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眼科与斜视》(译著)一书出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19至2020基础与临床科学教程"《小儿眼科与斜视》一书由美国眼科学会(AAO)组织编写,是国际眼科联盟(WOC)和中国医学考试网都推荐全世界的眼科医生和专业研究生学习的眼科临床教程.现在我们组织石一宁等专家翻译.本书主要介绍了基础的眼部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斜弱视、小儿葡萄膜炎、青光眼、白内障等眼部疾病的检查、诊断与治疗,视力矫正等.图书涵盖面广、内容权威,实用性强.除了配有大量清晰的病理图片、临床学习视频外,还配有大量测试题,能帮助读者加深对前面知识的理解,非常适合自学使用.本书在儿童眼健康基础知识、临床处理及最新进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有助于我国眼科医生拓宽医学诊疗视野,系统学习小儿眼病相关知识,提升业务能力及专业英文水平,更好地服务患者.本书将会成为青年眼科医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进行继续教育的重要教材,引导更多眼科医生关注并学习儿童眼病的相关知识,积极推动我国儿童眼病诊疗水平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目屈光筛查仪在4~5岁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双目屈光筛查仪在4~5岁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中判定屈光性弱视危险因素(ARF)的精确度。方法:横断面研究。于2016年9至12月在南京市雨花台区对4~5岁学龄前儿童使用双目屈光筛查仪进行非散瞳屈光度数筛查及综合性眼科检查。对其中疑似眼部异常儿童及主动接受详细检查的儿童进行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CR)检查,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双目屈光筛查仪与CR检查屈光度数的差异,并用Bland-Altman法评估二者的一致性。参照美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学会(AAPOS)2013年发布筛查指南中的标准,以CR检查结果判定受试儿童是否具有屈光性ARF,并以此为金标准,评估双目屈光筛查仪以5种常用转诊标准(敏感性标准、Matta/Silbert标准、AAPOS2013标准、阿拉斯加州盲童探索组织2012标准、特异性标准)判定受试儿童屈光性ARF的准确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双目屈光筛查仪判定屈光性ARF的最佳截断值作为最佳转诊标准。结果:共有1 986名儿童行双目屈光筛查仪检查,年龄(4.57±0.29)岁,包括1 084名男童和902名女童。双目屈光筛查仪的检查成功率为99.04%(1 967/1 986)。共有1 892名儿童双目屈光筛查仪检查取得了检测数值,其中1 827名(96.56%)儿童可在3次检测内获得可信结果。共有538名儿童接受了CR检查,除外1名被双目屈光筛查仪直接识别为"远视"的儿童后,剩余537名儿童进行了屈光度数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双目屈光筛查仪较CR低估球镜度数[0.75(0.50,1.25)D与1.25(1.00,1.75)D比较; Z=-10.36, P<0.01],高估柱镜度数[-0.50(-0.75,-0.25)D与-0.25(-0.75,0.00)D比较; Z=-11.10, P<0.01],低估等效球镜度数[0.63(0.38,0.88)D与1.00(0.75,1.50)D比较, Z=-13.33, P<0.01]。一致性分析显示,分别有96.28%(517/537)、95.34%(512/537)、96.65%(519/537)儿童的双目屈光筛查仪及CR检测值在球镜度数、柱镜度数、等效球镜度数的95%一致性界限内。CR检查结果显示47名儿童(8.74%)具有屈光性ARF,以此为金标准,双目屈光筛查仪以5种常用转诊标准判定屈光性ARF的敏感度为63.83%~97.87%,特异度为53.36%~97.56%,约登指数为0.51~0.80,阳性预测值为16.73%~74.51%,阴性预测值96.57%~99.62%。ROC曲线计算得出双目屈光筛查仪判定散光性ARF的最佳转诊标准为散光度数>1.38 D。 结论:双目屈光筛查仪在4~5岁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中判定屈光性ARF的精确度较高。(中华眼科杂志, 2020, 56: 189-19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眼部疾病与青少年脊柱侧凸的病因学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我国青少年脊柱侧凸发病率约为3%~5%,其中80%~85%为病因不明的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即青春期或骨骼成熟前发生的结构性脊柱侧凸畸形,在冠状面上测得的Cobb角>10°,并且伴有脊柱旋转,而无其他器质性疾病。脊柱侧凸不仅阻碍了青少年脊柱的生长发育,也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眼部疾病是眼球及其附属结构出现结构异常或功能障碍的一类常见的临床疾病。眼部疾病不但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不便,甚至可能诱发眼部以外的疾病。最近有研究表明,各种眼科疾病可能对脊柱侧凸的发生具有潜在的影响,且相当一部分患有某些眼科疾病的患者脊柱侧凸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因此,本文主要就眼部疾病与脊柱侧凸之间的病因学联系,对近15年以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为脊柱侧凸与眼部疾病的病因学研究提供指导与方向。经过整理发现,眼科疾病与脊柱侧凸之间的联系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各方面:脉络膜厚度与脊柱侧凸、Goldenhar综合征、基因水平、斜视与脊柱侧凸。