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种可吸收胶原膜小鼠皮下植入后降解速率及对宿主细胞功能影响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可吸收生物膜(SIS膜)及猪胶原可吸收生物膜(Bio-Gide膜)植入小鼠皮下后的降解速率及对周围宿主细胞的调控效果,探讨SIS膜和Bio-Gide膜在性能和促修复效果上的差异。方法:体内研究采用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通过小鼠皮下植入SIS膜和Bio-Gide膜后不同时间点(1、3、5、7、14及28 d)取材(每个时间点每组3只)进行组织学HE染色,分析比较两种膜的降解速率,通过免疫荧光检测F4/80及CD31表达评估两种膜对局部巨噬细胞及新生血管的影响,通过免疫组化检测Ki67及CD146评估两种膜对干细胞的动员效果。体外研究将小鼠牙周膜干细胞与两种膜材料共培养后,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和黏附情况,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探讨两组细胞的增殖指标Ki67、趋化因子Cxcl1、Ccl1、炎症因子Tnfa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小鼠体内研究表明,两种膜植入后28 d时,SIS膜降解率[(16.84±4.00)%]与Bio-Gide膜降解率[(24.07±3.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90),两种膜材料均能保持局部屏障效果。植入早期(3 d)两种膜材料周围的F4/80阳性巨噬细胞浸润数量[SIS膜组:(20.67±5.69)个/视野,Bio-Gide膜组:(25.33±2.52)个/视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92),但SIS膜相较Bio-Gide膜可显著促进局部组织中血管再生[CD31阳性细胞数量:SIS膜组为(4.67±1.15)个/视野,Bio-Gide膜组为(1.00±1.00)个/视野]( P=0.015)及CD146阳性干细胞募集[阳性细胞数量:SIS膜组为(22.33±4.16)个/视野,Bio-Gide膜组为(11.33±2.52)个/视野]( P=0.025)。体外RT-qPCR结果显示,与Bio-Gide膜相比,SIS膜可显著促进小鼠牙周膜干细胞的趋化因子基因Cxcl1的表达( P<0.001),但并不影响炎症因子基因Tnfa的表达( P=0.885)。 结论:SIS膜在体内外实验中与Bio-Gide膜降解速率相当,两种膜材料对植入局部的炎症反应及巨噬细胞的影响未见显著差异,均能满足引导性组织再生术的屏障效果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小肠黏膜下层可吸收生物膜在牙槽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探讨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可吸收生物膜在牙槽骨缺损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接受引导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的 102例牙槽骨缺损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生成器分为Bio-Gide组(51例,采用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和SIS组(51例,采用SIS可吸收生物膜).比较2组围术期相关指标、血钙、血磷、生物相容性、牙周附着丧失(periodontal attachment loss,PAL)长度、牙髓敏感度、牙松动度、牙槽骨骨量及不良事件.采用SPSS 2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第5天VAS评分,术前、术后1 d、术后12 d血钙、血磷水平,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PAL长度,术后3、6、12个月牙髓敏感度及牙松动度1级、2级百分率,术后12个月骨宽度增加量、骨高度增加量,不良事件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io-Gide组相比,SIS组创口愈合时间、生物膜吸收时间显著缩短(P<0.05),术后12 d排异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SIS可吸收生物膜、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在牙槽骨缺损修复GBR中的效果及安全性相当,但前者生物相容性更佳,后者可提供更长时间的屏障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复层猪小肠黏膜下层可吸收膜的降解性能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复层猪小肠黏膜下层(multi-laminated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mSIS)可吸收膜的降解性能,并与应用最为广泛的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进行比较,为其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外模拟降解采用胶原酶配制降解液,对mSIS膜和Bio-Gide膜进行降解,分别于不同时间点观察二者在降解液中的形态并取出称重,计算降解率.