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乌素沙地不同恢复年限柠条固沙林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土壤微生物是连接地上植被和土壤养分循环的关键枢纽,然而对于毛乌素沙地生态恢复过程中植被和土壤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还不明确.本研究以流动沙丘为对照(0年),以10、30、50和70年的柠条固沙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将磷脂脂肪酸(PLFA)标记法与灌木、草本植物和土壤因子结合,探究不同恢复年限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变化规律及其调控因子.结果表明: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生态恢复效应指数显著增加.0、10、30、50 和 70 年的总 PLFA 含量分别为 47.75、55.89、63.53、67.23 和 82.29 nmol·g-1.随着生态恢复指数增加,细菌含量和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比均显著增加;革兰氏阴性菌群落含量和真菌与细菌比均显著下降.灌木、草本植物和土壤因子能解释土壤微生物群落72.4%的变异,其中土壤因子的贡献高于植被因子.毛乌素沙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总PLFA含量随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土壤含水量、酸碱度、全氮和土壤有机碳为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主要驱动因子.随着毛乌素沙地柠条固沙林恢复年限的增加,主要由土壤因子驱动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碳氮有效性对亚热带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其代谢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研究以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的青冈、格氏栲、马尾松、闽楠、香樟林5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 0~10 cm表层土壤微生物呼吸对葡萄糖添加的代谢响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葡萄糖添加使土壤微生物呼吸提高了 82.4%~349.5%,不同树种间差异显著.对照中,土壤微生物呼吸与微生物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及真菌/细菌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在没有活性碳供应时,微生物代谢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调控,且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有关.在葡萄糖添加处理中,土壤微生物呼吸与土壤总氮、溶解性有机氮和矿质氮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当活性碳供应充足时,微生物代谢主要受土壤氮含量及其有效性制约.微生物呼吸的代谢响应,即葡萄糖添加处理与对照土壤微生物呼吸的比值,主要受土壤碳氮比的影响,呈现出微生物代谢响应随土壤碳氮比的下降而升高.此外,土壤pH也是影响微生物代谢响应的重要因素.土壤碳、氮含量及有效性对微生物呼吸的影响依赖于微生物是否受碳限制,土壤碳含量调控了碳限制时的微生物呼吸,而土壤氮含量及有效性调控了碳限制解除后的微生物呼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炎症类型支气管哮喘患者肠道菌群差异探索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宏基因组分析观察不同炎症类型哮喘患者肠道菌群的特点和差异。方法:选取2021年8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内科就诊且主要诊断为哮喘的≥18岁成人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纳入病情稳定的哮喘患者29例,男13例、女16例,年龄(63±15)岁。留取新鲜粪便标本,提取粪便DNA进行肠道菌群16sRNA高通量测序,比较不同分组哮喘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通过物种随机森林和LEfSe分析物种间差异。结果:不同炎症类型哮喘患者存在性别差异,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中女性患者占比更高( χ2=4.14, P=0.042)。不同炎症类型哮喘患者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无明显组间差异,但微生物组间存在明显差异,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芽孢杆菌目( Bacillales)( P=0.029)、颤螺菌科( Oscillospiraceae)( P=0.015)相对丰度更高,在物种LEfSe分析中,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真菌(Fungi)相对丰度更高。 结论:不同炎症类型哮喘患者肠道菌群微生物存在组间差异,真菌是区分嗜酸粒细胞性哮喘和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肠道菌群差异的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酒渣鼻患者鼻部皮肤蠕形螨寄生对局部微生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酒渣鼻患者鼻部蠕形螨寄生与鼻部皮肤微生物群落的关系。方法: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于佛山市顺德区慢性病防治中心皮肤科收集酒渣鼻患者与面部健康对照者各14例,酒渣鼻患者中早期8例,中期6例。采集受试者鼻翼和鼻唇沟皮肤微生物样品,提取DNA,采用宏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蠕形螨及微生物reads数的构成比反映菌种相对丰度。