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水平直肌中睫状前血管的形态学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水平直肌中睫状前血管(ACV)的数量及解剖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征集2016年7月至2019年9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拟行斜视矫正手术的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排除既往有眼部手术史者。截取斜视矫正手术视频中水平直肌中ACV图像,观察ACV的形态特点,比较内、外直肌中ACV数量以及形态上分布的差异。在不保留ACV的肌肉截除手术后,选择长度约4 mm、带有完整肌鞘的手术截除内直肌或外直肌组织,HE染色后观察ACV的动静脉属性以及其在肌肉和筋膜组织中的分布情况。采用χ 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纳入387例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内斜视176例、外斜视211例),其中男性198例,女性189例;年龄1~68岁(中位数为13岁)。383例患者的742条水平直肌的ACV图像显示,351条内直肌中分别有24条(6.8%)、163条(46.4%)、164条(46.7%)内直肌含有1、2、≥3根(或束)ACV;391条外直肌中分别有161条(41.2%)、156条(39.9%)、74条(18.9%)外直肌含有1、2、≥3根(或束)ACV,ACV在内、外直肌中数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33.87, P<0.01)。根据ACV的数量及形态学特点,内、外直肌中ACV可分别分为4类3型3亚型及3类3型2亚型;31.6%(25/79)的患者双眼内直肌中ACV属于同一类型,26.1%(29/111)的患者双眼外直肌中ACV属于同一类型,内、外直肌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69, P=0.41),但同一患者左、右眼中同一类型的ACV,其具体形态也不完全相同。内、外直肌中存在交通支的ACV比例分别为3.7%(13/351)和24.3%(95/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3.07, P<0.01)。4例患者的内直肌或外直肌组织HE染色显示,ACV中包含了动脉和静脉,内直肌中ACV分布于肌肉组织和筋膜组织,外直肌中ACV仅分布于筋膜组织。 结论:与外直肌不同,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中近50%的内直肌包含3根(或束)以上的ACV。内、外直肌中ACV形态具有多样性,外直肌中ACV交通支比例更高。ACV中动、静脉共存,内直肌中ACV分布于肌肉和筋膜组织,外直肌中ACV仅分布于肌肉表面的筋膜组织。(中华眼科杂志, 2020, 56: 197-20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眼外肌转位手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不同类型斜视尤其特殊类型斜视的病情复杂,常规斜视矫正手术多无法达到矫正大度数斜视或改善眼球运动功能的目的,需要应用眼外肌转位手术,包括邻近眼外肌和跨眼外肌转位手术。随着个性化手术发展,眼外肌转位手术的术式不断改良,各具适应证和优缺点。本文汇总国内外最新相关研究进展,就不同类型眼外肌转位手术在斜视治疗中的应用特点和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临床医师进一步了解和合理开展眼外肌转位手术治疗斜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反射痉挛 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性,21岁,因“双眼视物模糊伴重影3周”就诊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患者主要症状为间歇性视物模糊、复视、头痛眼胀。眼部检查显示患者存在间歇性外斜视,有时合并内斜视或正位,伴有瞳孔缩小和假性近视等体征。综合临床表现,诊断为间歇性外斜视并发近反射痉挛。患者接受了双眼外斜视手术,术后眼位得到纠正,未再出现近反射痉挛的症状和体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视感知觉和眼球运动控制能力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视感知觉和眼球运动控制能力的间歇性外斜视(IXT)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5月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的未成年IXT患者,收集人口学特征并完成视感知觉功能和眼球运动控制力评估。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同时视存在和消失组、融合视存在和消失组、远立体视正常和消失组、近立体视正常和损伤组。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M( Q1, Q3)描述,比较组间修正纽卡斯尔控制评分(RNCS)、看近斜视度、看远斜视度及病程、发病年龄的差异,并分析视感知觉与眼球运动控制能力的相关性以及病程、发病年龄分别与视感知觉、眼球运动控制能力的相关性。 