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髓造血衰竭伴躯体畸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17岁。因"间断皮肤瘀斑5年,外伤出血难止1个月"于2020年9月就诊于我院。5年前患者无明确诱因反复出现下肢皮肤瘀斑及皮下血肿,血常规:WBC 6.3×10 9/L,HGB 116 g/L,PLT 80×10 9/L。骨髓涂片示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占0.380,红系占0.260,巨核细胞120个,以颗粒型巨核细胞为主,血小板少见。疑诊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未行特殊治疗。2020年8月前患者出现皮肤瘀斑及手指割伤后出血难止,血常规示WBC 5.66×10 9/L,HGB 106 g/L,PLT 37×10 9/L,凝血功能无明显异常,输注血浆后渐止血。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既往史:患者为早产儿,自幼生长发育较同龄人迟缓。有隐睾病史,4岁时行双侧隐睾下降固定术;8岁时诊断眼球震颤;频发呼吸道感染,9岁时行双侧扁桃体切除术,术中及术后无明显出血。16岁诊断少精症。头孢类抗生素过敏。家族史:父母为非近亲结婚,父亲身材矮小,身高155 cm,存在眼睑下垂、耳位低、口齿欠清。母亲身高158 cm,外表无明显异常。否认血细胞减少及出血性疾病家族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家族性低血磷性佝偻病病例报道及文献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X-连锁显性低血磷性佝偻病(X-linked dominant hypophosphatemic rickets/osteomalacia, XLH)是一种罕见的骨骼矿化异常性疾病,发病率为(3.9~5.0)/10万 [1],是遗传性低血磷性佝偻病最常见的一型。XLH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是位于X染色体上与内肽酶同源的磷酸盐调节(phosphate-regulating endopeptidase homolog, X-linked, PHEX)基因失活性突变,引起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清除障碍,肾脏排磷增加,尿磷增多,血磷减少,最终导致骨骼矿化障碍 [2],其临床表现在儿童主要为低血磷、高尿磷、身材矮小、双下肢畸形、牙齿矿化不全等特征性佝偻病表现,而成人期则表现为骨软化症、骨关节炎、容易诱发骨折和假性骨折 [3]。本文通过临床表现及遗传学分析,报道1例XLH家系,旨在提高对X-连锁显性低血磷性佝偻病的认识,以利于早期诊断,并给予合理的治疗和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特殊嵌合型Turner综合征两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例1 女,16岁,为其母第2胎第2产,足月剖宫产,因身材矮小、原发闭经来我院儿童发育门诊就诊。父母为非近亲婚配,另生育一子,正常。其母否认孕期有毒物、放射性物质接触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及其他成员有类似症状。患者目前就读高中,自诉学习成绩一般。查体:神志清晰,话语流利,身高143 cm,体重44 kg,无颈蹼,后发际线正常,无面部色素痣,无肘外翻,无手足水肿等Turner症状。乳房未发育,外阴为幼女型。B超提示始基子宫,卵巢发育不良。实验室检查: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及甲状腺激素均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家族性矮小症合并习惯性髌骨脱位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分析家族性矮小症合并习惯性髌骨脱位(HPD)的临床特征及临床诊疗方法.方法:选取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23年1月收治的1例家族性矮小症合并HPD的男性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目前国内外最新文献及对患者及其亲属发病情况的随访,总结家族性矮小症合并HPD的病因、诊断方法、手术技术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该病例入院体格检查提示矮小症,基因检测结果提示X型胶原蛋白α1链(COL10A1)存在基因突变.术前X线提示双股骨上段畸形,股骨颈短缩,股骨头变形,左侧髌骨移位;膝关节CT提示左侧股骨滑车发育不良,髌股间隙增宽,髌股关节对位欠佳,左膝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距离19.93 mm,左髌骨倾斜角22.1 °,左侧股骨颈前倾角10.2°;膝关节MRI提示左膝髌股关节对位不佳,股骨滑车沟浅,髌骨向外侧移位,滑车沟角159.7°,滑车沟深度0.2 mm,外侧滑车倾斜度4.7 °.行髌骨外侧支持带及股外侧肌松解联合内侧髌股韧带(MPFL)重建术,术后3d复查左膝正侧位X线片显示内固定位置良好,髌骨高度Caton指数0.96,随访6个月,左髌骨未出现再脱位,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Lysholm评分95分(术前74分),Kujala评分93分(术前73分).结论:本例家族性矮小症合并HPD较为罕见,其发病原因主要与基因突变所致长骨干骺端发育不良有关.