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NA甲基化与宫颈癌临床应用趋势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依据现行宫颈癌筛查策略与世界卫生组织宫颈癌筛查指南,未来会考虑将基因甲基化纳入新的指南。然而,关于DNA甲基化检测在宫颈癌的具体临床应用价值还有待讨论。本文回顾了DNA甲基化在宫颈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并讨论了甲基化检测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阳性女性管理中的潜在临床应用。认为甲基化检测不仅可用于hrHPV阳性女性的初步分流;还可用于轻微细胞学异常女性的二级分流,以确定宫颈上皮内瘤变3级(CIN3)或癌的高风险;同时也可用于即将终止宫颈癌筛查规划者的辅助检测,为CIN的管理提供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HPV16阳性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下生殖道菌群构成及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16亚型感染的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下生殖道菌群的分布及特征。方法:前瞻性横断面研究。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6例HPV16单一型别阳性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子宫颈癌组),选取同期体检人群中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未见异常且HPV阴性6名健康女性为健康对照组。患者抗肿瘤治疗前、健康对照者体检时用无菌棉拭子采集子宫颈后穹窿处分泌物,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扩增细菌16S rRNA基因V1-V2高变区,分析菌群分布及特征。结果:子宫颈癌组和健康对照组年龄分别为(51±8)岁、(48±3)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3, P=0.540),两组均有孕产史,无吸烟史。α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子宫颈癌组sobs指数( t=3.25, P=0.009)及chao指数( t=2.91, P=0.016)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子宫颈癌组shannon指数高( t=2.07, P=0.065),simpson指数低( t=1.74, P=0.113),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采用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主坐标分析(PCoA)进行数据降维分析显示,子宫颈癌组与健康对照组间β多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R2=0.154, P=0.018)。门水平上,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子宫颈癌组厚壁菌门占比低(30.21%比68.28%),拟杆菌门占比略低(6.87%比8.11%),而放线菌门(26.91%比14.42%)及变形菌门(27.33%比0.67%)占比高。属水平上,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子宫颈癌组乳杆菌属及棒状菌属占比低,失去优势菌群,而红球菌属、克雷伯菌属、气球菌属等占比明显高,且子宫颈癌组菌群种类较健康对照组多。线性判别分析(LDA)显示,属水平上,红球菌属(LDA=5.04)、克雷伯菌属(LDA=4.71)、肠杆菌属(LDA=4.29)、罗尔斯通菌属(LDA=4.28)、苍白杆菌属(LDA=4.23)、韦荣球菌属(LDA=4.14)为子宫颈癌组特征菌群;门水平上,健康对照组厚壁菌门(LDA=5.23)可为标志性物种;种水平上,子宫颈癌组红球菌( P=0.025)、罗尔斯通菌( P=0.045)、韦荣氏球菌( P=0.044)、卡氏伯克霍尔德菌( P=0.045)、假单胞菌( P=0.043)等均较健康对照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HPV16单一型别阳性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下生殖道菌群多样性、丰富度较健康女性增加,乳杆菌属丰度下降;红球菌属、克雷伯菌属可作为其标志性下生殖道菌群,但仍需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长沙市113 838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基因型分布特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长沙市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及基因型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1月长沙市参加宫颈筛查的113 838例已婚妇女进行HPV感染检测和基因型分型。结果:HPV总阳性率12.04%(13 709/113 838),高危型HPV基因感染较高的亚型分别是HPV-52、58、16、68、18;低危型HPV基因感染较高的亚型分别为HPV-6、11,其中高危型占94.99%(16 009/16 853),低危型占5.01%(844/16 853)。HPV阳性感染单一感染为主,感染率为80.65%,双重感染率为16.16%。13 709例HPV感染妇女中细胞学异常发生率为26.70%(3 660/13 709),宫颈病变发生率为15.10%(2 070/13 709)。目前已上市的HPV疫苗缺乏对HPV-68高危亚型的覆盖。结论:长沙市女性宫颈HPV的感染率为12.04%,主要感染的基因型为HPV-52、58、16、68、18,主要以高危型、单一感染为主。