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菌肽在脓毒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脓毒症指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所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全身炎症反应是其最重要的病理生理特征。传统抗菌药物在脓毒症抗感染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多重耐药菌的出现,使得脓毒症的治疗面临更大的挑战。抗菌肽是一类阳离子多肽,几乎可在所有生物体中找到,具有广谱灭菌及免疫调节等作用,在脓毒症治疗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本文就抗菌肽在脓毒症治疗中的应用和临床转化的优势及面临的困难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抗菌肽在脓毒症治疗中转化应用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抗菌肽LL-37在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5/11
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S)是一种宿主防御肽,既往主要关注其抗细菌及抗病毒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AMPS可在成骨、破骨、免疫、促进血管生成等多个途径调控骨代谢、参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本文旨在总结AMPS在骨代谢中的调控机制,探讨其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为AMPS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贝莱斯芽孢杆菌生防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是生防芽孢杆菌中的重要代表,作为微生物农药的核心菌种,已被广泛应用于作物病害生物防治.贝莱斯芽孢杆菌具有植物内生性,其生防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产生次级代谢产物对抗植物病原物;改善宿主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促进宿主营养和生长;激发宿主植物产生防御反应,诱导植物获得系统抗性.其中,产生次级代谢产物是其最重要的生防作用机制.贝莱斯芽孢杆菌含有多个编码生物合成次级代谢产物的基因簇,其中包括编码聚酮化合物合酶(PKS)和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的基因簇,同时存在核糖体途径合成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通过非核糖体途径可产生脂肽类化合物、聚酮类化合物、二肽和铁载体;通过核糖体途径产生小菌素、细菌素、羊毛硫抗生素.这些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成为了天然新药和候选抗生素的储存库,对于解析生防菌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贝莱斯芽孢杆菌的命名与更迭,产生次级代谢产物的类型、合成与调控基因以及靶标病原菌,以期为生防菌株的改良和生物农药的研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扎那纹胸鮡g型溶菌酶的cDNA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鉴定扎那纹胸鮡g型溶菌酶(GzLysG)编码序列,分析其在宿主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巢氏PCR技术克隆了GzLysG cDNA序列,通过ExPASy、SignalP 5.0、CDD、Clustal Omega等在线软件对GzLysG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RT-qPCR技术分析了GzLysG mRNA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GzLysG cDNA的开放阅读框全长558 bp,编码 185 个氨基酸,其蛋白序列分子量为 20 478.20 u,理论等电点为 9.16,是一种稳定的碱性亲水性蛋白质.该蛋白无信号肽,含有g型溶菌酶典型的催化活性位点、GEWL 结构域和 SLT 结构域.高级结构分析发现,GzLysG蛋白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结构为主,其分子表面有一条与溶菌酶活性密切相关的狭长裂缝.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溶菌酶在物种进化过程中较为保守,且GzLysG与斑马鱼来源的溶菌酶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组织表达谱分析发现,GzLysG mRNA在免疫保护相关的皮肤、肌肉和鳃组织中具有较高表达量.结论 GzLysG在扎那纹胸鮡固有免疫防御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植物防御素基因家族结构、功能及调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防御素(Defensins,DF)是抗菌肽家族中最古老的一员.植物防御素是一类包含45-54个氨基酸残基,含有半胱氨酸(Cys)稳定的 αβ 模序,与哺乳动物及昆虫抗菌肽的亲缘关系非常密切,大部分植物防御素在体内被合成为具有信号肽序列的前体,并被分泌到胞外空间.植物防御素在宿主防御系统中起重要作用,不仅可抑制一系列的植物、动物及人类体内的细菌、真菌,还可杀伤一些肿瘤细胞及病原虫.植物防御素广泛存在于植物的花、茎、叶、果实、根和种子中,具有抗菌、抗肿瘤、抑制酶活、作为离子阻断剂和增加耐受性的功能,可作为新型的杀菌剂或新型的抗生素类药物.随着抗生素导致的耐药菌株的出现,对植物防御素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因其有效的抗真菌活性,植物防御素在作物抗病基因工程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主要介绍了其发现、结构、类型、逆境调控功能、作用机制以及外源表达植物防御素基因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有助于将来对植物防御素基因家族进行更深入和全面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宿主对白念珠菌的免疫机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白念珠菌通常与机体处于共生状态,不引起疾病.