其中,基因水平上的联系最为复杂,目前已经发现约40种基因或染色体的异常可导致眼部疾病与脊柱侧凸两种疾病并发;Goldenhar综合征,也称小儿眼-耳-脊椎综合征(oculo-auriculo-vertebral spectrum),最早揭示了眼部疾病与脊柱侧凸之间的关系,但目前其统计学关系尚不清晰;国内外关于脉络膜厚度、斜视的相关研究较少,均为统计学研究,仅揭示与脊柱侧凸之间有联系,且脉络膜厚度的研究存在很多缺陷,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棱镜递减治疗法对小度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短期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三棱镜递减治疗法对小度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门诊行三棱镜递减治疗的斜视度数≤25三棱镜度(PD)的17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11例,年龄14~60岁。三棱镜递减治疗法为首次给予患者压贴欠矫度数的三棱镜,随患者斜视度数的减小逐渐递减压贴的三棱镜度数。所有患者治疗6个月时统计治疗效果。治愈标准为摘掉三棱镜、复视消失及眼位正位。比较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斜视度数、近立体视(Titmus立体视觉图)、Worth四灯试验、同视机融合功能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统计学方法主要为配对 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及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17例患者中15例为近视眼,2例为正视眼。治疗前戴屈光矫正镜看远的斜视度数为(15.76±5.24)PD,看近的斜视度数为(13.94±5.83)PD。治疗6个月随访时,7例患者达治愈标准;其余10例患者看远、看近斜视度数分别为(10.60±7.16)、(9.80±6.00)PD,与治疗前的看远、看近斜视度数(17.50±5.40)、(16.10±5.47)PD比较均明显减小( t=3.69,4.10;均 P<0.01)。17例患者Titmus立体视觉图检查结果,治疗前2例为立体盲、6例为周边立体视、3例为黄斑立体视、6例为中心凹立体视,经三棱镜递减治疗6个月3例为黄斑立体视、14例为中心凹立体视;Worth四灯试验结果,治疗前看远、看近时看到4个灯的患者分别为0、2例,治疗后分别为7、9例;治疗后Titmus立体视觉图( Z=-2.99)和Worth四灯试验结果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同视机分开性融合和集合性融合范围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病程、治疗前斜视度数、Titmus立体视觉图检查结果、屈光度数、年龄与治疗效果均无明显相关性(均 P>0.05)。7例治愈患者继续观察6~24个月(中位数11个月),均未发现内斜视及复视复发。 结论:三棱镜递减治疗法能在短期内有效改善小度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斜视度数和双眼视功能,治疗6个月时部分患者可摘掉三棱镜,眼位正位,复视消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婴幼儿视力评估专家共识(2023年)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婴幼儿阶段(0~3岁)的异常视觉体验可导致视力发育异常,须及时诊断和干预,因此对可疑视力异常的婴幼儿进行视力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婴幼儿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不足,对婴幼儿进行视力评估较为困难,且缺乏统一标准。为了促进我国婴幼儿视力评估工作的开展和普及,对视力异常婴幼儿进行筛查和随访,为小儿眼科医师和儿童眼保健工作者对婴幼儿进行视力评估及给予相应诊疗提供依据和指导,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联合,以国内外研究结果为基础,经过充分讨论,针对婴幼儿视力评估的指征以及方法及分类、标准、适用对象和年龄、操作要点等,达成共识性意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理性对待并合理开展斜视新术式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十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斜视与小儿眼科领域不断有新的手术方式出现。这些新的手术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斜视矫正手术的效果,对于恢复、重建斜视患者双眼单视功能、改善外观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对新术式的了解得还不够透彻,在临床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迫切需要梳理并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临床上较受关注的新术式的设计原理、手术适应证、手术技巧、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等进行综合介绍和分析,以期为国内同道合理开展斜视新术式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斜视手术标准化培训与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手术是眼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点和难点,但目前却缺乏标准化培训和评价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设计了眼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斜视手术标准化培训与评价系统,选用2种斜视基础术式分别标准化为7个步骤,分4个阶段进行操作培训,采用阶段考核与终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考核满意度调查、参培与未参培学员结业后专业从事情况评价系统应用效果。