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I粒子近距离放疗联合化疗对儿童脑膜旁横纹肌肉瘤的疗效及其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 125I粒子近距离放疗联合化疗对儿童脑膜旁横纹肌肉瘤(PMRMS)的疗效及其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8年10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采用 125I粒子近距离放疗联合化疗治疗的33例PMRMS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33例患儿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1~12岁,中位年龄4岁。胚胎型17例,腺泡型9例,多形型7例。原发PMRMS 26例,复发PMRMS 7例。颞下-乳突区15例,鼻腭-鼻旁区6例,咽旁-颌下区12例。美国儿童横纹肌肉瘤(RMS)协作组分期为Ⅲ期28例,Ⅳ期5例;中危组28例,高危组5例。中位随访时间52个月。33例儿童PMRMS的1、3和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7.9%、58.6%和49.9%,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3.8%、60.5%和47.5%。咽旁-颌下区患儿的5年局部控制率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1.7%和100%,鼻腭-鼻旁区患儿的5年局部控制率和5年生存率均为83.3%,颞下-乳突区患儿的3年局部控制率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17.5%和21.4%。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于颞下-乳突区是影响PMRMS患儿5年总生存率的危险因素( HR=38.40,95% CI:4.87~302.52, P=0.001)。粒子植入后3个月内,全组患儿的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4.8%(28/33)。21例(63.6%)患儿出现1级急性放疗反应,7例(21.2%)患儿出现2级急性放疗反应。无3级及以上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粒子植入3个月后,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均有明显缓解,无皮肤溃疡、唾液腺纤维化等3级及以上远期放疗不良反应发生,无严重颅颌面畸形发生。 结论:125I粒子近距离放疗联合化疗治疗儿童脑膜旁横纹肌肉瘤临床疗效肯定,肿瘤位于咽旁及鼻腭区的预后优于颞下-乳突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局部进展期非手术直肠癌外照射联合近距离治疗结果初步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外照射联合近距离放疗在治疗局部进展期非手术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2013-2015年间局部进展期非手术直肠癌患者11例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患者均接受盆腔外照射联合三维腔内近距离放疗,完成盆腔外照射放疗(D T50Gy分25次)后,行近距离推量D T15~20Gy分3~4次。盆腔转移淋巴结采用外照射推量至60~66Gy分30~33次。外照射期间均行同期卡培他滨单药化疗。放疗后采用RECIST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应用 Kaplan- Meier法计算生存和局控率。采用RTOG损伤分级标准评估早、晚期放疗反应。 结果:11例患者高剂量率三维腔内近距离治疗近距离中CTV D 90%的EQD 2 Gy为(21.3±1.60) Gy。原发灶完全缓解率为64%,部分缓解率为27%,客观缓解率为91%。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64%、46%,无瘤生存率为64%、45%、27%;3年局部额控制率为46%。1例患者治疗结束后第8个月肺部转移。1-2级肠道急性不良反应7例,泌尿系统急性不良反应5例;2级骨髓抑制反应1例;1-2级肠道晚期不良反应5例,泌尿系统晚期不良反应1例;均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 结论:外照射联合三维腔内近距离治疗在局部进展期不可手术的直肠癌患者中,疗效可靠且不良反应可耐受,是一种可行的、安全有效的直肠癌根治性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近距离组织间插植放疗治疗局部复发转移晚期妇科肿瘤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组织间插植放疗治疗局部复发转移晚期妇科肿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接受徒手近距离插植放疗的局部复发转移晚期妇科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依据病灶大小、部位、复发前无进展生存(PFS)等情况分组的患者间客观缓解率(ORR)。采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复发后PFS,组间比较行log-rank(Mantal-Cox)检验。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复发后PFS影响因素。总结急性及晚期放射损伤发生情况。结果:共20例患者入组,全组ORR为80%(16/20)。亚组分析显示,复发转移病灶长径<4 cm的13例患者均客观缓解,≥4 cm的7例患者中3例客观缓解,两组间O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7);阴道内复发转移的13例患者均客观缓解,阴道外复发转移的7例患者中3例客观缓解,两组间O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7)。复发前PFS时间<6个月的6例中的3例和≥6个月的14例中的13例均客观缓解,两组间O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61)。