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型神经纤维瘤病累及回结肠合并反复下消化道出血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性,22岁未婚,因"反复便血2年余"于2020年8月16日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8年出现反复便血,无粘液,无腹痛、腹胀,便血发作时大便3~4次/d,劳累后症状加重,休息时可好转,患者未予重视。2020年6月患者出现头晕、乏力,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示Hb 50 g/L,结肠镜检查提示:回肠末段溃疡型病灶,回肠末段颗粒样隆起,阑尾开口处糜烂,横结肠息肉样隆起,直肠炎,肛缘黏膜粗糙、糜烂、息肉样隆起;病理诊断:回肠末段慢性炎症伴急性活动,横结肠增生性息肉,直肠近肛缘慢性炎症伴溃疡形成;给予输血等对症治疗后好转,当地医院建议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门诊拟"克罗恩病可能"入院。发病以来,患者否认反复发热、盗汗、腹泻及口、眼、生殖器溃疡等症状。病程中精神、饮食可,体重无下降。既往生长发育落后于同龄人,无结核病接触史,否认反复口腔溃疡、关节痛及皮疹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史。入院查体:贫血貌,全身皮肤散在咖啡斑、腋窝雀斑及皮下结节(图1),肠鸣音3~4次/min,腹软,无压痛,无反跳痛,墨菲征、肝区叩击痛阴性,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CRP 9.0 mg/L,WBC 5.37×109/L,Hb 80 g/L,PLT 262×109/L,红细胞沉降率3 mm/1 h,T-spot阴性。大便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ANA14项、炎症性肠病抗体、巨细胞病毒及EB病毒IgM抗体均无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小肠CT提示腹盆腔多发结节样改变;回肠远端、升结肠及直肠节段性肠壁增厚伴强化;腹部MRI显示盆腔多发结节(丛状神经纤维瘤病可能),回肠末端肠壁增厚强化,炎性改变(图2);肛周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内镜检查:胃镜提示慢性胃炎;结肠镜提示回肠溃疡及肉芽组织增生,偏向一侧分布,回盲瓣溃疡,直肠肛管溃疡(图3)。结肠镜病理:黏膜慢性炎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CT检查小肠三维数字化模型构建及其在减重手术前预测小肠长度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构建基于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检查的小肠三维数字化模型,探讨其在减重手术前预测小肠长度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收治的3例肥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例,女1例;中位年龄为25岁,年龄范围为24~44岁。患者术前均行腹部增强CT检查并构建小肠三维数字化模型。3例肥胖症患者中,2例行袖状胃切除术,1例行Roux-en-Y胃旁路术,根据手术时间将3例患者编号为1、2、3号。观察指标:(1)小肠三维数字化模型构建及术前预测小肠长度。(2)术中测量小肠长度及术前预测小肠长度与术中测量小肠长度的相对误差。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结果:(1)小肠三维数字化模型构建及术前预测小肠长度:3例患者均完成术前小肠三维数字化模型构建。3例患者术前小肠三维数字化模型数据[小肠体积、10个(1~10)横截面面积、平均横截面面积及术前预测小肠长度]分别为1号患者:1 312 985 mm 3,(174、154、143、172、345、213、357、173、382、154 mm 2),227 mm 2,578 cm;2号患者:1 817 224 mm 3,(274、196、487、413、520、254、231、170、212、168 mm 2),293 mm 2,620 cm;3号患者:2 183 019 mm 3,(320、408、281、222、194、219、188、419、326、235 mm 2),281 mm 2,777 cm。(2)术中测量小肠长度及术前预测小肠长度与术中测量小肠长度的相对误差:3例患者术中测量小肠长度分别为1号患者:570 cm;2号患者:600 cm;3号患者:780 cm。3例患者术前预测小肠长度与术中测量小肠长度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40%、3.33%、0.38%。 结论:小肠三维数字化模型可预测减重手术前小肠长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眼眶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77岁,因"右眼眼胀,双眼视物重影半年余"于2022年12月就诊于济南明水眼科医院。既往无肿瘤病史,慢性胃炎史20余年、慢性支气管炎史20余年、肝囊肿病史11年、冠心病史10余年、结肠息肉切除术后11年余、小肠疝气术后3年余,无传染病史。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6,左眼0.8,双眼视力矫正无助;眼压:右眼10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0 mmHg;双眼位正,眼球各方向运动未见明显异常;眶压:右眼(++);右眼上睑下垂,遮挡瞳孔上缘,瞳孔圆,直径约3 mm,光反射正常,晶状体混浊(++),玻璃体轻度混浊;裂隙灯显微镜下眼底检查:右眼视盘颞侧萎缩弧,黄斑中心凹反光不明,鼻下方及颞侧周边视网膜见出血点。实验室检查示血常规、尿常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等未见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肢体导联低QRS电压。胸部X线示双肺纹理增多增粗,其内未见明显实质性病变。眼眶CT示右眼眶眶顶部见类扁椭圆形略高密度阴影,横截面约1.7 cm×1.9 cm,CT值约40 Hu,相邻眶壁骨质结构未见明显破坏,上直肌受压移位。双侧眼球大小对称,球后视神经未见明显增粗(图1)。眼眶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强化示:右侧眼球略突出,右眼眶球后外上方可见团块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边界较清,增强扫面呈明显较均匀强化,大小约15 mm×21 mm,邻近视神经及上直肌受压、移位,左侧眼眶及内容物未见明显异常。