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镜像疗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的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MT)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 2021 年12 月-2023 年6 月本院康复科住院的初发脑卒中患者68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MT组、rTMS组、联合组.对照组采用脑卒中后常规康复治疗,3~4 h/d,6 d/周,共 4 周;MT组、rTMS组分别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MT疗法、5Hz rTMS疗法;联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MT及 rTMS疗法.四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 4 周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价,同时测量患侧脑区的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CL)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结果:共 65 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MT组脱落 2 例,联合组脱落 1 例.经治疗后,四组患者FMA-UE、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MT组、rTMS组、联合组均优于对照组,且联合组最优(P<0.05);四组患者CL和CMCT均较治疗前显著缩短(P<0.05),MT组、rTMS组、联合组均低于对照组,且联合组低于MT组和rTMS组(P<0.05).结论:MT和rTMS均能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和上肢运动功能,早期进行MT联合rTMS治疗对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行为观察疗法结合常规康复对臂丛神经损伤术后肩肘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行为观察疗法结合常规康复对臂丛神经损伤术后肩肘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我科自2020年至2022年治疗的40例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接受神经功能重建术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手外科康复室额外接受行为观察疗法治疗,一次30 min,一日两次。康复疗程后接受肩肘功能评定。结果:经过9个月的康复治疗后,治疗组肩关节外展(28.3±10.3)°,Gilbert肩功能等级平均改善1.15,对照组肩外展(21.4±8.1)°( P=0.02),Gilbert等级改善0.95( P=0.04)。在屈肘功能恢复中,治疗组中3例患者屈肘达到全范围幅度(去除重力),9例患者达到>1/2关节活动度,5例患者<1/2关节活动度,3例患者肌肉没有收缩;对照组中分别是0、4例、8例和8例( P=0.048),两组屈肘肌力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从创伤-首次康复时间间隔≤6个月的两组患者中,肩外展改善分别为(35.25±9.44)°和(26.89±5.32)°,明显优于创伤-首次康复时间间隔>6个月以上患者(23.67±7.91)°和(16.91±7.15)°( P=0.011, P=0.004),两组中6个月之内介入康复的患者,其屈肘肌力恢复佳( P=0.013, P=0.015)。 结论:行为观察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肩、肘功能,且越早介入康复(创伤-首次康复时间间隔≤6个月)的患者功能恢复改善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高压氧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自理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6月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基础治疗, n=28)、高压氧组(基础治疗+高压氧治疗, n=29)、联合组(基础治疗+高压氧联合镜像疗法, n=33)。运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偏瘫步行能力评定量表(Hwars)评估并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运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估并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FMA、BBs、BI评分及Hwars分级明显高于或优于对照组与高压氧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与高压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50.00%、68.96%、8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高压氧联合镜像疗法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对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镜像疗法对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痉挛型偏瘫患儿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针灸治疗,每日1次,每项治疗30 min。2组患儿均住院治疗4周,治疗组患儿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先给予rTMS,患儿舒适坐位并佩戴治疗帽,刺激频率为5.0 Hz,治疗强度选择6 mT(弱档),每日1次,每次20 min;随后给予镜像疗法治疗,选取相对安静的治疗室,让患儿端坐在治疗椅上,治疗椅前放置桌子,平面镜放置在患儿双上肢之间,让患儿看自己健侧上肢的活动在镜子中的成像,将健侧活动的画面利用想象复制到患侧,同时患侧上肢尽可能与健侧上肢做同样的运动,每日1次,每次20 min。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Carroll上肢功能试验(UEFT)、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对2组患儿患侧上肢的整体功能、肌张力及精细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的UEFT、MAS和PDMS-FM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除对照组患儿的MAS评分[(2.76±0.82)分]与组内治疗前[(2.88±0.7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外,对照组治疗后UEFT评分[(26.54±4.65)分]和PDMS-FM评分[(110.53±15.32)分]均明显高于组内治疗前[(22.58±5.56)和(101.76±15.29)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的UEFT、MAS和PDMS-FM评分[(29.42±4.93)、(2.36±0.73)和(119.87±13.45)分]分别与组内治疗前[(23.09±6.08)、(2.92±0.75)和(105.95±14.87)分]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TMS联合镜像疗法可有效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以及胫骨前肌形态结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MVF)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并采用超声影像观察MVF干预前、后其患侧胫骨前肌(TA)形态结构的变化。方法: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患者3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镜像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和常规康复治疗,镜像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MVF训练,而对照组则进行假MVF训练。2组患者均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MA量表的下肢部分(FMA-LE)和Berg平衡量表(BBS)分别对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进行评估,并采用超声技术获取2组患者胫骨前肌(TA)静息和最大等长收缩(MVC)时羽状角(PA)、肌肉厚度(MT)和肌纤维长度(FL)。