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肢端肥大症患者合并恶性肿瘤风险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肢端肥大症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与死亡风险可能升高,但不同临床研究结论尚不一致。甲状腺癌和结直肠癌为研究热点。研究发现患者年龄和肿瘤家族史与升高的恶性肿瘤风险显著相关。尚未证实生长激素和病程等其他肢端肥大症相关因素与恶性肿瘤风险的关联。为提高临床医生对肢端肥大症患者恶性肿瘤发生风险的关注,对肢端肥大症患者恶性肿瘤发生风险与相关危险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树突表达特异性7跨膜蛋白促进甲状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树突表达特异性7跨膜蛋白(DCSTAMP)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在基因表达谱交互式分析平台(GEPIA)中分析DCSTAM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系KTC-1、FTC-133及甲状腺正常细胞Nthy-ori 3-1中DCSTAMP表达的差异;在KTC-1和FTC-133细胞中分别转染过表达和敲低质粒及其对照,构建DCSTAMP过表达和敲低细胞模型;过表达组通过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检测DCSTAMP基因过表达后对增殖的影响;蛋白印迹法验证过表达后对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蛋白、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的影响;敲低组通过细胞划痕、侵袭测定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DCSTAMP基因敲低后对迁移、侵袭的影响;蛋白印迹法验证敲低后对神经钙黏着蛋白(NCAD)、磷酸化蛋白激酶B蛋白(p-Akt)、总蛋白激酶B蛋白(t-Akt)表达的影响;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成组配对 t检验分析。 结果: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DCSTAMP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KTC-1、FTC-133中的表达高于甲状腺正常细胞Nthy-ori 3-1(RT-qPCR:DCSTAMP基因在Nthy-ori 3-1、KTC-1、FTC-133细胞中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20±0.202、17.350±3.326、8.684±0.030,Nthy-ori 3-1与KTC-1比较: t=4.901, P<0.05;Nthy-ori 3-1与FTC-133比较: t=37.460, P<0.01;Western blot:DCSTAMP基因在Nthy-ori 3-1、KTC-1、FTC-133细胞中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009、3.227±0.444、3.367±0.073,Nthy-ori 3-1与KTC-1比较: t=9.628, P<0.01;Nthy-ori 3-1与FTC-133比较: t=55.580, P<0.01);KTC-1、FTC-133细胞中DCSTAMP过表达组细胞增殖速度高于对照组(KTC-1对照组与过表达组第3天相对增殖速度:0.215±0.010:0.397±0.029, t=6.198, P<0.01;FTC-133对照组与过表达组第3天相对增殖速度:0.350±0.364:0.432±0.025, t=33.640, P<0.01),过表达组增殖能力高于对照组[KTC-1对照组比过表达组:(8.382±1.400)%比(91.253±1.699)%, t=65.220, P<0.01;FTC-133对照组与过表达组:(14.385±2.441)%比(91.332±1.159)%, t=49.320, P<0.01],过表达组Ki-67表达高于对照组(KTC-1对照组与过表达组蛋白相对表达量:1.000±0.038比1.282±0.134, t=9.968, P<0.01;FTC-133对照组与过表达组蛋白相对表达量:1.000±0.011比1.382±0.221, t=40.920, P<0.01),过表达组MAPK表达高于对照组(KTC-1对照组与过表达组:1.000±0.012比1.088±0.057, t=10.720, P<0.01;FTC-133对照组与过表达组:1.000±0.039比1.220±0.123, t=9.404, P<0.01),过表达组MAPK通路亚家族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1.000±0.005比7.047±0.088, t=68.650, P<0.01;FTC-133对照组与过表达组:1.000±0.003比1.983±0.029, t=34.000, P<0.01);而在KTC-1、FTC-133中敲低DCSTAMP基因后,对照组细胞迁移速度高于敲低组(KTC-1对照组与敲低组:(72.545±0.704)%比(45.016±2.156)%, t=21.020, P<0.01;FTC-133对照组与敲低组:(82.422±0.196)%比(49.824±5.402)%, t=10.450, P<0.01),对照组侵袭能力高于敲低组(KTC-1对照组与敲低组:(320.667±13.013)%比(172.333±11.240)%, t=14.940, P<0.01;FTC-133对照组与敲低组侵袭细胞数:302.667±24.111比228.000±14.422, t=4.603, P<0.01),p-Akt表达对照组高于敲低组(KTC-1对照组与敲低组:1.000±0.029比0.376±0.355, t=21.980, P<0.01;FTC-133对照组与敲低组:1.000±0.010比0.809±0.110, t=35.900, P<0.01)。 结论:DCSTAMP基因通过激活MAPK通路亚家族ERK及Akt磷酸化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系中可以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颈椎退行性变患者颈部MR影像的甲状腺异常的检出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颈椎退行性变患者甲状腺异常的MRI检出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10月—2018年4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963例颈椎退行性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15例、女448例,年龄28~91(56.0±11.1)岁。