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氢吗啡酮和吗啡皮下注射镇痛用于癌性爆发痛的临床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氢吗啡酮对比吗啡皮下注射镇痛用于癌性爆发痛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98例癌性爆发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氢吗啡酮皮下注射镇痛组(观察组)和吗啡皮下注射镇痛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数字分级法疼痛(NRS)评分、生活质量(QOL)评分、疼痛缓解效果、血清β-内啡肽、P物质、5-羟色胺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R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2.4±0.4)分比(3.2±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69, P<0.001);两组患者治疗后QO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 P<0.05),但两组治疗后QOL评分比较[(46±7)分比(43±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62, P=0.109);观察组疼痛缓解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88%(46/49)比79.59%(3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5, P=0.037);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β-内啡肽、P物质、5-羟色胺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均 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β-内啡肽(85±15)ng/L比(98±17)ng/L、P物质(2.1±0.3)μg/ml比(2.4±0.4)μg/ml、5-羟色胺(0.31±0.05)ng/L比(0.38±0.0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75、3.63、6.27,均 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发生率更低(均 P<0.05)。 结论:与吗啡皮下注射镇痛相比,氢吗啡酮能够更好地缓解癌性爆发痛患者疼痛,同时能够降低疼痛介质水平,降低皮肤瘙痒、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氢吗啡酮后处理经PI3K/Akt通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在氢吗啡酮后处理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再灌注+氢吗啡酮组(I/R+H组)、缺血-再灌注+PI3K抑制剂组(I/R+W组)、缺血-再灌注+氢吗啡酮+ PI3K抑制剂组(I/R+ H+ W组)。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30 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实验结束后,用TTC染色法测心肌梗死面积;用比色法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末端标记法(TUNEL)测心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p-Akt、Bcl-2、Bax蛋白表达。采用SPSS 13.0软件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心肌梗死面积、血清LDH漏出量及心肌细胞凋亡增多,p-Akt表达和Bax表达上调,Bcl-2表达下调( P<0.05);与I/R组比较,I/R+H组心肌梗死面积、血清LDH漏出量及心肌细胞凋亡减少,心肌p-Akt及Bcl-2表达上调,Bax表达下调( P<0.05);与I/R+H组比较,I/R+H+W组心肌梗死面积、血清LDH漏出量及心肌细胞凋亡增多,p-Akt表达和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上调( P<0.05)。 结论:氢吗啡酮后处理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肌细胞凋亡,其心肌保护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脑外伤患者开颅术后镇痛麻醉方案的构建及对患者脑保护作用和神经损伤标志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脑外伤患者开颅术后镇痛麻醉方案的构建及对患者脑保护作用和神经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1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择期行开颅手术患者9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C 3组,每组33例。A组不给予右美托咪定,B、C组在麻醉诱导前,均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1 μg/kg的负荷剂量,然后分别以0.2、0.4 μg·kg -1·h -1速率进行泵注,至术后24 h停止。观察3组患者围手术期心率(HR)、血压、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 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采用颅内压监测仪动态测定颅内压,计算脑氧摄取率(CERO 2)。