生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和组成具有显著组织差异,根中细菌和真菌多样性指数(Chao和Ace)均显著高于茎和叶.通过LEfSe分析,确定根瘤菌属、链霉菌属、黄单胞菌科、子囊菌纲等为南阳艾生物标记物.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根瘤菌属、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链霉菌属、曲霉属、油壶菌属等属的丰度与部分苯丙素类和黄酮类代谢物的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本研究筛选了一些南阳艾次生代谢物显著相关的内生菌群落,为进一步分离南阳艾关键次生代谢产物相关的内生菌株,提升南阳艾的品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高寒草地土壤真菌的小尺度海拔分布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7/20
为深入了解土壤真菌群落沿小尺度海拔梯度的分布特征,以青藏高原宁金岗桑峰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3个海拔(4902、4944、4989 m)不同土层(上表层为0~5 cm,下表层为5~20 cm)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上、下表层土壤真菌的多样性沿海拔梯度无显著差异,但群落组成差异显著(P<0.05);其中,上表层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的差异主要受土壤含水量(SWC)、碳氮比(C/N)、氮磷比(N/P)、碳磷比(C/P)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随海拔增加,SWC、N/P、C/P和植物多样性增加,C/N降低,导致子囊菌门未分类纲(Ascomycota_unclassified)在低海拔(4902 m)的相对多度显著高于中海拔(4944 m)和高海拔(4989 m);下表层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的差异主要受地下生物量和植物多样性影响;地下生物量和植物多样性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导致锤舌菌纲(Leotiomycetes)在低海拔的相对多度显著高于中海拔和高海拔.子囊菌门未分类纲和锈革孔菌目(Hymenochaetales)分别是上表层土壤在纲水平和目水平的指示类群,微球黑粉菌纲未分类目(Microbotryomycetes_unclassified)和柔膜菌目(Helotia-les)是下表层土壤在目水平的指示类群.本研究探讨了土壤真菌群落在高寒草地小尺度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对于了解土壤真菌群落变化的驱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不同种植年限薰衣草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演变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对植物生长起着重要作用,了解种植年限对薰衣草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对薰衣草病害防治和增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探究不同种植年限薰衣草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及其随种植年限的演变规律.采集新疆伊犁霍城县种植年限1、3、5 a,以及未种植薰衣草土壤,对ITS序列进行Illumina高通量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各样品组真菌多样性和群落分布规律及与种植年限的关联.结果表明,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Shannon指数逐渐降低,而Chaol指数先降低后增高.在种植薰衣草土壤中共检测到12个门,28个纲,72个目,146个科,236个属.在门水平上,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为优势菌门.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子囊菌门相对丰度逐渐降低,担子菌门逐渐增高,而球囊菌门先增加后降低.在属水平上优势菌属为Xylodon、锐孔菌属(Oxyporus)、镰刀菌属(Fusarium)、枝孢属(Cladosporium),均属于植物致病菌.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Xylodon相对丰度增加,而锐孔菌属、镰刀菌属、枝孢属先增加后降低.丛枝菌根菌(AMF)中第一优势属球囊霉属(Glomus)OTU数量随种植年限的增加逐渐减少.薰衣草连作种植造成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改变,致病菌增加,AMF降低.本研究为薰衣草病虫害防治和增产提供理论依据,为薰衣草土壤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氧化石墨烯对黑麦草种子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1
为了探究氧化石墨烯(GO)对黑麦草种子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将黑麦草种子在0.4%、0.8%和1.2%水平的GO溶液中胁迫4 d,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GO胁迫下黑麦草种子内生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结果显示,4个样本所有样品共分离获得303种真菌,归属于10门39纲84目160科240属.在门分类水平上,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是主要的内生真菌类群;在属分类水平上,各处理的共有优势菌属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不同GO处理黑麦草种子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存在差异,随着GO浓度的增加,子囊菌门的丰度出现下降,0.8%和1.2%GO处理较对照分别显著降低了 19%和20%(P<0.05);所有GO处理的担子菌门丰度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1.2%处理链格孢属的丰度较对照显著降低了 37.36%.与对照相比,1.2%GO处理内生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增加,ACE、Chao1和Shannon指数分别增加了123.5%、127.4%和117.5%(P<0.05).主坐标分析(PCoA)分析表明,1.2%GO处理内生真菌群落结构与其他处理有较大差异;线性判别分析(LEfSe)分析发现,各处理差异指示种明显不同.可见,GO改变了黑麦草种子内生真菌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尤其是高浓度处理(1.2%).研究可为碳纳米材料暴露对共生物种的潜在影响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施磷和间作对麦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5/18