2021年3月至5月将系统应用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019级36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学员的培训整体满意度为83.3%(30/36),88.9%(32/36)的学员认为通过培训,斜视手术较其他亚专业手术掌握得更好。结业后,33.3%(12/36)的学员能在工作中完成所培训的两种手术术式,高于2018级未参培学员的3.8%(1/26);44.4%(16/36)的学员愿意或正在进行斜视与小儿眼科专业培训,高于2018级未参培学员的3.8%(1/26)。可见,斜视手术标准化培训与评价系统有助于学员完成斜视手术的标准化培训,促进其掌握斜视手术基础术式和开展相关专业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天心穴位考析及理论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小天心位于手掌根,大小鱼际交接之凹陷中,操作多用揉、掐、捣、掐揉的方法,具有清热利尿、镇惊安神、明目、通经络、发汗解肌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惊风、夜啼、小便赤涩、黄疸和斜视、视物不明等病症。本文通过查阅整理古今文献,对小天心的定位、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同时从传统与现代医学2个方面探究穴位机理,以期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该穴位,为小天心治疗疾病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理论研究来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儿童弱视防治专家共识(2021年)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弱视是视觉发育期由于形觉剥夺和(或)双眼异常的相互作用所致,根据病因分为斜视性、屈光不正性、屈光参差性和形觉剥夺性弱视。弱视需要正确诊断、尽早干预。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继2011年制定弱视诊断相关共识,再次组织我国相关领域专家,以国内外循证医学研究成果为基础,汇总与弱视治疗相关的专家意见,经过充分讨论制定本共识,以期为眼科医师提供参考,规范我国临床弱视诊疗工作,共同提高我国弱视诊疗水平。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336-340)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蝴蝶结调整缝线术应用于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过矫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蝴蝶结调整缝线术应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过矫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于山西省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行斜视矫正手术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包括含蝴蝶结调整缝线术和常规术式。术后第6天内斜视度数≥15 三棱镜度(PD)的患儿根据术式和自身情况给予不同处理方法,包括调整缝线和保守治疗。观察不同术式患儿术后过矫率及变化,术后第6天过矫患儿经不同方法处理后眼位及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不同术式患儿术后并发症。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Bonferroni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纳入行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手术患儿643例。其中325例行蝴蝶结调整缝线术,男性185例,女性140例;年龄(9.50±2.69)岁。其余318例行常规术式,男176例,女142例;年龄(9.90±2.67)岁。两种术式患儿的年龄和性别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第1天,行蝴蝶结调整缝线术患儿内斜视度数≥10 PD者40例,过矫率12.3%(40/325),行常规术式患儿内斜视度数≥10 PD者32例,过矫率10.1%(32/318);术后第6天分别降至5.5%(18/325)和3.1%(10/318)。术后第1、6、12个月,行蝴蝶结调整缝线术患儿过矫率均为0,而行常规术式患儿过矫率较之前无明显下降,两种术式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第6天,内斜视度数≥15 PD患儿中行缝线调整者13例,保守治疗者7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接受不同处理方法患儿视近、视远斜视度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45.20、106.87,均 P<0.001),患儿不同时间点视近、视远斜视度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1.67、35.09,均 P<0.001),接受不同处理方法的患儿在不同时间点视近、视远斜视度数变化趋势间存在差异( F=79.90、36.73,均 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术后第6天与术后第1、6、12个月视近、视远斜视度数比较,调整缝线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保守治疗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第12个月,13例调整缝线患儿中12例有近立体视觉;7例保守治疗患儿在去除配戴的三棱镜后均为近立体视盲。所有患儿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手术后第6天过矫度数≥15 PD的患儿术后1年眼位恢复正位的比例较低;蝴蝶结调整缝线术应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过矫操作简单,术后第6天调整,可降低术后过矫率,较为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