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骶韧带悬吊术和阴道骶骨固定术编码探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子宫脱垂及子宫切除后的阴道穹隆脱垂作为盆腔脏器脱垂中常见的类型,其手术治疗方案有很多,主要分为重建手术和封闭手术,其中重建手术的目的是通过对盆底薄弱松弛的支持结构进行重建修复,恢复盆腔脏器解剖结构.根据是否应用移植物网片,又将其分为修复自体韧带顶端悬吊重建手术及应用网片的顶端固定重建手术.通过分析宫骶韧带悬吊术和阴道骶骨固定术的基本原理,探讨这两种术式的手术与操作编码思路、查找方法.宫骶韧带悬吊术和阴道骶骨固定术的编码关键点在于充分理解"术式"和正确分类"部位";保留子宫的宫骶韧带悬吊术和切除子宫的宫骶韧带悬吊术编码为69.22其他子宫悬吊术,保留子宫的子宫骶骨固定术编码为69.22其他子宫悬吊术,切除子宫的阴道骶骨固定术的编码为70.78用移植物或假体的阴道悬吊和固定术,同时应另编码70.9说明移植物类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固定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固定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2年5月于北京医院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固定术的16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年龄(73.5±9.3)岁,术前病程4~240个月,体质指数(24.2±1.7)kg/m 2,产次(1.7±0.8)次,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Ⅲ~Ⅳ度。术前最大尿流率(9.6±3.4)ml/s,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26(20,32)cmH 2O(1cmH 2O=0.098kPa),膀胱初感尿意容量(119.1±39.4)ml,膀胱初感尿急容量(253.6±75.7)ml,膀胱最大测压容量(406.0±79.8)ml,残余尿量10(10,28)ml。术前7例(44%)尿动力学检查可见无抑制性收缩波,提示存在逼尿肌过度活动。术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问卷(PFDI-20)评分100(70,122)分,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评分107(90,160)分。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固定术中显露骶骨岬右侧区域,分离子宫前后壁,右侧子宫阔韧带分离2cm小孔。将网片裁剪为"Y"形穿过小孔,"Y"形网片前后叶缝合固定于宫颈,另一端固定于骶骨前纵韧带。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通过手术前后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POP-Q分度、PFDI-20评分、PFIQ-7评分变化评价手术效果。 结果:本研究1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均未出现尿道、膀胱、直肠及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手术时间(255.6±56.0)min,出血量(28.8±18.2)ml。术前7例存在逼尿肌过度活动者,术后复查逼尿肌过度活动消失或大幅减少。术后随访3~36个月,随访期间1例出现复发,其余未出现脱垂和排尿症状,术后复查POP-Q分度均降为0~Ⅰ度,患者主观满意率94%(15/16)。术后患者PFDI-20评分为13(8,24)分,PFIQ-7评分为11(6,15)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 P<0.001);膀胱初感尿急容量为(272.5±88.5)ml,较术前显著增加( P=0.038);膀胱最大测压容量为(427.2±79.2)ml,较术前显著增加( P=0.006)。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示,患者术后基本恢复盆底解剖结构,达到功能复位。 结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固定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主观效果及客观效果好,复发率较低,并发症较少,其对于膀胱功能的改善尚需更大样本量研究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机器臂辅助腹腔镜下子宫骶骨固定术对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机器臂辅助腹腔镜下子宫骶骨固定术对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对下尿路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本中心并接受机器臂辅助腹腔镜下子宫骶骨固定术的PO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探索性研究。结果:共6例患者纳入研究,POP定量分期均在Ⅲ期以上。年龄70~82岁,产次1~3次,均为阴道分娩。手术前后所有患者的各项尿动力学参数均未见明显变化,但术前半数患者合并有逼尿肌过度活动,且均在术后消失。此外,同步X线影像显示术后的盆腔器官更为接近正常解剖位置。POP定量分期提升明确,相关量表显著改善。1例患者门诊复查时诉术后过度拉伸时偶尔出现腰背部不适,予以对症支持处理后好转。结论:机器臂辅助腹腔镜下子宫骶骨固定术对POP患者的疗效满意,安全性好。术后解剖位置恢复满意,对下尿路功能影响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腹部小切口阴道骶骨固定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腹部小切口阴道骶骨固定术(AMISC)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POP)的适应证、手术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采用AMISC治疗、随访资料完整的重度POP患者共30例,包括穹隆脱垂10例、盆底重建手术后脱垂复发9例。AMISC特别适用于:(1)内科合并症多,不能耐受全身麻醉或腹腔镜手术,但能耐受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阻滞联合麻醉和经腹手术者;(2)需同时进行腹部其他手术的POP患者,如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次全切除术等,利于手术标本的取出,避免碎解标本;(3)偏爱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不够熟练的医师;(4)多次盆腹腔手术史,估计盆腔粘连较重的患者。通过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评估客观效果,通过盆底不适调查表简表(PFDI-20)、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患者整体印象改善评分(PGI-I)评估主观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合并1~3种内科合并症,均顺利实施了AMISC,无中途停止、延长切口或改用其他术式者,手术时间为(110±19) min。术后随访时间为(33.5±12.4)个月(范围:8~49个月),术后POP-Q指示点Aa、Ba、C、Ap、Bp测量值均较术前明显下降( P<0.01),其中C点由术前的(2.33±2.50) cm明显降为(-7.54±1.18) cm。阴道顶端和后壁手术成功率均为100%(30/30),前壁为97%(29/30)。