患者于2022年12月在全身麻醉下行右眼眶内肿物切除术,术中切除肿物送病理,术后甘露醇降眶压,激素减轻水肿。术后组织病理学提示(右眼眶内)低分化癌,呈深染小细胞样,呈巢团状分布(图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K-pan:(+)、Syn:(+)、S-100:(个别散在+)、Ki-67:(阳性细胞数约70%)、CD56:(+)、CgA:(-)、CK20:(-)、TTF-1:(+)、P16:(+)、P53:(+,突变型)、CD117:(+)、SMARCA4:(+)。综合以上结果,病理学诊断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Small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SCNEC)。术后常规抗感染,建议患者至肿瘤专科医院行全身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显像检查协诊及原发病灶转移情况。出院后随访,患者胸部CT示右肺上叶占位并纵隔淋巴结肿大,性质不明,锁骨上区及腹部彩超未见明显异常。考虑转移癌可能性大,患者拒绝行穿刺活检及进一步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多次腹部手术后肠系膜异位骨化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本文报道1例肠系膜异位骨化(HMO)病例,患者因“车祸复合伤”急诊收入院,CT检查示小肠穿孔,接受多次剖腹手术;最后一次腹部手术(造口还纳)中发现肠系膜骨化病灶,组织病理学显示化生性骨沉积。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术后1年未出现复发迹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原发性阑尾淋巴瘤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23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12 h,加重伴发热4 h”入院。既往有多次阑尾炎发作病史,均经保守治疗好转。查体:右下腹压痛,伴反跳痛及肌紧张。血常规:白细胞19.10×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6.3%。盆腔CT检查提示右下腹回盲部盲管影,直径约9 mm,管壁增厚。入院诊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中见右髂窝内小肠充血,肠间积脓,阑尾呈动脉瘤样扩张,根部粗约2 cm,发黑,尖端粗约5 cm,发黑,触之出血(图1)。考虑术区粘连、渗血严重,行中转开腹阑尾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光镜下见癌组织由中等到大的细胞组成,核空泡状,染色质不规则,细胞质嗜双色(图2)。免疫组化检查示:CK(-),CD3(-),CD5(-),CD20(+,弥漫)(图3A),IMP3(+),Ki-67(+约90%)(图3B),ALK(-),CD30(-),PAX5(+)(图3C),CD10(+),BCL-6(+)。病理诊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GCB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胃癌术后Petersen疝六例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总结胃癌术后发生Petersen疝患者的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对静冈癌症中心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诊断Petersen疝并行手术治疗的6例胃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发病年龄76岁,2例曾行机器人辅助全胃切除术,2例曾行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2例曾行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初次胃癌手术时均已关闭Petersen间隙。症状在术后1~55个月出现,上腹痛伴恶心、呕吐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6例腹部CT检查表现为小肠扩张,肠梗阻样改变;3例CT呈漩涡征改变。6例患者均手术探查未见肠坏死并再次缝合Petersen间隙,术后顺利出院,随访至今未见再发。结论:Petersen疝是胃术后的一种罕见并发症。应根据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尽早进行腹部CT并积极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腹腔镜手术治疗左侧十二指肠旁疝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33岁,因“上腹胀痛3年,反复呕吐3个月,加重2 d”入院。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上腹部胀痛,以左上腹为重,改变体位后无缓解,不向其他部位放射,院外自行口服药物治疗。3个月前出现反复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胆汁,2 d前明显加重。既往无腹部手术及外伤史。查体:左上腹压痛。腹部CT:左上腹胃后见有包膜的囊袋状结构,内含走行紊乱的小肠襻,肠系膜上血管走行异常,血管干左移,提示左侧十二指肠旁疝(图1)。诊断:左侧十二指肠旁疝。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左侧十二指肠旁疝复位、疝环缝合关闭术。术中见:十二指肠屈氏韧带左侧横结肠系膜可见巨大疝囊,疝环口直径约5 cm大小,疝囊直径约20 cm× 15 cm大小,屈氏韧带以下约50 cm空肠疝入疝囊内(图2,3)。术后第6天患者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1个月患者无疝复发及并发症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与气体容积积分检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肠道气体量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基于气体容积积分(GVS)法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图像联合计算公式法(以下简称CT法)检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胃肠道气体量的差异。