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肋间超微创切口封堵干下型室间隔缺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肋间超微创切口封堵干下型室间隔缺损(DCVSD)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共完成食管超声引导下肋间超微创切口DCVSD封堵术共82例,分析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相关数据,术后定期随访评估手术效果。结果:82例患儿,术中2例因穿刺点出血,止血导致开关胸时间延长。余患儿总手术时间24~72(47.54±12.06)min,其中放伞时间5~37(16.16±8.01)min,开关胸时间14~59(31.56±9.58)min。术后2例出现心包积液,出院时间超过2周,余患儿术后住院时间3~9(5.79±1.45)天。所有患儿均康复出院,术后随访2~30个月,恢复顺利,无并发症。结论: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肋间超微创封堵DCVSD安全有效,手术创伤小,可在DCVSD选择性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非体外循环左侧肋间小切口微创与胸骨正中切口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左侧肋间小切口微创与胸骨正中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传统CABG)对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2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十病区住院诊断为多支病变冠心病行CABG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左侧肋间小切口微创CABG(MICS)组和传统CABG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结果,包括术中出血、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术中应用即时血流测量技术对旁路血管进行血流测量,比较两组患者旁路血管的平均血流量(MI)和搏动指数(PI)。结果:共纳入444例患者,男351例,女93例,年龄(62.0±8.9)岁。MICS组179例,传统CABG组265例。与传统CABG组比较,MICS组女性比例较低[10.1%(18/179)比28.3%(75/265), P<0.001],年龄较小[(60.7±9.3)岁比(62.8±8.5)岁, P=0.017),其他临床特征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MICS组与传统CABG组患者旁路血管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8±0.74)支比(3.28±0.86)支, P=0.234],但MICS组患者手术时间较传统CABG组长[(5.10±1.09)h比(4.33±0.86)h, P<0.001]。与CABG组比较,MICS组患者术中出血量[500(200,700)ml比700(600,900)ml, P<0.001]、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300(200,400)ml比400(250,500)ml, P<0.001]均较少,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5.0(12.0,17.0)h比16.5(12.5,19.0)h, P<0.001]、术后ICU停留时间[18.0(15.0,20.0)h比20.0(16.0,23.0)h, P<0.001]、总住院时间[(12.6±2.7)d比(14.5±3.9)d, P<0.001]均较短。两组患者术后各旁路血管MI和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包括再次开胸、切口感染、脑卒中)及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与传统CABG比较,MICS是多支病变冠心病患者的一种有益的治疗选择,围手术期结局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胸骨上段小切口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替换术的早期临床结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在胸骨上段小切口下行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替换术的早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20年4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接受胸骨上段小切口下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替换术(David手术)的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8例,女性3例,年龄(44±13)岁(范围:11~65岁)。手术方式包括单纯David手术26例,David+升主动脉置换+部分主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3例,David+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1例,David+支架象鼻植入术1例。收集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30±58)min(范围:214~481 min),心肺转流时间(138±23)min(范围:106~192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08±17)min(范围:82~145 min)。无死亡及卒中、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314±154)ml(范围:130~830 ml),呼吸机支持时间(14±3)h(范围:8~21 h),ICU停留时间[ M( Q R)]2.1(1.5)d(范围:1.0~5.0 d)。8例患者无输血,红细胞输注比例为9.7%(3/31),血浆输注比例为22.6%(7/31),血小板输注比例为71.0%(22/31)。术后患者主动脉瓣反流改善明显,无中量及以上反流。随访3.5(6.1)个月(范围:2.0~39.0个月),26例获得超声心动图随访资料,主动脉瓣中量反流1例,少中量反流9例,少量反流5例,微量反流6例,无反流5例,随访期内均无主动脉瓣再次干预。 