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重症细菌感染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构建儿童重症细菌感染死亡风险模型并同儿科早期预警评分(pediatric early warning score, PEWS)、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ediatric critical illness score, PCIS)和小儿死亡风险评分Ⅲ(pediatric risk of mortalityⅢ, PRISM Ⅲ)进行比较。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PICU2017年5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78名危重患儿。在获得父母/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后,收集患儿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以及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等指标。在患儿进入PICU 24 h后进行评分,根据入院后28 d生存状态将患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构建死亡风险模型,并绘制列线图。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评估和比较死亡风险模型、PEWS、PCIS和PRISM Ⅲ预测死亡风险的价值。结果:178例危重患儿中11例因资料严重缺失、住院未超过24 h被排除。共167例患儿纳入分析,其中28 d存活组134例,死亡组33例。用瞳孔改变、意识状态、皮肤颜色、是否行机械通气、总胆固醇、凝血酶原时间构建了儿童重症细菌感染死亡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表明,死亡风险模型预测重症细菌感染儿童死亡AUC是0.888( P<0.05),PEWS、PCIS和PRISM Ⅲ预测重症细菌感染儿童死亡的AUC分别为0.769( P<0.05)、0.575( P<0.05)和0.759( P<0.05)。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死亡风险模型和PEWS预测病死率与实际病死率的一致性最好( χ2=5.180, P=0.738; χ2=4.939, P=0.764),PCIS和PRISM Ⅲ预测病死率与实际病死率的拟合效果尚可( χ2=9.110, P=0333; χ2=8.943, P=0.347)。 结论:死亡风险模型对重症细菌感染患儿的预后价值较PEWS、PCIS和PRISM Ⅲ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患儿细菌感染的炎症因子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PICU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缺陷患儿细菌感染炎症因子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将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小儿危重病例评分<80分、入住PICU的符合细菌感染患儿77例为研究对象,排除本次发病前存在除了G6PD缺陷外其他基础性疾病、有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及24 h内出院或者死亡病例,按有无G6PD缺陷分为36例G6PD缺乏患儿组(观察组)及41例无G6PD缺乏患儿组(对照组),两组患儿分别于住院入科时、治疗12 h及24 h取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C反应蛋白(CRP)炎症因子变化,用成组 t检验、 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检验对炎症因子变化、并发症、预后情况、PICU天数及住院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在入科时炎症因子水平明显增高,TNF-α分别为(67.25±26.17)pg/mL和(56.31±21.04)pg/mL;IL-6分别为(100.86±26.23)pg/mL和(89.04±24.12)pg/mL;IL-10分别为(89.93±26.10)pg/mL和(78.03±25.35)pg/mL;CRP分别是(65.59±26.21)mg/L和(52.07±28.70)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治疗后12 h及24 h G6PD缺陷组细胞因子及CRP在不同时间点均高于无G6PD缺陷组( 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炎症因子变化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住PICU天数更长[(7.98±6.55)d和(5.01±6.21)d]及住院费用更高[(36634.09±11876.67)元和(31571.42±10245.80)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MODS发生率增高及治愈好转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G6PD缺陷患儿细菌感染时炎症反应严重、预后差及治疗费用更高,更需要警惕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和MODS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脓毒性休克伴心肌病病例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脓毒性休克发生心肌病的危险因素及生存情况。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3月入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PICU的脓毒性休克患儿,病例组为脓毒性休克伴心肌病患儿,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从脓毒性休克不伴心肌病患儿中以1∶2的比例匹配对照组。采集两组的基本临床资料、心肌标志物、心脏超声指标、器官功能指标及临床结局指标。结果:病例组纳入46例,对照组92例,二组在年龄、性别、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基础疾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的左室射血分数[51.0%(43.0%,62.0%)比65.5%(60.6%,69.0%)]、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26%(21%,33%)比35%(32%,38%)]、氧合指数(PaO 2/FiO 2)[324.0(234.3,400.0)mmHg比400.0(265.8,445.0)mmHg]低于对照组,心电图指标ST段改变发生率(21.7%比3.3%)、乳酸[3.20(1.20,5.87)mmol/L比1.80(1.20,3.40)mmol/L]、血管活性药物评分[25.14(14.84,42.70)分比15.04(10.00,26.70)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PICU病死率(15.2%比14.1%)和28 d病死率(39.1%比2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S与脓毒性休克发生心肌病相关[ OR(95% CI):0.795 (0.714~0.870), P<0.001]。