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龄前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合并肝功能异常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阳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IM并接受治疗的140例学龄前儿童的临床资料.将患儿分为肝功能正常组和肝功能异常组,比较两组患儿的基本情况、临床症状、住院时间及实验室指标.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IM合并肝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相关指标的临床价值.结果 IM合并肝功能异常的患儿61例,肝功能正常79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发病季节,临床症状及EBV阳性病毒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异常组患儿住院天数为7(6,9)d、淋巴细胞计数为10.10(8.65,14.82)× 109/L,CD8+T淋巴细胞为7690.00(4585.37,11164.50)/μL,高于肝功能正常组的 6(5,7)d、9.33(6.79,12.11)× 109/L、5900.66(3637.12,8746.00)/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 CD4+/CD8+比值为 0.21(0.17,0.29)、中性粒细胞为 2.7(2.06,4.12)× 109/L、血小板计数为 199(148,228.5)× 109/L、系统炎症免疫指数(SII)为46.34(26.63,93.78),明显低于肝功能正常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SII与IM合并肝功能异常密切相关.SII诊断并发肝功能异常临界值为59.13,曲线下面积为0.758,诊断价值较高,且优于CD8+T淋巴细胞及CD4+/CD8+比值.结论 IM合并肝功能异常患儿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当患儿存在高CD8+T淋巴细胞,低SII和低CD4+/CD8+比值时合并肝功能异常的风险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发肝损害的高危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并发肝损害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20 年 1 月~2022 年 8 月临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7 例MPP并发肝损害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住院的110 例MPP无肝损害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表现等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MPP患儿并发肝损害的高危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因素得到最佳截点值,获得儿童MPP并发肝损害的早期预测指标.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住院时间、热程、热峰≥39.0℃、激素应用时间、LYM、RDW、Hb、CRP、ALP、TP、ALB、LDH、CKMB、α-HBDH、发生肺实变、病变累及肺叶≥2 个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热程长、热峰≥39.0℃、LYM高、RDW高、LDH高、病变累及肺叶≥2 个均是儿童MPP并发肝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临界值为LYM≥46.25%、热程≥5.50 d、RDW≥12.95%、LDH≥298.00 U/L、累及肺叶≥2 个及热峰≥39.0℃可作为MPP并发肝损害的预测指标,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52、0.700、0.713、0.809、0.634、0.703,其联合预测曲线下面积为0.884.结论:MPP患儿出现热程≥5.50 d、RDW≥12.95%、LDH≥298.00 U/L时,其并发肝损害的可能性较大,儿科医生应关注上述指标和因素,提高对儿童MPP并发肝损害的警惕性,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T2WI信号强度对鉴别外周带前列腺癌与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效能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磁共振T2WI信号强度对鉴别外周带前列腺癌及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11月在本院行穿刺活检确诊的32例外周带前列腺癌患者(外周带前列腺癌组)和15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慢性前列腺炎组)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指标,观察磁共振T2WI序列上病灶形态、测量同一层面病变与闭孔内肌信号强度的比值,确定鉴别诊断的临界值,并评价该试验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外周带前列腺癌组以单侧发生、不均质、边界模糊的T2WI低信号结节或肿块灶多见,慢性前列腺炎组以双侧发生、不均质、边界模糊的斑片状T2WI低信号多见。两组在病灶发生的侧别和病变形态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外周带前列腺癌组的T2WI信号强度比值低于慢性前列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7±0.524)vs.(2.97±0.759), P=0.031]。两组研究对象的T2WI信号强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6,鉴别诊断的界值为2.25,该临界值的诊断特异度为92.3%,灵敏度为61.3%。 结论:测定T2WI信号强度对于鉴别外周带前列腺癌及慢性前列腺炎具有一定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疆克拉玛依社区人群2型糖尿病筛查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开发一种将2型糖尿病患病相关因素作为诊断预测因子在社区人群中进行2型糖尿病筛查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0年12月参加新疆克拉玛依社区"全民健康体检"、体检资料完整、符合入选及排除标准的6 028名社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体检资料采集包括病史收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超声检查。