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置PICC的乳腺癌患者开展个体化自我管理教育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留置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乳腺癌患者开展个体化自我管理教育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乳腺癌患者9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个体化自我管理教育。从患者基本情况、置管部位血栓性静脉炎症状程度、护理前后自我管理监测能力及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护理7 d、护理1个月的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堵塞、导管移位或脱出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患者开展个体化自我管理教育后,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学习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血栓成分与患者临床资料的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血栓成分与患者脑卒中病因、机械取栓过程、血管开通程度及临床预后等的关系。方法: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进行支架取栓和(或)导管吸栓并成功取出血栓及行病理检查的138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按照血栓标本的主要成分分成红细胞为主组与纤维蛋白为主组。比较2组患者间基线临床特征、手术时间、取栓次数、血管开通程度及临床预后等资料的差异,以及分析血栓标本中红细胞浸润程度(红细胞占比)、纤维蛋白浸润程度(纤维蛋白占比)与手术时间的相关性。结果:血栓标本的成分主要为红细胞、纤维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59例患者的血栓成分以红细胞为主,79例患者以纤维蛋白为主。2组患者间年龄、性别、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及血管成功开通比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与红细胞为主组比较,纤维蛋白为主组患者中心源性栓塞型比例明显更高(54.2% vs. 77.2%),取栓次数明显更多[2(1,2)次 vs. 3(2,4)次],手术时间明显更长[45(30,60) min vs. 80(60,90) min],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者比例明显更低(62.7% vs. 3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手术时间长短与红细胞浸润程度呈负相关关系( r=-0.562, P=0.005),与纤维蛋白浸润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r=0.567, P=0.010)。 结论:不同的血栓成分提示脑卒中病因可能不同,血栓成分以红细胞为主的患者取栓相对容易,临床预后相对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引发的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PICC-RVT)是置管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肿瘤患者PICC-RVT发病率高,是导致非计划性拔管的首要原因,不仅增加了住院费用、还延长了住院时间。PICC-RVT可防难治,转变既往"重治疗、轻预防"的临床思维,开发针对肿瘤患者的PICC-RVT风险预测模型,可提前评估患者的血栓发病风险,有助于PICC-RVT的分层防治,降低PICC-RVT发病率并改善其不良结局。本文就国内外已发表的PICC-RVT风险预测模型展开综述,为临床医护人员基于各专科病种特点选择合适的血栓风险预测工具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核素肺通气/灌注分布异质性的初步定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核素肺通气/灌注(V/Q)SPECT显像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分布异质性中的应用,探讨分布异质性定量指标与肺动脉压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8年2月至12月经右心导管及肺动脉造影确诊的CTEPH患者20例(CTEPH组),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48.75±14.07)岁;13名正常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7名、女性6名,年龄(54.46±8.56)岁。CTEPH组患者和对照组健康者均行肺V/Q SPECT显像及同床位低剂量CT扫描,CTEPH患者在一周内行超声心动检查,估测肺动脉收缩压(PASP)。通过图像重建和分析,获得肺V/Q放射性分布异质性指标LogSD V、LogSD Q和LogSD VQR(SD为标准差;V、Q、VQR分别为通气、灌注的放射性计数及二者的比值)。在CT图像上采用肺CT阈值的方法自动勾画左肺、右肺和全肺的感兴趣区,并将之复制于肺灌注图像上,获得左肺、右肺和全肺的标准化摄取值(SUV),包括SUV的峰值(SUV peak)、最大值(SUV max)、最小值(SUV min)、平均值(SUV mean)和标准差(SUV SD),其中SUV SD代表肺灌注放射性分布的异质性。2组之间的比较采用 t检验,分布异质性指标与PASP的相关性采用 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健康对照组的肺V/Q放射性分布曲线呈对称性单峰状分布,而CTEPH组的肺V/Q放射性分布曲线呈非对称性的多峰分布。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TEPH组的LogSD V、LogSD VRQ、全肺灌注的SUV peak、SUV max、SUV SD均明显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SD V:0.56±0.16对0.31±0.11, t=4.91, P=0.000;LogSD VQR:0.61±0.15对0.40±0.14, t=3.89, P=0.001;SUV peak:19.12±7.94对10.81±4.05, t=3.48, P=0.002;SUV max:20.19±8.30对11.44±4.33, t=3.49, P=0.001;SUV SD:3.54±1.44对2.42±0.91, t=2.50, P=0.018);而2组的LogSD Q、SUV mean和SUV min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TEPH组的PASP为(72.80±0.15)mmHg,LogSD VQR与PASP呈中等程度相关( R=0.544, P=0.013)。 结论:核素肺V/Q显像可定量评估CTEPH患者肺V/Q放射性分布的异质性,同时可反映CTEPH患者肺动脉压力的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长导管在血管加压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经中长导管输注血管加压药的安全性及必要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进行对照研究,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山西省汾阳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收治的88例使用血管加压药的成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22年6月至12月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注血管加压药的44例患者纳入PICC组,2023年1月至6月经中长导管输注血管加压药的44例患者纳入中长导管组。两组患者均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穿刺置管,均选择肘窝与腋窝之间中间1/3部位,所用导管型号均为5 Fr双腔。放置导管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直到移除导管、死亡或30 d(以先到者为准)。