中位随访6个月(1~13个月)。至随访结束,9例(45%)患者进展。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复发转移病灶长径<4 cm(≥4 cm比<4 cm: HR=4.192,95% CI 0.992~17.710, P=0.029)、复发前PFS时间≥6个月(≥6个月比<6个月: HR=0.163,95% CI 0.038~0.696, P=0.004)、放疗剂量≥15 Gy(≥15 Gy比<15 Gy: HR=0.207,95% CI 0.049~0.881, P=0.016)者复发后PFS较好,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因素均不是复发后PF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20例患者均未出现3级及以上直肠、膀胱放射损伤。 结论:组织间插植放疗治疗局部复发转移晚期妇科肿瘤效果明确,且安全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期间恶性肿瘤高剂量率近距离治疗推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前国内新型冠状病毒病疫情总体呈现散发状态,防范疫情任务仍然艰巨。近距离治疗(BT)在肿瘤患者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部分恶性肿瘤放疗过程中,BT不能被替代也不可过度延迟。而对于疫情期间BT推荐或指导的相关报道较少。本文总结国内外可检索到的较少几篇关于疫情期间BT的推荐,结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放射治疗科在前期疫情期间的工作经验,希望可以给同行们提供疫情期间恶性肿瘤高剂量率BT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复发宫颈癌近距离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和放疗。宫颈癌治疗后复发率高,复发后预后较差。复发宫颈癌可分为盆腔中央型、盆腔外周型和盆腔外复发,其治疗方案取决于患者初始治疗方式和复发位置。无放疗史的患者如有手术指征,可首选手术,也可联合放化疗±近距离治疗。放疗后盆腔中央复发的患者可选择盆腔廓清术±术中放疗,但其适应证具有高选择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患者生存质量低。放疗后盆腔外周复发的患者可行再程外放疗和/或化疗。然而再程放疗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初次放疗,立体定向体部放疗适应证较严格,对治疗者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较高。近年来放疗技术更加精准,影像引导的近距离治疗如高剂量率组织间近距离治疗和放射性粒子植入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复发宫颈癌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本文就近年近距离治疗复发性宫颈癌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 192Ir组织间插植治疗复发妇科肿瘤的可行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比较3D打印个体化模板(3D-PIT)辅助CT引导后装组织间插植治疗中央型复发妇科肿瘤的术前计划与术中实际物理剂量学参数,评价3D打印个体化模板辅助下CT引导的组织间插植治疗的剂量准确性。方法:纳入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放疗科中央型复发妇科肿瘤患者38例,均行3D打印个体化模板辅助CT引导 192Ir后装组织间插植治疗。大体肿瘤靶区(GTV)处方剂量10~36 Gy,2~6分次,5~6 Gy/次。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时计划的90%靶区体积剂量( D90)、100%靶区体积剂量( D100)和100%处方剂量体积百分比( V100)。危及器官膀胱、直肠和结肠2 cm 3体积接受的剂量( D2 cm 3)。近距离治疗质量参数包括适形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同时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 结果:研究共纳入治疗194例次,单次中位插植针6(5~13)根,单次处方剂量5~6 Gy。术前和术中的GTV D90、 D100、 V100、CI、HI、E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和术中危及器官膀胱和结肠 D2 cm 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直肠 D2 cm 3剂量略高于术前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335, P=0.027)。 结论: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下高剂量率 192Ir后装组织间插植治疗计划完成质量良好,达到术前剂量设计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宫颈癌近距离放疗中BMI对危及器官剂量学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宫颈癌近距离放疗中,BMI对于正常组织受照剂量和下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2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行宫颈癌根治性放疗的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外照射±化疗+近距离放疗。靶区及危及器官(OAR)勾画方法依据GEC-ESTRO推荐方案,靶区包括高危(HR)和中危(IR)临床靶区(CTV),OAR包括直肠、乙状结肠、小肠、膀胱,靶区剂量以HR-CTV D 90%进行评价。OAR体积剂量采用 D2cm3进行评价。