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朝富教授“以内治外”论治化疗后皮肤色素沉着浅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化疗后色素沉着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其内在中医理论基础,运用中药治疗缓解患者症状,为临床治疗化疗后色素沉着增加新的治疗手段。方法:收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20-2021年因化疗后出现色素沉着的病例,根据中医理论基础中药予以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并常规定期监测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病情变化及不良反应,总结相关规律。结果:经过中药治疗的化疗后色素沉着患者症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列举一典型医案佐证。结论:针对化疗后色素沉着患者,中医病机上多系肝肾不足、气滞血瘀。应用中药六味地黄丸随证加减“以内治外”论治,常可收获良效,可为临床中医治疗化疗后色素沉着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由时间医学浅谈睡眠障碍与月经后期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月经是女性性周期的标志,中医根据天人相应的整体观,遵从因时制宜的治疗原则,总结月经周期中气血阴阳消长变化特点辨证施治,在治疗上有较大优势。目前多认为月经周期与中医时间医学中的月节律相关,而与日节律,即昼夜节律或睡眠觉醒活动关系的研究甚少。临床观察到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女性常并见月经失调,考虑女性月经周期与睡眠觉醒活动相关,故提出了"昼夜轴"的概念,同时运用中医时间医学理论浅析睡眠障碍与月经后期的关系,以期为月经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浅析《内经》"阳明主阖"理论在痿证中的运用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痿证者,肢体筋脉迟缓,手足痿软无力.痿证在临床中属于疑难杂症,病情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亦有多种原因致筋脉失于濡养而发病,现代医学多见于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脑血管疾病等.本文基于《黄帝内经》中"阳明主阖"的理论论治痿证,探讨阳明"阖"的功用,即收敛阳气,使得阳气蓄积于体内.从"阳明主阖"功能脏腑出发,梳理相关古代文献以及历代医家名医验案,针对本病病情的发展进行论治:阖阳明之气,祛痿证之基;调阳明之脏,化精血之源;补阳明之本,复先天之元.治疗痿证通过恢复"阳明主阖"的功能,使阳明得阖,湿邪不生,痿证不现,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启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冲脉参与心肺主导下的血气循环浅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冲脉分布较广,从头至足,十二经气血生成后均逐步汇合于此,为气血汇集之要处.此脉血流较快,脉道粗大,符合"冲"字之本义,为大血脉.宗气上走息道,助肺呼吸,同时贯心脉,其功能正常则心血通畅.先天之真气、后天之宗气经冲脉与胃相协同,分布于各脏腑经络,冲脉伴胃经气冲穴上行,至胸中而散,血气运行不离心肺,参与心肺主导下的血气循环.高血压、血液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均可依据"冲脉参与心肺主导下的血气循环"理论进行辨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从脾、肝、肾"开阖枢"功能浅析儿童脑萎缩合并癫痫证治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儿童脑萎缩属于一类难治性疾病,症状复杂,常合并癫痫.目前,关于脑萎缩合并癫痫的治疗研究报道甚少.文章结合两病的发病机制,试从《黄帝内经》阴阳离合理论出发,以三阴"开阖枢"功能为切入点,涉及脾、肝、肾3 脏,以髓海失充失养、清窍受邪蒙蔽为发病机制,探讨肾、脾、肝脏的功能及其在儿童脑萎缩合并癫痫疾病治疗中发挥的作用.三阴开阖枢机失调,则肝、脾、肾功能异常,临证治疗以温通为主,重视少阴枢机作用,枢调则开阖如常,病症得以缓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虚、痰、瘀、毒理论浅析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炎症状态与中医药干预策略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是常见的心力衰竭类型之一,约占全部心力衰竭的 50%,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再住院率及病死率.HFpEF的发病机制较其他类型的心力衰竭更为复杂,具有高度异质性特点.近年来,关于其细胞分子学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量研究显示HFpEF的发病及疾病进展与炎症密切相关,微血管炎症和内皮细胞炎症是HFpEF的关键分子机制,涉及一氧化氮(NO)-环磷酸鸟苷(cGMP)-蛋白激酶G(PKG)、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s、血管紧张素Ⅱ(AngⅡ)/TGF-β1/Smad2/3、白细胞介素-33(IL-33)/跨膜型ST2(ST2L)等信号通路.HFpEF合并症通过全身炎症和氧化应激,进而导致冠状动脉微血管内皮炎症驱动心肌功能障碍及重塑.现代研究表明炎症与中医"虚、痰、瘀、毒"理论高度相似,结合HFpEF的致病因素、病理机制及病程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采用中医药干预策略,注重补虚、化痰、祛瘀、解毒等治法的运用,结果显示中医药可以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调节能量代谢,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心肌纤维化,逆转心肌肥厚,进而保护心肌细胞,抑制心室重构,延缓HFpEF病理进程,能够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文章试从虚、痰、瘀、毒理论浅析HFpEF病理变化,以期为临床防治HFpEF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浅析"目得血而能视"理论在糖尿病黄斑缺血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糖尿病黄斑缺血(DMI)是消渴病阴虚日久、损伤目络、伤及目窍引发的目系疾病,中医学将其归属于"消渴目病""消渴内障"范畴.DMI是常见的由消渴病所致目系疾病中的眼底血络变证,临床主要表现为视物模糊、视力下降.金代医家刘完素提出"目得血而能视"理论,认为血液上荣于目,视物则明.故本文基于"目得血而能视"理论,以血为切入点,追溯"目""血""视"三者间的理论渊源,认为血液充盈,目窍得养,方能神光发越;同时结合DMI作为消渴病并发症的独特性,探讨其发病机制,学习古今眼科医家对消渴目病的诊疗思路,并提出滋阴与祛瘀并重的诊疗方案,力求达到血运通畅,目窍精微充盈,从而目病不生,目得血明的目的,为临床防治DMI,改善患者视力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浅析吴尚先痹证外治的诊疗特色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析吴尚先《理瀹骈文》中外治疗痹证的学术思想,以期为临床应用外治法治疗痹证提供指导.[方法]通过研读《理瀹骈文》中痹证相关内容,并对吴尚先治疗痹证的方药加以理解分析,从用药特点和外治方法选用两个方面总结诊疗特色,归纳学术思想.[结果]吴氏在前人基础上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的理论,其痹证用药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药用生猛,辛香走窜;辛散行气,广略取胜;循经用药,辨证治疗.另外,根据不同临床表现或证候,灵活选用不同外治法,如痛处不移、痛剧用贴法、包法,寒痹用熨法,行痹用抹法涂法.[结论]吴尚先丰富了痹证中医外治法,为现代临床痹证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古代文献浅析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的联系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有关"少阴经"与"厥阴经"的记载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便已有涉及.后期经过医家的不断完善,终于形成完整的经脉理论体系.通过古代文献《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太素》《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对"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的记载,发现"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经"在名称、循行、主治等方面关系紧密.因而通过厘清"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两者间的关系,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傣医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验方筛选与评价研究现状浅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频发病,流感病毒、支原体、季节性过敏源、吸烟习惯等均可一定程度上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其中,矽肺、肺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占比居高不下.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疗效明显,中医药在疫情防控救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医药文化和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元素,傣医药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对完善的医学理论体系和研究基础,对众多疾病防治均有一定疗效,具有重要社会文化价值.为对傣医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验方单方开展进一步挖掘与开发研究,进而促进傣医药验方单方筛选和推动形成完善的临床评价体系,特进行了本次分析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