本报告将为更多家族性矮小症合并HPD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伴消化道症状特发性矮小症患儿Hp感染及其与血循环ghrelin、RX-1和瘦素水平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探究伴消化道症状特发性矮小症患儿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其与血循环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硫氧还蛋白1(TRX-1)和瘦素(LP)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2月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伴消化道症状特发性矮小症患儿127例为研究对象,统计患儿Hp感染情况及其与胃黏膜病变程度及炎症活动度的关系,并分析Hp感染对患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根据Hp感染情况将患儿分为感染组56例及未感染组71例,分析ghrelin、TRX-1和LP对Hp感染的诊断价值及其与Hp感染程度的相关性;感染组均给予Hp根除治疗,根据治疗1个疗程后临床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及无效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联合检测对临床疗效的评估价值.结果 胃黏膜中、重度病变感染率高于无病变或轻度病变,中、重度炎症活动度的感染率高于无或轻度炎症活动度,家族成员有Hp感染患儿的感染率高于无Hp感染患儿(P<0.05);感染组身高、生长速率及生长抑素水平低于未感染组,体质量小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血循环gh-relin低于未感染组,血清TRX-1和LP高于未感染组(P<0.05);各指标联合检测诊断Hp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大于血循环ghrelin、TRX-1和LP单独检测(P<0.05);血循环ghrelin与Hp感染C14-BUT值呈负相关,TRX-1和LP水平与Hp感染C14-BUT值呈正相关(r=-0.774、0.672、0.587,P<0.05);有效组治疗后血循环ghrelin水平高于无效组,血清TRX-1和LP低于无效组(P<0.05);各指标联合检测评估Hp治疗效果的AUC值大于血循环ghrelin、TRX-1和LP单独检测(P<0.05).结论 伴消化道症状特发性矮小症患儿Hp感染情况与胃黏膜病变程度及炎症活动度有关,血清ghrelin、TRX-1和LP联合检测对Hp感染及Hp根治效果具有诊断评估价值,且各血清指标变化与Hp感染程度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儿童矮小症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探讨儿童矮小症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方法 抽取2020年6月—2022年12月1 500例儿童为研究对象,实际有效调查1 422例.根据矮小症发生情况分为正常组1 351例和矮小症组71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儿童矮小症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预测儿童矮小症发生的列线图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和一致性.结果 1 422例儿童中矮小症71例,发生率为4.9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质量、矮小症家族史、牛奶摄入情况、体育锻炼均是儿童矮小症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预测儿童矮小症发生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897(95%CI:0.856~0.938),区分度较好;列线图模型预测儿童矮小症发生的校准曲线斜率趋近1,且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5.020,P=0.740,一致性较好.结论 基于出生体质量、矮小症家族史、牛奶摄入情况、体育锻炼4项影响因素构建的预测儿童矮小症发生的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及一致性较好,能够为临床拟定个体化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48例原因不明矮身材儿童临床特征和致病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总结原因不明矮身材儿童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致病基因,为临床精准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儿科内分泌专科2018年1月至2022年8月就诊的未能明确诊断的矮身材儿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作用机制对致病基因进行归纳总结.[结果]纳入患儿48例(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7.73±3.97)岁,身高标准差分值为-3.63±1.67;临床表现:特殊面容33例(68.8%),体型或骨骼系统异常31例(64.6%),围产期异常26例(54.2%,其中61.5%为小于胎龄儿),内分泌系统异常24例(50.0%,其中87.5%生长激素(GH)峰值低于正常),矮身材家族史21例(43.8%);实验室检查:GH激发试验峰值(9.72±7.25)ng/mL,IGF-1 标准差分值为-0.82±1.42,骨龄与年龄差值(-0.93±1.39)岁;WES共发现相关基因变异者25例,其中14例(56.0%)为致病变异,6例(24.0%)为可能致病变异,5例(20.0%)为意义未明变异;评价为致病及可能致病变异的基因共14个,其中影响细胞内信号通路10个(PTPN11、RAF1、RIT1、ARID1B、ANKRD11、CSNK2A1、SRCAP、CUL7、SMAD4和FAM111A),影响细胞外基质(ECM)4个(ACAN、FBN1、COL10A1和COMP).[结论]临床上表现为严重矮身材伴特殊面容、非匀称体型、骨骼系统异常、小于胎龄儿、GH峰值低于正常和矮身材家族史等特征的儿童,其病因需考虑罕见单基因疾病的可能,WES是提高单基因性矮小症诊断效能的重要手段.