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引发的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PICC-RVT)是置管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肿瘤患者PICC-RVT发病率高,是导致非计划性拔管的首要原因,不仅增加了住院费用、还延长了住院时间。PICC-RVT可防难治,转变既往"重治疗、轻预防"的临床思维,开发针对肿瘤患者的PICC-RVT风险预测模型,可提前评估患者的血栓发病风险,有助于PICC-RVT的分层防治,降低PICC-RVT发病率并改善其不良结局。本文就国内外已发表的PICC-RVT风险预测模型展开综述,为临床医护人员基于各专科病种特点选择合适的血栓风险预测工具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淋巴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淋巴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新乡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135例淋巴瘤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 n=23)、非血栓组( n=112)。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PICC置管静脉、导管尖端位置、PICC置管肢体等数据,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对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淋巴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7.04%(23/135)。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置管静脉为头静脉、导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上2/3内、导管直径/静脉直径比值≥67%是淋巴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1)。 结论:淋巴瘤化疗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置管静脉为头静脉、导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上2/3内、导管直径/静脉直径比值≥67%。护理人员应重点关注高危人群,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临床护理实践指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静脉治疗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为进一步提升临床护理人员对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识别与处理能力,指导和规范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护理行为,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根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临床实际情况及专业人员判断,中华护理学会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委员会制订了《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临床护理实践指南》,以期为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临床护理实践提供科学、具体的指导意见,并根据临床最新证据不断更新和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胃肠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胃肠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探讨其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分析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胃肠外科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行手术治疗并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124例,收集可能与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有关的影响因素,拔除中心静脉导管前常规行超声筛查,根据是否形成血栓分为血栓组( n=66)和非血栓组( n=58),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 结果:经超声检查共有66例患者诊断为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53.2%(66/124),其中63例无临床症状(50.8%),仅有3例出现了临床症状,有症状的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2.4%(3/124)。两组间手术类型、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术后第3天纤维蛋白原及术后第3天D-二聚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21.415、7.651, t=5.7181、0.418,均 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手术类型( OR=0.157,95% CI:0.040~0.612, P=0.008)、术后第3天纤维蛋白原( OR=7.371,95% CI:2.318~23.442, P=0.001)、术后第3天D-二聚体( OR=6.920,95% CI:2.854~16.783, P=0.000)是胃肠外科术后导管相关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胃肠道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较高,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肿瘤手术、术后第3天纤维蛋白原及术后第3天D-二聚体异常升高的患者要警惕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隧道式PICC与非隧道式PICC临床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隧道式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非隧道式PICC临床应用效果的差异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Scopus、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经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共计3 05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隧道式PICC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 OR=0.28,95% CI:0.15~0.52, P<0.01)、静脉血栓发生率( OR=0.18,95% CI:0.06~0.55, P<0.01)、渗血发生率( OR=0.30,95% CI:0.21~0.42, P<0.01)、静脉炎发生率( OR=0.48,95% CI:0.26~0.88, P=0.02)、导管异位率( OR=0.27,95% CI:0.18~0.41, P<0.01),且不会增加神经、动脉损伤发生率( OR=0.49,95% CI:0.10~2.35, P=0.37)。两组导管堵塞( OR=0.56,95% CI:0.20~1.59)、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 OR=0.57,95% CI:0.21~1.55)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皮下隧道技术能够有效提升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但后期仍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改良型活动方式预防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效果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改良型活动方式预防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的有效性进行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网2010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录的肿瘤患者改良型活动方式与PICC相关性血栓的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资料,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RCT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置管侧上肢运动组相比,改良型活动方式组肿瘤患者的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 OR=0.22,95%置信区间0.13~0.38, P<0.01),腋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增加( MD=1.03,95%置信区间0.64~1.42, P<0.01)。 