结论: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替换术近期结果良好,中长期结果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小儿心脏外科手术后累及胸骨的深部切口感染的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小儿心脏外科手术后累及胸骨的深部切口感染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31 866例年龄<7岁的患儿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经胸骨正中切口行心脏手术,新生儿共387例。31 866例患儿中,0.15 %(47/31 866)的患儿发生了累及胸骨的深部切口感染;不同年龄患儿术后深部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新生儿2.33%(9/387),2~6月龄患儿0.15%(6/4 018),6~12月龄患儿0.09%(6/7 010),1~3岁患儿0.13%(15/11 511),3~7岁患儿0.12%(11/8 940)。47例患儿中,男30例,女17例;年龄为(1.98±2.03)岁;体重为(10.55±6.24)kg。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占74.5%(35/47);新生儿占19.1%(9/47),其中2例有延迟关胸病史;心脏手术后15 d内发现伤口感染并进行清创手术的患儿占29.8%(14/47),心脏手术后15~30 d发现伤口感染并进行清创手术的患儿占23.4%(11/47),>30 d的占46.8%(22/47)。结果:新生儿术后深部切口的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患儿术后深部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47例患儿均为胸骨正中切口,感染确诊后即开放原手术切口引流换药,待伤口创面清洁、肉芽新鲜后送入手术室接受清创手术,清创手术距离上次心脏手术的时间为(126.89±310.53)d,范围为4~1 997 d,其中感染时间>30 d才进行清创手术的患儿的感染复发率高,需要进行多次清创的患儿占50.0%(11/22),而且只有59.1%(13/22)的患儿能够保留胸骨。本研究中,29.8%(14/47)的患儿需要在院内接受两次以上的清创手术;25.5%(12/47)的患儿因感染较重无法保留胸骨故行胸大肌肌瓣转移手术;14.9%(7/47)的患儿因感染严重渗出较多或无法配合床旁换药,在清创手术前使用了封闭式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对31例患儿的伤口分泌物进行了细菌学培养,其中18例培养出革兰氏阳性球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9例未检出致病菌,余4例培养出革兰氏阴性杆菌。本研究的患儿无住院死亡病例。1例患儿形成窦道出院后需要继续换药治疗;1例患儿在清创手术中发生了心脏破裂出血,术中压迫止血后顺利关胸,痊愈出院;其他患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尽早发现并确诊心脏外科术后累及胸骨的深部切口感染,彻底引流,尽早行清创手术,避免感染范围扩大所导致的其他严重并发症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微创心脏外科直视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微创心脏外科直视手术(MIDC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淮北矿工总医院2018年7月—2019年11月接受MIDCS的患者20例,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57.5±10.2)岁。术前诊断:先天性心脏病6例,瓣膜病13例,左心房黏液瘤1例。20例患者术前均常规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术中均采用TEE监测。麻醉诱导后TEE检查修正诊断,指导建立体外循环,开放升主动脉前指导心腔排气;术中,于病变处理完成后即时TEE监测心内血流、瓣膜及心功能情况;于手术操作完成、心脏复跳后,应用TEE评价手术疗效,以无残余分流、瓣周漏、瓣膜关闭不全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为治愈。结果:经术中引导,20例患者均准确置于引流管、排空心脏。经TEE检查修正诊断5例:1例下腔型房间隔缺损术中发现另有一小的房间隔缺损,术中一并予以修补;1例房间隔缺损者房水平仅有微量分流,无需处理;2例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合并三尖瓣前叶裂,均行瓣叶修复后再予三尖瓣成形术;另1例则排除了左心房血栓。病变处理完成后,因术中TEE即时评估疗效不满意而更改手术方式2例:1例三尖瓣成形术后瓣膜关闭不满意者改行三尖瓣置换术,1例室间隔修补术后残余分流者改行胸骨正中切口继续修补。另有2例术毕即时通过TEE发现低心排血综合征,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全组未见食管损伤和相关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均无残余分流、瓣周漏及少量以上反流,黏液瘤完全切除;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LVEF为54%~69%(61.40%±3.65%),与术前[44%~67%(58.70%±5.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96, P<0.05)。本组患者治愈率100%。 结论:术中TEE监测应用于MIDCS中,在补充修正诊断、引导体外循环建立、手术操作完成后监测心内排气、评价手术疗效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微创心脏外科直视手术的成功提供重要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左胸小切口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4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左胸小切口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外科244例行左胸小切口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97例,女性47例,年龄(62.3±8.7)岁(范围:36~88岁)。