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HR-CTV下单纯腔内治疗与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在宫颈癌三维后装治疗中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不同高危临床靶体积(HR-CTV)下单纯腔内治疗与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腔内+插植)治疗技术在宫颈癌三维后装治疗中的剂量学差异,并探讨HR-CTV是否存在阈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2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接受根治性放疗的10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35~63岁,中位年龄51岁。根据后装治疗技术不同将患者分为单纯腔内治疗组(45例)、腔内+插植治疗组(55例)。按患者每个计划的HR-CTV大小分为6个体积范围进行分析,即HR-CTV≤40 cm 3、40 cm 3
80 cm 3。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2种后装治疗技术在不同体积范围内的靶区和危及器官(OAR)的剂量学参数。 结果:当HR-CTV≤40 cm 3时,单纯腔内治疗组的靶区剂量(D 90、D 100)、靶区覆盖度(V 100)及靶区高量(D 50、V 150、V 200)均高于腔内+插植治疗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826~3.927,均 P<0.05),但靶区适形指数(CI)、OAR膀胱和直肠D 2 cm3(2 cm 3的OAR体积接受的最低照射剂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186、1.871、0.258,均 P>0.05)。当70 cm 3 80 cm 3时,腔内+插植治疗组的靶区剂量(D 90、D 100)、靶区覆盖度(V 100)、CI、OAR直肠和膀胱D 2 cm3剂量均显著优于单纯腔内治疗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872~3.782,均 P<0.05),而2种治疗技术的靶区高量(D 50、V 150、V 200)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13~1.918,均 P>0.05)。当40 cm 3 0.05),但腔内+插植治疗组的CI显著优于单纯腔内治疗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590、-4.577、-3.144,均 P<0.05)。 结论:对于小体积靶区(≤40 cm 3),单纯腔内治疗技术在不增加OAR剂量的情况下能更好地提高靶区剂量和靶区内高剂量体积;当靶区体积较大特别是>70 cm 3时,腔内+插植治疗技术能在显著提高靶区处方剂量和适形度的同时更好地保护OAR。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维后装治疗中一种逆向剂量优化算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后装治疗计划中一种逆向剂量优化算法(GBPO)的实现方法和结果。方法:GBPO使用标准的二次目标函数,优化代码基于LBFGS算法。回顾性选择了7例使用不同施源器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和15例使用了三管施源器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先用等剂量线定性评估GBPO计划的质量,然后统计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CTV D 100%、V 150%,危及器官D 0.1cm 3、D 1.0cm 3、D 2.0cm 3),评估GBPO计划、IPSA计划和Graphic计划之间的差异。 结果:对于使用不同施源器的7例患者,GBPO都可以优化出适形的剂量分布,GBPO计划、IPSA计划和Graphic计划之间靶区和危及器官的DVH参数相近。对于使用了三管施源器的15例患者,GBPO计划和IPSA计划之间DVH参数也相近,GBPO计划和Graphic计划之间危及器官DVH参数也相近,但是GBPO计划CTV的D 100%高于Graphic计划( P<0.01),V 150%低于Graphic计划( P<0.01)。 结论:采用逆向剂量优化算法GBPO制订的计划在靶区覆盖和危及器官保护方面与IPSA计划相似,GBPO可集成在三维后装治疗计划系统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宫颈癌图像引导三维近距离后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年来宫颈癌三维近距离治疗(BT)技术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与二维技术相比,宫颈癌图像引导的三维BT技术可以提高局控率、生存率。三维BT要求用体积剂量参数评价治疗靶区及危及器官受量,探索体积剂量参数与局控率、并发症发生率之间关系。BT开始时肿瘤残留体积及形状与局控率有明确相关性,应当结合MRI、超声、妇科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残留肿瘤体积。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技术可以改善靶区剂量分布。严格遵守靶区勾画、体积剂量原则以及质控要求。为规范其应用,中华医学会放射治疗学分会近距离治疗学组、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分会妇科肿瘤学组、中国抗癌协会近距离治疗专委会结合中国国情联合制定此专家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维腔内后装放疗治疗中晚期子宫颈癌的效果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 192Ir三维腔内后装放疗治疗局部中晚期子宫颈癌患者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1年1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00例接受放疗的中晚期子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0例接受 192Ir三维腔内后装放疗的患者为三维组,50例接受 192Ir二维腔内后装放疗的患者为二维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结果:三维组客观缓解率高于二维组[98%(49/50)比84%(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40, P=0.036)。三维组急性放射性膀胱炎总发生率低于二维组[60%(30/50)比88%(4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19, P=0.003);三维组1级急性放射性膀胱炎发生率低于二维组[26%(13/50)比48%(2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9, P=0.038)。三维组急性放射性肠炎总发生率低于二维组[68%(34/50)比92%(4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00, P=0.005);三维组2、3级急性放射性肠炎发生率均低于二维组[28%(14/50)比50%(25/50),4%(2/50)比20%(10/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09, P=0.040; χ2=6.06, P=0.028)。三维组慢性放射性肠炎总发生率低于二维组[28%(14/50)比54%(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99, P=0.014)。 结论:中晚期子宫颈癌患者 192Ir三维腔内后装放疗较二维腔内后装放疗疗效好,急慢性放射性肠炎及放射性膀胱炎的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种局部补量技术在晚期宫颈癌放疗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IC/IS BT)、三维腔内(ICBT)联合调强(ICBT+IMRT)以及单纯IMRT技术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16例接受三维近距离治疗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在原IC/IS BT计划的基础上分别设计ICBT+IMRT和单纯IMRT计划,研究3种计划中肿瘤靶区和危及器官(OARs)的剂量学差异。结果:共制定75个后装治疗计划,其中IC/IS BT、ICBT+IMRT和单纯IMRT各25个。ICBT+IMRT与IC/IS BT计划的靶区体积剂量 D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OARs的剂量比较低。单纯IMRT计划中OARs受量相对较大,且 V60明显偏高(与IC/IS BT相比, t=6.77、10.37、4.61、2.83, P<0.05)。 结论:ICBT+IMRT计划的肿瘤靶区剂量覆盖较好且OARs受剂量低,可以作为IC/IS BT替代治疗手段。