本研究解析麦田土壤真菌群落组成以及对磷肥水平和种植模式的响应.设置90 kg/hm2(P1)、135 kg/hm2(P2)和180 kg/hm2(P3)3个施磷(P)量,以及单作(WS)和间作(WI)两种种植方式,应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研究不同磷肥水平和间作对冬小麦土壤氮磷含量和真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磷水平对间作和单作两种种植模式麦田土壤磷含量影响显著,间作有利于提高低磷水平土壤有效磷含量.高通量测序共获得1 157 759条有效序列和847个OTUs.所有处理OTUs隶属于8门、26纲、54目、82科、108属.6个处理共有OTUs 196个;间作和单作模式特有OTUs分别为147和102个;P1、P2和P3水平特有OTUs各自为113、70和66个.施磷和间作对小麦根系土壤真菌α多样性的影响不大.PCoA分析结果表明,施磷水平和间作及其二者的互作对真菌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有效磷含量对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较大,子囊菌门、担子菌门、被孢霉门和球囊菌门与有效磷均呈正相关关系,而壶菌门则呈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4/4/6
为探究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与区系组成成分,采用样线法和随机踏查法对保护区内不同海拔和植被类型下的大型真菌进行调查,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采集到的标本进行鉴定,分析其物种组成和地理区系特征.本研究共采集大型真菌标本 679 份,经鉴定隶属于 2 门 11 纲 16 目 40 科 83 属 230 种,其中子囊菌门 4 纲 6 目 8 科 10 属 21 种,担子菌门7 纲 10 目 32 科 73 属 209 种.优势科有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小脆柄菇科 Psathyrellaceae、伞菌科 Agaricaceae、小菇科 Mycenaceae、红菇科 Russulaceae、丝盖伞科Inocybaceae 和多孔菌科 Polyporaceae,占物种总数的 55.65%;优势属有 18 属,分别为小菇属Mycena、丝盖伞属 Inocybe、马鞍菌属 Helvella、乳菇属 Lactarius、香蘑属 Lepista 和小脆柄菇属Psathyrella等,占物种总数的51.30%.对该地区大型真菌资源利用价值进行评估,保护区内共有食用菌42种、药用菌4种、食药兼用菌11种、毒菌17种,其中部分种类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海拔在 2172 m的华北落叶松林下大型真菌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该保护区属的区系地理成分有 4 个分布型,以世界分布成分为主(49.40%),其余依次是北温带分布成分(39.76%)、泛热带分布成分(2.41%)和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成分(1.20%),具有明显的温带区系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凋落物清除对贵州马尾松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30
凋落物作为森林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清除凋落物层马尾松林(L)和未清除凋落物层马尾松林(NL)作为调查对象,探究凋落物清除对马尾松林外生菌根真菌(EMF)群落的影响.马尾松EMF群落共鉴定出 56 个OTUs,隶属于 2 门6 纲 14 目 16 科 24 属,且担子菌门丰富度明显高于子囊菌门;其中棉革菌属 Tomentella、红菇属Russula、乳菇属Lactarius、土生空团菌属Cenococcum为优势属,特有OTUs高于共有OTUs.NL与L样地间马尾松EMF群落组成和结构差异明显,门水平上,凋落物清除增加了马尾松EMF群落子囊菌门的丰富度;属水平上,凋落物清除马尾松EMF群落土生空团菌属Cenococcum、假小垫革菌属Pseudotomentella和古根菌属Archaeorhizomyces相对丰度占比增加,而乳菇属Lactarius、红菇属Russula和绵革菌属Tomentella相对丰度占比则减少.冗余分析(RDA)表明全磷、pH和有效磷是马尾松EMF群落重要的影响因子.马尾松林凋落物清除对马尾松EMF群落组成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黄绿卷毛菇对其生境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30
黄绿卷毛菇Floccularia luteovirens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食药用真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调控及稳定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9份黄绿卷毛菇菌窝土壤(F)及9份周围无菇土壤(CK)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绿卷毛菇生境土壤中共获得25门、61纲、99目、174科、442属细菌.与周围无菇土壤相比,黄绿卷毛菇增加了土壤细菌的多样性(Shannon指数 6.55)和丰富度(Ace指数 8104.25);变形菌门 Proteobacteria(F:49.83%,CK:37.85%),鞘脂单胞菌属 Sphingomonas(F:16.17%,CK:13.28%)的相对多度均显著升高.PICRUST 功能分析表明,黄绿卷毛菇生境土壤中代谢功能系统为细菌群落的主要通路,在F组和 CK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 38.66%和 13.08%.生境土壤中共获得真菌15门、38纲、93目、204科、304属.与周围无菇土壤相比,黄绿卷毛菇降低了土壤真菌的多样性(Shannon指数1.06)和丰富度(Ace指数1269.88);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多度显著升高(F:87.27%,CK:36.06%),而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相对多度显著降低(F:7.05%,CK:43.28%);卷毛菇属 Floccularia 的相对多度为 85.76%,为绝对优势属.FunGuild 功能预测表明土壤真菌以共生营养型为主,其次为腐生营养型.黄绿卷毛菇对其生境土壤微生物的驱动机制亟待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