记录3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T0时,3组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清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颅内压、CERO 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随着麻醉时间推移,3组在不同时间点比较,平均动脉压、HR、NSE、S-100β、iNOS、颅内压、CERO 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中C组变化幅度比A、B组更大;而RR、SpO 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开颅术后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氢吗啡酮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具有脑保护作用,可改善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术后不良反应发生较少,且对呼吸没有显著影响,尤其是0.4 μg的右美托咪定复合氢吗啡酮效果最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氢吗啡酮不同镇痛方式对难治性癌痛患者镇痛效果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氢吗啡酮不同镇痛方式对难治性癌痛患者的镇痛效果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衢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三阶梯镇痛方案效果不佳的顽固性癌痛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氢吗啡酮静脉自控镇痛组(HV组)和氢吗啡酮鞘内自控镇痛组(HI),每组30例。HV组静脉给予氢吗啡酮注射液,HI组鞘内给予氢吗啡酮注射液,两组均治疗10 d。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2 h、4 h、24 h、48 h、10 d,采用数字分级评分(NRS)评估两组镇痛效果;记录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爆发痛(BTP)的发生次数;采用Ramsay评分对患者镇静效果进行评价;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价患者睡眠质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时间点淋巴细胞亚群CD 3+、CD 4+和CD 4+/CD 8+细胞活性的变化;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10 d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间点,HI组患者NRS评分、BTP、Ramsay评分和PSQI评分与HV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RS: t=0.45,0.91,0.52,1.19,0.97,1.92;BTP: t=0.34,1.88,0.86,1.71,1.22,0.76;Ramsay: t=0.56,0.46,0.63,0.22,0.99,0.14;PSQI: t=0.86,1.25,1.46,1.05,0.57,1.93;均 P > 0.05)。治疗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CD 3+、CD 4+和CD 4+/CD 8+细胞活性均升高,且HI组均高于H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D 3+: t=3.72,3.12,2.85,3.13,2.44;CD 4+: t=3.62,2.45,3.31,3.19,2.70;CD 4+/CD 8+: t=3.10,2.74,2.83,3.24,3.41;均 P < 0.05)。HI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0%(7/30),稍低于HV组的26.00%(13/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2.70, P=0.100)。。 结论:氢吗啡酮鞘内给药相比于静脉给药治疗难治性癌痛患者,可以有效镇痛,降低爆发痛发生次数,提高睡眠质量,具有良好的镇静效果,可以改善免疫功能,且不良反应发生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美沙酮维持患者对32 mg氢吗啡酮的累积静脉剂量缺乏镇痛反应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由于长期使用美沙酮的高耐受性,对这类患者来说,提供足够的疼痛管理是一个艰巨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临床前和临床证据表明,反复接触阿片类药物可以催化一系列的反镇痛过程和不良反应,包括伤害性敏感化(即痛觉过敏)、耐受性和阿片类药物疗效的丧失。在美沙酮维持患者中,急性疼痛的治疗是一个特别棘手的问题。既往研究表明,即使在服用大剂量的阿片类药物和非阿片类药物如吗啡、额外剂量的美沙酮和加巴喷丁后,仍难以获得足够的镇痛。氢吗啡酮是一种完整的μ-阿片受体激动剂,常用于治疗中重度疼痛,被认为是克服这些障碍的一种有前途的药物治疗策略。在对非阿片类药物耐受性的研究中,发现静脉注射1~2 mg氢吗啡酮可以提供显著的镇痛作用。最近发表的一项丁丙诺啡维持的研究评估了静脉注射氢吗啡酮的镇痛效果,该研究提供了初步证据,表明静脉注射至少16 mg氢吗啡酮对维持12~16 mg/d舌下含服丁丙诺啡/纳洛酮患者的临床疼痛管理是必要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氢吗啡酮与安慰剂相比,在维持中高剂量口服美沙酮(80~100 mg/d)的患者中减少急性疼痛反应的剂量效应,并评估不断增加氢吗啡酮剂量的并发滥用责任,假设氢吗啡酮在所有时间点都能提供优于安慰剂的镇痛效果。这项随机对照研究利用一种经过验证的实验疼痛范例,即定量感觉测试(QST),评估了递增剂量的急性静脉注射氢吗啡酮与安慰剂的止痛和滥用倾向效果。没有慢性疼痛的患者( n=8)维持口服美沙酮80~100 mg/d。参与者在1个试验日内接受4次静脉注射,在270 min内不断增加递增剂量的氢吗啡酮(共32 mg)或4次安慰剂剂量。测试时间至少间隔1周。在基线和每次注射后进行QST和滥用责任测量。