结果:治疗后,2组患侧TA静息和MVC时的PA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增加,且镜像组治疗后患侧TA静息和MVC时的P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镜像组患侧TA静息和MVC时的MT较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LE和BB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提高,且镜像组的FMA-LE和BBS评分分别为(24.39±6.99)分和(38.67±9.80)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镜像疗法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超声影像可量化评估脑卒中患者TA形态结构的变化,为临床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镜像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70%~80%存活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日常活动执行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为最大限度降低脑卒中致残率,应在临床救助同时,积极开展早期康复。镜像疗法是脑卒中早期康复常见治疗手段之一,可有效减少废用综合征、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发生,促进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改善注意力、记忆力等脑高级功能。本研究旨在综述镜像疗法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脑卒中早期康复干预提供可行性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镜像疗法在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偏瘫型脑瘫上肢功能的康复是目前儿童康复的难点和热点。镜像疗法作为上肢功能康复的治疗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无创,成本低等优势,近年来也被国内外学者应用于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功能康复。本文旨在通过综述镜像疗法在偏瘫型脑瘫儿童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偏瘫型脑瘫上肢康复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镜像疗法促进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镜像视觉反馈结合运动再学习在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康复中的疗效。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南阳市第九人民医院接受卒中康复治疗的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镜像视觉反馈结合运动再学习组(镜像疗法组)和单独运动再学习组(对照组)。每天康复治疗1~2次,每周5 d,1周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FMA)上肢部分评定上肢功能,采用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量表(Upper Extremity Function Test, UEFT)评定手功能,采用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ction Research Arm Test, ARAT)评定上肢操作性和灵活性,采用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otor Assessment Scale, MAS)评定手、手指和上肢运动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定上肢疼痛程度,采用改良巴塞尔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评定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上肢肩关节、腕关节和肘关节痉挛程度。依据FMA评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31分定义为疗效优良。结果:共纳入60例伴有上肢功能障碍的卒中患者,镜像疗法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卒中类型和卒中部位以及各项基线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后FMA评分、UEFT评分、ARAT评分、MAS评分和MBI评分以及改良Ashworth分级Ⅰ级和Ⅰ +级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治疗前( P均<0.05),而VAS评分以及改良Ashworth分级Ⅲ级和Ⅳ级的比例显著低于治疗前( P均<0.05)。治疗后镜像疗法组FMA评分、UEFT评分、ARAT评分、MAS评分和MBI评分以及Ashworth分级Ⅰ级和Ⅰ +级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均<0.05),VAS评分以及改良Ashworth分级Ⅲ级的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均<0.05)。根据FMA评分,镜像疗法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3%对70.0%; χ2=5.455, P=0.020)。 结论:镜像视觉反馈结合运动再学习在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疗效优于单独运动再学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镜像疗法结合上肢双侧运动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MT)结合上肢双侧运动训练(BMT)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BMT组22例,MT组20例和联合组21例。3组患者均给予良肢位的摆放、向心性加压缠绕、关节的主被动活动训练、物理因子疗法和电针治疗等常规康复治疗。BMT组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BMT训练,MT组增加MT训练,联合组则增加BMT联合MT训练。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患手肿胀程度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分别对3组患者的患肢疼痛程度和手部肿胀程度进行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U-FMA)对3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2周后,3组的VAS评分和手部肿胀程度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2周后,联合组的VAS评分较BMT组治疗2周后改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联合组治疗2周后的手部肿胀程度较MT组治疗2周后亦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4周后,3组的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和U-FMA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治疗4周后的VAS评分显著优于BMT组和M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治疗4周后的手部肿胀程度与MT组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4周后,联合组的U-FMA评分为(33.10±15.82)分,显著优于BMT组和M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MT治疗结合BMT训练在改善脑卒中后SHS患者疼痛程度和水肿的同时,还可促进其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头针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头针及镜像疗法,对照组则辅以假头针治疗及镜像疗法。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集2组患者偏瘫侧胫前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及伸膝位踝背伸角度;同时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下肢部分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并记录患者在水平地面行走10 m所需时间。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胫前肌RMS值、伸膝位踝背伸角度均明显增加( P<0.05),且观察组胫前肌RMS值[(47.66±8.04)μV]、踝背伸角度[(11.05±2.11)°]亦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治疗后2组患者BBS评分、下肢FMA评分及10 m步行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BBS评分[(41.73±7.84)分]、下肢FMA评分[(25.33±5.07)分]及10 m步行时间[(65.50±8.27)s]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头针联合镜像疗法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功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