术后PFDI-20、PFIQ-7评分均显著下降( P<0.01),术后PGI-I问卷中29例患者为“明显改善”,总体主观满意率为97%(29/30)。术中骶前静脉丛出血2例(7%,2/30),无膀胱、肠管、输尿管等副损伤。术后无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阴道顶端网片暴露2例(7%,2/30)。 结论:AMISC既相对微创又规避了腹腔镜的不足,学习曲线短,是治疗重度POP有效、经济、便捷的手术路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1 000例机器人系统妇科手术的手术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系统妇科手术的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的1 000例机器人系统妇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影响手术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临床资料:1 000例机器人系统妇科手术患者的年龄为(50.2±10.4)岁,体质指数(BMI)为(24.4±3.6)kg/m 2。其中,恶性肿瘤811例,包括子宫颈癌405例、子宫内膜癌279例、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112例、外阴癌15例;良性疾病189例,包括子宫脱垂43例、子宫≥孕12周的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57例、要求保留子宫的子宫肌瘤84例、要求复通的输卵管结扎患者5例。手术方式:恶性肿瘤患者中,子宫颈癌Ⅰa1期患者行筋膜外子宫全切除+双侧输卵管(或附件)切除术,Ⅰa2~Ⅱb期患者行子宫广泛性切除+双侧输卵管(或附件)切除+盆腔淋巴清扫术;子宫内膜癌患者行子宫内膜癌全面分期手术;卵巢癌早期患者行全面分期手术,晚期患者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外阴癌行外阴广泛性切除+腹股沟淋巴清扫术。良性疾病患者中,子宫脱垂患者行子宫全切除+双侧输卵管(或附件)切除+阴道骶骨固定术;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等子宫≥孕12周患者行子宫全切除+双侧输卵管(或附件)切除术;子宫肌瘤要求保留子宫的患者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输卵管结扎要求复通的患者行输卵管复通术。(2)手术并发症:1 000例机器人系统妇科手术患者中,25例(2.5%,25/1 000)患者出现术中并发症,其中血管损伤11例、输尿管损伤11例、膀胱损伤2例、肠管损伤1例;130例(13.0%,130/1 000)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下肢静脉血栓66例、淋巴潴留囊肿20例、感染16例、肠梗阻9例、肾积水8例、生殖道瘘6例、腹壁切口疝4例、皮下气肿1例。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恶性肿瘤患者为3.1%(25/811),显著高于良性疾病患者(0/189; χ2 =4.778; P=0.029);子宫颈癌(4.2%,17/405)、卵巢癌(3.6%,4/112)均显著高于子宫内膜癌(1.4%,4/279)、外阴癌(0/15; P均<0.0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恶性肿瘤患者为15.2%(123/811),显著高于良性疾病患者[3.7%(7/189); χ2 =17.807, P<0.01],但各恶性肿瘤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χ2 =4.318, P=0.229)。(3)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BMI、既往盆腹腔手术史、疾病性质(良、恶性)、手术时间、有无合并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显著影响(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40岁、BMI≥25 kg/m 2、既往有盆腹腔手术史、恶性肿瘤、合并慢性疾病是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因素( P<0.05)。 结论:机器人系统妇科手术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因不同疾病的不同术式而异,患者的年龄、BMI、既往盆腹腔手术史、恶性肿瘤及合并慢性疾病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重度子宫脱垂患者施行无保留生育功能不同手术方式的对比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中重度子宫脱垂(UP)患者施行无保留生育功能的三种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4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Ⅱ~Ⅲ度UP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手术治疗。根据手术方式分为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组(TVH组, n=46),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阴道残端Y型补片骶骨固定术组(LSC组, n=34)和经腹全子宫切除+阴道残端腹横筋膜和圆韧带悬吊术组(AFS组, n=20)。比较三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分娩次数、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等指标。采用POP-Q分度、模拟满意度(VAS)、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评价手术客观治愈、主观满意度、术前及术后生活质量并比较术后脱垂复发率。 结果:三组间比较,TVH组手术时间最短,LSC组术中出血量最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AFS组术后PFIQ-7评分生活质量改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 P<0.05);三组患者术后POP-Q指示点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TVH组术后脱垂复发8例(17.4%),LSC组复发3例(8.8%),AFS组复发1例(5.0%),三组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三种术式治疗中重度子宫脱垂均安全有效,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国际妇科泌尿协会与美国妇科泌尿协会第47届联合年会侧记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国际妇科泌尿协会(IUGA)与美国妇科泌尿协会(AUGS)共同举办的第47届联合年会于2022年6月14—18日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市召开。会议包含了20场专题讨论会,前沿学术研究报告,女性盆底医学与重建外科最新热门话题的小组讨论,针对医生、基础研究员和医疗保健人员的专业培训和专门会议,以及优秀论文的摘要壁报。会议报告了盆底器官脱垂程度及其评估方法,子宫托的疗效及治疗转归,各种手术治疗术式(包括骶骨固定术、子骶韧带悬吊术、骶棘韧带固定术等术式)的进展、疗效及存在的问题,手术并发症(包括盆腔疼痛、盆腔血肿、输尿管损伤、网片材质和缝线等引起的暴露问题)。