计算Shannon指数评估微生物α多样性。分析基于菌种相对丰度的主成分(PCA)以评估β多样性。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蠕形螨与微生物含量间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酒渣鼻组鼻部皮肤蠕形螨相对含量(1.647% ± 0.389%)高于健康组(0.448% ± 0.089%, t = 2.92, P = 0.007)。蠕形螨的相对含量与细菌相对含量呈负相关( r = -0.95, P < 0.001),与真菌相对含量呈正相关( r = 0.76, P < 0.001)。酒渣鼻组鼻细菌、真菌群落Shannon指数(0.91 ± 0.17、1.261 ± 0.045)显著高于健康组(0.47 ± 0.12、0.549 ± 0.071, t = 2.17、8.48, P < 0.05);两组的主成分分析结果示,仅细菌群落显著不同( t = 2.32, P = 0.029),而真菌群落无差异( t = 0.82, P = 0.461)。此外,中期酒渣鼻患者蠕形螨相对含量显著高于早期( t = 6.56, P < 0.001);早、中期患者中细菌和真菌的Shannon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主成分分析结果示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蠕形螨在鼻部皮肤的寄生可能影响鼻部皮肤微生态群落结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口腔微生物稳态调控与口腔疾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口腔微生物群落由多样化的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群体构成,其稳定性、功能和组装过程受到宿主与微生物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调控。高通量测序技术为深入研究和认识口腔微生物群落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下的分类结构、基因组成、功能和动态变化途径提供了重要方法。本文系统介绍了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建立、稳态调控、常见口腔疾病相关的菌群失衡、影响因素。结合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多组学的视角,可以深入探讨人体与微生物间的复杂分子对话。开展口腔微生态组装原理、细胞间信号、压力适应性以及引发菌群失衡触发因素的深入研究,对于开发新的诊断技术、治疗方案和定制益生菌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天然产物、小分子化合物、益生元、益生菌、噬菌体等方法调节口腔微生态并尽可能地减少对口腔微生态系统的破坏,为促进口腔和全身健康提供新的机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特应性皮炎患者面部、上肢和背部皮损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AD)患者面部、上肢和背部皮损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特征。方法:对2015年9 - 10月来自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的10例AD患者面部、上肢和背部皮损区和10例健康对照相应部位皮肤采样,提取样品DNA行MiSeq高通量测序,进行多样性指数分析、物种组成分析及主成分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AD患者组面部、上肢、背部皮损区样本Shannon指数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相应区域( t值分别为2.67、2.37、3.34,均 P < 0.05)。物种组成分析显示,马拉色菌属在AD患者组面部、上肢、背部皮损区和健康对照组相应区域样本中均占主要地位,其中球形马拉色菌和限制马拉色菌丰度合计约为80%。AD患者组总样本念珠菌属、曲霉属丰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t值分别为3.515、2.137,均 P < 0.05)。AD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面部各主要真菌属丰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AD患者组上肢念珠菌属丰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t = 3.186, P < 0.05),背部曲霉属丰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t = 2.736, P < 0.05)。AD患者组、健康对照组面部、上肢、背部样本间主要真菌属丰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轻中重度AD患者组样本间各主要真菌属丰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主成分分析显示,AD患者组面部、上肢、背部皮损样本真菌群落未按病情严重程度聚类。 结论:AD患者面部、上肢、背部皮损区真菌群落多样性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相应区域,马拉色菌为AD患者上述部位皮损和健康对照相应区域的优势菌种,AD患者皮损区样本中真菌群落组成与疾病严重程度可能无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玫瑰痤疮患者面部微生物群的高通量测序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玫瑰痤疮患者与正常人面部皮肤表面微生物群的差异,分析玫瑰痤疮患者面部菌群分布特征,为玫瑰痤疮预防及治疗寻找新的思路。方法:2023年10—12月,就诊于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科且初次诊断为玫瑰痤疮患者30例为玫瑰痤疮组,男8例、女22例,年龄18~60(32.9±7.6)岁;面部健康人30名为对照组,男5名、女25名,年龄18~60(34.9±7.3)岁。