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表食管鳞状细胞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追加治疗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浅表食管鳞状细胞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追加治疗(放化疗或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2014年7月—2019年4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食管鳞状细胞癌ESD治疗,病理证实肿瘤浸润至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的97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按ESD术后是否追加治疗分成追加治疗组(57例)和未追加治疗组(40例),采用Kaplan-Meier生存率曲线分析2组无复发转移生存率差异(使用log-rank检验)。结果:追加治疗组中,15例追加食管癌根治术,无一例肿瘤转移,但有1例死于食管癌术后上消化道出血;42例追加放化疗,无一例死亡,但有3例肿瘤转移。未追加治疗组中,有13例出现食管癌局部复发,有2例死于食管癌复发,有1例死于脑卒中。Kaplan-Meier法分析结果显示,追加治疗组无复发转移生存率明显高于未追加治疗组( P=0.001)。 结论:浅表食管鳞状细胞癌ESD术后患者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或放化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侵袭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累及胃、腹膜后淋巴结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报道1例侵袭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累及胃、腹膜后淋巴结,并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相关治疗。患者男,42岁,骨髓活检示骨小梁旁见成片分布的梭形细胞。胃角黏膜活检示黏膜固有层见散在分布、胞质透亮的肥大细胞。腹膜后淋巴结活检示肥大细胞紧密聚集、弥漫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示肥大细胞及梭形细胞均阳性表达CD117、CD2及CD25。分子检测:KIT D816V 突变。病理诊断为侵袭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放大内镜联合高频超声内镜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诊断及复发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联合高频超声内镜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GML)诊断及复发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江苏省中医院初诊GML患者15例,对其一般情况、临床表现、Lugano分期、胃镜下表现、放大内镜下表现、高频超声内镜下表现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疗效及随访情况。结果:15例GML患者临床表现以上腹不适为主,其次为消瘦、贫血等。内镜下GML病灶多见于胃中1/3(10例),以弥漫型最常见(8例);幽门螺杆菌阳性9例;放大内镜下观察病灶处树支状血管(TLA)阳性13例,治疗后复查TLA阳性2例。高频超声内镜观察病灶可见胃壁1~3层的层次结构欠清,呈低回声改变;治疗后复查高频超声内镜,1例患者可见胃壁1~5层结构消失,病理证实由GML转变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放大内镜联合高频超声内镜在GML的治疗效果评估及监测复发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高频超声内镜可能在评估GML病情进展方面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隐匿型升结肠憩室穿孔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结肠憩室是指结肠黏膜经肠壁肌层缺损处向外形成囊状突出的病理结构。结肠憩室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发病率高,而随着亚洲国家人群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逐步西方化,人口老龄化及结肠镜检查的普及,该病发病率也在增长。该病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非特异,易出现漏诊或延误诊断。本文报道1例隐匿型升结肠憩室穿孔,分析其临床特征、辅助检查及诊治经过,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诊治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神经内分泌肿瘤根据发病部位不同,生物学行为存在差异。临床医师对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ect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RNEN)的认识仍存在不足,此研究旨在指导RNEN的临床诊治及病情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RNEN患者,收集和分析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全血细胞检查、内镜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等。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肿瘤转移的危险因素。 结果:共纳入患者172例,其中男性107例、女性65例,年龄16~77岁,平均年龄(52±12)岁。RNEN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33.7%(58/172),其次为腹痛20.9%(36/172)、体重下降15.7%(27/172)等。研究共纳入神经内分泌瘤(NET)161例,神经内分泌癌(NEC)9例,混合性神经内分泌-非神经内分泌肿瘤(MiNEN)2例。内镜下多表现为息肉或隆起样病变85.5%(147/172),主要累及黏膜层27.9%(48/172)和黏膜下层55.8%(96/172)。29例患者诊断时已发生局部/远处转移。直径<10 mm,10~20 mm和>20 mm肿瘤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LR平均值分别为1.79±0.55、2.27±1.23和2.95±0.66, P<0.01。合并转移的RNEN患者NLR值明显高于无转移组(2.61±0.81比1.89±0.80, P<0.01)。肿瘤直径大(<10 mm 比10~20 mm比>20 mm, OR值为1.00 比 2.10比 5.25×10 9, P=0.001)、侵袭肠壁深层(黏膜层 比 黏膜下层 比 肌层 比 侵及/穿透浆膜层, OR值为1.00 比 3.26 比 14.11 比 39.42, P=0.008)和高NLR(NLR<2.25 比NLR≥2.25, OR值为1.00比5.19, P=0.024)是RNEN转移的危险因素。 结论:RNEN转移与肿瘤大小、肠壁浸润深度及NLR相关。