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CT和MRI杂志》论文写作建议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医学论文写作基本要求应是客观地、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内部的规律性.医学论文虽然都源于临床,但决不是临床工作的平铺直叙,应是从中取其精华,内容必须有材料、有概念、有判断、有观点,合乎逻辑,顺理成章,且材料确实(经得起考证)、概念明确、判断恰当,观点正确,不含水分.即应避免文题不一致、主题不突出,忌雷同和分析不深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胡荽法象药理、名称源流及临床应用文献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胡荽的药象特点突出,在"象-性"与"象-效"方面的关联性较大,其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等药象特点,形成了其特殊的药理作用.胡荽播种于夏月"热浮长"之时,得以"秉阳热而速生",又于早春"风升生"时节采收,得春月温煦升发之气,共成其辛温香窜之性效,是其用于治疗风寒束表致无汗、小便不利的法象药理.现代临床依托药理学手段对胡荽进行了全新赋能,通过对胡荽挥发油成分的提取与分析,发现了其抗氧化、抗铝沉积、抗焦虑、抗肿瘤、利尿、抗菌抗炎、促进毛发生长以及促进排卵等全新功效,这些新功效的发现,正是基于中医象思维,对胡荽进行"象性合参"的意义所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典名方小陷胸汤历史沿革与临床应用考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小陷胸汤是张仲景所创治疗结胸热实的传世经方,收录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作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未见小陷胸汤关键信息考证,限制了该方的制剂转化.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基于《中华医典》等古籍数据库和知网等现代数据库,归纳整理关于小陷胸汤的方源方名、组成、药物基原、剂量、制法用法、古今主治功效等.共收集小陷胸汤相关古籍数据874条和现代临床研究606篇.考证显示,历代医家基本沿袭仲景《伤寒论》小陷胸汤之原貌,药物基原、剂量基本稳定.依据考证结果,建议该方煎服剂量与方法为"黄连13.8 g,半夏34.5 g,瓜蒌85 g.煎服方法为加水1200 mL,先放入瓜蒌,煎至600 mL,去滓,再入黄连、半夏,煎至400 mL,去滓,每日分3次温服".古代主治病证显示小陷胸汤善治"结胸证",也可用于治疗痰病、咳嗽、阳明腹实、麻疹等.小陷胸汤现代临床应用范围广泛,涉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五官系统、妇科系统、皮肤系统等疾病,但病机不离痰热互结.厘清小陷胸汤的发展脉络以及考证其关键信息,以为临床成方转化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典名方竹叶石膏汤研究进展及相关思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从理论研究、临床应用、化学成分、药理研究、开发现状5 个方面系统综述了经典名方竹叶石膏汤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探讨了该方未来的研究思路.该方的理论研究主要在病机、方证方面,主治病证涉及肿瘤、呼吸、内分泌系统等,应用广泛,效果显著.药理研究表明该方具有抗炎、抗氧化、改善代谢等作用.目前针对竹叶石膏汤单味药物化学成分的微观研究较多,对全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理、药物基源考证和物质基准的研究较少.本文指出应从中医理论与临床出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揭示其作用机理,并完善相关信息考证,为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有力的文献支撑,以推动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的研发,保障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侯氏黑散方证中"大风"内涵的考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指出了侯氏黑散方证中"大风"的概念解释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限制了该方的临床运用.提出大风当指风病体系,即多种风病的集合,并结合三方面理由论证本观点的合理性.其一,《金匮要略》所言中风包括狭义中风以外的多种风病;其二,侯氏黑散的适应证与《诸病源候论》所载"诸风病"高度重合;其三,风病存在对应的方药体系,侯氏黑散的方药绝大多数是该体系中的风药.提出大风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大风本身诊断困难,需借助风病体系下子类疾病的诊断加以确定;大风多发于表部、阳部;大风包含了大量神经系统疾病,以上大风的特点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提出诊断大风之后仍需在辨证论治的规则下使用侯氏黑散,保证方证与病机的相应,以提高处方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显微外科史考证:艰难起步(1960-1973)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以文献为准、以时间为序,梳理中国显微外科1960-1973年这个阶段的历史。方法:检索收集公开及内部出版中、英文科技期刊、学术专著等,精读分析中、英文"显微外科"及"显微外科相关"文献,重点记录确认手术、交流、报道时间等。结果:中国显微外科起步,得益于1963年初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成功报道;此后3年,多个单位开展显微血管技术实验研究、探索断指再植,于1964年世界首例断腿再植,于1966年世界首例足趾移植再造拇指、世界首批完全离断手指显微血管缝合再植成功;1972年广州全国断肢再植经验交流会,完全断指260例,再植存活率44.9%;首次使用"显微外科"术语;1973年3月,完成世界第2例腹股沟皮瓣游离移植;1973年5月,北美再植代表团访华,开启中、外显微外科学术交流先河。近十年临床实践、原创性、先进的中国断肢(指)再植技术与原则被国际同行认可。结论:中国显微外科史考证:艰难起步(1960-1973)——中国显微外科发展基本与世界同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我国近代出版的口腔医学专业期刊特点及其功能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口腔医学专业期刊承载了一定时期专业领域的实践内容,是研究口腔医学发展的重要资料。我国近代(1840至1949年)出版了23本口腔医学期刊,其办刊背景、办刊主体、办刊目的、主要特点及刊载文章情况等历史细节不仅是口腔医学人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实证研究近代口腔医学的基础。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和档案,考证我国近代出版的口腔医学期刊及其现存刊载文章2 260篇;进一步分析这些期刊的主要特点和功能,丰富我国近代口腔医学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牡丹名实再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通过对古代相关医药文献进行深入研究,并以古代考据学研究成果、文艺作品以及观赏牡丹的栽培时间作为旁证,对牡丹名实进行更为全面系统的考辨。经研究得出,初唐以前,牡丹主要是紫金牛属植物的名称;古代药物名实之间不完全是一对一的关系,一对多的情况也十分常见,通过开展相关考证可以为中药学研究提出新的思路与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殷仲春和《医藏书目》新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殷仲春所著《医藏书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书目类著作,但殷仲春生卒年代不详,经过考证,其出生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去世于天启元年(1621);《医藏书目》现存仅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原范行准栖芬室崇祯刻本;日本抄本与国内版本略有不同,均缺"云间陈继儒眉公甫校"字样,但多出一篇陈懿典序文,其底本可能与国内来源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典名方中地黄品种的演变与考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地黄是一味常用的大宗药材,历代经典名方中常收录生地黄、干地黄、熟地黄、干熟地黄、生干地黄等多个品种。为理清经典名方中不同地黄炮制品的来源及品种演变关系,本文对历代本草著作进行了梳理。古今地黄均来源于玄参科植物地黄 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天目地黄 R. chingii Li曾作为地方品种。南北朝时期地黄已有栽培,唐宋时期栽培技术成熟;河南怀庆府自明代被认为是地黄的道地产区。《神农本草经》所载"干地黄"包括了今天的生地黄和熟地黄;《名医别录》将"生地黄"和"干地黄"相应分条描述,此时所载的生地黄为今之鲜地黄;宋代《本草图经》将"生地黄"与"熟地黄"相应描述,所载生地黄与今之生地黄相近,生地黄在宋代发生了含义的转变;"熟地黄"在秦汉时期的药方中已有记载,宋代单列并独立描述,明代熟地黄的加工方法多样,近代熟地黄加工方式趋于简化。"生干地黄"与"干熟地黄"在本草中独立成条见于明代本草,分别为今之生地黄和熟地黄,两者名称现今基本不用。通过梳理,为经典名方中地黄类药材的基原及加工提供本草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