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棱镜递减治疗法对小度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短期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三棱镜递减治疗法对小度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门诊行三棱镜递减治疗的斜视度数≤25三棱镜度(PD)的17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11例,年龄14~60岁。三棱镜递减治疗法为首次给予患者压贴欠矫度数的三棱镜,随患者斜视度数的减小逐渐递减压贴的三棱镜度数。所有患者治疗6个月时统计治疗效果。治愈标准为摘掉三棱镜、复视消失及眼位正位。比较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斜视度数、近立体视(Titmus立体视觉图)、Worth四灯试验、同视机融合功能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统计学方法主要为配对 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及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17例患者中15例为近视眼,2例为正视眼。治疗前戴屈光矫正镜看远的斜视度数为(15.76±5.24)PD,看近的斜视度数为(13.94±5.83)PD。治疗6个月随访时,7例患者达治愈标准;其余10例患者看远、看近斜视度数分别为(10.60±7.16)、(9.80±6.00)PD,与治疗前的看远、看近斜视度数(17.50±5.40)、(16.10±5.47)PD比较均明显减小( t=3.69,4.10;均 P<0.01)。17例患者Titmus立体视觉图检查结果,治疗前2例为立体盲、6例为周边立体视、3例为黄斑立体视、6例为中心凹立体视,经三棱镜递减治疗6个月3例为黄斑立体视、14例为中心凹立体视;Worth四灯试验结果,治疗前看远、看近时看到4个灯的患者分别为0、2例,治疗后分别为7、9例;治疗后Titmus立体视觉图( Z=-2.99)和Worth四灯试验结果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同视机分开性融合和集合性融合范围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病程、治疗前斜视度数、Titmus立体视觉图检查结果、屈光度数、年龄与治疗效果均无明显相关性(均 P>0.05)。7例治愈患者继续观察6~24个月(中位数11个月),均未发现内斜视及复视复发。 结论:三棱镜递减治疗法能在短期内有效改善小度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斜视度数和双眼视功能,治疗6个月时部分患者可摘掉三棱镜,眼位正位,复视消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水平直肌中睫状前血管的形态学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水平直肌中睫状前血管(ACV)的数量及解剖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征集2016年7月至2019年9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拟行斜视矫正手术的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排除既往有眼部手术史者。截取斜视矫正手术视频中水平直肌中ACV图像,观察ACV的形态特点,比较内、外直肌中ACV数量以及形态上分布的差异。在不保留ACV的肌肉截除手术后,选择长度约4 mm、带有完整肌鞘的手术截除内直肌或外直肌组织,HE染色后观察ACV的动静脉属性以及其在肌肉和筋膜组织中的分布情况。采用χ 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纳入387例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内斜视176例、外斜视211例),其中男性198例,女性189例;年龄1~68岁(中位数为13岁)。383例患者的742条水平直肌的ACV图像显示,351条内直肌中分别有24条(6.8%)、163条(46.4%)、164条(46.7%)内直肌含有1、2、≥3根(或束)ACV;391条外直肌中分别有161条(41.2%)、156条(39.9%)、74条(18.9%)外直肌含有1、2、≥3根(或束)ACV,ACV在内、外直肌中数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33.87, P<0.01)。根据ACV的数量及形态学特点,内、外直肌中ACV可分别分为4类3型3亚型及3类3型2亚型;31.6%(25/79)的患者双眼内直肌中ACV属于同一类型,26.1%(29/111)的患者双眼外直肌中ACV属于同一类型,内、外直肌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69, P=0.41),但同一患者左、右眼中同一类型的ACV,其具体形态也不完全相同。内、外直肌中存在交通支的ACV比例分别为3.7%(13/351)和24.3%(95/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3.07, P<0.01)。4例患者的内直肌或外直肌组织HE染色显示,ACV中包含了动脉和静脉,内直肌中ACV分布于肌肉组织和筋膜组织,外直肌中ACV仅分布于筋膜组织。 结论:与外直肌不同,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中近50%的内直肌包含3根(或束)以上的ACV。内、外直肌中ACV形态具有多样性,外直肌中ACV交通支比例更高。ACV中动、静脉共存,内直肌中ACV分布于肌肉和筋膜组织,外直肌中ACV仅分布于肌肉表面的筋膜组织。(中华眼科杂志, 2020, 56: 197-20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肾-视神经乳头缺损综合征一家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先证者为5岁男童,自幼双眼内斜视,眼部检查示:双眼视杯宽而深,有多发睫状视网膜血管自盘周呈放射状发出,左眼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对先证者父母及妹妹行眼科检查,其父自述自幼右眼视力极差,10年前有肾移植病史。