方法:纳入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FD患者27例(FD组),同期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体检中心数据库的健康对照者30例(健康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同时完善立位腹部X线和全腹部CT检查。分别运用GVS法和CT法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以及FD亚型[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型、上腹痛综合征(EPS)型、PDS重叠EPS型]患者间的胃肠道气体量。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基于GVS法,FD组胃腔、小肠、结直肠气体量分别为0.04±0.01、0.06±0.01、0.06±0.01,健康对照组分别为0.04±0.01、0.05±0.01、0.05±0.01,FD组的小肠和结直肠气体量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48、4.40, P=0.001、<0.001);PDS型、EPS型、PDS重叠EPS型3个FD亚型患者的胃腔、小肠、结直肠气体量分别为0.04±0.01、0.04±0.01、0.05±0.00,0.06±0.01、0.06±0.01、0.05±0.00,0.06±0.01、0.06±0.01、0.06±0.01,各亚型间的胃腔、小肠和结直肠气体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基于CT法,FD组胃腔、小肠、结直肠气体量分别为(17 090.89±4 437.40)、(32 597.53±7 865.86)、(49 010.20±12 972.42) mm 3,健康对照组胃腔、小肠、结直肠气体量分别为(13 424.43±5 211.86)、(33 567.93±9 157.23)、(39 036.22±6 343.27) mm 3;FD组的胃腔和结直肠气体量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84、3.75, P=0.006、0.001);PDS型、EPS型、PDS重叠EPS型3个FD亚型患者的胃腔、小肠、结直肠气体量分别为(18 464.03±4 088.57)、(14 560.97±3 771.26)、(16 806.17±4 299.60) mm 3,(31 820.79±7 022.77)、(30 604.84±8 343.10)、(37 140.05±8 276.58) mm 3,(47 447.66±14 047.00)、(49 645.73±9 527.73)、(51 181.96±16 836.97) mm 3,PDS型患者的胃腔气体量高于EPS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4, P=0.038)。 结论:FD患者胃肠道气体量高于健康对照者。PDS型患者胃腔气体积聚较EPS型显著。CT法可辅助医师更准确地计算FD患者胃肠道(特别是胃腔)气体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子宫阔韧带疝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女,44岁,因腹痛1 d入院。伴呕吐1次,无腹胀,无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查体:右下腹触及一5 cm × 5 cm大小包块,压痛阳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8 × 10 9/L。患者既往2次分娩史,10余年前有剖宫产史,术后恢复可。急诊经阴道超声检查示盆腔右卵巢外侧方见52 mm × 41 mm液性暗区,壁厚,考虑扩张肠管可能(图1)。腹部CT示右侧附件区约47 mm × 35 mm类圆形囊性灶,周围脂肪间隙欠清,盆腔见不规则片状积液;盆腔小肠稍扩张积液(图2、3)。急诊行腹腔镜下探查术,术中见盆腔内约50 ml淡血性液,右侧子宫阔韧带见一3 cm × 3 cm缺口,部分小肠嵌顿其内,血供基本正常(图4、5),左侧卵巢表面见0.5 cm × 0.5 cm子宫内膜异位结节。完整牵拉出阔韧带内嵌顿小肠,血供颜色正常。术后诊断:子宫阔韧带疝。该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4 d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iCBCT在线自适应放疗在盆腔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基于迭代锥形线束CT(iCBCT)引导的在线自适应放疗在盆腔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开展了基于iCBCT引导的在线自适应放疗在盆腔恶性肿瘤中应用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本研究初步分析了2022年8—11月接受在线自适应放疗的13例盆腔恶性肿瘤(2例宫颈癌、4例宫颈癌术后、3例子宫内膜癌术后、3例膀胱癌、1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数据,探讨在线自适应放疗的可行性、自适应放疗相关流程时间、危及器官及靶区的修改程度、靶区剂量覆盖度、相关危及器官受量等。采SPSS软件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以 xˉ±s表示,否则用 M( Q1, Q3)表示。方差齐性数据采用 t检验分析,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数据则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在自适应治疗过程中,在线自适应平均时间为15 min 38 s(从接受CBCT扫描到最后计划选择完成的时间)。85.4%(830/972分次)的人工智能自动生成的influencer结构(与临床靶区、计划靶区相邻并可能对靶区轮廓生成有高度影响的器官,在盆腔肿瘤中通常为膀胱、直肠、小肠)不需要任何修改或只需进行小修,89.8%(491/547分次)人工智能自动生成的临床靶区无需修改或只需要小修。98.5%(319/324分次)的放疗分次选择了adapted计划,与scheduled计划相比,adapted计划展示出较好的靶区剂量覆盖度,同时可以降低危及器官的受量。结论:在临床可接受的时间内可实现基于iCBCT的盆腔恶性肿瘤在线自适应放疗,且更好的靶区剂量覆盖展现了在线自适应放疗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