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LP指数对AE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ICU结局的预测意义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暴露于有毒的气体或颗粒是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COPD)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主要病理机制是气道和/或肺泡的异常改变[1,2]。持续性的气流受限是主要临床特征,具有病程绵长,预后差等特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代谢紊乱、胃肠道功能紊乱、骨质疏松及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常伴有虚弱、营养不良和残疾,增加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3]。多种诱因可导致COPD患者呼吸症状加重,继而并发呼吸衰竭,致使病程进展加快[4,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OPD, AECOPD)是COPD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与患者的预后结局密切相关。机体的免疫、营养及炎症状态是影响危重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6,7]。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血清白蛋白(albumin, ALB)、淋巴细胞和血小板(hemoglobin, albumin, lymphocyte and platelet, HALP)评分是一种包含白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及血小板复合指标,对机体免疫和炎症状态具有好的反映。本文收集AE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68例,结合HALP评分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多种形式显微修薄穿支皮瓣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多种形式显微修薄穿支皮瓣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收治的采用显微修薄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四肢、腘窝等创面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血管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穿支血管,设计供区皮瓣,按照设计线逆行切取皮瓣,确认血运良好后显微镜下修薄皮瓣,血管蒂周围采用"虫蚀"技术掏剪脂肪颗粒,转移至受区,完成血管吻合,放置引流管。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密切观察皮瓣血运情况。通过门诊、上门、微信等方式定期随访,记录感觉恢复情况及并发症。采用疗效满意度评分表对患者术后创面愈合、皮瓣形态、皮瓣感觉、皮瓣温度及供区瘢痕5个方面进行评价,分为优(2分)、良(1分)、可(0分)、差(-1分)4个等级,总分5~10分为满意,0~4分为一般,-1~-5分为不满意。结果:共纳入16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8例;年龄26~65岁,平均45.9岁;上肢软组织缺损2例,手脱套伤2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1例,腘窝软组织缺损1例;创面面积为3.0 cm×4.5 cm~13.0 cm×30.0 cm;采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4例,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6例,胸脐皮瓣修复1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联合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例,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3例;切取皮瓣面积为3.5 cm×5.0 cm~9.5 cm×30.0 cm。术后15例皮瓣均顺利成活,1例术后1 d发生静脉危象,经探查重新吻接血管后成活,供受区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伤口感染、延迟愈合等并发症。随访7~18个月,平均12.1个月,皮瓣成活良好,无色素沉着、外观臃肿,无患者要求行二期修薄治疗。皮瓣感觉恢复轻触觉1例,恢复保护性感觉9例,仅恢复深触觉6例;随访中未见后期皮瓣明显增厚,1例患者出现皮瓣磨损。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外观及功能无明显异常。疗效满意度评价显示,患者均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评分6~9分,平均7.8分。结论:显微修薄穿支皮瓣技术为美观且功能要求高的区域修复提供了一次性手术解决方案,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修复大鼠骨外露创面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治疗大鼠骨外露创面的疗效。方法:取10~12周龄,250~300 g的雄性SD大鼠24只,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每组8只。