经第5肋间长4~5 cm(可延长为8~10 cm)左胸前外侧切口进胸,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借助胸壁悬吊装置及心脏固定器,完成升主动脉近端吻合,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系统的靶血管远端吻合等操作。移植血管数量(2.6±0.7)支(范围:2~5支),其中131例患者移植2支,88例移植3支,24例移植4支,1例移植5支;序贯旁路移植105例,手术结合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复合治疗35例,全动脉化旁路移植62例。术后7 d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或CT评估旁路血管通畅率,随访记录主要严重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1年累积MACCE发生率。结果:无患者中转开胸手术,术中未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或体外膜式氧合。术后切口愈合不良2例,再次手术10例(术后出血6例,切口清创2例,旁路血管问题2例)。术后30 d内10例发生MACCE,包括死亡3例(2例为术后心肌缺血导致恶性心律失常,1例为胸腔穿刺后大出血导致休克),脑卒中3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5例。术后早期复查造影旁路血管总体通畅率为96.1%,前降支旁路通畅率为98.6%。随访1~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失访率3.7%(9/244),1年累积MACCE发生率为5.6%(95 %CI:4.2%~7.0%)。学习曲线分析显示,各阶段MACCE发生率相近,早期30例后手术时间缩短,旁路支数增加。 结论:左胸小切口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以实现完全再血管化,近期及中远期效果良好,早期学习曲线不会增加手术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现状和展望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目前成人心脏外科最常见的手术。虽然静脉仍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旁路移植材料,但利用左胸廓内动脉建立到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旁路已成为"金标准",对年轻患者应争取使用更多的动脉旁路。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旁路移植可以达到最好的完全心肌血运重建,对不适合胸骨正中切口和体外循环的高危患者,应合理选用非体外循环和各种微创旁路移植技术。采用术中旁路血流测定、术后"快通道"加速康复、强化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争取将手术风险降到最低,并获得最佳的中远期效果。尽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已经是成熟的外科手术,但仍需要设计更多的大型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为解决临床常见问题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微创手术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微创手术包括小切口微创手术、经胸微创封堵手术、电视胸腔镜和机器人辅助手术以及镶嵌手术等。广义的微创概念还包括体外循环微创策略以及在重症监护病房采用神经保护和加速康复理念等。胸部小切口手术以右腋下小切口手术应用最多。由我国学者发起并主导的经胸微创封堵手术已成为当今先心病微创治疗的重要术式之一,也是儿童微创心脏外科以及镶嵌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器人手术是今后先心病微创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未来先心病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应朝着智能化方向改变,以通过更微创的手术方式,为先心病患儿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微创单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单中心505例经验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总结微创冠状动脉外科的术式选择、手术风险、术后并发症和相应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外科完成的小切口单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05例,其中男381例(75.4%),女124例(24.6%),年龄(61.39±9.79)岁。采用左前外侧肋间切口(MIDCAB)479例,机器人辅助MIDCAB(RA-MIDCAB)21例,胸骨下段小切口(DIMS-CABG)5例。记录并分析患者基本情况、手术数据、术后并发症和处理,以及术后随访结果。因MIDCAB病例占大多数,本研究主要分析MIDCAB组479例患者数据资料。结果:术后死亡1例,死因为心功能衰竭。因出血二次开胸6例,围手术期心肌梗死4例,卒中2例。7例因乳内损伤或胸膜粘连术中转正中开胸;另7例乳内动脉损伤,术中获取右乳内动脉或大隐静脉,续接左乳内动脉,完成血运重建。术后复查冠状动脉CT或造影81例,其中旁路移植血管闭塞8例(9.88%)。完成电话随访405例,患者均生存,生活质量良好,无心脑血管事件。结论:微创单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术前详细评估、术中谨慎操作、充分的应急预案和合理的应对措施可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微创技术在儿童心脏外科手术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随着微创心脏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MICS)不断深入研究,儿童微创心脏手术在这个时期也得到发展,但相较成人仍有一定差距。由于儿童体型差异大,手术耐受性较低,儿童微创心脏外科治疗在复杂心脏疾病上仍存在短板。本文对常用的几种微创技术(1)小切口心脏外科手术;(2)胸腔镜和机器人辅助心脏外科手术;(3)微创体外循环(MiECC)与避免体外循环的心脏外科手术;(4)杂交手术以及加速心脏康复外科(ERACS)在儿童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