肌钙蛋白I升高的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风险增高。 结论:FS是脓毒性休克发生心肌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脓毒性休克伴心肌病与不伴心肌病的患儿存活率无差别,肌钙蛋白I与儿童脓毒性休克的预后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小板聚集功能监测在儿童脓毒症中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53例脓毒症且血小板计数>100×10 9/L患儿(脓毒症组)及53例同龄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并比较2组间差异。脓毒症组患儿按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分为危重组(评分≤80分)及非危重组(评分>80分);按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并于入院第1、3天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并行常规出凝血指标及临床资料记录,比较危重组与非危重组、存活组与死亡组间血小板聚集功能及上述常规出凝血指标有无差异,分析血小板聚集功能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脓毒症组和健康对照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脓毒症组中非危重组和危重组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脓毒症组存活44例(83%),死亡9例(17%)。脓毒症组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47.4%比79.9%)( P<0.001)。脓毒症组中危重组与非危重症组比较: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降低(32.5%比53.4%, P<0.05);纤维蛋白原(FIB)显著降低(3.28 g/L比4.53 g/L, P<0.05);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显著增高(12.1 mg/L比6.0 mg/L, P<0.05);血小板计数减低(215×10 9/L比346×10 9/L, P<0.05);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死亡组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低于存活组(11.1%比59.7%, P<0.001)。危重组中死亡患儿第1、3天血小板聚集功能持续处于较低水平(11.1%、10.9%),存活患儿第1、3天血小板聚集功能相对处于较高水平(59.7%、65.7%)。血小板聚集功能与FIB、钙离子水平呈正相关(均 P<0.05),与PCIS呈正相关( P<0.001)。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聚集功能为脓毒症死亡的影响因素;根据血小板聚集功能所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其曲线下面积为0.889( P<0.001),截断值18.3%,灵敏度88.6%,特异度77.8%,当其水平<18.3%时,患儿死亡风险增加。 结论:脓毒症患儿在血小板计数无减少时已出现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患儿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与其危重程度相关。脓毒症早期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对患儿不良预后有预警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重症监护室48小时再插管患儿的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重症监护室48 h再插管患儿的临床特征,探讨再插管患儿拔管失败的原因及预后。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将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PICU 48 h内再插管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排除非计划拔管、因外科手术再次插管和无拔管计划仅更换气管插管的患儿,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总结拔管失败原因及预后。数据收集包括48 h再插管患儿主要疾病诊断、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插管原因、插管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再插管直接原因、机械通气时间和PICU住院时间、出PICU的结局及是否成功拔管。结果:研究期间PICU共拔管2 652例,48 h再插管87例(3.3%)。87例再插管患儿中,存活出PICU 63例(72.4%),院内死亡9例(10.3%),放弃治疗自动出院15例(17.2%)。存活出PICU患儿中,38例(60.3%)成功拔管,25例(39.7%)气管切开。再插管患儿的主要疾病诊断前3位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34例(39.1%)、下气道疾病18例(20.7%)和脓毒症9例(10.3%)。再插管的直接原因包括:中枢性呼吸衰竭28例(32.2%),下气道疾病21例(24.1%),上气道梗阻20例(23.0%),咳嗽无力和(或)吞咽障碍14例(16.1%),其他原因4例(4.6%)。首次拔管前机械通气时间≥7 d的患儿中,原发病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为首(55.6%),再插管直接原因以中枢性呼吸衰竭为主(40.0%),首次插管前GCS<8分的患儿比例更高(40%)。与出PICU时拔管成功患儿相比,拔管失败患儿GCS<8分的比例更高(32.7% 比10.5%, P<0.05),首次拔管前的中位机械通气时间更长[239.0(123.0,349.0)h 比68.5(19.0,206.0)h, P<0.05]且中位PICU住院时间更长[38(23,54)d 比24(12,43)d, P<0.05]。再插管存活患儿中,存活出院患儿PCIS评分最高,院内死亡患儿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ICU气管插管拔管后48 h再插管率3.3%。