采用随机分割抽样方法将人群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队列,运用 LASSO回归分析,筛选与糖尿病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将筛选出的独立相关因素纳入到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并使用RMS软件包来构建列线图,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衡量模型的区分度,利用校准曲线直观地反映模型的校准度。 结果:在建模组中,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女性)、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病史、HbA 1C、尿微量白蛋白、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和三酰甘油葡萄糖生成指数这8个因子为糖尿病的独立相关因子, OR分别为1.053(95% CI 1.038~1.069)、0.681(95% CI 0.512~0.906)、1.802(95% CI 1.227~2.626)、1.789(95% CI 1.303~2.448)、10.973(95% CI 8.318~14.745)、1.002(95% CI 1.001~1.004)、2.914(95% CI 2.248~3.799)和2.673(95% CI 2.03~3.536)。训练集和验证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5和0.955。ROC曲线中最佳临界值在训练集中为0.178(灵敏度0.930,特异度0.839),在验证集中为0.201(灵敏度0.945,特异度0.848)。 结论:本研究建立的2型糖尿病筛查模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作为筛查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预测中重度烧伤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中重度烧伤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模型,为烧伤相关AKI的早期识别提供基础研究证据。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整形烧伤外科的患者,记录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等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中重度烧伤相关AKI的危险因素,并应用R语言软件构建中重度烧伤患者并发AKI的列线图;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 000次进行内部验证,一致性指数和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准确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预测效能;决策曲线分析(DCA)来评估模型的临床效用。结果:共纳入186例中重度烧伤患者,其中有54例发生AKI,发病率为29.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烧伤总体表面积〔TBSA;优势比( OR)=1.072,95%可信区间(95% CI)为1.031~1.115, P=0.001〕、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 OR=0.960,95% CI为0.931~0.990, P=0.010)、中性粒细胞计数(NEU; OR=1.190,95% CI为1.021~1.386, P=0.026)、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 OR=0.867,95% CI为0.770~0.977, P=0.019)、D-二聚体( OR=4.603,95% CI为1.792~11.822, P=0.002)是中重度烧伤患者并发AKI的危险因素。以上述指标作为预测因子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计算AUC为0.998(95% CI为0.988~1.000);取最佳临界值为-0.862时,对应敏感度为98.0%,特异度为98.2%;一致性指数为0.998(95% CI为0.988~1.000)。校准曲线表明模型准确性良好,DCA结果显示该模型可使多数患者从中获益。 结论:高TBSA、高NEU、高NLR、高D-二聚体、低eGFR烧伤患者并发AKI的风险更高;基于上述5个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临床价值,可作为评估中重度烧伤患者并发AKI风险的预测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实验室检查指标对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后内镜下表现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实验室检查指标对预测溃疡性结肠炎(UC)治疗后内镜下表现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确诊U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前后内镜下出血、血管纹理、糜烂和溃疡程度分别分为进展[治疗后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严重程度指数(UCEIS)评分高于治疗前]组和未进展(治疗后UCEIS评分不高于治疗前)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清白蛋白、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分析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对预测UC治疗后内镜下表现的意义。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 结果:按治疗前后内镜下出血严重程度分为进展组(12例)和未进展组(56例),进展组患者的基线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体积均高于未进展组[(375.58±154.30)×10 9/L比(288.22±103.76)×10 9/L、(9.29±1.13) fL比(8.52±1.29) f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40、2.08, P=0.019、0.049)。