目前已上市的HPV疫苗缺乏对HPV-68高危亚型的覆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热棒消融术治疗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电热棒消融术在治疗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中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的HSI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HSIL患者1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消融组[73例,行子宫颈鳞柱交接(SCJ)区的电热棒消融术]和子宫颈环形电切(LEEP)组(77例,行子宫颈LEEP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及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两组患者的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消退、子宫颈病变残留或复发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细胞角蛋白7(CK7)蛋白阳性SCJ细胞的变化。结果:(1)消融组、LEEP组患者的年龄、孕次及术前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结果异常[≥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HR-HPV阳性率、阴道镜图像评估结果、转化区(TZ)类型(均为TZ完全可见的TZ-Ⅰ和TZ-Ⅱ型)、活检诊断结果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2)消融组、LEEP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LEEP组术后,有9例(11.7%)显示手术切缘阳性,其中8例为子宫颈外切缘阳性,1例为子宫颈内切缘阳性且术后6个月复发而行二次LEEP术;消融组患者无切缘,无法评估。(3)中位随访时间为11.5个月(9.8,15.0个月)。术后复查TCT,消融组、LEEP组患者术后3、6、9、12、18个月随访时的TCT结果异常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复查HR-HPV,术后3个月随访时消融组HR-HPV阳性率显著高于LEEP组(分别为38.4%和18.2%; χ2=7.57, P=0.006);而在术后6、9、12、18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HR-HPV阳性率分别比较,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活检两组共计3例患者子宫颈发生HSIL;随访期间,两组均无一例进展为子宫颈鳞癌。(4)消融组、LEEP组各有40例患者检测CK7蛋白的表达,两组术前CK7蛋白阳性率分别为80.0%(32/40)、75.0%(30/40),术后CK7蛋白阳性率均下降[分别为12.5%(5/40)、17.5%(7/40)],两组组内手术前、后CK7蛋白阳性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而两组组间手术前、后CK7蛋白阳性率分别比较,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电热棒消融术用于治疗TZ完全可见的子宫颈HSIL是安全、可行的,与LEEP术具有相同的疗效,均可以达到去除CK7蛋白阳性的SCJ细胞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检出高级别子宫颈病变的阴道镜活检程序的优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阴道镜下子宫颈活检对高级别子宫颈病变[即子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及以上病变(CIN Ⅱ +)]检出的价值,并通过基于不同风险条件组合的阴道镜检查实践,进一步优化阴道镜活检程序。 方法:前瞻性研究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子宫颈癌筛查结果异常转诊阴道镜检查的346例患者,在阴道镜下对每例患者的子宫颈实施4个点的定位活检(包括异常图像区域的靶向活检和正常区域的随机活检),用于评估靶向活检和随机活检对检出CIN Ⅱ +的价值、多点活检的增量效应。分析基于不同风险条件(包括子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高危型HPV检测结果和阴道镜诊断)的组合后阴道镜下子宫颈活检的效能。 结果:346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38岁(范围为22~61岁);活检后病理诊断为CIN Ⅱ + 190例,占54.9%(190/346)。(1)346例患者均进行了靶向活检,靶向活检检出CIN Ⅱ + 184例(96.8%,184/190),其中53例(27.9%,53/190)是在1级阴道镜异常表现(G1)的区域进行活检检出,131例(68.9%,131/190)是在2级阴道镜异常表现(G2)的区域进行活检检出。即以G2作为阴道镜下活检的阈值,阴道镜检出CIN Ⅱ +的敏感度为68.9%(131/190),而以G1为阈值时敏感度升至96.8%(184/190)。对每例行阴道镜检查的患者,在阴道镜诊断为G1或G2时,分别增加2个或1个点的靶向活检可检出所有CIN Ⅱ +。(2)346例患者中,270例进行了随机活检,检出CIN Ⅱ + 6例(3.2%,6/190)。随着阴道镜下异常图像(包括G1、G2)累及象限数的增加,随机活检额外的CIN Ⅱ +检出率显著降低( P=0.010)。(3)子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不除外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H)、HPV 16型阳性和阴道镜诊断为G2是检出CIN Ⅱ +的高风险因素( P<0.01)。这3项高风险因素中,仅存在1项高风险因素时,第1个点活检的CIN Ⅱ +检出率为34.0%,第2个点活检的CIN Ⅱ +检出率增加至51.0%(增加了17.0%),2个点活检可检出所有CIN Ⅱ +;存在≥2项高风险因素时,第1个点活检的CIN Ⅱ +检出率为90.7%,第2个点活检的CIN Ⅱ +检出率增加至92.6%(增加了1.9%),2个点活检可检出所有CIN Ⅱ +;不存在任何1项高风险因素时,第1个点活检的CIN Ⅱ +检出率为8.8%,第2个点和第3个点活检的CIN Ⅱ +检出率分别增加至17.6%和23.5%(分别增加了8.8%和5.9%),3个点活检可检出所有CIN Ⅱ +。 