眼部检查示先证者父亲右眼视盘增大,血管走行异常,左眼视盘大小正常,多发视网膜血管自盘周放射状发出,可见黄斑区及视盘周围视网膜劈裂,右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浅脱离。先证者妹妹双眼视杯宽而深,血管走行大致正常,黄斑区无明显异常。肾脏彩超及尿常规检查示先证者及其妹妹均可见双侧肾脏钙化灶及肾盂分离,轻度蛋白尿。基因检测结果示:先证者及其父亲、妹妹均存在PAX2基因c.419_421delGGA杂合突变。结合上述检查结果,诊断为:肾-视神经乳头缺损综合征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54-45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反射痉挛 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性,21岁,因“双眼视物模糊伴重影3周”就诊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患者主要症状为间歇性视物模糊、复视、头痛眼胀。眼部检查显示患者存在间歇性外斜视,有时合并内斜视或正位,伴有瞳孔缩小和假性近视等体征。综合临床表现,诊断为间歇性外斜视并发近反射痉挛。患者接受了双眼外斜视手术,术后眼位得到纠正,未再出现近反射痉挛的症状和体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病程特征解析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是一种急骤发生的特殊类型内斜视,伴随复视。近年来,患病人数具有明显增高趋势。伴随着年龄和屈光状态的不同,儿童和成年人患病特征和自然病程在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分型、屈光状态、眼位、双眼视功能方面各具特点。然而,目前关于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重点探讨了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包括屈光不正、集合痉挛、眼外肌相关以及可能参与的视觉中枢机制,并建议与颅内和全身疾病无关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按照发病的主导机制重新进行分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压贴三棱镜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过矫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压贴三棱镜治疗4~8岁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过矫导致的继发性内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收集2017年1-12月于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行斜视矫正术且术后2个月确定存在过矫(+5 △<斜视度≤+25 △)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38例,年龄4~8岁,配戴压贴三棱镜,度数为1/3~1/2的残余内斜视,每2个月复查,根据眼位情况调整压贴三棱镜度数,斜视度≤+5 △并稳定3个月后可去除压贴三棱镜。自使用压贴三棱镜起随诊1年观察眼位正位率(百分比)、斜视度、远近立体视觉。各时间点的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 χ2检验。 结果::压贴三棱镜治疗2个月正位率为5%(2/38),治疗6个月正位率为45%(17/38),治疗1年正位率为71%(27/38)。压贴三棱镜治疗6个月后近立体视正常率较戴镜前提高( χ2=3.75, P=0.029)。压贴三棱镜治疗1年后近立体视和远立体视正常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χ2=14.53, P=0.025; χ2=15.57, P=0.022)。 结论::4~8岁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出现>+5 △~≤+25 △的内斜视时,使用压贴三棱镜有助于眼位及立体视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治疗儿童集合不足型外斜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S-BLRc)治疗儿童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CI-IX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收治的集合不足型外斜视儿童患者58例,年龄4~10岁。根据S-BLRc外直肌上、下缘止点后徙量的差异分为3组:A组(1 mm,22例)、B组(1.5 mm,18例)和C组(2 mm,18例)。比较各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的看近、看远斜视度,近远斜视度差(NDD),眼底客观旋转角,上转和下转25°时斜视度差,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A),立体视及手术成功率,屈光状态。手术成功的标准:看近、看远的斜视度,外斜视<-8 △,内斜视<+5 △;NDD<5 △。术前和术后数据采用配对 t检验进行比较。组间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立体视觉和手术成功率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法分析。 结果::术后6个月,看近、远的斜视度分别由-37.1 △±4.2 △、-25.8 △±3.7 △下降至-1.4 △±4.6 △、-0.1 △±4.1 △,手术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45.72, P<0 .001; t=32.54, P<0 .001)。各组术后NDD(A组1.8 △±1.9 △,B组0.8 △±2.1 △,C组0.9 △±2.5 △)均较术前(A组10.0 △±0 △,B组11.2 △±1.5 △,C组13.3 △±2.2 △)显著降低,手术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20.3, P<0 .001; t=17.2, P<0 .001; t=13.6, P<0 .001);NDD平均改善量分别为8.2 △±1.9 △、10.3 △±2.5 △、12.4 △±3.9 △,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0.80, P<0 .001)。