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iCBCT在线自适应放疗在盆腔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基于迭代锥形线束CT(iCBCT)引导的在线自适应放疗在盆腔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开展了基于iCBCT引导的在线自适应放疗在盆腔恶性肿瘤中应用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本研究初步分析了2022年8—11月接受在线自适应放疗的13例盆腔恶性肿瘤(2例宫颈癌、4例宫颈癌术后、3例子宫内膜癌术后、3例膀胱癌、1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数据,探讨在线自适应放疗的可行性、自适应放疗相关流程时间、危及器官及靶区的修改程度、靶区剂量覆盖度、相关危及器官受量等。采SPSS软件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以 xˉ±s表示,否则用 M( Q1, Q3)表示。方差齐性数据采用 t检验分析,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数据则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在自适应治疗过程中,在线自适应平均时间为15 min 38 s(从接受CBCT扫描到最后计划选择完成的时间)。85.4%(830/972分次)的人工智能自动生成的influencer结构(与临床靶区、计划靶区相邻并可能对靶区轮廓生成有高度影响的器官,在盆腔肿瘤中通常为膀胱、直肠、小肠)不需要任何修改或只需进行小修,89.8%(491/547分次)人工智能自动生成的临床靶区无需修改或只需要小修。98.5%(319/324分次)的放疗分次选择了adapted计划,与scheduled计划相比,adapted计划展示出较好的靶区剂量覆盖度,同时可以降低危及器官的受量。结论:在临床可接受的时间内可实现基于iCBCT的盆腔恶性肿瘤在线自适应放疗,且更好的靶区剂量覆盖展现了在线自适应放疗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两种快速扩弓方式联合前方牵引治疗骨性Ⅲ类错 的疗效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骨支抗方式和牙支持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 的疗效差异。 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6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正畸科进行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的处于替牙列中晚期或恒牙列早期的骨性Ⅲ类错 伴上颌发育不足的患者26例。患者分为2组(每组13例):骨支抗方式组使用骨支抗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装置进行矫治,其中男性4例,女性9例,年龄(10.2±1.7)岁;牙支持方式组使用牙支持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装置进行矫治,其中男性5例,女性8例,年龄(10.1±1.0)岁。于矫治前后头颅侧位X线片上测量矢状向线性指标[Y-Is距和Y-Ms距(分别为上切牙切缘点、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接触点至垂直参考轴的距离)、上下颌磨牙相对距离、前牙覆盖等]10项、垂直向线性指标[PP-Ms距(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接触点至腭平面的距离)等]6项和角度指标[SN-MP角(前颅底平面与下颌平面相交的上外角)、U1-SN角(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相交的下内角)等]8项,于矫治前后锥形束CT上测量冠状向指标(上颌左侧和右侧第一磨牙倾斜度等)6项;计算矫治前后前牙覆盖变化量中骨性效应和牙性效应占比。比较各指标矫治前后变化量的组间差异。 结果:矫治后两组前牙反 均解除,磨牙建立中性或远中关系。骨支抗方式组Y-Is距、Y-Ms距、上下颌磨牙相对距离的矫治前后变化量[分别为(3.23±0.70)、(1.25±0.34)和(2.54±0.59)mm]均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分别为(4.96±0.97)、(3.12±0.83)和(4.92±1.35)mm]( t=-5.92, P<0.001; t=-7.53, P<0.001; t=-5.85, P<0.05)。骨支抗方式组前牙覆盖矫治前后变化量[(4.45±1.25)mm]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6.14±1.29)mm]( t=-3.38, P<0.05);骨支抗方式组前牙覆盖矫治前后变化量中骨性效应占80%,牙性效应占20%;牙支持方式组前牙覆盖矫治前后变化量中骨性效应占62%,牙性效应占38%。骨支抗方式组PP-Ms距矫治前后变化量[(-1.62±0.25)mm]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2.13±0.86)mm]( t=-15.15, P<0.001)。骨支抗方式组SN-MP角、U1-SN角矫治前后变化量(分别为-0.95°±0.55°、1.28°±1.30°)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1.92°±0.95°、7.78°±1.94°)( t=-9.43, P<0.001; t=-10.04, P<0.001)。骨支抗方式组上颌左侧和右侧第一磨牙倾斜度矫治前后变化量(分别为1.50°±0.17°、1.54°±0.19°)均显著小于牙支持方式组(分别为2.26°±0.37°、2.25°±0.35°)( t=6.47, P<0.001; t=6.81, P<0.001)。 结论:骨支抗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能减少传统牙支持方式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时发生的上前牙唇倾、前牙覆盖增加、磨牙前移伸长颊倾以及下颌平面角增大等不利的牙齿代偿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锥形束CT引导 125I粒子植入治疗脊椎附件溶骨性转移瘤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脊椎溶骨性转移瘤患者易合并癌性骨痛、病理性骨折及脊髓压迫等骨相关不良事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1]。脊柱转移瘤的治疗通常是姑息性局部治疗。 125I粒子是1种释放γ射线的持续低剂量微型放射源,与外放疗相比具有定位准确、可持续累积剂量、疼痛缓解快等优点 [2,3]。近年来,放射性粒子植入已被广泛用于恶性肿瘤的局部治疗。