统计甲状腺异常患者的检出率、类型。根据是否合并甲状腺异常将患者分为合并甲状腺异常和无甲状腺异常2组,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颈部放射史及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异常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963例患者中,发现甲状腺异常63例,检出率6.5%。63例甲状腺异常患者中,甲状腺结节47例,甲状腺肿10例,桥本甲状腺炎3例,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术后2例,甲状腺癌1例。900例无甲状腺异常者和63例合并甲状腺异常者2组颈椎退行性变患者比较,在吸烟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年龄、性别、BMI、颈部放射史及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比值比( OR)=4.640、95%可信区间( CI)2.470~8.719]是甲状腺异常的危险因素,年龄( OR=0.968、95% CI 0.946~0.991)及BMI( OR=0.918、95% CI 0.848~0.993)是甲状腺异常的保护因素( P值均<0.05)。 结论:颈椎退行性变患者在颈椎MRI中检出甲状腺异常并不少见,性别、年龄、BMI是甲状腺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应重视颈椎MRI中甲状腺区域的判读、评估,尤其是对女性、年龄小、BMI低的患者,完善相关评估,颈椎于术前发现甲状腺异常可降低其潜在的手术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乳腺癌与甲状腺癌双原发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癌甲状腺癌双原发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01—2020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确诊乳腺癌甲状腺癌双原发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结果:全组98例患者均为女性,第一肿瘤确诊年龄为26~72岁,中位年龄47岁。乳腺癌再发甲状腺癌(乳甲)组18例,甲状腺癌再发乳腺癌(甲乳)组60例,乳腺癌及甲状腺癌同时发生(二者确诊时间间隔在3个月内,同时)组20例。乳甲组、甲乳组和同时组患者乳腺癌病理分级、乳腺癌术后是否放疗、是否合并其他肿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全组98例患者中,复发转移14例,死亡7例,因肿瘤原因死亡患者均为甲状腺癌再发乳腺癌者。乳甲组、甲乳组和同时组患者的死亡及复发转移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乳腺癌分期、雌激素受体(ER)与总生存有关(均 P<0.05),乳腺癌家族史、乳腺癌分期、ER与无复发转移有关(均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乳腺癌家族史、ER阳性、肿瘤确诊顺序(甲状腺癌再发乳腺癌)是无复发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 结论:乳腺癌甲状腺癌双原发癌患者中,ER阴性为预后独立不良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甲状腺癌病因学研究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甲状腺癌的发病机制及其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已知可能的病因包括良性的甲状腺疾病、辐射、家族遗传、碘摄入量、雌激素等。通过对其病因及流行现状的研究,准确评估发病率增加的各项因素,进而对高危人群早期进行重点监测和干预,这对于早期预防、降低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甲状腺恶性肿瘤的病因学研究,明确其恶变的关键环节,可能会提供新的治疗手段和靶点,所以甲状腺肿瘤恶变机制的研究非常重要。现将近年来甲状腺癌相对宏观的病因和流行现状的研究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氢青蒿素和索拉非尼诱导未分化甲状腺癌铁死亡的协同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DHA)和索拉非尼(sorafenib, SOR)诱导未分化甲状腺癌(anaplastic thyroid cancer, ATC)细胞发生铁死亡的协同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以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流式细胞仪检测DHA和SOR对ATC细胞CAL-62增殖及铁死亡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检测铁死亡相关基因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PX4)、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基因(SCL7A11)、脂氧合酶-15(LOX-15)及p53表达水平的变化;对应的检测试剂盒检测铁死亡中间代谢产物乳酸脱氢酶(LDH)、谷胱甘肽(GSH)、丙二醛、亚铁离子(Fe 2+)、一氧化氮(NO)、活性氧簇(ROS)水平;建立裸鼠肿瘤模型分析DHA和SOR对ATC在体内的抑制作用。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HA、SOR和DHA+SOR处理均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细胞增殖( P<0.001),LDH、Fe 2+、丙二醛及ROS含量明显增多,GSH活性明显降低( P<0.001),其作用均被硫酸亚铁(FeSO 4)促进,被铁抑素-1逆转。与对照组及单独用药组比较,DHA+SOR组15-LOX-2及p53表达上调,GPX4和SCL7A11水平降低( P<0.001),15-LOX-1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DHA+SOR组NO的含量显著降低( P<0.001)。DHA和SOR在体抑制ATC肿瘤生长。 结论:DHA与SOR协同作用上调15-LOX-2基因的表达,抑制NO的合成,从而诱导ATC细胞发生铁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MEN2A/MEN2B家系 RET胚系突变携带者“分级预警制”与甲状腺预防切除术的研究(附7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对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MEN)2A/2B人群实施甲状腺预防性切除术的合理时机。