体内皮下埋植采用9只新西兰兔,每只动物背部皮下制备6个皮囊,分别埋人mSIS膜和Bio-Gide膜.于术后4、8、12周取材,通过肉眼观察及HE染色观察不同时间二者的降解程度及组织相容性.结果:体外降解实验显示mSIS膜在第12天降解完全,而Bio-Gide膜在第7天降解完全,且mSIS在降解液中维持形状的时间更长.皮下埋植4周时,mSIS膜和Bio-Gide膜形态相对完整,镜下观二者胶原纤维连续,膜周围少许炎症细胞浸润,Bio-Gide膜部分胶原纤维与周围组织融合.术后8周,mSIS膜形态基本完整,镜下观部分区域与结缔组织融合;肉眼观Bio-Gide膜已破碎,镜下仅可见部分残留纤维与周围组织结合,无完整膜的形态.术后12周时肉眼仅见少量mSIS膜残留碎片,镜下可见mSIS膜残留纤维,与周围结缔组织基本融合;肉眼及镜下观Bio-Gide膜均已消失.结论:mSIS膜皮下埋植降解时间约为12周,Bio-Gide膜约为8周,植人体内生物相容性良好.体外降解mSIS比Bio-Gide膜降解时间延长,且空间维持能力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两种可吸收生物膜联合去蛋白牛骨基质植入犬拔牙窝成骨的影像学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建立犬拔牙窝模型,采用影像学分析方法评价拔牙窝内植入去蛋白牛骨基质骨粉颗粒Bio-Oss(R)(简称Bio-Oss骨粉)并覆盖复层猪小肠黏膜下层膜(multilaminated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membrane,mSIS)或可吸收胶原膜Bio-Gide(R)(简称Bio-Gide膜),愈合4周和12周后的牙槽窝内成骨效果.方法:拔除3只比格犬双侧上下颌共计18颗前磨牙的远中根,得到18个拔牙窝,随机平均分为3大组,并分别对各拔牙窝组进行以下操作:(1)植入Bio-Oss骨粉并覆盖mSIS膜(mSIS组),(2)植入Bio-Oss骨粉并覆盖Bio-Gide膜(BG组),(3)自然愈合(空白对照组).每大组各随机平均分为2个小组,分别于手术后4周和12周取样进行微计算机体层扫描(micro-computed tomograph,Micro-CT),检测评价各组牙槽窝内新骨的生长情况,比较mSIS膜和Bio-Gide膜对拔牙窝内骨再生的影响.结果:Micro-CT分析显示,mSIS组和BG组在术后4周和12周的新生骨容积比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其中mSIS组略高于BG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mSIS组和BG组的牙槽窝冠1/3区域新生骨容积比例显著高于中1/3及根1/3区域(P<0.05).术后4周各组的新生骨密度值相近(P>0.05),术后12周时mSIS组和BG组的新生骨密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4周和12周mSIS组和BG组的新生骨小梁的数量以及排列紧凑程度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mSIS略优于BG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骨小梁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屏障膜联合去蛋白牛骨基质植入拔牙窝内有利于新骨再生,mSIS膜与Bio-Gide膜的应用效果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猪小肠黏膜下层(SIS)可吸收生物膜用于牙槽骨和/或软组织修复重建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评价猪小肠黏膜下层(SIS)可吸收生物膜用于牙槽骨和/或软组织修复重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多中心、非劣效临床试验设计.主要评价指标为术后0 d及180 d术区牙槽嵴最大长度、最大高度和最大宽度的改变.次要观察指标为术区牙槽骨增生和吸收变化,牙槽骨基质边缘线变化,试验用膜是否破损,手术切口愈合,排异反应及填充后症状.通过不良事件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评价SIS可吸收生物膜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共入组280例,完成272例,脱落8例,脱落率为2.86%.180天影像学有效率FAS(PPS),试验组83.57%(91.34%)、对照组81.43%(92.62%),试验组率-对照组率率差(95%CI),FAS结果为2.14%(-6.75%,11.04%),PPS结果为-1.28%(-8.03%,5.46%),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180 d牙槽骨增生和吸收变化、牙槽骨基质边缘线变化,术后12 d试验用膜破损情况、临床手术切口愈合情况,各访视点排异反应和填充状况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不良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IS可吸收生物膜对于引导牙槽骨和/或软组织修复重建的效果非劣于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