同时对保留子宫的适应证、术式及疗效等方面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对大家关注的妊娠分娩对盆底功能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临床密切联系的盆腔器官脱垂和尿失禁的非手术与手术治疗的相关问题成为本次会议的热点,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关注。本次联合年会是由两个协会共同举办的国际妇科泌尿会议,会议中报告的新进展和重要结果,值得国内同道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腹膜外无张力吊带子宫悬吊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膜外无张力吊带子宫悬吊术(laparoscopic extraperitoneal tension-free uterine suspension, LETUS)与阴道骶骨固定术(LVSC)治疗盆腔脏器脱垂(PO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1日92例POP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6)及对照组(n=46)。对照组行LVSC,观察组行LETUS。对比2组手术指标、手术前后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指标、盆底功能[盆底功能障碍问卷-7(PFIQ-7)、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生活问卷-12(PISQ-12)]、盆底肌力、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50.23±8.74)ml比(82.06±13.52)ml;(206.81±30.96)min比(272.49±42.07)min;(5.72±0.84)d比(7.06±1.09)d](P<0.001);术后6个月,2组C、Aa、Ap、Ba、Bp均优于术前(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PFIQ-7评分低于对照组[(16.26±3.93)分比(25.60±4.45)分],PISQ-12评分高于对照组[(38.94±4.42)分比(34.51±4.03)分](P均<0.001);术后6个月,观察组肌电位、静态张力、动态张力均高于对照组[(15.01±2.26)μV比(12.43±1.87)μV;(159.30±22.08)g/cm2比(137.84±24.31)g/cm2;(234.26±29.62)g/cm2比(202.31±26.98)g/cm2](P均<0.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4)。结论:LETUS与LVSC治疗POP均具有良好的疗效,但LETUS能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改善盆底功能,提高盆底肌力,减少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经腹壁人工网片无张力双侧顶端悬吊盆底重建术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观察经腹壁人工网片无张力双侧顶端悬吊盆底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3月1日至2023年10月31日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因盆腔脏器脱垂行经腹壁人工网片无张力双侧顶端悬吊盆底重建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共85例,同期行腹腔镜下骶骨固定术后的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并分为保留子宫组、切除子宫组两个亚组.随访至2024年4月30日,分析其手术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并采用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法(POP-Q)、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问卷及其分量表(PFDI-20)、排尿困扰量表(UDI-6)、结直肠肛门困扰量表(CRADI-8)和盆腔器官脱垂困扰量表(POPDI-6)、盆底疾病生活质量影响问卷短表(PFIQ-7),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生活问卷(PISQ-12)对患者术前、术后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3.13个月,客观治愈率96.47%,再次手术率1.18%,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45%(切除子宫)、4.35%(保留子宫),网片暴露率1.61%(切除子宫).对照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3.76个月,客观治愈率92.5%,再次手术率2.5%,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4.71%(切除子宫)、33.33%(保留子宫),网片暴露率8.82%(切除子宫).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客观治愈率、再次手术率无差异,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排气快、住院时间短、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网片暴露率低,尤其是保留子宫的患者,优势更明显.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组内比较时,术后1年与术前POP-Q的各指示点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PFDI-20、UDI-6、CRADI-8、POPDI-6、PFIQ-7、PISQ-12量表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进行组间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腹壁人工网片无张力双侧顶端悬吊盆底重建术是治疗前、中盆腔脱垂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案,可明显改善患者脱垂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骶骨固定术有相似的临床效果,尤其适用于保留子宫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腹腔镜下侧腹壁悬吊术及其改良术式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5/18
盆腔器官脱垂是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的一类疾病,手术往往是消除脱垂症状的最终选择,然而该病的治疗术式目前尚未达成统一的标准,现行术式均有其明显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近年来伴随着女性对术后美观和保留子宫的需求增加,腹腔镜下侧腹壁悬吊术作为一种在保留子宫和切除子宫术式中均有良好治疗效果的技术得到了临床医师的青睐,其学习曲线短、风险小、出血少且并发症发生率低,该术式及其改良术式在治疗前、中腔室脱垂中展现出的高治愈率,体现了该术式的普适性和实用性,有望成为腹腔镜下骶骨固定术的替代术式.而在不同类型的网片材料中,聚丙烯合成网片展现出了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是腹腔镜手术首选的网片修补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