高NLR是可能是RNEN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蓝光成像放大结肠镜的JNET分型对结直肠肿瘤性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蓝光成像放大内镜(blue-laser imaging magnifying endoscope,BLI-ME)下JNET(Japan NBI Expert Team)分型对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效力。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2月间入院接受蓝光成像放大精查患者的内镜图片,4位高年资内镜医师对上述病变图片进行JNET分型并预测其病理类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估读片的诊断效力。结果:入选34例患者的40个病变,包括非肿瘤性病变3个、腺瘤20个、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黏膜下浅层癌10个、黏膜下深层癌7个。4位医师诊断准确率为75.00%~87.50%,JNET各型准确率为65.38%~95.89%。分别计算JNET各型的诊断效力,灵敏度为60.71%~91.67%,特异度为84.17%~97.73%,阳性预测值为63.46%~95.89%,阴性预测值为88.51%~99.31%;对于表面结构判断的信心为73.08%~100.00%,表面微血管形态信心80.77%~100.00%,总体分型信心67.31%~100.00%。任意两位医师间契合度 Kappa值为0.630~0.887,4位医师总体相关系数为0.880。 结论:基于蓝光成像放大观察对结直肠肿瘤性病变进行JNET分型具有较好的诊断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面部脂肪室靶向移植的解剖入路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面部脂肪室靶向移植的解剖入路,并探讨其应用于临床的效果。方法:通过解剖8具(16侧)尸体,明确脂肪室边界和相邻血管神经的走行,根据解剖结果分析确定靶向脂肪移植的推荐进针点和入路。对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要求改善面部凹陷或行面部年轻化治疗的女性患者,采用靶向移植的入路进行颞部和面中部脂肪填充,患者年龄(36.1±7.6)岁。记录移植的脂肪量。术后3个月调查患者满意度,根据移植部位存活情况在3~6个月行二次填充。在移植末次6个月后,采用三维扫描仪评估脂肪存活率等。结果:解剖研究发现在额部存在皮下浅层脂肪室,颞部和面中部存在深、浅2层脂肪室结构,根据解剖特点,建立了以额部发际内和口角内侧黏膜等为进针点,针对面部深、浅脂肪室位置的靶向脂肪移植技术。临床46例患者颞部移植脂肪量为(17.84±8.47) ml,面中部为(26.81±10.36) ml,移植末次6个月后三维扫描结果显示,颞部脂肪留存(11.2±2.44) ml,存活率63%;面中部留存(16.09±4.48) ml,存活率60%。患者总体满意率93%(43/46)。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术后无感染、液化、栓塞以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出现。结论:面部靶向脂肪移植的解剖入路的明确,提升了面部脂肪注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表现为食管黏膜下肿物的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s,PNET)是起源于原始神经上皮的一种未分化或低分化的高度恶性小圆细胞性肿瘤,具有明显多向分化的潜能,分为中枢型和外周型。外周型PNET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多见于躯干、四肢、面颌,亦可见于肺、心脏、胸壁软组织、肾脏、腹腔软组织等;发生于消化系统的罕见,目前发生于食管的案例尚无报道。本文报道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确诊的1例食管外周型PNET病例的诊治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提高消化内镜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早期巴雷特食管腺癌临床、内镜、病理特征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巴雷特食管腺癌(Barrett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BEA)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征,并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其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11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友谊医院确诊早期BEA,并行ESD治疗的13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资料、内镜资料和病理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男性10例。巴雷特食管:长段1例,短段和超短段(短于1 cm)各6例;全周型2例,舌型11例。内镜下10例位于食管胃结合部右前方(12~2点钟方位),0-Ⅱ型(浅表平坦型)12例,13例均成功完成ESD治疗,整块切除率100%(13/13),治愈性切除率为92%(12/13),无治疗相关并发症。术后病理高分化9例;黏膜内癌10例。随访11例,随访时间3.3~29.3个月,未见复发者。结论:13例早期BEA患者中,男性、非长段和舌状巴雷特食管患者为主,病灶多位于食管胃结合部的右前方,内镜下以浅表平坦型为主,病理多为高分化腺癌,多局限于黏膜层,ESD治疗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1个月后反复腹泻便血患者的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部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急性呼吸道症状缓解后,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会持续存在。为进一步探讨分析COVID-19后反复腹泻、便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疗经验,回顾性总结并随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23年1月1日至3月30日收治的感染新型冠状病毒1个月后反复腹泻、便血的3例患者。研究发现该3例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存在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炎症标志物白细胞介素-6升高,分别为40.36、266.90、10.30 ng/L。经常规抗感染和肠外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该3例患者排除禁忌证后均加用糖皮质激素控制肠道炎症,患者症状好转后出院。有肠道症状的重症COVID-19患者,应尽早完善内镜、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等评估病情,排除禁忌证后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抑制肠道炎症有助于早期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