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戊型肝炎的肝内外临床表现与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全球急性肝炎的主要病因之一,HEV感染是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戊型肝炎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大部分戊型肝炎为急性普通型自限性肝炎,临床症状轻微,但在罹患基础性肝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可发生重症化及慢性化,表现为暴发性肝炎乃至肝衰竭,不同慢性肝病背景基础上的HEV感染致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是值得关注的HEV感染重症化的临床表型。此外,HEV感染可呈现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肝外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疾病、膜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冷球蛋白血症及血小板减少症为代表的血液病等。迄今国内外尚无批准专门用于治疗戊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鉴于多数急性戊型肝炎可自发清除,临床上无需特殊治疗,但针对重症或慢性戊型肝炎患者,利巴韦林(RBV)单药治疗或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取得一定的抗病毒疗效,亦有小分子化合物联合RBV抗HEV治疗尝试,但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尚显不足。研发新的高效抗HEV药物是亟待解决的临床课题;HEV感染重症化及慢性化的临床表型、预警、机制、干预及转归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第547例 淋巴结肿大—皮疹—贫血—急性肾损伤—心肌梗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报道1例老年女性,因淋巴结肿大、皮疹、贫血就诊,病程中突发急性溶血、急性肾损伤、心肌梗死,完善相关检查提示患者同时存在冷凝集素综合征、Ⅲ型冷球蛋白血症。鉴于此时淋巴结活检组织病理尚未回报,给予利妥昔单抗及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血红蛋白回升,肾功能、心肌酶恢复正常。淋巴结组织病理最终明确诊断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1程化疗后患者颈部淋巴结明显缩小,冷凝集素、冷球蛋白转阴。AITL可出现丰富的免疫现象,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对继发的冷凝集素综合征及冷球蛋白血症均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相关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报道1例少见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导致的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患者为51岁男性,因"双眼睑水肿8年,皮疹3年,尿少1个月"入院。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进行性加重。血清免疫电泳可见IgGκ型单克隆M蛋白,Ⅰ型冷球蛋白(IgGκ型),冷球蛋白为530.7 mg/L。多次骨髓穿刺可见浆细胞轻度增多(5.0%~10.5%),肾活检病理光镜提示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电镜肾小球内皮下见系膜细胞与系膜基质插入,毛细血管袢腔内大量电子致密物,致毛细血管闭塞,符合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Ⅰ型。该患者诊断为冒烟型骨髓瘤,继发冷球蛋白血症肾损伤。予六程抗浆细胞治疗后患者血尿免疫固定电泳、冷球蛋白定性定量均阴性,肾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疑似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的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报道1例少见的检测血冷球蛋白阴性,伴有游离轻链λ、骨髓异常克隆性浆细胞存在的疑似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的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女,54岁,颜面及双下肢水肿1个月,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补体C3及C4均较低,类风湿因子正常,自身抗体阴性,血、尿免疫固定电泳阴性,血清游离轻链λ阳性。肾脏病理光镜结果显示膜增生性肾炎伴毛细血管腔内血栓样物质,免疫荧光呈"满堂亮"。高倍电镜结果显示,电子致密物中有颗粒样及纤维样结构;支持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但检验血冷球蛋白为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第509例 皮肤紫癜—淋巴结肿大—多浆膜腔积液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冷球蛋白血症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临床综合征,可继发于多种疾病。冷球蛋白的检测对检测时的温度要求较高,并非临床常规开展的项目,有时会漏诊。本文报道了1例病程中曾有皮肤紫癜、肾功能损伤、呼吸衰竭、心包积液的病情危重的冷球蛋白血症患者,经检查,确诊冷球蛋白血症合并小B细胞淋巴瘤。经利妥昔单抗治疗后病情得到明显缓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托珠单抗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并冷球蛋白血症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报道1例老年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冷球蛋白血症、急性脑梗死、多重感染的诊疗过程。患者女,66岁,因“关节疼痛半年,加重伴左侧胸痛3 d”于2023年8月18日入住贵州省人民医院。患者自2023年3月出现双上肢小关节疼痛,继发左侧胸痛、左侧肢体肌力下降、发热、咳嗽,采用托珠单抗联合血浆置换及对症处理后病情明显改善,且未见不良反应。随诊近4个月,患者遵医嘱服药,RA逐步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第574例 皮肤黄疸—APTT延长—心房占位—胸椎旁占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31岁,因“自幼皮肤黄染,反复加重伴乏力1年余”于2017年8月9日入住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病程中发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延长,并同时存在心房和胸椎旁占位。在心房占位切除术后出现难以单用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解释的严重贫血。以APTT延长为切入点,通过心房占位的病理结果明确抗磷脂综合征的诊断。同时针对术后出现贫血加重情况,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存在Ⅲ型冷球蛋白、冷凝集素试验阳性,考虑患者同时合并冷球蛋白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在此基础上合并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入院后继续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加用羟氯喹及阿司匹林。