分别取面部皮肤拭子,通过提取总DNA,经PCR扩增,对PCR产物检测、定量和建库,高通量测序等步骤对60份样本进行测序。用柱状图揭示样品微生物群落物种构成;分析不同组间微生物丰度与多样性差异。结果:玫瑰痤疮组与对照组间菌群多样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对玫瑰痤疮患者分型后,细菌菌群中,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5例)与对照组(30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61, P<0.05)。真菌菌群中,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组(25例)与对照组(30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7, P<0.05)。玫瑰痤疮组与对照组细菌丰度差异较大,玫瑰痤疮患者面部细菌菌群以厚壁菌门为主。玫瑰痤疮患者面部真菌群落结构与对照组相比相差较小,优势真菌属为马拉色菌属和脉孢菌属。 结论:玫瑰痤疮患者与健康人之间、不同亚型玫瑰痤疮患者之间的面部微生物菌群丰度及多样性存在差异,有望为玫瑰痤疮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臭氧污染对杨树地上和地下生物量降低的直接和间接效应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前尚不清楚地表臭氧(O3)污染下植物、土壤和微生物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对森林地上和地下固碳功能的影响.采用开顶式气室装置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4种O3浓度下欧美杨107(Populus euramericana cv.'74/76')的光合性状、叶和细根生化性状、土壤理化因子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对地上和地下生物量降低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结果表明,O3浓度升高(86 nmol/mol)分别导致杨树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相比对照分别下降16%、11%和15%,对地上生物量降低的影响大于地下生物量.结构方程模型发现光合速率、叶淀粉和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对地上生物量有直接的影响;表明O3主要通过影响植物的光合生理代谢过程对地上生物量积累产生直接作用.O3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是通过直接影响叶氮和土壤总碳,叶氮再影响叶淀粉从而间接影响地下生物量.土壤pH、总碳和土壤微生物(细菌和真菌群落)对地上产生直接效应,且O3对真菌群落的影响效应大于细菌群落,表明植物通过地下过程对O3的响应可直接反馈作用于生物量的积累和分配过程.本研究通过解析植物、土壤和微生物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为评估O3污染对杨树人工林地上和地下固碳功能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卷丹内生真菌和根际土真菌的群落多样性及生态功能的预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分析卷丹鳞叶、根的内生真菌和根际土真菌的群落结构,预测药用部位鳞叶内生真菌的生态功能,从而挖掘出与卷丹活性成分密切相关的功能类群.方法: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卷丹鳞叶、根的内生真菌和根际土真菌内源转录间隔区(ITS)的 rDNA 进行序列测定,并在 FUNGuild 软件中利用操作分类单元(OTUs)对鳞叶内生真菌群落进行功能分类.结果:①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是卷丹的优势菌门,毛孢子菌属和镰刀菌属是鳞叶的优势菌属,其中毛孢子菌属在鳞叶中的丰度显著高于根和根际土.②卷丹鳞叶内生真菌被划分为8 个功能类群,分别为未定义腐生菌、植物病原菌、植物内生菌-植物病原菌、动物病原菌-未定义腐生菌、外生菌根、垫料腐生菌-未定义腐生菌、植物内生菌-未定义腐生菌和木腐生菌,未定义腐生菌为最优势的类群,OTUs主要归属于炭垫菌属.结论:毛孢子菌属和镰刀菌属可能与卷丹药用部位的活性成分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白粉病对火棘叶片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为比较健康和患白粉病火棘叶片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差异.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真菌r DNA-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序列进行测序分析.结果:两组样品共获得5门、16纲、3目、61科、83属、100种;健康样品HJF独有OTU为103个,感染白粉病的火棘叶片HJB独有OTU为19个,两个样品共有OTU为23个,HJF内生真菌物种丰度和多样性均高于HJB.物种分类显示,在门分类水平上,两组样品中优势菌群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在科分类水平上,HJB中优势菌科为89.22%白粉菌科(Erysiphaceae);HJF中优势菌科为28.25%白粉菌科(Erysiphaceae)、12.30%丝孢酵母科(Trichosporonaceae)和12.31%Phaeosphaeriaceae;在属分类水平上,HJB中优势菌属为88.04%球针壳属(Phyllactinia);HJF中优势菌属为27.45%球针壳属(Phyllactinia)、12.03%Apiotri-chum、11.58%unclassified_f_Phaeosphaeriaceae.结论:健康组和罹病组火棘叶片的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优势、次优势菌属的相对丰度也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明确了白粉病对火棘内生真菌结构的影响,为该病菌的致病机理和防控策略研究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