按治疗前后内镜下血管纹理改变分为进展组(9例)和未进展组(59例),进展组患者的基线血小板体积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均高于未进展组[(9.58±1.18) fL比(8.54±1.26) fL、(41.49±5.08) g/L比(36.63±6.14) g/L],基线CRP低于未进展组[2.26 mg/L(0.95 mg/L)比8.64 mg/L(26.08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2、2.32, z=-2.27; P=0.022、0.047、0.045)。按治疗前后内镜下糜烂和溃疡严重程度分为进展组(16例)和未进展组(52例),进展组患者的基线CRP和ESR均低于未进展组[2.21 mg/L(5.26 mg/L)比10.63 mg/L(29.97 mg/L)、14.50 mm/1 h(15.25 mm/1 h)比17.00 mm/1 h(11.00 mm/1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64、-2.42, P=0.001、0.020)。基线血小板计数评估UC治疗后内镜下出血进展的最佳临界值为336×10 9/L(灵敏度=0.636,特异度=0.852,曲线下面积=0.698);基线CRP评估UC治疗后内镜下糜烂和溃疡进展的最佳临界值为3.44 mg/L(灵敏度=0.750,特异度=0.727,曲线下面积=0.727)。 结论:UC患者基线血小板体积、血清白蛋白和ESR对UC患者治疗后内镜下黏膜变化有提示意义,基线血小板计数和CRP可预测UC患者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热程延长预测指标的探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热程 > 7 d的相关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市儿童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IM患儿163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热程将患儿分为热程 > 7 d组(55例)及热程 ≤ 7 d组(108例)。分析两组患儿入院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是否存在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儿热程延长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评估指标对于热程 > 7 d的预测价值。结果:IM患儿病程中多数热程为7 d(21.5%),热程 > 7 d组与热程 ≤ 7 d组IM患儿的临床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热程 >7 d组IM患儿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15.97±7.60)×10 9/L]、单核细胞比例[7.75(4.93,10.75)%]、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53.00(22.00,91.50)U/L]、抑制性T细胞(Ts细胞)比例[70.00(57.00,75.00)%]均高于热程 ≤ 7 d组[(15.21±5.29)×10 9/L、5.40(3.40,9.60)%、40.00(30.00,63.75)U/L、63.50(55.00,70.75)%]( t=-5.10、 Z=-2.31、-2.26、-2.12,均 P < 0.05)。热程 > 7 d组IM患儿辅助性T细胞(Th细胞)比例[13.00(9.00,17.00)%]、Th/Ts细胞比值[0.19(0.12,0.30)%]均低于热程 ≤ 7 d组[16.00(12.25,20.75)%、0.26(0.18,0.37)%]( Z=2.44、2.48,均 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Ts细胞比例升高( OR=0.96,95% CI 0.922~0.978, P < 0.05)是IM患儿热程延长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显示,Ts细胞比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37,临界值为67.5%,敏感度为61.3%,特异度为64.3%。 结论:热程较长的IM患儿机体发生了更严重的免疫反应。Ts细胞比例 > 67.5%可作为预测IM患儿热程 > 7 d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布鲁杆菌脊椎炎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布鲁杆菌脊椎炎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21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布鲁杆菌脊椎炎患者130例,男95例、女35例,年龄(51.53±12.26)岁(范围20~76岁)。以患者住院时间的第75%分位数作为临界值,住院时间≥第75%分位数定义为住院时间延长。比较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时间正常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结果、实验室检查指标和影像学结果。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导致布鲁杆菌脊椎炎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各独立危险因素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住院时间为(6.98±2.73) d(范围6~20 d)。患者住院时间的第75%分位数为9 d,住院时间<9 d为正常住院时间(正常组)、≥9 d为住院时间延长(延长组),其中正常组99例、延长组31例。