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今医案云平台应用述评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医案是记录中医医师临床辨证论治过程的重要载体,借助大数据处理技术等手段,深度挖掘利用医案信息,对中医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古今医案云平台集成语音识别、光学字符识别(OCR)、四诊仪等智能信息采集技术,以及关联分析、贝叶斯分析、层次聚类等算法,挖掘医案中名医辨证、选方、用药、取穴等规律。本文从近现代名医经验的挖掘、古代医案学术思想的总结、专科疾病诊疗规律的分析、单味药及药对应用规律的整理及方剂配伍的探究5个方面对平台进行简要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首都国医名师田从豁教授针药结合六经分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临床经验探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首都国医名师田从豁教授思想,总结其针药结合六经分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学术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探讨病毒性脑膜炎谱系疾病、化脓性脑膜炎谱系疾病、猫立克次体脑炎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六经分治的深层次含义和关系,针药结合的学术内涵和应用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田从豁教授临床指导下的 3 例不同类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就诊经历,根据其中医辨病辨证、检验检查结果,从核心取穴方案、针刺手法的选择以及常用中药联合应用等方面,调整中西医治疗方案,综合判断疾病转归及预后.结果:病毒性脑膜炎谱系疾病、化脓性脑膜炎谱系疾病和猫立克次体脑炎分别对应太阳经脑病、少阳经脑病和厥阴经脑病.田从豁教授以卒感风寒湿毒、气血脉络失养,浊毒郁里化热、脑络髓海受损为主要病机,治疗以扶元通督、益宗调任、活血通脉、养血调络、益气宁神、形神共调为法则,中西医结合治疗后达到临床症状好转,随访后未见症状加重.讨论:田从豁教授通过少而精、便而效的取穴,灵活细致的行针手法,配合中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笔者基于跟随田从豁教授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针药结合六经分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有效方法,对于确定中西医治疗方案有较好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流派头皮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临床研究概况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焦氏头针、靳氏头针、国际标准化头针及朱氏头皮针在小儿脑性瘫痪治疗中应用较多。不同头皮针流派各有所长,其理论基础、取穴标准有异,但亦有共通之处,如选取的某些穴区在大脑皮层对应的位置大多邻近或相同,在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语言方面疗效均较为明显。单一头皮针或头皮针结合其他疗法均可取得较好疗效。今后还需规范临床治疗方案,比较不同流派疗效,完善随访跟踪,深入基础研究,以促进头皮针在临床治疗脑瘫中的应用与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针刺四海输注穴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观察在常规针刺基础上针刺四海输注穴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观察组(26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26例,脱落1例).观察组在常规针刺(取穴:印堂,患侧阳白、地仓等)基础上予针刺四海输注穴(百会、大椎及双侧上巨虚、下巨虚、足三里);对照组在常规针刺基础上于观察组四海输注穴对应非经非穴点行浅刺.两组均留针30 min,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连续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分级和面神经功能评分系统动态观评分,并于治疗后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B面神经分级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系统动态观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7%(22/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0%(21/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痊愈率为62.5%(15/24),高于对照组的20.0%(5/25,P<0.05).结论:在常规针刺基础上,针刺四海输注穴可有效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提高痊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神经支配区与经脉循行取穴体外冲击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探讨基于神经支配区和经脉循行取穴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2022年12月至2023年11月,收治LDH患者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19~59岁,中位数45岁;病程1~11个月,中位数6.5个月;病变节段L3~44例,L4~521例,L5S110例.根据病变节段受累脊神经支配区与经脉循行的对应关系,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体外冲击波治疗.每次5~10 min,每隔3d治疗1次,共治疗5次.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腰痛疾患疗效评定标准评价腰椎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患者下肢疼痛情况;治疗结束后,评价临床综合疗效.结果:本组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JOA评分,治疗前(10.37±1.17)分,治疗结束后(24.09±1.85)分.下肢疼痛VAS评分,治疗前(6.14±1.14)分,治疗结束后(1.91±0.74)分.本组治愈18例,显效14例,好转2例,无效1例.结论:基于神经支配区与经脉循行取穴ESW治疗LDH,可减轻患者下肢疼痛症状,改善腰椎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基于洛书"圆平衡"之象探讨"巨刺"和"缪刺"的理论基础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9/30
