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常规治疗及强化治疗对亚急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病程1~3个月的脑卒中患者4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CCFES组(14例)、CCFES强化组(14例)和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组(15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CCFES组给予CCFES常规剂量治疗,CCFES强化组给予CCFES强化剂量治疗,NMES组给予NMES常规剂量治疗。3组均给予每次20 min相应电刺激治疗,CCFES强化组每日给予2次,余两组每日1次,每周5 d,连续3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法、改良Barthel指数、表面肌电图(sEMG)以及腕关节背伸主动关节活动度对患者进行上肢功能评估。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上肢FMA、MBI、RMS比值、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 P<0.05)。与NMES组治疗后比较,CCFES组和强化CCFES组各项评估指标均较为优异( P<0.05)。与CCFES组比较,强化CCFES组治疗后RMS比值(0.22±0.05)、关节活动度[(22.79±6.74)°]较为优异。 结论:CCFES及CCFES强化训练较NMES在促进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方面均有显著优势,CCFES强化训练在改善患侧肢体肌力及关节活动度方面较为优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对侧功能性电刺激与任务导向性训练不同方式联用对脑卒中手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研究对侧控制型电刺激(CCFES)与任务导向性训练不同方式联用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病程在1个月内的60例脑卒中患者,将其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同步组即CCFES与任务导向性训练同步进行(30例)与分步组即CCFES治疗后序贯进行任务导向型训练(30例).于入组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表面肌电图(sEMG)及Barthel指数(BI)对患者的上肢、腕手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独立性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RMS比值、FMA、WMFT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0.05),且同步组各项评定较分步组更高(P<0.01,0.05).结论:CCFES与任务导向性训练同步组在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及手功能更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及其联合疗法在偏瘫康复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30
脑卒中常引发严重的肢体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日常生活功能障碍,尤以肢体远端伸肌运动功能恢复最为困难.随着近年来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在脑卒中康复领域的广泛应用及集成穿戴设备的不断改良,CCFES及联合疗法在提高脑卒中患者腕伸展、踝背伸功能方面有良好效果.CCFES对于上肢功能的改善包括肢体远端、近端,应用于下肢时需关注反向协调机制.早介入、足疗程、多联合的CCFES治疗方案能够加速改善脑卒中患者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在脑卒中偏瘫康复中应用与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脑卒中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排名第二死亡原因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等特点[1].偏瘫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上肢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屈肌痉挛、手指伸展无力,手掌不易打开和操纵物体困难.下肢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伸肌痉挛、踝背伸无力、足下垂、行走低效或不安全,严重影响了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因此,促进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是指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利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周围的神经或者肌肉,诱发肌肉节律性收缩,从而改善或恢复运动功能.NMES 是一种侧重于引起肌肉收缩训练的物理治疗方法.功能性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是其中一种常用的作用于神经肌肉的电刺激,其目的主要是通过预定的电脉冲序列,从而诱发肌肉运动,来完成规定的任务.FES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运动功能,已成为偏瘫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2].脑卒中偏瘫康复强调患者积极主动参与各项活动[3].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ontralaterally Controlled Functional Electric Stim-ulation,CCFES)是一种创新的功能性电刺激疗法,加强了患者的主动运动意识,主要通过采集健侧手运动时的肌电信号,产生一定的电流强度,来控制刺激患侧手时所需要的电刺激强度,刺激患侧相同部位做类似运动.CCFES 主要由 Knutson[4]于2007年提出,通过采集来自健侧肢体运动时的控制信号,反馈的引导FES装置,从而调节对患侧肢体的电刺激强度,刺激患侧肢体相同部位,使其产生与健侧肢体类似运动.本文旨在对CCFES的装置、原理、优势以及在脑卒中偏瘫康复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展望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32例病程在6个月内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CCFES组(n=16)和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组(n=16).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CCFES组给予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NMES组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两组电刺激治疗方案为每次20分钟,每日1次,每周5日,连续3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周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法、手臂动作调查测试表(ARAT)、Barthel指数以及表面肌电图(sEMG)对患者进行上肢功能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间各项功能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MES组组内治疗前、后各项功能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CFES组组内ARAT评分与表面肌电图信号比值(主动腕背伸时患侧肌电RMS/健侧肌电RMS)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CCFES组表面肌电RMS进步值较NMES组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较神经肌肉电刺激在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方面有潜在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镜像疗法结合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上肢功能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结合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 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镜像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Fugle-Meyer(上肢部分)、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Barthel指数和上肢运动力指数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观察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镜像疗法结合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的上肢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复经颅磁刺激与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不同方式联用对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与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不同方式联用时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同步治疗组、延时1h组及延时3h组,每组2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其余三组均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增加高频rTMS及CCFES治疗;其中同步治疗组在rTMS治疗过程中同步给予CCFES治疗,延时1h组在rTMS治疗结束1h后给予CCFES治疗,延时3h组在rTMS治疗结束3h后给予CCFE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0 d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上肢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各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同时检测各组患者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4组患者FMA、MBI评分、MEP波幅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CMCT均较治疗前缩短(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同步治疗组上述各项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时1h组、延时3h组MBI、FMA评分及MEP波幅均较对照组、同步治疗组明显增加(P<0.05),CMCT均较对照组、同步治疗组明显缩短(P<0.05);延时1h组MBI、FMA评分及MEP波幅均较延时3h组明显增加(P<0.05),CMCT较延时3h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 于rTMS治疗结束后再辅以CCFES治疗可进一步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并以rTMS治疗结束1h后辅以CCFES的治疗效果较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足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踝背伸无力、足下垂、行走低效和不安全,严重影响患者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质量.综合采用各种有效康复治疗技术促进踝足运动功能恢复,改善异常步态,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1].有学者研究认为,同时对双侧肢体进行低频电刺激治疗可提供双侧的大脑皮质驱动,重塑大脑运动中枢,以恢复对患侧肢体的运动控制能力[2].本研究应用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ontralaterally controlled functional electric stimulation,CCFES)对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踝足运动功能进行对照研究,观察其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康复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AR体感运动结合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增强现实(AR)体感运动结合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的效果.方法 选取浙江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121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采取施罗斯运动结合AR体感运动+CCFES治疗41例(AR+CCFES组),仅模拟施罗斯运动为主的AR体感运动治疗38例(AR组),常规施罗斯运动治疗42例(对照组);均予以1 h/次,1次/d,5 d/周,共治疗8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8周后躯干旋转角、Cobb角、躯干额状面倾斜距离、顶椎偏移距离.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躯干旋转角、Cobb角、冠状面躯干偏移距离、顶椎偏移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8周后,3组患者躯干旋转角和Cobb角均明显减小(均P<0.05),冠状面躯干偏移距离、顶椎偏移距离均明显缩短(均P<0.05),其中AR+CCFES组均明显小于AR组、对照组(均P<0.05).结论 AR体感运动结合CCFES在AI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在脊柱两侧运动均衡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atDCS)联合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022年1月至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脑卒中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atDCS组、CCFES组和联合组,各20例.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atDCS组接受损伤侧初级运动(M1)区atDCS,CCFES组接受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群CCFES,联合组联合采用损伤侧M1区atDCS和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群CCFES,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双侧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群肌电均方根(RMS)比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3组FMA-UE评分、WMFT评分、肱三头肌RMS比和伸腕肌群RMS比均显著提高(|t|>5.007,P<0.001),联合组各项指标均最优(F>14.492,P<0.001).结论 atDCS联合CCFES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