针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给予泼尼松1 mg/kg治疗1个月,同时予利妥昔单抗375 mg/m 2单次输注。1个月后患者血红蛋白回升至105 g/L,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治疗3个月后复查,患者冷球蛋白血症及冷凝集素试验转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丙型肝炎病毒相关血管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系统性血管炎是以血管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血管炎的表现复杂多样,导致血管炎的病因亦多种多样,除原发性血管炎,与血管炎的发生发展有关的诱发激发因素包括感染、药物、肿瘤、系统性疾病等。感染相关血管炎主要包含丙型肝炎病毒相关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血管炎、梅毒相关性主动脉炎。本文报告1例以肢体末梢循环障碍、肢端坏疽为主要表现的丙肝相关性血管炎,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及实验室研究人员认识到丙肝相关血管炎的特殊性,避免漏诊、误诊,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Ⅱ型冷球蛋白血症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Ⅱ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0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61例Ⅱ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1例患者中,男性26例(42.6%),中位诊断年龄为53(28~79)岁。继发病因包括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21.3%)、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21.3%)、自身免疫性疾病(14.8%)和血液系统肿瘤(11.5%)。31.1%患者为特发性。常见首诊症状包括皮肤紫癜、蛋白尿、血尿、肾功能不全、发热及关节痛。实验室检查显示,中位冷球蛋白水平为215.9(22.0~17 075.8)g/L,54例(88.5%)为IgM单克隆。类风湿因子(RF)升高患者占93.2%,C3下降患者占57.6%,C4下降患者占61.0%。共49例(80.3%)患者接受治疗,总体临床缓解率为75.5%,预计3年总生存率为89.3%。结论:Ⅱ型冷球蛋白血症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全身性疾病,病因以肝炎病毒感染多见。早期诊断和干预对于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并发静脉血栓栓塞老年患者1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CH)并发静脉血栓栓塞(VTE)患者的诊疗策略。方法:选择2019年12月30日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收治的1例85岁PCH并发VTE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其病史、临床特征、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对其进行诊断和治疗。对本例患者的随访截至2021年12月28日。本研究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静脉血栓栓塞""血栓性微血管病""血栓事件""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paroxysmal cold hemoglobinuria""paroxysmal cold hemoglobinuria""venous thromboembolism""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hrombotic events""AIHA""VTE""TE"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服务知识平台、PubMed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总结与本研究PCH并发VTE患者相关病例的诊疗资料。文献检索时间为以上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5月30日。本研究获得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准文号:2021ZH0089),并与患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患者因"纳差、头晕、间断发热15 d,意识障碍1 d"入院。外院就诊时,患者出现血红蛋白(Hb)值进行性下降,输血前多次交叉配血结果均提示主、次侧不合,无法完成配血及输血治疗,遂转入本院进一步治疗。②入院时本例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示,Hb值为37 g/L,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升高,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免疫球蛋白(Ig)G、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呈阳性,冷凝集素试验结果呈阴性,冷热溶血试验结果呈阳性。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以粒、红系细胞增生为主,未见异常原始及幼稚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细胞免疫分型结果示,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比例为0.5%,且呈散在分布;单核细胞占有核细胞比例为6.5%,细胞表型成熟;粒细胞占有核细胞比例为67.0%,未见明显发育异常。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及静脉造影检查结果均示,右侧下肢深静脉、小隐静脉内血栓形成。③本例患者被诊断为PCH、高IgG血症,遂予甲泼尼龙2 mg/(kg·d)治疗,同时进行血浆置换,洗涤红细胞输注。入院第9天,患者出现下肢VTE,立即予利伐沙班(15 mg/次,2次/d)抗凝治疗,并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入院第24天,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继续门诊予环孢素5 mg/(kg·d)治疗8个月,同时继续予利伐沙班(15 mg/次,2次/d)治疗1周,后改用利伐沙班(20 mg/d)继续治疗6个月后取出下腔静脉滤器。截至随访结束,患者未再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及VTE,一般状况良好。④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共纳入6篇英文文献,报道65例AIHA并发血栓事件(TE)患者,包括52例温抗体型AIHA(wAIHA)、2例冷凝集素综合征(CAS),2例混合型AIHA,8例无明确分型患者,尚无PCH并发TE病例的文献报道。患者TE多发生于活动性溶血期间,且大部分未接受预防性抗凝治疗。TE包括VTE、内脏血管栓塞、颅内静脉(窦)血栓、血栓性浅静脉炎及其他器官血栓栓塞等。本例PCH并发VTE患者的VTE发生于急性溶血期,未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结论:本例患者在PCH急性溶血过程中,未及时行抗凝治疗,导致下肢VTE发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AIHA患者发生急性溶血期间,若无抗凝禁忌证,则应尽早行抗凝治疗预防TE。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