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莲须为收敛中药,具有清心固肾、涩精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遗精、滑精、带下、尿频等症.莲须主要含有黄酮、三萜、甾体、生物碱、挥发油等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镇痛、抗血栓、抗病毒、降血糖、抗过敏、降血脂等药理活性.现基于莲须的研究现状综述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质量评价,为其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栀子治疗肝脏疾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肝脏疾病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普遍疾病,目前其治疗仍面临缺乏特效药物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困境.中医药在防治肝脏疾病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其中栀子及其有效成分在不同类型肝脏疾病治疗中疗效显著.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栀子具有抗炎、抗血栓、抗病毒、抗氧化、调节血脂等作用,可减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硬化、肝损伤、肝癌等多种疾病的症状.对栀子在多种肝脏疾病的作用机制相关的新近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栀子在防治肝脏疾病中更深入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血栓成分与患者临床资料的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血栓成分与患者脑卒中病因、机械取栓过程、血管开通程度及临床预后等的关系。方法: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进行支架取栓和(或)导管吸栓并成功取出血栓及行病理检查的138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按照血栓标本的主要成分分成红细胞为主组与纤维蛋白为主组。比较2组患者间基线临床特征、手术时间、取栓次数、血管开通程度及临床预后等资料的差异,以及分析血栓标本中红细胞浸润程度(红细胞占比)、纤维蛋白浸润程度(纤维蛋白占比)与手术时间的相关性。结果:血栓标本的成分主要为红细胞、纤维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59例患者的血栓成分以红细胞为主,79例患者以纤维蛋白为主。2组患者间年龄、性别、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及血管成功开通比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与红细胞为主组比较,纤维蛋白为主组患者中心源性栓塞型比例明显更高(54.2% vs. 77.2%),取栓次数明显更多[2(1,2)次 vs. 3(2,4)次],手术时间明显更长[45(30,60) min vs. 80(60,90) min],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者比例明显更低(62.7% vs. 3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手术时间长短与红细胞浸润程度呈负相关关系( r=-0.562, P=0.005),与纤维蛋白浸润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r=0.567, P=0.010)。 结论:不同的血栓成分提示脑卒中病因可能不同,血栓成分以红细胞为主的患者取栓相对容易,临床预后相对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质相互作用分子1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基质相互作用分子1(STIM1)是钙池操纵性钙内流(SOCE)的关键成分,通过感知内质网腔内存储Ca 2+含量以控制质膜Ca 2+通道的开放与关闭,进而影响细胞粘附、迁移、基因表达和增殖等过程。研究表明,在缺血性脑卒中(I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STIM1在神经元、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等多种细胞中表达异常,在高血压调控以及促进血栓形成、激活细胞自噬、介导细胞凋亡和促进神经炎症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STIM1在IS发生发展和预后评估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力求为寻找IS的潜在治疗靶点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保存期末的凝血因子活性及血栓弹力图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保存期末的凝血因子活性及血栓弹力图(TEG),为指导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临床输注提供参考。方法:于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日照市中心血站采集的65人份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为研究对象。去白细胞血小板采用MCS+型血细胞分离机及其配套管路耗材采集。分别于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保存前、(22±2)℃振荡保存第5天和第7天时,对其血小板计数、FⅧ活性、FⅨ活性和TEG进行检测。对以上指标3个不同保存时间点的总体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的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LSD)法。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本研究65人份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于保存前、保存第5天和第7天时,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0.8±0.5)×10 11/L、(8.7±1.1)×10 11/L、(8.2±1.5)×10 11/L,FⅧ活性分别为(105.9±38.2)%、(57.2±22.4)%、(30.5±17.5)%,FⅨ活性分别为(97.8±27.5)%、(54.9±19.7)%、(38.4±12.4)%。保存前、保存第5天和第7天时,上述3项指标分别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93.90, P<0.001; F=126.16, P<0.001; F=141.04, P<0.001);保存第5天与保存前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D- t=10.52, P<0.001;LSD- t=10.13, P<0.001;LSD- t=11.76, P<0.001),保存第7天与第5天分别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LSD- t=2.34, P=0.020;LSD- t=5.53, P<0.001;LSD- t=4.50, P<0.001)。② 65人份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于保存前、保存第5天和第7天时,TEG参数R值、K值、α角、MA值依次分别为(8.8±0.5)min、(14.1±0.7)min、(16.1±0.6)min,(1.7±0.1)min、(1.8±0.5)min、(1.9±0.6)min,(69.7±3.4)°、(69.1±1.8)°、(69.2±2.6)°,(86.7±2.6)mm、(82.2±3.1)mm、(80.5±3.3)mm;R值、K值、MA值分别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 522.59, P<0.001; F=3.15, P=0.045; F=73.42, P<0.001)。