洛书九宫图画的是方之图,但模拟洛书联合后天八卦,是以"5"为中心,中土自旋,生化万物的"圆平衡"之象.从中医学角度来看,人体自身脾胃(中土)居于中焦位置,中焦脾胃生化气血,斡旋枢机,长养全身,即"中央土以灌四傍".中焦脾胃相当于洛书"圆平衡"结构的圆心位置,而我们的双臂、头脚及右肩左足、左肩右足等均为模拟的"中间杠杆",交叉对称.巨刺、缪刺均为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交叉取穴的针刺方法,区别在于针刺的浅深、病位的浅深及在络或在经的不同.基于洛书"圆平衡"之象,当身体一侧经脉或络脉有邪气时,针刺圆内平衡结构的两端相对应位置,或"上病下取",可经过洛书中央数5的沟通,调节圆内不同方位的穴位,以平衡人体气血阴阳,祛邪扶正.对于疼痛性疾病,临床也多采用交叉取穴的方法,"从阳引阴,从阴引阳",以调节人体偏颇的阴阳状态,使疾病自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针刺治疗胸腔镜手术后创口疼痛的临床方案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胸腔镜手术后创口疼痛的临床方案及疗效.方法 收集180例行胸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A、试验组B与对照组,每组60例.各组患者于术后开始使用镇痛泵镇痛,试验组A在镇痛泵镇痛的基础上于手术后针刺双侧合谷、内关、足三里及创口所在肋间对应夹脊穴;试验组B在镇痛泵镇痛的基础上于手术后针刺双侧足临泣、丘墟、太冲穴.针刺治疗共分为4次,时间点分别为术后4、24、48、72 h.分别记录各组患者各个治疗时间点后的直观模拟量表法(VAS)和简化的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分,并于术后4 h及72 h检测患者周围血中儿茶酚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结果 各组治疗后的VAS、SF-MPQ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3个组的VAS、SF-MPQ评分下降趋势不同(P<0.05),试验组B<试验组A<对照组(P<0.05);3个组外周血中肾上腺素含量治疗前后及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巴胺含量各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各组治疗前后及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治疗胸腔镜手术后创口疼痛有显著疗效,且辨证选穴疗效较传统经验取穴疗效更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腿脚有疾风府寻"理论浅析及临床应用举隅
编辑人员丨2023/8/6
"腿脚有疾风府寻"见于《肘后歌》,属于下病上取的远道取穴法.其治疗下肢疾病尤其治疗不安腿综合征的疗效显著,但对取穴思路却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论解说.笔者认为可以从治病求本、全息对应、四海理论3个方面阐释"腿脚有疾风府寻"的中医理论,并附以典型病案,望能给针灸治疗下肢疾病的取穴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思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近10年中医非药物干预糖尿病前期综述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近年来不断上升的糖尿病前期人数,非药物综合干预已成为糖尿病前期人群的主流治疗方法,而所纳入研究的试验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不统一,大多选用美国糖尿病协会诊断标准;随机对照试验的随机方法和盲法描述质量不高;提及脱落病例的仅4篇,其中1篇详细说明了脱落原因;疗效评价指标糖代谢、脂代谢指标居多;疗程长短不一,最短的仅1月,非药物干预的疗效很难完全体现;描述干预后随访追踪者较少,难以明确治疗后的效应;干预方法的不良反应评价不够充分;针刺疗法及耳穴贴压的穴位选择没有较为统一国际标准,以个人经验取穴为多;中医干预方式的试验中涉及具体中医辨证分型及对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较少;自身治疗前后对照的试验未设立空白或阳性对照组,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和可信度.上述不足之处可能造成临床试验的偏倚,影响疗效的客观评价,可重复性不强,难以积累足够的数据形成可推广的综合干预方案,同时也不利于学术交流和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糖尿病发生率.目前针对中医非药物干预治疗糖尿病前期的机制研究非常少,难以明确其临床疗效的科学客观性,今后亟待进一步深入开展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机制研究,为中医特色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针灸歌赋看"对应疗法"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该文整理常见针灸临床歌赋16首,剔除了病变局部的即所谓"阿是"穴位,结果发现针灸歌赋中远道取穴大部分是符合徐明光老师创立的"对应疗法"的取穴规律.而剩下的不符合的一部分中大多是按照病因病机辨证取穴和经验取穴.可以佐证"对应疗法"能够为针刺远道取穴带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再通过临床验证、观察与查阅大量资料,笔者认为,针灸"对应疗法"具有取穴灵活、远道取穴系统化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