当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受损时,如创伤、皮质激素应用、营养失调、免疫功能缺陷、抗生素应用及细胞毒药物使用致菌群失调或黏膜屏障功能改变等,白念珠菌由酵母相转为菌丝相,在局部大量生长繁殖,引起皮肤、黏膜甚至全身性的内源性感染.一旦感染,宿主先天免疫细胞通过识别白念珠菌特异抗原,产生相应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与此同时宿主适应性免疫应答也被激活,分泌相应细胞因子及抗体,协同补体系统及抗微生物肽最终导致吞噬细胞对白念珠菌的吞噬作用,从而对其杀灭及清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IL-17A在呼吸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白介素-17A (IL-17A)是一种促炎因子,是IL-17细胞因子家族中的一员.该家族的细胞因子分别被命名为IL-17A至IL-17F,IL-17A是该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员,它能够促进炎症细胞释放多种趋化因子、细胞因子和抗茵肽等,诱导中性粒细胞的聚集和增殖,是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IL-17A的家族细胞因子在很多肺部过敏性、自身免疫性甚至肿瘤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宿主防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囊性纤维化(CF)、结节病、支气管扩张等呼吸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中均存在异常表达,虽然在多种疾病中未能阐明IL-17A影响疾病发展的具体作用机制,但已证明其水平与疾病的发展存在关联,这不仅为研究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也为其新型治疗手段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IL-17A在呼吸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肠的天然性免疫系统
编辑人员丨2023/8/6
小肠是人体内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器官,同时又是共生菌、寄生虫和致病菌的宿主场所.小肠的黏膜层构成小肠的天然性防御屏障,它通过分泌、产生各种天然性免疫分子限制共生菌、清除致病菌和其他病原性微生物.因此小肠又是人体内一个非常重要的免疫器官.主要介绍小肠中的一些天然性免疫分子,以及天然性免疫分子在控制肠道微生物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PAO1及其突变菌株对诱导巨噬细胞产生抗菌肽LL-37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野生菌株PAO1和单、双突变菌株(PA-△lasI、PA-△rhlI、PA-△lasI/rhlI)诱导巨噬细胞产生抗菌肽LL-37的作用及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法分选人外周血CD14 +单核细胞,经重组人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分化为巨噬细胞,以不同浓度的PAO1、PA-△lasI、PA-△rhlI、PA-△lasI/rhlI处理巨噬细胞,ELISA法检测不同作用时间下巨噬细胞产生LL-37的浓度.结果 ELISA显示不同浓度PAO1、PA-△lasI、PA-△rhlI、PA-△lasI/rhlI诱导巨噬细胞在12 h开始分泌抗菌肽,呈诱导性表达,24 h或48 h达高峰,72 h下降逐渐消失,呈现剂量-时间依赖性,以PA-△lasI/rhlI∶ 巨噬细胞=100∶ 1时LL-37最高,达到(1.631 2±0.277 0)ng/mL.结论 抗菌肽LL-37呈诱导性表达,具有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双突变菌株更利于巨噬细胞产生LL-37,逃逸宿主免疫防御,进而影响机体免疫系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清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EB病毒再激活后鼻咽癌细胞系中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EB病毒再激活的鼻咽癌细胞系基因表达谱中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分析它们之间的互相作用关系.方法:利用edgR包等相关软件从基因表达谱中筛选差异表达的基因,分析它们之间的互相作用关系,并对其进行在线GO分析、KEGG富集分析及蛋白互作分析.结果:共筛选出4496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1954个上调基因和2542个下调基因.GO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在生物过程(BP)中显著富集,包括病毒应答、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γ干扰素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病毒防御反应、胆固醇生物合成过程、氧化还原过程、类异戊二烯生物合成过程、类固醇代谢过程、脂质代谢过程和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在分子功能(MF)中,包括丝氨酸型内肽酶活性、蛋白同二聚化活性、醛脱氢酶(NAD)活性、氧气结合、3-氯烯丙基醛脱氢酶活性、血红素结合、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氧化还原酶活性、铁离子结合和药物结合;在细胞组分(CC)中,包括胞外体、细胞质、细胞器膜、基底外侧质膜、胞外空间、内质网膜、内质网、过氧化物酶体、线粒体、顶端质膜.KEGG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在代谢途径、抗生素生物合成、萜类骨架生物合成、化学致癌作用、丙型肝炎、胆汁分泌、细胞色素P450代谢外源性物质、氨基酸生物合成、类固醇生物合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信号通路中显著富集.在蛋白互作分析网络中筛选出10个节点度最高的核心基因MAPK3、IRF7、IRF9、IFI6、TRIM22、IFI27、OAS2、TRIM31、HLA-F和MX1.结论:通过基因芯片对比筛选,EB病毒经化学物质再激活后引起宿主细胞多个基因表达发生变化,为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