结论:置管侧肢体进行改良型活动能够有效加快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腋静脉血流速度,减少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西安市儿童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西安市儿童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中心静脉导管(CVC)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西安市儿童医院PICU住院的行CVC置管患儿310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CVC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结果:310例患儿共置入334个CVC,其中102例(30.54%)出现CVC置管相关并发症。与CVC置入相关的并发症为导管感染(13.17%)、导管错位(8.38%)、穿刺部位渗出(4.79%)、导管闭塞(2.99%)、意外移除(0.60%)及中心静脉血栓形成(0.60%)。82例(24.55%)CVC因并发症拔管。CVC置管入路为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等三组中心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7.06, P=0.029);置管时间越长,总并发症发生率越高,如导管相关性感染(χ 2=7.17, P=0.028)、穿刺点渗液及阻塞(χ 2=8.59, P=0.014)、中心静脉血栓形成(χ 2=6.78, P=0.034)。经回归分析显示,患儿的缝线脱落、置入部位出血是导管相关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缝线脱落 OR=4.85, P=0.001;置管部位出血 OR=1.83, P=0.008)。 结论:西安市儿童医院PICU留置CVC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管相关感染、导管错位、穿刺部位渗液。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有缝线脱落、置入部位出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CR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1年3月在衡水市人民医院住院期间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的385例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置管后每日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至拔除导管。根据最终是否形成CRT将患者分为有血栓组和无血栓组。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合并症、现患肿瘤、置管后3 d D-二聚体和右颈内静脉最大流速、机械通气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并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CR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校准图形分析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CRT的发生率为16.1%(62/385)。与无血栓组比较,有血栓组APACHEⅡ评分、现患肿瘤比例、置管后3 d D-二聚体更高〔APACHEⅡ评分(分):17(15,19)比15(12,18),现患肿瘤比例:51.6% (32/62)比35.3% (114/323),置管后3 d D-二聚体(mg/L):0.84 (0.64,0.94)比0.57 (0.44,0.76),均 P<0.05〕,置管后3 d右颈内静脉最大流速更慢〔cm/s:14(13,15)比16 (14,18), 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高、现患肿瘤、置管后3 d D-二聚体高、置管后3 d右颈内静脉最大流速慢的危重症患者更易发生CRT;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高、现患肿瘤、置管后3 d D-二聚体高、置管后3 d右颈内静脉最大流速慢是影响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CRT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 OR)和95%可信区间(95% CI)分别为0.876(0.801~0.957)、0.482(0.259~0.895)、0.039(0.011~0.139)、1.401(1.218~1.611), P值分别为0.003、0.021、<0.001、<0.001〕。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价列线图的预测能力,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0,95% CI为0.767~0.872, P<0.001。校准曲线图显示,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CRT列线图模型预测发生概率与实际发生概率有较好的一致性。 结论:现患肿瘤、APACHEⅡ评分高、置管后3 d D-二聚体升高、置管后3 d右颈内静脉最大流速减慢是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CR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有良好的临床预测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ICU机械通气患者逐日目标清单在多学科查房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多学科查房设计的ICU机械通气患者逐日目标清单在ICU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类试验设计的非同期对照研究,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综合监护室2019年1—12月收治的1 071例机械通气患者为试验组,应用逐日目标清单规范沟通多学科查房内容指导临床护理过程;选择2018年1—12月收治的950例机械通气患者为对照组,使用常规医护沟通和护理交班。比较2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与ICU住院时间、院内导管使用率及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每日护理措施落实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医务人员对多学科合作的满意度。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 M( Q1, Q3)]分别是4(2,9) h、3(3,7) d,低于对照组的6(5,35) h、4(3,8)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13.76、-3.62,均 P<0.01)。试验组镇静达标率、早期活动执行率、静脉血栓栓塞预防措施落实率分别是83.10%(4 435/5 337)、80.16%(3 155/3 936)、93.97%(5 530/5 885),高于对照组的81.42%(4 190/5 146)、68.83%(2 197/3 192) 、87.86%(5 839/6 6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05、120.93、138.50,均 P<0.05)。试验组身体约束使用率、失禁性皮炎发生率、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谵妄发生率分别是39.75%(2 936/7 387)、3.64%(39/1 071)、4.11%(44/1 071)、5.23%(56/1 071)、6.54%(70/1 071),低于对照组的43.50%(3 180/7 312)、5.90%(56/950)、8.53%(81/950)、9.26%(88/950)、12.42%(118/9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5.71~20.67,均 P<0.05)。ICU医护团队对多学科团队合作的平均分为(3.83 ± 0.38)分,对照组为(3.61 ± 0.51)分,使用逐日目标清单后合作水平有明显提高( t= -3.33, P<0.01)。 结论:目标清单的使用可提高重症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落实率,提高多学科合作水平和团队满意度,降低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依据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风险的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便利抽样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行PICC置管肿瘤患者1 032例,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PICC置管后上肢静脉血栓发生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检验,采用图形校准法对列线图进行验证。结果: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血栓史( HR=27.82,95% CI 8.17~94.88, P<0.01)和高脂血症( HR=3.01,95% CI 1.31~6.93, P=0.009)是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建立的列线图模型C指数为0.71(95% CI 0.63~0.80),显示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1周、2周、1个月内预测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风险概率的校准曲线略偏离标准曲线,提示该模型有可能高估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风险。 结论: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且可操作性强,可以用于预测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从而识别高危患者,为制定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