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农架南坡小叶青冈+曼青冈常绿阔叶林主要木本植物生态位与种间联结
编辑人员丨2024/7/13
为揭示神农架南坡代表性常绿阔叶林主要木本植物的种间生态联系及群落演替趋势,以小叶青冈+曼青冈群系20 个主要木本植物的 190 组种对为研究对象,通过生态位测定并区分生态位特化种和生态位泛化种以及种间联结性检验,分析该群落主要物种生态位与种间联结特征.主要结果:(1)该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丰富,群落组成复杂,小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myrsinifolia)的重要值(11.13%)和生态位宽度(58.3)均最大,占绝对优势,生态位宽度排序和重要值排序不一致,分布频度对生态位宽度影响较大.(2)将 20 种主要木本植物划分为生态位特化种(6 种)、生态位泛化种(3 种)、中性类群(11 种),生态位分化程度较高,资源利用差异以及生境适应性是影响生态位分化的主要因素.(3)生态位宽度大的物种其生态位重叠和相似度较高,生态位重叠指数总体略低,大部分物种对环境或资源需求相似,但相似度不高,种间竞争较弱,种间关系比较稳定.(4)主要木本植物总体正联结显著(P<0.05),χ2 检验、联结系数AC、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均显示种间正联结作用占优势,但大多数种对联结不显著,物种趋于独立分布.(5)通过聚类分析,将 20 种主要木本植物划分三大生态种组:建群种组,共生种组和边缘种组.研究表明,神农架南坡小叶青冈+曼青冈常绿阔叶林目前正处于相对稳定的演替中后期阶段,群落发育较成熟,生态位分化、生境选择以及资源需求互补或互利是影响该群落物种共存的主要原因.研究阐明了神农架南坡代表性常绿阔叶林主要物种之间实际相互作用以及群落特征,为深入理解群落物种共存原因以及群落演替规律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茫荡山小叶青冈天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茫荡山自然保护区选择7个不同海拔梯度样地,采用聚集度指标分析样地内小叶青冈种群全部个体、不同发育阶段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样地中小叶青冈种群全部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上呈聚集型分布;甜槠、木荷(DBH≥5 cm)2个优势伴生树种呈聚集分布,弯蒴杜鹃呈聚集和均匀两种分布类型,深山含笑聚集、均匀和随机3种分布类型都有出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海城市近自然森林的重建动态
编辑人员丨2023/8/5
近自然森林作为城市植被恢复的重要模式,已在我国多地开展了实践,并衍生了新的造林模式.为评估不同近自然森林建设模式的群落恢复进程,本研究以上海城市裸地上重建的近自然森林为对象,通过长期监测两处分别应用原“宫胁法”与新“异龄复层落叶—常绿混交林”种植模式的近自然森林重建过程,从物种组成、垂直结构、生活型组成和目标恢复物种4个方面解析恢复动态.结果 表明:两种造林模式恢复的近自然森林,随恢复进程其物种组成逐渐趋同,在十多年内已形成了落叶—常绿垂直混交结构;“异龄复层落叶—常绿混交林”造林模式可更好地促进常绿阔叶树种的恢复,尤其是常绿建群种红楠与小叶青冈.本研究证实了近自然森林恢复技术可以缩短亚热森林群落向演替后期发展的时间,以及新造林模式的有效性,为近自然森林技术的应用与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古田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皮厚度的变异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5
树皮是木本植物茎干最外层结构,具有保护茎干、养分储存与运输等重要作用.因此,树皮厚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性状,其变异不仅影响树皮的各种生态功能,还能影响群落构建与物种共存.然而,以往对树皮厚度的研究集中于火灾易发生态系统,对火灾不易发生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研究仍较缺乏.测量了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树种的树皮厚度,并检验了总树皮厚度、内树皮厚度与外树皮厚度在各分类群间以及功能群间的差异.结果 发现:1)39个树种807个个体的总树皮厚度、内树皮厚度与外树皮厚度均值分别为1.90 mm、1.38 mm和0.54 mm.漆树科(Anacardiaceae)、杨梅科(Myricaceae)以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代表类群壳斗科(Fagaceae)、山茶科(Theaceae)的树皮厚度较大.短柄袍(Quercus serrata)、木荷(Schima superba)、小叶青冈(Cyclobalanopsismyrsinifolia)等树种的树皮厚度较大.2)种间、科间的各树皮厚度差异均显著.不同功能类群间,乔木类群的各树皮厚度均较灌木类群大,常绿类群的各树皮厚度均较落叶类群大(内树皮厚度除外).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火灾易发生态系统中的树皮厚度,古田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内的树皮厚度相对较薄,表明这些森林树种对当地湿润气候的适应性.同时,树皮厚度在各种分类水平与功能群水平间的显著变异,反映了群落内不同生态策略的共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茂兰喀斯特区圆果化香的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了探讨喀斯特区圆果化香(Platycarya longipes)群落内物种间的竞争关系,该研究通过对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圆果化香群落内36株对象木及1502株竞争木的调查,结合Hegyi的单木竞争指数计算了喀斯特圆果化香的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结果显示:(1)圆果化香的种内竞争强度(387.05)显著高于其种间竞争强度(226.19)(P<0.01),其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于种内竞争.(2)圆果化香的伴生种类较多,有59种,其中竞争指数>5的树种为云贵鹅耳枥(Carpinus pubescens)>华南五针松(Pinus kwangtungensis)>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香叶树(Lindera communis)>密花树(Myrsine seguinii)>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ifolia)>短刺栲(Castan-opsis echidnocarpa)>小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myrsinifolia)>青篱柴(Tirpitzia sinensis)>朴树(Celtis sinen-sis).(3)圆果化香与整个林分、伴生树种和种内的竞争指数与对象木的胸径之间均服从幂函数关系(CI=aDb),对象木胸径越大,其竞争压力越小.(4)竞争模型预测表明,随着圆果化香胸径增大,其种内、种间、整个林分的竞争指数随之降低;当圆果化香胸径大于第Ⅰ径级(DBH<3 cm)时受到种间的竞争压力变小,当胸径大于第Ⅱ径级(3 cm≤DBH<6 cm)时受到的种内竞争压力变小,当胸径大于第Ⅲ径级(6 cm≤DBH<9 cm)时受到的整个林分的竞争压力变小,说明圆果化香在中小径级就具有较高竞争能力.研究表明,圆果化香作为建群种,在群落的发展阶段和稳定阶段都占有较重要的地位,更适应喀斯特地区环境,在群落演化中占有很大优势,为揭示圆果化香种群在喀斯特森林中的地位和作用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