在任何QST结果的镇痛指数上,氢吗啡酮组和安慰剂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样,尽管使用了高剂量的氢吗啡酮,但在安全性或滥用责任指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重新报告的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也很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盐酸氢吗啡酮对胃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盐酸氢吗啡酮对人胃癌MGC-803、SGC-7901和AGS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2019年1月至8月,将人胃癌MGC-803、SGC-7901或AGS细胞(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接种于96孔板中,随机分为6组( n=6):对照组(C组)、50 μmol/L氢吗啡酮组(H1组)、100 μmol/L氢吗啡酮组(H2组)、200 μmol/L氢吗啡酮组(H3组)、400 μmol/L氢吗啡酮组(H4组)、800 μmol/L氢吗啡酮组(H5组)。应用SPSS 24.0统计软件分别于孵育24、48、72 h时测定细胞活力,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 50)和细胞存活率。 结果:与C组比较,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孵育时间的延长,氢吗啡酮明显抑制MGC-803、SGC-7901和AGS 3种胃癌细胞的增殖( P<0.05);H4组MGC-803、SGC-7901和AGS细胞孵育72 h时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45±0.01、0.98±0.08、2.13±0.16,均小于C组(0.78±0.02、1.36±0.01、2.51±0.23, F=13.129、15.761、17.458, P<0.05)。孵育72 h时显示,随着氢吗啡酮浓度的增加,胃癌MGC-803、SGC-7901和AGS细胞的生存率明显降低( P<0.05),H4组MGC-803、SGC-7901和AGS细胞的生存率分别为(57.43±4.76)%、(71.92±6.76)%、(85.73±1.65)%,明显低于C组的100%( F=8.854、7.872、12.531, P<0.05);根据72 h生存率计算半抑制浓度(IC 50),氢吗啡酮对MGC-803、SGC-7901或AGS细胞的IC 50分别为439.38、517.41、644.49 μmol/L。 结论:盐酸氢吗啡酮可以抑制胃癌MGC-803、SGC-7901或AGS细胞的生长增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氢吗啡酮应用于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镇痛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氢吗啡酮用于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镇痛疗效与安全性,为其用于儿童术后镇痛提供合适的用药参考剂量。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2019年11月到2021年1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ASAⅡ~Ⅳ级)且术后入住PICU的157例患儿,随机单盲分为5组,氢吗啡酮低剂量组(H1组,30例):氢吗啡酮剂量≥2且<3 μg/(kg·h);氢吗啡酮中剂量组(H2组,30例):氢吗啡酮剂量≥3且<4 μg/(kg·h);氢吗啡酮高剂量组(H3组,31例):氢吗啡酮剂量≥4且≤5 μg/(kg·h);舒芬太尼组(S组,36例):舒芬太尼剂量为0.08 μg/(kg·h);吗啡组(M组,30例),吗啡剂量为20 μg/(kg·h)。5组患儿同时静脉输注咪达唑仑2 μg/(kg·min)作为镇静治疗。于术后1 h、4 h、8 h、12 h、24 h进行疼痛评分和镇静评分。同时监测心率、平均动脉压、血糖、乳酸、血清皮质醇水平,并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临时需追加镇痛镇静药物的患儿例数及次数、机械通气时间进行比较。结果:(1)5组患儿年龄、体重、体外循环时间、小儿危重病例评分、ASA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2)术后各组患儿呼吸、心率、血糖、乳酸及血清皮质醇水平无明显差异( P均>0.05)。各组患儿术前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差异,术后各组平均动脉压在4 h、8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H1组、H2组、H3组在术后1 h、4 h、12 h、24 h镇痛满意度显著高于M组( P<0.05),H1组、H2组、H3组间在各时间点镇痛满意度无明显差异。(4)H1组、H2组、H3组在术后4 h、24 h镇静满意度显著高于M组( P<0.05)。H1组、H2组、H3组间在各时间点镇静满意度无明显差异。(5)H1组、H2组、H3组与S组在术后镇痛满意度和镇静满意度均无明显差异。(6)H1组[1(0,2)次]、H2组[1(0,2)次]、H3组[1(0,2)次]组患儿24 h内追加镇痛镇静药物次数少于M组[2(2,3)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且H1组、H2组、H3组追加镇痛镇静药物患儿例数少于M组( P均<0.05);H2组和S组机械通气时间最短[H2组(88.3±2.9) h,S组(85.9±3.0) h]。(7)H1组、H2组、H3组和S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M组出现2例呼吸暂停。 结论:氢吗啡酮应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镇痛效果优于吗啡,与舒芬太尼效果相当。氢吗啡酮3~4 μg/(kg·h)+咪达唑仑2 μg/(kg·min)可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达到满意的镇痛镇静效果,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为小儿术后镇痛镇静的有效药物组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输注GD2单克隆抗体Naxitamab期间的镇痛方案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儿童输注GD2单克隆抗体Naxitamab期间的镇痛方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择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博鳌分院2021年8月至2023年2月期间32例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患儿进行的167次Naxitamab输注疗程为研究对象,总结输注Naxitamab引起的疼痛发生特点、部位、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为了缓解输注期间出现的疼痛,采用以口服加巴喷丁作为基础镇痛、复合静脉应用强效镇痛药来控制爆发性疼痛的方案。