以美国输液护理协会(INS)修订的《静脉治疗实践标准》为标准,结合前期预试验结果,对两组患者导管不全堵塞、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静脉炎、拔管时导管内血栓、穿刺点发红(但无感染)、穿刺点渗液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导管留置时间、原发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基线资料均衡,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置管后观察期间均无CRBSI或静脉炎发生;两组各有1例患者发生穿刺点渗液〔均为2.27%(1/44)〕;中长导管组导管不全堵塞、拔管时导管内血栓、穿刺点发红(但无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PICC组〔导管不全堵塞:4.55%(2/44)比6.82%(3/44),拔管时导管内血栓:0%(0/44)比2.27%(1/44),穿刺点发红(但无感染):0%(0/44)比4.55%(2/44)〕,总体发生率明显低于PICC组〔6.82%(3/44)比15.91%(7/44), P<0.01〕。 结论:经中长导管输注血管加压药可减少RICU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中心静脉插管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淋巴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淋巴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新乡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135例淋巴瘤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 n=23)、非血栓组( n=112)。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PICC置管静脉、导管尖端位置、PICC置管肢体等数据,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对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淋巴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7.04%(23/135)。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置管静脉为头静脉、导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上2/3内、导管直径/静脉直径比值≥67%是淋巴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1)。 结论:淋巴瘤化疗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置管静脉为头静脉、导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上2/3内、导管直径/静脉直径比值≥67%。护理人员应重点关注高危人群,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临床护理实践指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静脉治疗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为进一步提升临床护理人员对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识别与处理能力,指导和规范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护理行为,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根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临床实际情况及专业人员判断,中华护理学会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委员会制订了《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临床护理实践指南》,以期为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临床护理实践提供科学、具体的指导意见,并根据临床最新证据不断更新和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肿瘤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后导管相关性血栓(Catheters Related Thrombosis,CRT)形成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试验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0年10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超声确诊CRT形成情况,统计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肿瘤类型、肿瘤分期、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重大手术史、穿刺次数、穿刺部位、导管尖端位置及抗凝药物使用〕及实验室相关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分析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后CRT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200例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后有16例发生CRT,发生率为8.00%;将全部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较高BMI、伴糖尿病史、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上1/3、D-D高水平均是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后发生CRT的影响因素(OR>1,均 P<0.05)。 结论:较高BMI、伴糖尿病史、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上1/3、D-D高水平可导致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后发生CRT,置管前针对上述因素进行评估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对降低CRT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栓相关性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下腔静脉滤器放置及回收的患者48例在滤器取出前一周行DSA测量滤器内血栓最大直径,按血栓直径分个体化方法回收滤器。DSA显示滤器内血栓最大直径<5 mm的23例,直接行滤器取出术;血栓直径≥5 mm且<10 mm的19例,经导管碎栓、吸栓后行滤器取出术;血栓直径≥10 mm的6例患者行滤器内溶栓,3例溶栓后血栓直径<10 mm取出滤器,另3例溶栓后直径仍≥10 mm,经颈静脉半释放Wallstent支架保护后取出滤器。滤器回收率100%。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本研究认为按血栓直径采用个体化方法回收滤器安全有效,在巨大血栓形成的滤器回收中使用Wallstent支架有一定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危重症儿童中心静脉通路装置相关性血栓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综述了危重症儿童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的三方面危险因素,包括患儿自身因素、导管相关因素和外部因素,归纳了加强置管前评估、药物预防、机械预防、控制导管相关的其他并发症发生、进行血栓筛查、运用风险评估模型等预防措施的主要研究进展,为临床早期识别和制订预防措施提供经验,以期减少危重症患儿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促进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在PICU的安全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