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210例软骨发育不全患儿临床遗传特征分析及生长发育曲线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携带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基因变异的中国软骨发育不全(ACH)患儿的临床表现及遗传学特征,拟合中国ACH患儿身高生长百分位参照值及身高与年龄生长曲线,为中国ACH患儿提供更为实用的生长评价工具。方法:横断面研究。于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内分泌/遗传科组织开展,在全国范围内入组210例FGFR3基因检测确诊的ACH患儿(男110例、女100例),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及身高数据;分析中国ACH人群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并依据0~12岁患儿身高(2岁以下测量身长)测量数据,应用LMS方法对数据进行拟合修匀,分别获得所需要的百分位并绘制ACH患儿身高与年龄生长曲线图。结果:210例中国ACH患儿(0~14岁)主要临床表现典型包括非匀称性矮小206例(98.1%),手指短小且呈"三叉戟"样191例(90.9%),小腿弯曲156例(74.3%),头颅大且伴前额突出205例(97.6%);210例患儿智力及体力发育均良好;172例(81.9%)ACH患儿发生并发症,主要的并发症是脊柱畸形121例(70.3%)和胸廓窄79例(45.9%)。高达98.6%(207/210)的患儿携带FGFR3杂合热点变异(第1138位核苷酸点突变)导致发生的G380R氨基酸替换。ACH男、女患儿生长模式与正常儿童群体中观察到的生长模式存在明显不同( t=9.849、9.596, P均<0.01);出生时患儿的平均身长(男49.2 cm,女48.4 cm)分别为正常儿童的-1.22 s和-2 s,随着年龄增长ACH患儿与正常儿童的身高差距逐渐拉大,至12岁时患儿平均身高(男113.7 cm,女112.4 cm)分别为正常儿童标准的-5.23 s和-6.15 s。 结论:中国FGFR3基因变异致ACH患儿的临床表现典型主要为非匀称性矮小和颅面部发育异常、遗传特征主要为携带G380R热点变异且首次拟合中国0~12岁ACH患儿身高与年龄生长曲线图及其身高百分位数对于评估患儿的生长情况、监测可能影响其生长的因素、估计其最终身高以及评估促生长治疗的疗效提供实用的生长评价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的内分泌并发症及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应用于儿童血液肿瘤及非肿瘤性疾病治疗,使患儿生存率及预期寿命得到改善。但随着患儿生存时间的延长,各种内分泌并发症会出现在这些儿童肿瘤幸存者中,降低患儿的生活质量。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的并发症是由于原发病和(或)移植前后治疗所致,包括糖脂代谢异常、性腺功能减退、身材矮小等。规律的内分泌评估可帮助临床医生及早发现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的内分泌功能异常。该文总结了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及急性白血病患儿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常见的内分泌并发症及随访评估指标,旨在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儿的内分泌功能监测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伴有D二聚体升高的ROHHAD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报告1例伴有D二聚体升高的ROHHAD综合征患儿,并复习文献,总结ROHHAD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点。患儿,男,9岁9个月,于2020年7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就诊。患儿从3岁开始出现体重快速增长,体温不稳定,易腹泻,伴身材矮小、性腺发育不良;实验室检查提示高钠血症、血泌乳素及二氧化碳分压升高;肿瘤病理提示左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多导睡眠监测提示中枢性低通气伴阻塞性呼吸暂停,最终确诊为ROHHAD综合征,这也是国内首例ROHHADNET报道。此外,患儿在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前D二聚体升高,术后降至正常,提示ROHHAD综合征患者有血栓风险,D二聚体可能具有预测ROHHADNET肿瘤进展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Van Wyk-Grumbach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回顾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收治的1例儿童Van Wyk-Grumbach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女性、7岁,以身材矮小(<-2 s)、肥胖、乳腺增大为主要临床表现,检测血促甲状腺激素(TSH)>100 mIU/L、 游离甲状腺素(FT 4)5.15 pmmol/L、雌二醇与催乳素水平增高,促性腺激素激发试验提示为外周性性早熟,卵巢巨大囊肿、垂体增生,骨龄明显落后,贫血、血脂水平增高,心包积液,诊断为Van Wyk-Grumbach综合征。行左甲状腺素钠替代治疗,剂量从25 μg/d逐渐增至75 μg/d。治疗后出现阴道出血3 d,治疗3个月时甲状腺功能基本正常,卵巢囊肿明显缩小,心包积液吸收,继续治疗并根据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左甲状腺素剂量减至50 μg/d,治疗1年时甲状腺功能基本正常,未再出现阴道出血,卵巢、垂体大小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巴特样表型起病的登特病1型2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回顾性分析2例以巴特样表型起病的登特病1型男性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随访。检索PubMed、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从建库至2024年2月1日,筛选低钾血症合并代谢性碱中毒的登特病1型患儿相关文献,通过文献复习总结此病患儿的临床特征。纳入7篇文献,9例患儿纳入分析。患者均为男性,均有大量低分子蛋白尿和高钙尿症,其他突出的特征性表型包括身材矮小(7/8)、低磷血症(8/9)及佝偻病(6/8)。已报道的7例患者为CLCN5基因错义或无义突变,本研究报道的2例患者分别携带CLCN5基因可能致病性突变:c.315+2T>A(p.?)及c.584dupT(p.I196Yfs*6)。5例患者经氯化钾口服液联合非甾体类抗炎药(布洛芬或吲哚美辛)能维持血钾水平在3 mmol/L左右。随访显示有2例患者分别在13和21岁时出现慢性肾脏病4期和3期。登特病与巴特综合征表型重合度高,鉴别点在于是否存在大量低分子蛋白尿。以巴特样表型起病的登特病1型患者身材矮小、低磷血症及佝偻病的发生率高。在定期检测肾功能的情况下,非甾体抗炎药可用于纠正患者的低钾血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特发性矮小症多组学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特发性矮小症(idiopathic short stature,ISS)是一类没有明确病因的矮小症的统称,其病因存在异质性和复杂性,多为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由于缺乏特异性的症状、体征以及生物标志物,目前ISS主要依靠排除性诊断。