本组患儿致病基因中,主要致病机制是影响细胞内信号通路和ECM组分或功能,进一步研究有助于发现和研究新的矮小症致病变异和基因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积雪草酸对大鼠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探讨积雪草酸对大鼠绝经后骨质疏松症(OP)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一次性手术摘除双侧卵巢方式构建绝经后 OP大鼠模型,分为模型组(9 只)、雌二醇组(10 只)、积雪草酸低剂量组(10 只)、积雪草酸中剂量组(10 只)和积雪草酸高剂量组(10 只).另取 9 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观察骨组织病理改变、骨密度及微结构,以及血清骨代谢指标、骨代谢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结果:雌二醇组和积雪草酸低、中、高剂量组均可减轻骨组织病理改变,增加骨密度,改善骨微结构.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股骨骨密度(BMD)、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目(Tb.N)、骨小梁厚度(Tb.Th)下降,结构模式指数(SMI)和骨小梁分离度(Tb.Sp)上升,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下降,Ⅰ型胶原交联氨基端肽(NTX-Ⅰ)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水平上升,骨组织音猬因子(SH H)、细胞表面跨膜蛋白Patched1(Ptc1)、7 次跨膜蛋白(Smo)、Gli家族锌指蛋白-1(Gli1)、矮小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保护素(OPG)、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x)mRNA 和蛋白表达下降,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L)mRNA和蛋白表达上升(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雌二醇组和积雪草酸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股骨BMD、BV/TV、Tb.N、Tb.Th上升,SMI和Tb.Sp下降,血清BALP水平上升,NTX-Ⅰ和TRAP水平下降,骨组织 SHH、Ptc1、Smo、Gli1、Runx2、OPG、Osx mRNA 和蛋白表达上升,RANKL mRNA 和蛋白表达下降(均 P<0.05).雌二醇组和积雪草酸低剂量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积雪草酸低、中、高剂量组上述指标呈剂量依赖性(均P<0.05).结论:积雪草酸可治疗绝经后 OP,可能与激活 Hedgehog信号通路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原因不明矮小症致病基因研究(附77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应用靶向捕获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原因不明矮小症致病基因,并分析其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7年至2015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儿内科就诊的临床诊断为原因不明矮小症7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制备包括与生长相关的187个基因编码区序列的基因panel,对77例患儿进行二代测序,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指南评判变异位点,筛选出致病基因,并通过Sanger测序验证,分析患儿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相关性.结果 检测到5例存在致病性变异;1例存在可能致病性变异;1例变异意义不明确.这7种变异均为杂合.1例ACAN基因存在致病性变异p.D2407fs,表现为矮小及骨龄偏大;3例发现PTPN11基因存在已知致病性变异,分别为p.A72G、p.I282V和p.P491S,确诊为Noonan综合征;1例COL2A1基因存在已知致病性变异p.R904C,确诊为Stickler综合征;l例COMP基因存在可能致病性变异p.D401N,可造成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1例为家族性矮小患儿,发现GHSR基因新发杂合变异p.S289Y,其骨龄发育落后,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一致,目前评判意义不明确.结论 发现ACAN基因杂合缺陷与骨龄发育超前的特发性矮小相关.COMP基因p.D401N变异,可能与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有关.GHSR基因新发杂合变异p.S289Y,可能导致矮小,须进一步功能实验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临床特点和GNAS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pseudohypoparathyroidism, PHP)是一种以靶器官(骨、肾脏)对甲状旁腺激素( parathy-roid hormone,PTH)抵抗为特征,临床上以低钙血症、高磷血症和血液循环中PTH增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家族遗传性疾病. 部分患者具有多种先天性生长和骨骼发育缺陷:如身材矮小、圆脸、肥胖、短颈、指(趾)粗短、异位钙化灶、甚至智力发育障碍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