纳入的患者术前AC/A均值为(1.55±0.73) △/D,术后AC/A均值为(1.53±0.74) △/D,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立体视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无旋转性复视、A-V型斜视。手术前后各组间的球镜度、散光轴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右眼和左眼散光度在术后6个月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06, P<0 .001; t=5.32, P<0 .001)。术后6~9个月随访时的手术成功率为89.7%,3组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S-BLRc是治疗儿童CI-IXT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矫正方法,有效矫正看近、看远外斜视,降低NDD,有利于双眼视觉改善。NDD的改善量与外直肌上、下缘的倾斜量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A型肉毒素治疗不同病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A型肉毒素注射对不同病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性纳入2019年10月至2023年6月就诊于西京医院采用A型肉毒素治疗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56例,根据病程分组:病程<6个月组(30例)、病程≥6个月组(26例)。观察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斜视度,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视功能,重复治疗率,治愈率等。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病程<6个月组和病程≥6个月组病程分别为0.5~5(2.7±1.3)个月和6~13(7.9±2.6)个月,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病程<6个月组和病程≥6个月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斜视度分别为(57.8±21.8) △、(2.9±6.7) △、(3.1±6.2) △、(5.4±10.4) △、(8.3±17.3) △和(51.5±22.5) △、(3.3±5.0) △、(3.5±3.6) △、(6.8±7.0) △、(9.1±9.4) △,2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斜视度均较治疗前降低(均 P<0.001);2组间各时间斜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6个月,病程<6个月组22例(73%)存在近立体视( Z=3.31, P=0.001)、24例(80%)存在远立体视( Z=4.03, P<0.001);病程≥6个月组16例(62%)存在近立体视( Z=2.72, P=0.006)、22例(85%)存在远立体视( Z=3.21, P=0.001),均较治疗前改善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重复治疗率及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所有患者中单次注射治愈者较重复治疗者初诊斜视度相对较小( P<0.05)。 结论::A型肉毒素注射对不同病程(≤13个月)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均有较好疗效,斜视度小者效果可能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眼科确诊CHARGE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儿女性,2岁7个月,因左眼闭合不全、畏光1个月就诊于西京医院眼科。患儿行走不稳,面部不对称,双侧耳廓畸形伴耳聋;左眼内斜视、双眼屈光参差;左侧面神经麻痹;心脏彩色超声示动脉导管结扎术后。基因检测结果显示CHD7基因c.3392T>C。诊断为CHARGE综合征。(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618-620)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眶减压术后继发内斜视伴复视的手术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甲状腺相关眼病(TAO)眼眶减压术后继发内斜视伴复视的斜视矫正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因TAO行眼眶减压术后继发内斜视伴复视行斜视矫正手术治疗的11例患者资料。斜视矫正手术前、后检查患者斜视度数、眼球运动,观察复视情况。手术均在监护下麻醉联合局部麻醉下进行,术中采用被动牵拉试验结合调整缝线方法,调整至第一眼位复视消失。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1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10例;年龄26~42岁;均为单纯内斜视伴复视;内斜视度数10~98三棱镜度;眼眶CT提示患者内直肌不同程度增厚,外直肌增厚程度较内直肌轻。2例患者行单眼内直肌后徙术,2例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2例行单眼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缩短术,另外5例行双眼内直肌后徙联合单眼外直肌缩短术。11例患者术中内直肌后徙量为3.5~7.5 mm,7例联合外直肌缩短术患者外直肌缩短量为2.0~6.0 mm。全部患者术后复视消除,第一眼位正位,均达到治愈标准。眼球运动术前外转受限分级为(-1.91±1.04)级,术后外转受限分级为(-0.64±0.81)级。11例患者均对手术结果满意,术后随访6~24个月,效果稳定,未发现远期过矫患者。结论:应用术中调整缝线技术,斜视矫正手术可以有效治疗TAO眼眶减压术后继发的内斜视伴复视。(中华眼科杂志, 2020, 56: 183-188)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