结果:共纳入381例IXT患者,男189例,女192例,年龄7(6,9)岁。视感知觉正常患者占19.4%(74/381)。与同时视、融合视存在组以及远/近立体视正常组相比,同时视、融合视、远立体视消失组和近立体视损伤组RNCS评分[7(5,9)分比4(3,6)分,6(5,8)分比4(3,6)分,5(4,7)分比3(3,5)分,5(3,6)分比4(3,6)分]、看近斜视度[65 Δ(60 Δ,80 Δ)比40 Δ(30 Δ,50 Δ),60 Δ(45 Δ,65 Δ)比40 Δ(30 Δ,50 Δ),50 Δ(40 Δ,60 Δ)比35 Δ(30 Δ,45 Δ),45 Δ(30 Δ,60 Δ)比40 Δ(30 Δ,50 Δ)]、看远斜视度[60 Δ(50 Δ,75 Δ)比35 Δ(25 Δ,50 Δ),55 Δ(41 Δ,65 Δ)比35 Δ(25 Δ,45 Δ),45 Δ(30 Δ,60 Δ)比35 Δ(25 Δ,45 Δ),40 Δ(30 Δ,60 Δ)比35 Δ(25 Δ,45 Δ)]均较高(均 P<0.05)。与同时视、融合视存在组以及远立体视正常组相比,同时视、融合视和远立体视消失组病程较长[3(1,5)年比2(1,3)年,2(1,4)年比1(1,3)年,2(1,4)年比1(1,3)年,均 P<0.05]。与远立体视正常组相比,远立体视消失组发病年龄较小[5(3,7)岁比6(4,8)岁, P=0.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主观斜视角、随机点立体图(RDS)立体视锐度分别与RNCS、看近和看远斜视度均呈正相关( r=0.414、0.516、0.559,均 P<0.001; r=0.153、0.142和0.173,均 P<0.05);主观斜视角、RNCS、看近和看远斜视度均与病程呈正相关( r=0.238、0.195、0.236、0.239,均 P<0.001),与发病年龄呈负相关( r=-0.184、-0.279、-0.112和-0.147,均 P<0.05)。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近20%患者视感知觉功能正常,病程越长,发病年龄越小,眼球运动控制能力损伤越严重,视感知觉功能异常也越严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病程特征解析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是一种急骤发生的特殊类型内斜视,伴随复视。近年来,患病人数具有明显增高趋势。伴随着年龄和屈光状态的不同,儿童和成年人患病特征和自然病程在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分型、屈光状态、眼位、双眼视功能方面各具特点。然而,目前关于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重点探讨了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包括屈光不正、集合痉挛、眼外肌相关以及可能参与的视觉中枢机制,并建议与颅内和全身疾病无关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按照发病的主导机制重新进行分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婴幼儿视力评估专家共识(2023年)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婴幼儿阶段(0~3岁)的异常视觉体验可导致视力发育异常,须及时诊断和干预,因此对可疑视力异常的婴幼儿进行视力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婴幼儿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不足,对婴幼儿进行视力评估较为困难,且缺乏统一标准。为了促进我国婴幼儿视力评估工作的开展和普及,对视力异常婴幼儿进行筛查和随访,为小儿眼科医师和儿童眼保健工作者对婴幼儿进行视力评估及给予相应诊疗提供依据和指导,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联合,以国内外研究结果为基础,经过充分讨论,针对婴幼儿视力评估的指征以及方法及分类、标准、适用对象和年龄、操作要点等,达成共识性意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CI-IXT)行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S-BLRc)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安阳市眼科医院治疗的CI-IXT患者64例(128眼)的临床资料。按不同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S-BLRc组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LRc)组,每组各32例(64眼),术后随访观察6个月。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视远斜视度、视近斜视度、远近斜视度差(NDD)、NDD改善量、手术成功率和立体视、屈光状态、上转25°和下转25°斜视度差值、旋转斜视的变化。结果:术后6个月,S-BLRc组患者的视远斜视度(-2.84±3.32)三棱镜度(PD)、视近斜视度(-7.32±7.81)PD及NDD(5.07±5.91)PD较术前(-27.53±7.51)、(-38.84±8.85)及(11.37±3.82)PD均下降( t=31.41、44.78、10.31,均 P<0.01);BLRc组患者的视远斜视度(-2.62±3.43)PD、视近斜视度(-9.26±5.95)PD及NDD(6.81±7.33)PD较术前(-26.45±8.61)、(-37.75±7.80)及(11.12±3.94)均下降( t=30.29、42.10、7.20,均 P<0.01)。