方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甲状腺头颈外科于2015年5月至2021年8月,动态随访MEN2A/MEN2B家系中 RET基因携带者,依据“分级预警制”(即依次通过基因检测、降钙素指标和超声检查的评估)鼓励高危者进行预防性甲状腺全切除术,实际完成7例,男3例,女4例,年龄为7~29岁。根据2015年美国甲状腺协会(ATA)指南中列出的风险分层,分别为最高风险(highest,HST)、高风险(high,H)各2例,中等风险(modest,MOD)3例。3例患者的降钙素术前保持为正常范围内,4例患者术前降钙素水平升高。7例患者均接受了甲状腺切除术,4例患者同期进行了Ⅵ区淋巴结探查或预防性清扫术。 结果:从动员手术到实施手术时间为2~37个月,平均15.1个月。除1例病理回报为C细胞增生,其余6例均为甲状腺髓样癌。术后随访2~8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8.4个月。术后血清降钙素降至正常水平,达到生化治愈,定期超声检查均无甲状腺癌复发。7例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明显甲状腺功能紊乱,且患儿身高、体重等指标与同龄人相仿,生长发育正常。结论:对于有MEN2A/MEN2B家族史的健康人群,应用“分级预警制”的综合判断,在严格筛选和密切监测的基础上,把握合理时机,可开展甲状腺预防性切除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家族性与散发性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 131I治疗反应与临床转归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不同家族性分化型甲状腺癌(FDTC)与散发性分化型甲状腺癌(SDTC)患者首次 131I治疗(RIT)反应的临床转归及影响因素。 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22年1月间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接受RIT的120例FDTC与480例SDT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两组患者首次RIT不同疗效反应,分析无病(NED)亚组的无病生存期(DFS)、生化疾病持续(BPD)及结构或功能性疾病持续(S/FPD)亚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并筛选未达到NED状态的危险因素。结果:首次RIT后FDTC及SDTC组达到NED、BPD及S/FPD状态的患者分别为56(46.7%)、50(41.7%)、14(11.6%)及284(59.1%)、160(33.3%)、36(7.5%)例( χ2=10.10, P=0.013)。末次随访时,FDTC及SDTC组达到NED、BPD及S/FPD状态的患者分别为71(59.1%)、36(30.1%)、13(10.8%)及337(70.2%)、114(23.7%)、29(6.1%)例( χ2=8.99, P=0.026)。家族性(F)-NED及散发性(S)-NED亚组患者5年DFS率分别为92.4%及97.4%;F-BPD及S-BPD亚组5年PFS率分别为88.3%及90.8%;F-S/FPD及S-S/FPD亚组5年PFS率分别为78.2%及79.6%。采用二元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T分期、M分期、复发危险度分层、术后刺激状态甲状腺球蛋白(p-sTg)与患者否达到NED状态相关( χ2=6.37~13.10, P<0.05);采用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T分期、p-sTg是能否达到NED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 χ2=0.11~11.33, P<0.05)。 结论:初始RIT治疗反应有助于指导后续治疗和随访策略,SDTC患者临床转归优于FDTC患者,应提高FDTC患者前站RIT警惕性,对于p-sTg及T分期较高患者,应酌情增加首次RIT剂量、缩短随访间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例家族性白蛋白异常性高甲状腺素血症患者的甲状腺癌术后管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家族性白蛋白异常性高甲状腺素血症(familial dysalbuminemic hyperthyroxinemia,FDH)是一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表现为正常甲状腺性高甲状腺素血症。1994年,Sunthornthepvarakul等 [1]首次报道了FDH发病与编码白蛋白(albumin, ALB)的基因突变有关。突变型ALB与T 4、T 3的亲和性升高,导致血清总T 4(TT 4)、总T 3(TT 3)水平异常升高,而游离T 4(FT 4)、游离T 3(FT 3)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不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非综合征型家族性非髓样甲状腺癌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家族性非髓样甲状腺癌(familial non-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FNMTC)是指家族一级亲属间具有2个或2个以上非髓样甲状腺癌(non-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NMTC)患者,并排除头颈部放射线暴露史的一类甲状腺肿瘤。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将FNMTC分为以非甲状腺肿瘤为主要表现的家族性肿瘤综合征和以分化型甲状腺癌为主要表现的非综合征型。FNMTC是否具有不同于散发性非髓样甲状腺癌(sporadic non-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SNM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治疗方式尚存在争议,近期研究提示FNMTC较SNMTC患者恶性程度更高,发生转移的风险更大,应予更积极的治疗。因此,本文就FNMTC的病因、病理特点及诊疗措施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FNMTC在临床中的个体化诊疗提供一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