采用相关性分析比较BMI与直肠、结肠、小肠、膀胱 D2cm3、 D1cm3、 D0.1cm3的剂量学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下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急性和晚期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探究BMI是否为其影响因素。 结果:BMI与小肠 D2cm3、 D1cm3、 D0.1cm3呈负相关( P=0.034、0.024、0.034),相关系数分别为-0.240、-0.255、-0.24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并非影响下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急性和晚期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因素。小肠 D2cm3、 D1cm3、 D0.1cm3每增加1 Gy,急性下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相对风险分别增加16.6%、15.1%、12.7%。 结论:在宫颈癌近距离放疗中,患者BMI与小肠 D2cm3、 D1cm3、 D0.1cm3呈负相关,随着患者BMI下降,小肠受照剂量呈现升高趋势,可能增加发生急性下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间近距离放疗的精准护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行CT引导下肺癌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患者的精准护理。方法:根据预计划对行CT引导下肺癌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的患者进行知识宣教、心理疏导、体位训练以及呼吸配合,观察治疗期间医患配合满意度以及并发症。结果:经过护理的干预,医生对患者满意度达92.3%,患者对精准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达94.1%。本组患者插植后CT扫描发现小量气胸8例,大量气胸3例,痰中带血8例,穿刺点轻度纤维化3例,未发现血胸、胸膜肺休克和剧烈疼痛。结论:对风险较高且治疗精度要求严格的有创操作治疗,治疗前护理的知识宣教、心理疏导以及相应的患者配合训练,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操作依从性以及治疗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宫颈癌腔内联合插植近距离放疗中卵圆体的剂量学贡献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射治疗中卵圆体的剂量学贡献。方法:选取2015—2017年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20例,患者病理分期依据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2009年分期标准为Ⅱ A、Ⅱ B和Ⅲ B期。外照射治疗45 Gy/1.8 Gy×25次。近距离治疗为MRI引导下腔内联合插植近距离放疗,处方为28 Gy/7 Gy×4次。20位患者均制定两种计划,分为应用卵圆体组和未用卵圆体组。提取的患者近距离放疗治疗核磁模拟定位影像及原始治疗计划为应用卵圆体组,共80分次。未用卵圆体组在定位影像中,去掉卵圆体驻留模拟建立仅用宫腔管联合插植针的计划实验模型,由原计划物理师进行计划设计,使未用卵圆体组的高危CTV(HR-CTV) D90%与应用卵圆体组相近。比较两组计划的HR-CTV D90%和 D98%,中危CTV(IR-CTV) D90%和 D98%,及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和小肠的 D2cm 3剂量差异。 结果:卵圆体组与未应用卵圆体组比较,HR-CTV D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HR-CTVD 98%(6.99±0.60 vs. 6.78±0.76)、IR-CTVD 90%(4.71±0.58 vs. 4.26±0.57)和 D98%(3.77±0.58 vs. 3.26±0.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906、9.860、8.636, P<0.05);乙状结肠的 D2cm 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膀胱(5.29±0.67 vs. 4.92±0.74)、直肠(3.72±0.69 vs. 3.35±0.92)和小肠(3.05±1.37 vs. 2.98±1.34)的 D2cm 3,卵圆体组与未应用卵圆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758、7.543、8.059, P<0.05)。 结论:在宫颈癌腔内联合插植近距离放射治疗中合理的优化卵圆体和插植针的剂量权重比,可以带来更好的临床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3D U-net的宫颈癌近距离治疗剂量分布预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三维(3D)U-net深度学习模型,建立预测CT引导下宫颈癌近距离治疗计划的3D空间剂量分布。方法:2021年4-9月收集114例宫颈癌患者三维近距离放疗计划(处方剂量6 Gy)组成数据集,按84∶11∶19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利用3D U-net模型进行500次(epoch)训练,分别评估测试集病例体素级的平均剂量偏差(MDD)与绝对剂量偏差(MADD)、等剂量面包围体积的戴斯系数(DSC)、处方剂量适形度指数(CI)、高危临床靶区(HRCTV)的 D90和平均剂量 Dmean、膀胱、直肠、小肠、结肠的 D1 cm 3与 D2 cm 3剂量学参数。 结果:测试集中19例患者的3D剂量矩阵MDD与MADD分别为-0.01±0.03和(0.04±0.01)Gy。50%到150%处方剂量的DSC在0.89到0.94之间,处方剂量CI为0.70±0.04。HRCTV的 D90的平均偏差为2.22%, Dmean的偏差为-4.30%。膀胱、直肠、小肠、结肠的 D1 cm 3与 D2 cm 3最大偏差分别为2.46%和2.58%。模型预测平均耗时2.5 s。 结论:本研究实现了一种基于3D U-net的预测宫颈癌3D剂量分布的深度学习模型,为宫颈癌近距离治疗自动化设计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