将所有SD大鼠前头盖骨区域1.5 cm×1.5 cm皮肤全层切除及并去除颅骨表面的骨膜。PRF组创面覆盖PRF;脂肪移植组创面覆盖等量脂肪颗粒;对照组创面覆盖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第4、7和11天对创面换药。使用Image J软件对骨外露面积进行量化评估。应用HE染色和马松三色染色评估创面新生血管和胶原沉积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因子水平。组间比较采用随机资料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术后第4天时,PRF组大鼠骨外露比例为57.99%±11.29%;脂肪移植组骨外露比例为45.92%±9.55%;对照组骨外露比例为77.73%±5.57%。第7天时,PRF组大鼠骨外露比例为4.29%±2.28%;脂肪移植组骨外露比例为29.52%±6.33%;对照组骨外露比例为36.90%±8.43%。第11天时,仅PRF组的骨外露创面完全被肉芽组织覆盖,脂肪移植组及对照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外露,分别为10.15%±1.49%和21.69%±2.40%。PRF组在各时间点创面骨外露面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在第7天和第11天时,PRF组的骨外露比例显著低于脂肪移植组,但是在第4天时,脂肪移植组的骨外露比例却低于PRF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第11天时,HE染色结果显示PRF组的新生微血管密度为(10.37%±0.49%)显著高于脂肪移植组(4.86%±0.83%)和对照组(2.91%±0.31%)( P<0.05),马松三色染色结果显示PRF组的胶原纤维最丰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结果提示第11天时PRF组的生长因子水平均明显升高,与脂肪移植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RF作为一种取材方便的治疗手段,对修复创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可加快骨外露创面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CD117阴性/CK7阳性低级别嗜酸细胞性肾肿瘤7例临床病理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CD117阴性/CK7阳性低级别嗜酸细胞性肾肿瘤(LOT)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与杂合性嗜酸细胞/嫌色细胞肾肿瘤(HOCT)、肾嗜酸细胞瘤(RO)和嫌色肾细胞癌(chRCC)的关系。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5例)和湘雅二医院(2例)2012年至2019年病理档案中7例LOT,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和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分析。结果:7例LOT病例均为成人,年龄49~72岁(年龄中位数56.0岁,平均年龄60.7岁),肿瘤最大径2.5~6.0 cm(中位数4.3 cm,平均4.3 cm)。患者男性3例,女性4例,发生于左侧3例,右侧4例。所有肿瘤均为孤立性病变,无Birt-Hogg-Dubé(BHD)综合征或嗜酸细胞瘤病临床病理背景。随访患者5例均无病存活(中位数69.0个月,平均64.6个月,随访时间23~95个月)。镜下观察,所有的LOT均界限清楚(7/7),3例有不完整的包膜。肿瘤主要表现为明显致密的小巢状及纤细的分支薄壁血管围绕瘤巢的生长方式(赋予其器官样结构),但在小巢间常可见到数量不等的腺腔(样)结构(7/7)。肿瘤也常有富含水肿性间质的疏松区,肿瘤细胞在其中呈网状、梁状或单个细胞排列(6/7)。致密区和疏松区常有局灶的出血(5/7)。此外,1例LOT的致密区有局灶的囊肿形成,1例疏松区有局灶骨化。LOT同一肿瘤细胞常有RO和chRCC的杂合/交界细胞学特征:丰富的嗜酸性颗粒状胞质,核卵圆形或圆形,核膜光滑,可见细小的核仁(RO特征)及细微的核周空晕,偶见双核(chRCC特征)。LOT典型的表现为CK7阳性和CD117阴性的免疫表型(7/7)。PAX8(5/7)、P504s(2/7)、波形蛋白(1/7)在LOT中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而CK20、CD10、FOXI1均阴性。所有肿瘤均保留SDHB免疫染色。结论:LOT是一种罕见的、惰性的嗜酸细胞性肾肿瘤,具有同质性的RO和chRCC的杂合/交界细胞学特征,且与散发性HOCT有一定程度的临床病理重叠。LOT独特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提示其可能是一个独立的肿瘤实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2型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的黄斑出血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女,52岁。因左眼视物不清1 d到济南明水眼科医院就诊。既往高血压2年,控制良好,否认家族眼病史,否认发病前Valsalva动作。眼科检查:右眼、左眼视力分别为0.25、0.04,矫正均不能提高。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3.1、12.2 mm Hg(1 mm Hg=0.133 kPa)。眼前节未见异常,晶状体密度高,玻璃体轻度混浊。眼底检查,右眼视盘边界清楚、颜色淡红,大血管走行可,后极部视网膜红润,黄斑颞侧视网膜透明度下降,呈淡白色伴少量骨细胞样色素沉着,中心凹反光不明(图1A);左眼视盘边界清楚、颜色淡红,大血管走行可,后极部上方视网膜少许浅层出血,黄斑区视网膜多层次出血约1个视盘直径,其下方视网膜前出血呈"舟状"聚集(图1B)。