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3.2)个月(范围7~31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升高( Z=901.00, P<0.001)、近期消瘦( χ2=15.84, P<0.001)、红细胞沉降率升高( t=-4.82, P<0.001)、C反应蛋白升高( Z=895.50, P<0.001)、白蛋白降低( Z=2199.50, P<0.001)、MRI出现硬膜外脓肿( χ2=10.45, P=0.001)、术中失血量增加( χ2=8.81, P=0.003)可能是导致布鲁杆菌脊椎炎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升高( OR=1.25, P=0.033)、近期消瘦( OR=0.04, P=3.395)、红细胞沉降率升高( OR=7.50, P<0.001)、C反应蛋白升高( OR=4.71, P=0.008)、MRI出现硬膜外脓肿( OR=3.69, P=0.033)是导致布鲁杆菌脊椎炎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ROC的AUC分别为0.70、0.71、0.71、0.75、0.66,联合预测模型的AUC为0.89,预测价值为良好。 结论:体质指数升高、近期消瘦、C反应蛋白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升高、MRI出现硬膜外脓肿是导致布鲁杆菌脊椎炎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预测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寻常型天疱疮伴难辨认卡波西水痘样疹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56岁,因间断全身红斑、糜烂伴疼痛3年余,加重3周就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皮红斑、糜烂、结痂,伴有轻度瘙痒及疼痛,后逐渐泛发全身,就诊外院,行皮肤活检,病理示基底层上方棘层细胞松解,表皮内裂隙,基底细胞呈墓碑样排列(图1),诊断寻常型天疱疮。予泼尼松60 mg/d口服,皮疹未控制,后予地塞米松10 mg/d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10 g/d静脉滴注、泼尼松30 mg/d口服治疗,皮损逐渐控制。出院后泼尼松改至70 mg/d,10 d后减至65 mg/d,头皮、颈部再次出现红斑、糜烂,遂就诊本院。体检:各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头、颈、躯干多发红斑、糜烂,口腔散在浅糜烂面。实验室检查:抗桥粒芯蛋白1抗体200.99 U/ml(阴性<14 U/ml,不确定14 ~ 20 U/ml,阳性≥ 20 U/ml),抗桥粒芯蛋白3抗体70.07 U/ml(阴性<7 U/ml,不确定7 ~ 20 U/ml,阳性≥ 20 U/ml),诊断:寻常型天疱疮。予甲泼尼龙64 mg/d口服;环磷酰胺首次400 mg,此后每2周600 mg,静脉滴注3次,皮损明显好转。出院后调整为口服泼尼松龙60 mg/d。患者于我院门诊规律复诊,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3个月后减至50 mg/d,后每半月减2.5 mg/d,减至40 mg/d后每月减2.5 mg/d,减至35 mg/d后每1.5个月减2.5 mg/d,减至30 mg/d后每2个月减2.5 mg/d),并间断给予甲氨蝶呤10 mg/周,2次泼尼松龙减量至25 mg/d皮损复发。3周前患者全身出现多发红斑、糜烂,遂再次就诊。既往史:高血压、2型糖尿病、陈旧性肺结核、腰椎结核术后、重度骨质疏松症,否认特应性皮炎病史。皮肤科检查:全身多发红斑,大部分皮疹糜烂、结痂,眼睑可见较多脓性分泌物,口腔黏膜未见糜烂。再次实验室检查:抗桥粒芯蛋白1抗体>200 RU/ml(阳性≥ 20 RU/ml,阴性<20 RU/ml),抗桥粒芯蛋白3抗体>200 RU/ml(阳性≥ 20 RU/ml,阴性<20 RU/ml)。收住入院,予利妥昔单抗500 mg静脉滴注及醋酸泼尼松30 mg/d治疗。2周后患者仍有新发水疱伴糜烂及渗出,醋酸泼尼松加至60 mg/d,再次予利妥昔单抗500 mg静脉滴注及丙种球蛋白20 g/d静脉滴注3 d,全身红斑颜色变暗,糜烂面较入院时明显干涸、结痂。在皮损好转过程中(第2次利妥昔单抗输注14 d),患者头皮、面部、颈部在原有红斑、糜烂基础上突然出现疼痛性丘疱疹,部分融合成片,表面可见脐凹样水疱及破溃后糜烂面、结痂(图2),皮损于24 h内出现,伴有一过性体温升高,最高达37.4 ℃。取疱液行单纯疱疹病毒(HSV)PCR检查:HSV-1阳性,HSV-2阴性;刮取水疱基底部行Tzanck涂片,可见多核巨细胞(图3);2型HSV IgG抗体检测2次,出水疱时样本临界值指数(cut off index,COI)为3.36(<1.0),出水疱6 d即治疗5 d后COI为2.25;1、2型HSV IgM抗体样品吸光度值/临界值<0.50(<1.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血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检测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日龄>3 d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前瞻性研究,疑似败血症者为感染组,无感染症状及体征者为对照组。感染组于发病第1天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血培养,并于发病第1天、治疗第3天、治疗2周时检测血NGAL;对照组于入选时检测血NGAL。根据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感染组再分为败血症组、非败血症感染组,其中败血症组根据病情轻重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比较败血症组、非败血症感染组发病第1天与对照组入选时血NGAL水平差异,对比分析败血症组与非败血症感染组不同时间点NGAL的动态变化,绘制发病第1天NGAL水平预测败血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1)发病第1天,败血症组(106例)NGAL水平高于非败血症感染组(121例)和对照组(84例),非败血症感染组高于对照组;治疗第3天,败血症组NGAL水平高于非败血症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败血症组和非败血症感染组发病第1天、治疗第3天、治疗2周血NGAL水平均逐渐降低,不同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败血症组血培养阳性与阴性患儿发病第1天血NGAL、CRP、PC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4)败血症重症组发病第1天血NGAL水平高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CRP、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5)发病第1天血NGAL值区分败血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52,最佳临界值为205.25 ng/ml时敏感度84.0%,特异度66.9%。 结论:极低/超低出生体重晚发型败血症患儿血NGAL水平升高,且败血症越严重、NGAL水平越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