根据所应用强效镇痛药种类的不同,分为芬太尼组、艾斯氯胺酮组、氢吗啡酮联合艾斯氯胺酮组共3组,整个输注过程将患儿的疼痛控制在FLACC评分≤4分。结果:芬太尼组、艾斯氯胺酮组、氢吗啡酮联合艾斯氯胺酮组三组患儿在每次输注期间发生疼痛(FLACC评分>4分)的次数分别是(3.17±1.23)次、(2.98±2.18)次、(3.07±2.02)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413, P>0.05);三组输注完成所用时长分别是(63.4±32.6)min、(59.7±45.6)min、(64.6±48.9)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811, P>0.05);氢吗啡酮联合艾斯氯胺酮组所需艾斯氯胺酮剂量为(1.22±2.68)mg/kg,显著低于艾斯氯胺酮组所需艾斯氯胺酮剂量(2.64±2.36)mg/kg( P<0.05);三组主要不良反应:低血氧饱和度发生例次分别为28、33、26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462, P>0.05);低平均动脉压发生例次分别为36、39、23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689, P>0.05)。 结论:以口服加巴喷丁为基础镇痛,静脉应用起效迅速的芬太尼或艾斯氯胺酮来抑制Naxitamab输注引起的爆发性疼痛安全、有效;选择镇痛时效较长的氢吗啡酮联合艾斯氯胺酮同样能达到抑制疼痛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帕瑞昔布钠联合氢吗啡酮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炎性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联合氢吗啡酮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宁国市人民医院确诊并收治入院行全身麻醉手术的下肢骨折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编号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手术结束前15 min静脉注射10 μg/kg氢吗啡酮,观察组麻醉诱导前30 min予以静脉推注帕瑞昔布钠40 mg,同时于结束手术前15 min静脉注射10 μg/kg氢吗啡酮,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点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镇静评分量表(RASS)、舒适度量表(BCS)评分,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6、12、24、48 h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疼痛程度、炎性因子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术后6、12、24、48 h VAS、RASS评分小于对照组,BCS评分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6、12、24、48 h IL-6、CRP、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4.29%(7/49)比32.65%(1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60, 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VAS评分与恶心呕吐、低血压、嗜睡头晕、心率减慢呈正相关( r = 0.262、0.205、0.234、0.354, P<0.05);RASS评分与低血压、心率减慢呈正相关( r = 0.240、0.452, P<0.05);BCS评分与恶心呕吐、心率减慢呈正相关( r = 0.210、0.267, P<0.05);CRP、TNF-α、IL-6水平与恶心呕吐、导尿管停留时间呈正相关( r = 0.221、0.254、0.201,0.227、0.321、0.223, P<0.05);CRP与嗜睡头晕呈负相关( r = - 0.321, P<0.05)。 结论:帕瑞昔布钠联合氢吗啡酮麻醉可改善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舒适度,减轻术后炎性反应,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艾司氯胺酮混合氢吗啡酮自控静脉镇痛对患儿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艾司氯胺酮混合氢吗啡酮自控静脉镇痛对患儿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23年1月至11月本院择期全身麻醉腹部手术后自控静脉镇痛患儿100例,性别不限,年龄4~12岁,BMI 13~26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司氯胺酮混合氢吗啡酮组(EH组)和氢吗啡酮组(H组),每组50例。EH组镇痛泵药物:艾司氯胺酮1 mg/kg混合氢吗啡酮0.1 mg/kg,H组镇痛泵药物:氢吗啡酮0.2 mg/kg,均加入0.9%氯化钠溶液,稀释至100 ml。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通过患儿或监护人评估术前睡眠质量;术后1~3 d晨采用数字等级评分(NRS)评估术后前3晚睡眠质量。术后24和48 h时行FLACC疼痛评分,记录术后48 h内氢吗啡酮消耗量、术后恶心、呕吐、瘙痒、谵妄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H组比较,EH组术后第1晚NRS升高,睡眠质量差比率下降( P<0.05),第2和3晚NRS和睡眠质量差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4和48 h时FLACC疼痛评分和术后48 h内氢吗啡酮消耗量降低( P<0.05);2组患儿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艾司氯胺酮混合氢吗啡酮自控静脉镇痛可改善患儿术后睡眠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