其中,保存第5天与保存前比较,R值显著升高,MA值显著降低,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D- t=49.90, P<0.001;LSD- t=8.51, P<0.001);保存第7天与第5天比较,R值亦显著升高,MA值亦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D- t=18.83, P<0.001;LSD- t=3.22, P=0.002)。 结论: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于保存期末,即(22±2)℃振荡保存第5天时,其凝血活性成分明显损耗,凝血功能有所下降。临床输注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时,应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选择使用不同保存期的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胎盘植入性疾病管理流程改进对母儿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管理流程的改进在胎盘植入性疾病(placenta accreta spectrum disorders,PAS)中的作用和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到2022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分娩并最终诊断为PAS伴前置胎盘的164例孕妇资料,根据改进时间分为改进前组(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 n=96,包括双胎妊娠1例)和改进后组(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 n=68,均为单胎妊娠)。改进措施包括:将计划终止妊娠孕周由改进前的34~36周,推迟至37周;改进前以妊娠期贮存式自体备血为主,改进后增加了自体血回收技术的使用;腹壁切口改进前为下腹正中纵切口,改进后为原手术切口;子宫切口改进前为避开胎盘位置,改进后为根据术前超声PAS分级和术中情况,可选用子宫下段切口穿过胎盘;子宫下段和膀胱界面的分离时机改进前是在完成胎儿娩出和止血带或沙氏钳临时阻断血流后,改进后是在胎儿娩出前。采用 t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等统计学方法,比较2组母儿结局。 结果:与改进前组比较,改进后<37周的分娩率显著下降[83.3%(80/96)与69.1%(47/68), χ 2=4.60, P=0.038],择期、亚急诊和急诊手术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0.36, P=0.834),术中采用前次手术腹壁切口的比例显著增加[74.0%(71/96)与91.1%(64/68), χ 2=11.11, P=0.001],采用下腹纵切口和子宫体部切口的比例显著减少[84.3%((81/96)与 57.3%(39/68), χ 2=14.81, P<0.001;83.3%(80/96)与61.8%(42/68), χ 2=9.72, P=0.003]。总的异体红细胞、血小板等其他成分输血率、出院前血红蛋白水平、子宫次全切除率、膀胱损伤、血栓事件、产妇重症监护病房入住率、非计划二次手术率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入住率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改进后均下降[24.7%(24/97)与11.8%(8/68), χ 2=4.31, P=0.038;4.1%(4/97)与0.0%(0/68), χ 2=58.06, P<0.00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以及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率均有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PAS孕妇采用延迟计划分娩孕周至37周后、结合个体化剖宫产手术、改变自体血获取方法等一系列改进措施后,新生儿早产或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比例明显减少,但没有增加母体并发症和急诊手术风险,母体脏器损伤、非计划二次手术、再次入院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处于低水平,因此此改进具有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栓弹力图指导的凝血管理对儿童大脑半球切除术异体成分血输注需求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指导的凝血管理对儿童大脑半球切除术异体成分血输注需求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23年10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38例行大脑半球切除术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应用血栓弹力图指导凝血管理分为研究组( n=17)和对照组( n=21)。比较两组患儿基本临床信息及手术情况。主要研究终点为患儿异体成分血输注率,包括血浆输注率、红细胞输注率及血小板输注率。次要研究终点为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期间癫痫发作率、术后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等。 结果:研究组男13例,女4例,年龄(5.7±3.3)岁;对照组男16例,女5例,年龄(7.4±3.4)岁。研究组患儿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预防性氨甲环酸使用率分别为(424.5±98.5)min、(542.8±106.9)min及94.1%(16/17),均高于对照组的(353.1±85.3)min、(445.3±87.9)min及47.6%(10/21)(均 P<0.05)。研究组术中及围手术期异体血浆输注率分别为52.9%(9/17)及64.7%(11/17),均低于对照组的90.5%(19/21)及95.2%(20/21)(均 P<0.05)。研究组纤维蛋白原输注率为58.8%(10/17),高于对照组的4.8%(1/21)( P=0.001)。两组患儿术中及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儿均未输注血小板。两组患儿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期间癫痫发作率以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儿术后均未发生血栓栓塞事件。 结论:血栓弹力图指导的凝血管理可降低儿童大脑半球切除术的异体血浆输注需求,未降低异体红细胞输注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栓子成分与手术过程及临床结局关系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的栓子成分与血管开通程度、手术过程及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进行支架取栓和(或)吸栓的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192例,获得的栓子成分主要是红细胞、纤维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按照栓子的主要成分将患者分成红细胞为主组和纤维蛋白为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血管闭塞处的CT值、手术时间、取栓次数、血管再通程度和临床预后等数据之间的差异。结果:有138例大血管闭塞脑梗死患者取出了血栓并进行了病理检查,患者血管闭塞的部位包括颈内动脉56例、大脑中动脉62例、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各20例。