再插管的直接原因主要包括中枢性呼吸衰竭、下气道疾病、上气道梗阻、咳嗽无力和(或)吞咽障碍。48 h再插管患儿出PICU时拔管失败率高,病死率高,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肝素结合蛋白在重症腺病毒肺炎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肝素结合蛋白(HBP)对重症腺病毒肺炎的早期诊断及疾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收住湖南省儿童医院急诊综合一科和重症监护一科并确诊腺病毒肺炎的9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腺病毒肺炎患儿中的HBP表达水平,探讨其与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比值(N)、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红细胞沉降率(ESR)等炎症指标的相关性,并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HBP对重症腺病毒肺炎早期诊断及疾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根据患儿严重程度分为重症腺病毒肺炎组(重症组)和非重症腺病毒肺炎组(非重症组),根据是否发生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分为BO组和非BO组。结果:1.腺病毒肺炎患儿中HBP水平为(49.47±34.19) μg/L,重症组[(82.88±44.02) μg/L]高于非重症组[(35.15±13.08)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349, P<0.05),且与非重症组患儿相比,重症组患儿年龄更小,住院时间更长,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更低,WBC、N、CRP、IL-6、ESR等炎症指标也明显增高(均 P<0.05),2组降钙素原(P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HBP与WBC、N、CRP、IL-6和ESR等炎症指标均呈正相关( r=0.38、0.26、0.47、0.76、0.35,均 P<0.05),而与PCT无相关性( r=0.097, P>0.05 )。3.重症组患儿中,有创机械通气、氧合指数(P/F指数)≤200 mmHg(1 mmHg=0.133 kPa)时、BO组患儿HBP水平分别明显高于无创机械通气、P/F指数>200 mmHg时和非BO组患儿(均 P<0.05)。4.HBP、WBC、N、CRP、ESR、IL-6预测重症腺病毒肺炎严重程度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5、0.748、0.770、0.740、0.820、0.798。当HBP的截断值为45 μg/L时,HB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48%、85.71%。 结论:HBP作为炎症介质之一参与机体炎症反应,对重症腺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可能是一个有益的新型标志物,而且对疾病发展严重程度和预后有一定的评估价值,为临床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脓毒性休克患儿早期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脓毒性休克患儿的早期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56例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28 d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根据患儿入PICU 24 h内最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分为非危重组(>80分)、危重组(70~80分)及极危重组(<70分),分析比较各组患儿早期的临床特点。结果:56例脓毒性休克患儿,平均年龄12.0(1.0,180.0)个月;原发病以呼吸系统感染(60.7%,34/56)为主,病原学以细菌(71.4%,40/56)为主。死亡21例,存活35例,总病死率37.5%;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病死率分别为12.5%(2/16)、16.7%(1/6)、52.9%(18/34)。死亡组与存活组患儿的年龄、性别、PICU住院时间、心率、1 h及24 h平均动脉压、是否使用机械通气及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死亡组患儿的PCIS明显低于存活组,6 h及24 h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明显高于存活组,初始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1 h、6 h及24 h内入液量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极危重组患儿的6 h入液量与非危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PCIS、VIS 6 h、VIS 24 h、初始乳酸水平及24 h乳酸清除率、降钙素原、射血分数、6 h入液量水平及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与患儿死亡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IS、6 h入液量水平、早期乳酸水平及合并MODS是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6 h液体入量、PCIS、初始乳酸及MODS预测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947、0.835、0.797、0.761。 结论:脓毒性休克患儿病死率高,PCIS评分、6 h内复苏液量、早期乳酸水平及合并MODS是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入院来源对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患儿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不同入院来源与患儿结局的关系。方法:收集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河南省人民医院PICU收治患儿的相关资料,按照不同入院来源分为急诊组、门诊组、病房转入组和外院转入组,分析不同入院来源对患儿结局的影响。结果:共413例患儿纳入研究,急诊组141例(34.14%)、门诊组14例(3.39%)、病房转入组115例(27.85%)和外院转入组143例(34.62%)。四组患儿在年龄、住院时长、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疾病种类、机械通气时间及患儿结局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28)。