结论:在阴道镜检查中,通过靶向活检的多点活检增量效应可提高CIN Ⅱ +的检出率,随机活检作为靶向活检的补充,其作用有限。阴道镜检查时可根据子宫颈癌筛查结果与阴道镜诊断的不同风险条件的组合,相应增减活检点数,以优化阴道镜下活检程序,实现个体化的阴道镜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绝经后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绝经后女性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住院治疗的HSI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行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检测、阴道镜检查、宫颈活检+子宫颈管搔刮术(endocervical curettage,ECC),病理诊断为HSIL,后行子宫颈冷刀锥切术(cold-knife conization,CKC),其中资料完整、诊疗过程符合宫颈癌诊疗规范、既往无宫颈手术史的患者594例,根据绝经情况将患者分为未绝经组(463例)和绝经组(131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接触性出血、妇科检查、HR-HPV、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及活检结果、子宫颈锥切术后病理结果等进行比较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出绝经后HSI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绝经组接触性出血的阳性率[12.98%(17/131)]、HR-HPV阳性率[77.86%(102/131)]与未绝经组[11.45%(53/463)、80.56%(373/46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23、0.46; P值分别为0.632、0.496)。绝经组患者子宫颈表面柱状上皮移位的比例[43.51%(57/131)]、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异常的比例[87.79%(115/131)]均低于未绝经组[64.36%(298/463)、93.74%(434/4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46、5.16; P值分别为<0.001、0.023)。绝经组ECC阳性率[62.60%(82/131)]、子宫颈Ⅲ型转化区[73.28%(96/131)]、锥切术后病理升级的比例[9.92%(13/131)]、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率[24.43%(32/131)]均高于未绝经期患者[46.22%(214/463)、26.78%(124/463)、1.73%(8/463)、5.40%(25/46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95、94.68、20.11、42.62, 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子宫颈Ⅲ型转化区的比例高( OR=6.569,95% CI 4.130~10.446)、ECC阳性率高( OR=1.978,95% CI 1.250~3.128)、锥切切缘阳性率高( OR=4.581,95% CI 2.386~8.794)、锥切术后病理升级率高( OR=4.612,95% CI 1.557~13.668)及宫颈外观光滑的比例高( OR=0.464,95% CI 0.294~0.731),是绝经后HSIL的临床病理特征( P值分别为<0.001、0.004、<0.001、0.006、0.001)。 结论:绝经后妇女HSIL与未绝经妇女存在差异,临床症状和筛查表现存在不典型性,并且病变易累及宫颈管、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率高、病理升级的比例高,所以对诊断为绝经后宫颈癌前病变女性应采取更积极的干预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细胞游离亚铁原卟啉检测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价值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子宫上皮细胞稳定性细胞游离亚铁原卟啉(FH)检测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宫颈异常患者238例进行FH检测及高危型HPV检测,并以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测及病理活检结果为金标准,比较FH检测与高危型HPV检测的诊断价值。结果:238例受检者中,TCT检测确诊正常或炎症(NLM)97例,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以上级别者141例;对ASCUS以上级别者进行病理活检确诊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级以上病变70例;CINⅡ级以上患者FH检测阳性率为92.86%(65/70),高危型HPV检测阳性率为95.71%(67/70);FH检测对CINⅡ级以上病变筛查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2.86%(58/70)、85.92%(60/70),高危型HPV检测筛查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4.29%(66/70)、98.59%(69/70),两种方法筛查敏感性、特异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4.52、10.25,均 P<0.05)。 