术前两组患者的视远斜视度、视近斜视度、N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43、-1.58、-0.89, P=0.157、0.112、0.376)。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视远斜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0, P=0.763);S-BLRc组的视近斜视度和NDD值均小于BLR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6、2.60, P=0.006、0.011)。术后6个月,S-BLRc组的NDD改善量为(6.25±6.20)PD,BLRc组为(4.37±5.24)PD,S-BLRc组较BLRc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2, P=0.018)。术后6个月S-BLRc组的成功率为84.38%(27/32),高于BLRc组53.13%(17/32)。两组患者的术后立体视均改善,未出现旋转斜视,屈光状态、上转25°和下转25°斜视度差值无明显变化。 结论:S-BLRc可有效降低CI-IXT患者NDD,其手术成功率、NDD的改善均优于BLR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飞行员麻痹性斜视二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分析2名年度体检初步诊断为麻痹性斜视的海军飞行员的发病原因、诊疗经过及体检鉴定结论。2例麻痹性斜视飞行员病因:1例病因不明,1例为颅脑外伤。初步诊断:右上隐斜、内隐斜1例,右眼内直肌不全麻痹性斜视1例。结论:暂时飞行不合格。经会诊治疗观察1年后,最终结论均为飞行不合格。笔者建议斜视、隐斜视治疗后有功能障碍影响飞行者不合格;内隐斜不超过10棱镜度、外隐斜不超过5棱镜度、上隐斜不超过2棱镜度者合格;超过上列棱镜度应个别评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SLC25A1基因相关性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二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SLC25A1基因相关性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CMS)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诊治的2例SLC25A1基因相关性CMS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以“SLC25A1”“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为关键词对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SLC25A1”“congenital myasthenic syndrome”为关键词,对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中心(NCBI)、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建库至2020年6月收录的论文进行检索。总结SLC25A1基因相关性CMS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特点。结果:2例患儿均为男性,分别为9岁、2岁,发病年龄均在婴儿期,其共同临床表现除典型的CMS症状(波动性肌无力,包括上睑下垂、斜视、咀嚼无力、声音低弱、四肢无力)外,还具有智力障碍、发育迟缓及代谢异常(尿中2-酮戊二酸升高、乳酸升高或者2-羟基戊二酸尿症),家系全外显子测序检测发现存在SLC25A1基因复合杂合变异。文献检索到3篇英文文献共15例患儿,包括本组2例共17例纳入分析,均于2岁以内起病,9例合并轻度智力低下,1例合并发育迟缓;共发现5个SLC25A1基因变异,包括3个错义变异及1个无义变异、1个缺失变异,其中6个家系中12例患儿携带c.740G>A(R247Q)纯合变异,本组2例患儿均有c.145G>A(V49M)变异。结论:SLC25A1基因相关性CMS患儿起病早,多合并智力障碍或者发育迟缓,部分有代谢异常表现,基因型中R247Q和V49M具有重复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复杂性斜视手术显微镜下眼外肌调整缝线式手术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手术显微镜下眼外肌调整缝线式手术治疗复杂性斜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的191例复杂性斜视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手术显微镜下眼外肌调整缝线手术矫正斜视,其中83例为超长量手术。全麻苏醒后或次日观察眼位及有无复视或复视是否消失,如需调整缝线则在局麻或全麻下进行调整。随访观察6个月。结果:术后全部眼位矫正良好、复视消失,未出现肌肉滑脱等并发症。结论:对复杂性斜视行手术显微镜下眼外肌调整缝线斜视矫正术,手术成功率较高,手术反应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