单纯IMRT技术虽然靶区覆盖度较好,但OARs保护差,不适用于晚期宫颈癌的局部补量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放疗与三维后装腔内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疗效及剂量学参数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对比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放疗(intracavitary/interstitial brachytherapy,IC-ISBT)与三维后装腔内放疗(intracavitary brachytherapy,ICBT)两种方式在宫颈癌近距离治疗中的疗效与剂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 年01 月至2021 年12 月于我院接受根治性放疗的61 例宫颈癌患者的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IC-ISBT组和ICBT组,对比两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剂量学差异.结果:IC-ISBT组的HR-CTV D90%高于ICBT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6);IC-ISBT组的直肠D2 cm3、D1 cm3 和膀胱D2 cm3、D1 cm3显著低于IC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ISBT组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IC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ISBT组放射性肠炎发生率明显低于IC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ISBT治疗能显著提高靶区剂量的同时降低直肠、膀胱的受量,提高肿瘤客观缓解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CT引导三维后装治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局部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CT引导下三维后装治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局部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97例Ⅱ A~Ⅳ期初治局部中晚期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接受CT引导下三维后装治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观察近期疗效,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预后的单因素分析.计算体内外照射的高危临床靶体积(high-risk clinical target volume,HR-CTV) Dg0,膀胱、直肠和乙状结肠D2cc,以及2 Gy分次放疗等效剂量(equivalent dose in 2 Gy per fraction,EQD2).结果:97例患者的2年总生存率与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3.8%和92.1%.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大小与总生存显著相关(P值均< 0.05).按美国肿瘤放疗协作组(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RTOG)急性期及晚期放射反应评分标准,1和2级急性下消化系统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5% (15/97)和12.4% (12/97),急性胃肠反应分级与HR-CTV D90 EQD2相关(P=0.027);3~4级晚期下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 (1/97).结论:CT引导下三维后装治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局部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疗效较好,晚期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宫颈癌VMAT外照射联合三维腔内后装治疗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回顾性分析VMAT联合三维腔内后装治疗宫颈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纳入2017年4月至10月于本院肿瘤科接受根治性放疗的宫颈癌患者40例,所有病例先行VMAT外照射D95%:55 Gy/25次后,再行192Ir三维腔内后装治疗4~5次,随访观察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全部40例患者进行了6个月的随访,其中疗效评价完全缓解20例(50%)、部分缓解16例(40%)、稳定3例(7.5%)、肿瘤进展1例(2.5%),总有效率90%;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30例,占比为75%)、肠道反应(11例,占比为27.5%)和泌尿系统反应(20例,占比为50%).结论 VMAT外照射联合三维腔内后装治疗宫颈癌能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相关毒副反应经及时对症处理后不影响放射治疗的顺利完成,但远期疗效和相关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还需进一步地随访观察和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放化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宫颈癌为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半数患者就诊时已为局部晚期.调强放疗和三维后装放疗在剂量学和放射生物效应方面优于传统放疗,成为局部晚期宫颈癌(LACC)放疗的主流.LACC单纯放疗的效果较差,而放化疗综合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疗效.目前同步以铂类为基础的放化疗为LACC的标准治疗模式,但诱导化疗、辅助化疗的价值及其与同步放化疗的不同组合模式的价值有待明确.对放疗资源受限的区域,术前新辅助化疗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治疗.调强同步放化疗时,盆腔延伸野预防性放疗的价值有待明确.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计算机体层摄影(CT)对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情况有较高的影像判读价值,有助于外科手术评估时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确定.本文就LACC放疗、化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维调强放疗配合CT引导三维插植腔内后装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三维调强放疗(IGRT)配合CT引导下三维插植高剂量率后装近距离放射治疗(HDR-ISBT)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及放疗并发症.方法 以收治的100例ⅡbⅣa期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100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调强放疗组及常规放疗组,调强放疗组(A组)50例采用6MV-X线进行体外IGRT+HDR-ISBT,常规放疗组(B组)50例进行传统的常规体外放疗加常规后装近距离放疗,随机同步给予铂类为主的联合化疗,随访3年,对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在放疗3个月后,对100例宫颈癌患者进行妇科检查及盆腹腔CT检查,对近期疗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A组CR 45例、PR 5例,肿瘤有效率为100.0%;B组CR 35例、PR 10例,肿瘤有效率为90.0%,2组差异不大(P> 0.05).A组1、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50/50)、94.0%(47/50)、86.0%(43/50);B组1、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0.0%(40/50)、58.0%(29/50)、40.0%(20/50).2组1年局部控制率比较差异不大(P> 0.05);2、3年局部控制率2组比较差异较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1年生存率A、B组分别为100%(50/50)和94.0%(47/50),差异不显著(P> 0.05);2年生存率A、B组分别为94.0%(47/50)和58.0%(2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年生存率A、B组分别为86.0%(43/50)和40.0%(2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ⅠⅡ级放射性膀胱炎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盆腔纤维化发生率也较B组低.在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方面2组相近,对症处理后,都有所缓解.结论 IGRT+HDR-ISBT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同时对膀胱、直肠等宫颈周围重要组织器官有保护作用,对直径较大,有盆腔、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中晚期宫颈癌减少了急性不良反应,近期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