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双眼早期黄斑旁中心凹毛细血管呈瘤样扩张,黄斑拱环破坏,中心凹颞侧荧光素渗漏;左眼黄斑中心荧光遮蔽(图1C,1D);晚期双眼黄斑中心凹颞侧荧光素渗漏进一步增强,边界模糊,中心凹鼻侧亦有轻度渗漏,右眼强荧光内见散在少量弱荧光(图1E),左眼黄斑中心仍为荧光遮蔽(图1F)。黄斑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右眼中心凹偏颞侧视网膜外层萎缩塌陷,中心凹及颞侧椭圆体带破坏,少量强反射颗粒;左眼中心凹前内界膜下"球形"中弱反射,中心凹偏颞侧组织结构轻度紊乱(图1E,1F)。诊断:双眼2型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左眼黄斑出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儿童趾端甲下血管球瘤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儿 女,11岁,因"右足第二趾疼痛不适4年"就诊。4年前患儿诉第二趾末端疼痛,冷水洗脚时疼痛明显,无红肿、发热。后疼痛加剧,趾甲局部凸起,遂至本院门诊就诊,于2020年9月3日收住入院,查体见右足第二趾甲根部局部凸起,范围约0.3 cm×0.3 cm,轻度触痛,趾甲无破坏,足趾各关节活动正常,周围皮肤无红肿、破溃(图1)。患儿足部X线检查提示"右足诸骨未见明显骨折征象及骨膜反应"(图2),于2020年9月4日行右足第二趾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甲床及皮下,直到趾骨骨膜及趾关节,肿物为不规则水肿组织,大颗粒状,有菲薄包膜,与骨膜粘连紧密,侵犯趾骨。术中予完整切除肿物及部分累及趾骨病变(图3),予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病理活检显示镜下瘤细胞由形态较一致的圆形小细胞构成,间质呈较明显的黏液样变,考虑为血管球瘤(黏液样型)(图4)。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34(+)、S100(-)、SMA(+)、Vimentin(+)(图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深度学习重建算法改善腹盆部血管低剂量扫描图像质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TrueFidelity深度学习重建算法在腹盆部CT血管成像(CTA)低剂量扫描时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申请行腹盆部CTA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低剂量腹盆部CTA扫描,管电压为80 kV,管电流为智能管电流(100~720 mA),扫描完成后均使用传统滤波反投影(FBP)、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ASIR-V 50%)、TrueFidelity算法[降噪强度:中等强度(TF-M)和高强度(TF-H)]4种重建算法对图像进行重建。测量腹主动脉、同层腰大肌及皮下脂肪的CT值和CT值的标准差(SD),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另外测量腰大肌密度均匀区域的CT值偏度,同时使用5分法评价所有图像的颗粒度、模糊度及股骨头层面的硬化伪影。客观评价指标采用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检验。结果:共纳入46例患者。CT检查的辐射剂量为(1.09±0.31)mGy。4组重建图像血管和肌肉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FBP组的SD值最大,TF-H组的SD值最小。SNR和C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整体趋势与SD值趋势相反。偏度值比较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颗粒度评分FBP组评分最高,TF-H组评分最低,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糊度评分TF-H组评分稍高于其余3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硬化伪影评分FBP和ASIR-V 50%组评分最差,TF-H最好( P<0.001)。 结论:综合考虑图像噪声、模糊度、均匀度和硬化伪影的表现,在腹盆部CTA低剂量扫描时,相比于FBP和ASIR-V,TrueFidelity重建算法可以提供更优的图像质量,其中TF-H的图像质量最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辐照中脱矿骨基质粒径对胶原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粒径大小对γ辐照中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中胶原结构的影响以及辐照保护剂的有效性。方法:取同一供体的冻干皮质骨,依据Urist改良法制备不同粒径的(0.5~1.0 mm、1.2~2.8 mm、3.3~4.7 mm及5.7~7.0 mm)DBM样品,按照不同剂量分为:0 kGy、15 kGy、25 kGy及25 kGy(辐照保护剂),真空密封后储存于-80℃冰箱待用。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胶原表面形态,大体观察胶原表面结构损伤的程度;将样品按照0.2 g/ml生理盐水比例在50℃条件下72 h,利用浸提液颜色深度观察胶原被辐照损伤的程度;使用2,4-二硝基苯肼(吸光光度计法)测定样品中羰基含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钠凝胶电泳法(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测定样品中胶原分子量的变化;利用差示热量扫描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检测样品热变性温度以观察胶原热稳定性。