结论:高危型HPV检测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的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FH检测,但FH检测操作简便、经济、快捷,更适合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大范围筛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阳性女性转诊阴道镜的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阳性女性转诊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1月宫颈HR-HPV阳性转诊阴道镜行宫颈活检的病例2 445例,分析不同情况的宫颈HR-HPV阳性转诊阴道镜检查识别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及以上病变(HISL+)的情况,了解不同情况宫颈HR-HPV阳性女性转诊阴道镜的价值。结果:2 445例HR-HPV阳性女性转诊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确诊为未见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病变(NILM)1 447例,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362例,HSIL 510例,鳞状细胞癌126例;阴道镜诊断与病理诊断完全符合率为67.08%(1 640/2 445),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489。阴道镜诊断LSIL+的灵敏度是91.28%,特异度是69.38%;诊断HSIL+的灵敏度是74.52%,特异度是93.15%。合并宫颈液基细胞学(TCT)异常的HPV16/18阳性和HR-HPV其他12种阳性的HISL+检出率分别为64.78%(103/159)和78.79%(364/462);TCT未见异常的HPV16/18阳性和HR-HPV其他12种阳性的HISL+检出率分别为16.46%(82/498)和6.56%(87/1 326)。阴道镜下异常区HSIL+的检出率为44.69%(534/1 195),常规活检HSIL+的检出率为8.16%(102/1 250)。结论:宫颈HR-HPV阳性合并TCT异常的病例转诊阴道镜的HSIL+检出率较高,阴道镜对识别宫颈病变有较高价值,宫颈病变的明确诊断依据阴道镜下宫颈活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乳头瘤病毒E6/E7 mRNA检测在小于30岁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人乳头瘤病毒(HPV)E6/E7 mRNA检测在小于30岁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妇产院区330例行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CT)轻度异常<30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HPV DNA分型检测165例(DNA组),行HPV E6/E7 mRNA检测165例(mRNA组)。比较两组患者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Ⅱ及以上(CIN Ⅱ +)阳性情况,及不同HPV高危型患者CIN Ⅱ +阳性情况。 结果:mRNA组HPV高危型阳性率明显低于DNA组[32.7%(54/165)比47.9%(79/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7.87, P<0.01)。DNA组与mRNA组HPV高危型阳性患者CIN Ⅱ +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6%(36/79)和59.3%(32/54), P>0.05]。DNA组与mRNA组HPV 16、18或45型阳性患者CIN Ⅱ +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5%(10/26)和6/10, P>0.05]。mRNA组非HPV 16、18或45型阳性患者CIN Ⅱ +发生率明显高于DNA组[60.9%(28/46)比41.3%(26/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年轻女性中,HPV E6/E7 mRNA检测在不增加漏诊率的情况下,起到重要的分流作用,且对非HPV 16、18或45感染患者的CIN Ⅱ +预测价值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深圳地区某女性体检人群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现状及宫颈细胞学异常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深圳地区女性体检人群数据,了解人群HPV感染及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异常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利用2018年深圳地区女性体检人群HPV感染及TCT数据,描述和分析HPV感染及TCT检测结果。结果:共有75 754名≥18岁女性纳入HPV感染率分析、103 508名≥18岁女性纳入TCT分析、69 964名≥18岁女性纳入2项检查的联合分析。HPV标化感染率为19.89%(95% CI:19.45%~20.33%),在年龄分布上呈现“U”形趋势。人群HPV主要流行的型别为HPV52、HPV51、HPV16、HPV58、HPV53。高危型HPV(17种)标化感染率高于低危型HPV(6种),单一HPV标化感染率高于与其他型别混合感染的多种型别HPV标化感染率。总宫颈细胞学的标化异常检出率为7.48%(95% CI:7.22%~7.75%),各类别分别为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4.58%(95% CI:4.40%~4.76%)、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2.54%(95% CI:2.40%~2.69%)、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0.27%(0.23%~0.31%)。HPV总感染率和各型别HPV感染率均有随着宫颈细胞学改变严重程度提高而升高的整体趋势。各类宫颈细胞学异常的检测结果中,主要流行型别为HPV52、HPV58、HPV16等。 结论:本研究提示深圳地区HPV感染仍处在较高水平。应重视在人群层面开展HPV的筛查工作,尤其是在年轻及绝经前后女性人群中的筛查;加强对重点特殊人群(高危型别、易持续感染人群)的管理和进行宫颈细胞学筛查。同时提示在进行HPV疫苗的接种预防工作时,需参考流行的HPV型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