近年来,随着各种高通量检测技术的发展,与ISS相关的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微生物组学等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为阐明ISS的病因、进行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文综述了与多组学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在ISS的发病机制和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生长激素治疗特发性矮小和生长激素缺乏症并发脊柱侧凸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脊柱侧凸表现为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向侧方弯曲并伴有椎体旋转和矢状面上失衡,病因复杂,先天性椎体异常、神经系统病变导致椎旁肌左右不对称、骨组织营养不良或代谢障碍等均可引起脊柱侧凸。生长激素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尤其是对骨骼生长具有关键作用一种肽类激素。对处于快速生长阶段的儿童或青少年,如体内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则可能会导致特发性矮小(idiopathic short stature, ISS)和生长激素缺乏症(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 GHD),临床上主要通过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 rhGH)进行治疗。既往临床研究显示在使用rhGH治疗ISS和GHD的过程中,很多患儿发生脊柱侧凸或原有的脊柱侧凸进展加重,据此很多学者得出结论:rhGH治疗ISS或GHD时会导致脊柱侧凸的发生或进展。但随着临床统计数据的增多以及研究的进展,许多学者发现rhGH治疗ISS或GHD时仅会使既往患有脊柱侧凸的患者Cobb角增加,而不会导致脊柱侧凸的发生,即不会使脊柱侧凸的患病率增加。目前对以上结论以及发病机制仍存在争议。因此,本文就使用rhGH治疗的患儿发生脊柱侧凸并发症风险的相关性研究进行总结分析,经归纳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生长潜力等是在治疗期间导致脊柱侧凸发生或进展的风险因素,并对使用rhGH治疗ISS或GHD的优势及不足进行总结,为今后指导临床提供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USP7基因相关Hao-Fountain综合征临床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USP7基因相关Hao-Fountain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基因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童神经科确诊的一例国内首例Hao-Fountain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目前国际上已报道的24例Hao-Fountain综合征患者的文献资料。结果:患儿存在运动语言发育落后、智力障碍、冲动易怒、社交障碍等孤独症样表现,面容特殊,生殖器多发畸形。头核磁共振结果显示:脑额叶白质减少,胼胝体发育不良,侧脑室颞角扩大。基因检测发现患儿USP7基因上出现c.992A>G杂合子错义变异,父母亲的该位点均为野生型,经Sanger家系测序验证结果一致。复习文献,目前国际上已报道的USP7基因相关Hao-Fountain综合征共24例,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语言发育落后,精神、运动、智力、社交等多方面发育落后,特殊面容、婴儿期喂养困难;此外,少见的表型还有惊厥发作、生殖器畸形(小阴茎、隐睾、尿道下裂)、哮喘发作、身材矮小、睡眠障碍、肠道功能异常(便秘、慢性腹泻)、小手、小脚、先天性心脏病。影像学方面,患者头核磁共振可表现为白质减少、胼胝体变薄、大脑沟回变浅、脑室扩大等。结论:USP7基因杂合突变可以导致单倍体功能不足,引起Hao-Fountain综合征。该病临床表型复杂,与广泛性神经精神发育障碍、语言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家族性低血磷性佝偻病病例报道及文献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X-连锁显性低血磷性佝偻病(X-linked dominant hypophosphatemic rickets/osteomalacia, XLH)是一种罕见的骨骼矿化异常性疾病,发病率为(3.9~5.0)/10万 [1],是遗传性低血磷性佝偻病最常见的一型。XLH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是位于X染色体上与内肽酶同源的磷酸盐调节(phosphate-regulating endopeptidase homolog, X-linked, PHEX)基因失活性突变,引起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清除障碍,肾脏排磷增加,尿磷增多,血磷减少,最终导致骨骼矿化障碍 [2],其临床表现在儿童主要为低血磷、高尿磷、身材矮小、双下肢畸形、牙齿矿化不全等特征性佝偻病表现,而成人期则表现为骨软化症、骨关节炎、容易诱发骨折和假性骨折 [3]。本文通过临床表现及遗传学分析,报道1例XLH家系,旨在提高对X-连锁显性低血磷性佝偻病的认识,以利于早期诊断,并给予合理的治疗和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不同年龄矮小症的效果及对骨代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维生素D3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不同年龄矮小症的效果及对患儿骨代谢水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维生素D3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绍兴市妇女儿童保健院收治的矮小症患儿60例,根据不同年龄分为A组32例,B组28例,A组收治4~9岁患儿,B组收治>9~13岁患儿,两组均采用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6个月。记录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儿骨代谢指标、IGF-1、25-羟维生素D3等水平。结果:治疗后,A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0.62%(29/32),高于B组的67.85%(1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838, 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血钙、磷、锌及血清IGF-1、25-羟维生素D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A组血钙、磷、锌及血清IGF-1、25-羟维生素D3水平分别为(1.99±0.53)mmol/L、(1.76±0.14)mmol/L、(88.97±6.89)μmol/L、(325.57±15.29)ng/L、(89.47±15.58)ng/L,均高于B组的(1.71±0.55)mmol/L、(1.65±0.15)mmol/L、(85.22±6.76)μmol/L、(312.29±13.88)ng/L、(80.11±15.31)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005、2.936、2.121、3.502、2.340,均 P<0.05)。 结论: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对4~9岁矮小症患儿疗效更好,且能有效改善患儿骨代谢水平及IGF-1、维生素D3等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