结果:样品浸提液颜色与γ辐照剂量相关度较高,未辐照样品浸提液颜色清亮,而在同粒径下随辐照剂量加大浸提液黄色逐渐加深,5.7~7.0 mm粒径组颜色相对较浅;25 kGy组相比于25 kGy+保护剂组浸提液颜色加深。扫描电镜观察到γ辐照导致胶原结构紊乱,纤维断裂,随着辐照剂量增大损伤区域增多,当粒径增大时,损伤区域有减少的趋势;相比于25 kGy组,25 kGy+保护剂组胶原结构性破坏减少。差示热量扫描法得出样品热交换曲线,随着粒径增大,热变性温度有增高的趋势,粒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F=189.4, P<0.001);同粒径间差异不明显。SDS-PAGE发现同粒径下γ辐照剂量愈大,胶原分子量愈小;同辐照条件下随粒径较小,高分子量胶原含量减少明显;225 kGy+保护剂组相比于25 kGy组,高分子量增多。羰基含量结果显示在同一粒径下,γ辐照使羰基含量增多,0.5~1.0 mm组( F=13.631, P=0.002),1.2~2.8 mm组( F=6.390, P=0.016),3.3~4.7 mm组( F=5.630, P=0.023),5.7~7.0 mm组( F=4.150, P=0.048)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粒径间随着粒径增大羰基含量逐渐减小但差异统计学意义( F=0.560, P=0.650)。 结论:γ辐照与胶原的氧化损伤具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随着γ辐照剂量的增加,胶原损伤程度逐渐增加;DBM的粒径大小影响着胶原对γ辐照的敏感度,随着粒径的减小,DBM颗粒更易被γ辐照损伤;辐照保护剂在辐照过程中对胶原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硫酸钙颗粒结合同种异体植骨术后高压氧治疗对四肢良性骨肿瘤缺损重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硫酸钙颗粒结合同种异体植骨术后高压氧(HBO)治疗四肢良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9年7月烟台山医院骨科和毓璜顶医院关节骨科行植骨重建修复术的129例四肢良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3组,A组( n=42)采用同种异体植骨术治疗;B组( n=40)采用硫酸钙颗粒结合同种异体植骨术治疗;C组( n=47)采用硫酸钙颗粒结合同种异体植骨术后联合HBO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记录3组患者术后颗粒完全吸收时间、骨愈合时间及遗留骨缺损数量;统计3组患者治疗后切口引流量和软组织肿胀消失时间。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行X线检查,计算3组患者良性骨肿瘤X线最大横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检测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骨密度。 结果: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B组(72.5%)、C组(85.1%)明显高于A组(57.1%),C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B、C组患者软组织肿胀消失时间和切口引流量均明显短于和少于A组,C组患者软组织肿胀消失时间和切口引流量明显短于和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B、C组患者硫酸钙颗粒完全吸收时间、骨愈合时间及遗留骨缺损率明显短于和低于A组,C组患者颗粒完全吸收时间、骨愈合时间及遗留骨缺损率明显短于和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术后3个月,B、C组患者骨密度明显高于A组,骨肿瘤X线最大横径明显小于A组,C组骨密度明显高于B组,骨肿瘤X线最大横径明显小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硫酸钙颗粒联合同种异体植骨术后HBO治疗能减轻组织水肿,提高病灶处骨密度,促进骨质愈合,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良性骨肿瘤植骨术后骨缺损的重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疑似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的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本文报道1例少见的检测血冷球蛋白阴性,伴有游离轻链λ、骨髓异常克隆性浆细胞存在的疑似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的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女,54岁,颜面及双下肢水肿1个月,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补体C3及C4均较低,类风湿因子正常,自身抗体阴性,血、尿免疫固定电泳阴性,血清游离轻链λ阳性。肾脏病理光镜结果显示膜增生性肾炎伴毛细血管腔内血栓样物质,免疫荧光呈"满堂亮"。高倍电镜结果显示,电子致密物中有颗粒样及纤维样结构;支持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但检验血冷球蛋白为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