59例患者血栓成分以红细胞为主,79例患者以纤维蛋白为主。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血栓成分以纤维蛋白为主[77.2%(61/79)],非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血栓成分以红细胞为主[45.8%(27/59),χ2=8.115, P=0.004]。以红细胞为主的患者较以纤维蛋白为主患者栓子的CT值更高[42(32,53)比36(31,41), Z=-2.003, P=0.045],取栓次数更少[2(1,2)比3(2,4), Z=-7.613, P<0.001],手术时间更短[45(30,60) min比80(60,90) min, Z=-6.944, P<0.001],临床预后更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的患者比例:62.7%(37/59)比39.2%(31/79),χ2=7.444, P=0.006]。两组间患者血管闭塞的部位无明显差异。 结论:血栓成分主要是红细胞的患者卒中的病因是非心源性脑栓塞的可能性更大,栓子的CT值也相对较高,栓子更易取出,且临床预后相对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SOX化疗联合PD-1抑制剂新辅助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后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手术的应用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入组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30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充分了解本研究后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年龄18~75岁;(3)肿瘤临床分期为cT3~4N+M0期;(4)体力状况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为0~1分;(5)预计生存期≥6个月,具有进行以治愈为目的的R 0切除术的可能;(6)入组前7 d内患者有充足器官和骨髓功能;(7)完成胃癌D 2根治术。排除标准:(1)抗PD-1或PD-L1抗体治疗、化疗史;(2)治疗前14 d内使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3)自身免疫性疾病或间质性肺病活动期;(4)其他恶性肿瘤病史;(5)治疗前28 d内有外科手术史;(6)对本研究药物成分过敏。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术前SOX化疗联合PD-1抑制剂免疫治疗期间每3周随访1次,了解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手术治疗1个月后随访1次,了解患者不良反应与生存情况。本研究观察指标:(1)入组患者情况;(2)术前治疗情况及评估与手术完成情况;(3)术后情况及病理结果。评价标准:(1)手术标本按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TNM分期系统进行分期;(2)肿瘤退缩分级(TRG)参考AJCC标准评估;(3)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根据常见不良反应评价标准5.0版进行评估;(4)治疗前后CT采用RECIST V1.1标准评估肿瘤反应;(5)术后采用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系统进行并发症评估。 结果: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30例,其中男25例,女5例;中位年龄60.5(35.0~74.0)岁;初诊肿瘤位置位于食管胃结合部12例、胃上部8例、胃中部7例、胃下部3例;治疗前30例患者临床分期均为Ⅲ期。30例患者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过程中,2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4例 CTCAE 3~4级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及胸主动脉血栓形成。所有不良反应经过积极对症处理后均减轻或者消失。30例患者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其完成新辅助治疗至手术中位时间为28(23~49)d,其中10例全腔镜下胃癌根治术,20例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合并脾脏切除1例,合并胆囊切除1例。手术时间(239.9±67.0)min,术中中位出血量为84(10~400)ml,中位手术切口长度7(3~12)cm。术后病理证实30例均完成R 0切除。肿瘤低分化18例,中分化12例,神经浸润11例,脉管浸润6例,清扫淋巴结30(17~58)枚,30例患者完成手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流质饮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2~6)d、3(2~13)d、5(3~12)d、10(7~27)d。23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Ⅲa级以上并发症7例,6例患者经治疗后均好转顺利出院,1例患者因粒细胞缺乏、贫血、双肺感染和呼吸窘迫综合征,经抢救无效术后27 d死亡。余29例患者出院30 d内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死亡。30例患者TRG 0、1、2、3级分别为8、9、4、9例,术后病理分期0、Ⅰ、Ⅱ、Ⅲ分别为8、7、8、7例,8例患者获得病理完全缓解。 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可达到根治性切除目的,但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值得关注,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相关并发症十分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血栓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机械取栓后血栓大小及成分的影响。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接受机械取栓的98例AIS患者进入研究,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桥接治疗组和单纯取栓组,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预后情况及血栓特征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基线评分、血管闭塞部位、血管闭塞类型、TOAST病因学分型、时间节点、机械取栓次数、取栓技术、血管成功再通情况、90 d预后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单纯取栓组患者血栓比较,桥接治疗组患者的血栓面积明显减小[37(22,78) mm 2vs. 27(14,62) mm 2 ],血栓中的主要病理成分面积明显减小[红细胞:16.1(9.0,37.4) mm 2vs. 11.8(6.1,22.1) mm 2,纤维蛋白/血小板:19.5(9.5,26.4)) mm 2vs. 10.7(5.0,22.8) mm 2,白细胞:4.0(2.2,8.0) mm 2vs. 2.4(1.4,5.7) mm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2组患者血栓主要病理成分的面积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t-PA静脉溶栓可显著减少AIS患者机械取栓后血栓面积及主要病理成分面积,但不改变血栓主要病理成分的占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