143例外院转入患儿中,白天转入92例(64.3%),夜间转入51例(35.7%),白天与夜间转入患儿的年龄、性别、机械通气时间、PCIS、住院时长及结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外院转入组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住院时长( OR=0.717,95% CI 0.582-0.883, P=0.002)、性别( OR=13.185,95% CI 2.044-85.061, P=0.007)、机械通气时间>1 d( OR=23.524,95% CI 3.294-168.026, P=0.002)以及PCIS≤80分( OR=6.000,95% CI 1.637-21.985, P=0.007)。 结论:我院PICU患儿主要来源于急诊、其他病房转入和外院转入。外院转入患儿的病情最危重,结局最差,提示我们需要制定并普及危重患儿转诊标准,建立转运体系,使患儿得到及时转诊和有效治疗,尽可能降低转诊患儿的死亡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氢吗啡酮应用于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镇痛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氢吗啡酮用于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镇痛疗效与安全性,为其用于儿童术后镇痛提供合适的用药参考剂量。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2019年11月到2021年1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ASAⅡ~Ⅳ级)且术后入住PICU的157例患儿,随机单盲分为5组,氢吗啡酮低剂量组(H1组,30例):氢吗啡酮剂量≥2且<3 μg/(kg·h);氢吗啡酮中剂量组(H2组,30例):氢吗啡酮剂量≥3且<4 μg/(kg·h);氢吗啡酮高剂量组(H3组,31例):氢吗啡酮剂量≥4且≤5 μg/(kg·h);舒芬太尼组(S组,36例):舒芬太尼剂量为0.08 μg/(kg·h);吗啡组(M组,30例),吗啡剂量为20 μg/(kg·h)。5组患儿同时静脉输注咪达唑仑2 μg/(kg·min)作为镇静治疗。于术后1 h、4 h、8 h、12 h、24 h进行疼痛评分和镇静评分。同时监测心率、平均动脉压、血糖、乳酸、血清皮质醇水平,并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临时需追加镇痛镇静药物的患儿例数及次数、机械通气时间进行比较。结果:(1)5组患儿年龄、体重、体外循环时间、小儿危重病例评分、ASA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2)术后各组患儿呼吸、心率、血糖、乳酸及血清皮质醇水平无明显差异( P均>0.05)。各组患儿术前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差异,术后各组平均动脉压在4 h、8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H1组、H2组、H3组在术后1 h、4 h、12 h、24 h镇痛满意度显著高于M组( P<0.05),H1组、H2组、H3组间在各时间点镇痛满意度无明显差异。(4)H1组、H2组、H3组在术后4 h、24 h镇静满意度显著高于M组( P<0.05)。H1组、H2组、H3组间在各时间点镇静满意度无明显差异。(5)H1组、H2组、H3组与S组在术后镇痛满意度和镇静满意度均无明显差异。(6)H1组[1(0,2)次]、H2组[1(0,2)次]、H3组[1(0,2)次]组患儿24 h内追加镇痛镇静药物次数少于M组[2(2,3)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且H1组、H2组、H3组追加镇痛镇静药物患儿例数少于M组( P均<0.05);H2组和S组机械通气时间最短[H2组(88.3±2.9) h,S组(85.9±3.0) h]。(7)H1组、H2组、H3组和S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M组出现2例呼吸暂停。 结论:氢吗啡酮应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镇痛效果优于吗啡,与舒芬太尼效果相当。氢吗啡酮3~4 μg/(kg·h)+咪达唑仑2 μg/(kg·min)可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达到满意的镇痛镇静效果,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为小儿术后镇痛镇静的有效药物组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中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噬血细胞综合征(HLH)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68例HLH患儿资料。根据入PICU 24 h内最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分值,分为非危重组、危重组及极危重组,按照临床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各组患儿临床指标差异,并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68例HLH患儿收住PICU,中位年龄26个月,男29例,女39例,总病死率45.59%(31/68例)。EB病毒感染为主要病因。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病死率分别为21.05%(8/38例)、57.14%(8/14例)、93.75%(15/16例),3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PCIS、儿童器官功能障碍评分2(PELOD-2)、发热持续时间、6 h内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消化道出血、肺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肝胆系统功能障碍(HBD)、急性肾损伤(AKI)、酸中毒[pH、碱剩余(BE)]、血红蛋白(Hb)水平、凝血活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清肌酐(Scr)、白细胞介素6(IL-6)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下列因素与死亡相关:PCIS评分( OR=0.800,95% CI:0.707~0.905, P<0.001),Hb水平( OR=0.929,95% CI:0.871~0.991, P=0.027),APTT( OR=0.954,95% CI:0.910~0.990, P=0.047),AKI( OR=29.064,95% CI:3.072~274.957, P=0.003)。 结论:HLH是一种高致死风险疾病,低PCIS评分、贫血、APTT延长及并发AKI为PICU中HLH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