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行锥形束CT(cone beam CT, CBCT)引导 125I粒子植入术的脊椎附件溶骨性转移瘤患者的资料,探讨粒子植入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体部立体定向放射疗法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摆位误差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VERO系统的锥形束CT(CB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体部立体定向放射疗法(SBRT)治疗中图像引导的准确性和摆位误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80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与四维呼吸相关锥形束CT(4DCBCT)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平均密度投影的CT图像,据其绘制肿瘤轮廓获得内在靶体积(ITV);通过比较手动ITV配准与CBCT上运动-模糊肿瘤来确定平移和旋转肿瘤定位误差,同时通过机器人定位床及环形旋转进行校正,校正之后对CBCT进行验证以评价残余误差。结果:初始设置的平均三维矢量位移明显大于六维自动校准后位移[(6.8 ± 2.1) mm比(1.5 ± 0.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94.0%(425/452)的旋转误差≤ 3°;若无图像引导,则基于ExacTrac的立体定位需要左-右方向6.6 mm,上下方向9.8 mm,前后方向6.5 mm;六维校正残留误差后三个方向的安全边界分别降低至3.0、3.2和3.1 mm。 结论:使用ITV-CBCT匹配技术和VERO系统的自动六维校正的在线图像引导能够降低NSCLC患者SBRT治疗中的摆位误差,提高肿瘤定位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真空垫联合乳腺托架固定在乳腺癌直线加速器调强放疗中的摆位误差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真空垫联合乳腺托架固定在乳腺癌直线加速器调强放疗中的摆位误差。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安市中医院2017年7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72例接受乳腺癌保乳术后直线加速器调强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放疗固定方案将其分为真空垫组(24例)、乳腺托架组(27例)、真空垫联合乳腺托架组(21例),采用锥形束CT分析固定摆位误差,计算总体误差均值和系统误差的标准差值,并分析影响固定摆位误差的相关因素。结果:乳腺托架组、真空垫组及真空垫联合乳腺托架组组间前后(Z)方向平移误差(2.11±0.41、2.67±0.26、1.79±0.21)、Z方向旋转误差(1.14±0.24、1.05±0.21、0.91±0.2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45.86、6.21,均 P<0.05);真空垫组Z方向平移误差高于真空垫联合乳腺托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37, P=0.001);乳腺托架组Z方向旋转误差高于真空垫联合乳腺托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1, P=0.001)。乳腺托架组左右(X)、上下(Y)、Z方向的计划靶区(PTV)外放边界值分别为2.02、2.09、1.97;真空垫组X、Y、Z方向的PTV外放边界值分别为1.81、2.07、2.25;真空垫联合乳腺托架组X、Y、Z方向的PTV外放边界值分别为1.13、1.51、1.4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 OR=4.208,95% CI 1.438~12.312)、乳腺体积( OR=4.023,95% CI 1.375~11.769)均是固定摆位误差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 结论:真空垫联合乳腺托架应用于乳腺癌直线加速器调强放疗的固定摆位,有助于减小固定摆位误差,但固定摆位误差同时受患者BMI、乳腺体积等因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盆腔迭代锥形束CT图像的剂量学可行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利用盆腔迭代锥形束CT(CBCT)图像用于治疗计划剂量计算的可行性分析,为自适应放疗提供图像保障。方法:使用Varian Halcyon 2.0环形加速器对CIRS 062 M模体(CIRS, Norfolk, VA, USA)进行扫描,测量其不同散射条件下的CT值并计算其平均值,建立锥形束CT-电子密度转换曲线(iterative Cone-beam CT to electron density,ICBCT-ED)。采集CIRS 002PRA盆腔调强专用模体的CT和不同位置的ICBCT图像,设计基于CT图像的VMAT计划,移植至ICBCT图像上,重新进行剂量计算,比较靶区、危及器官及三维体积剂量 γ通过率的差异。以患者实际治疗计划为基准,回顾性分析10例盆腔患者全流程三维剂量 γ通过率的差异。 结果:无散射体的孤立模式与全散射中心位置的CT值偏差较大,最大偏差144 HU。其他全散射位置与中心位置CT值相近,最大偏差<50 HU。基于盆腔模体不同位置处的ICBCT图像的计算结果,无论靶区还是危及器官的剂量偏差均<1 Gy。与基于CT图像的计划相比,基于ICBCT图像的三维剂量 γ通过率1%/1 mm和2%/2 mm的平均值分别为(88.86±1.18)%和(98.38±0.89)%。10例盆腔肿瘤患者2%/2 mm和3%/3 mm的平均值范围分别为90.03%~95.43%和93.58%~97.78%。最差结果为膀胱过充盈引起的外轮廓变化造成的剂量差异,2%/2 mm和3%/3 mm的三维剂量通过率仅为85.90%和92.90%。 结论:在足够的散射条件下,重建ICBCT-ED转换曲线,利用Halcyon直线加速器的ICBCT图像进行治疗计划设计,其精度是可以满足临床应用的标准的,为将来的自适应放疗提供了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舌侧矫治联合骨皮质切开术治疗成人严重双颌前突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应用定制式舌侧矫治技术联合应用骨皮质切开术治疗成人严重双颌前突,可否安全有效地实现上前牙压入及根尖部牙槽骨改建。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正畸科门诊就诊双颌前突病例14例,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应用定制式舌侧矫治器及系统化力学设计,并于治疗中接受上前牙区唇侧骨皮质切开术。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及锥形束CT,测量并比较上颌切牙切缘到腭平面距离,牙根不同水平处牙槽骨厚度的变化。结果:头影测量分析发现治疗后上下前牙唇倾度减小,软组织颏部前移[治疗后上中切牙点-前颅底平面(U1-SN)减小13.09°±1.26°, P<0.001,下中切牙-眶耳平面角(FMIA)增大9.31°±3.11°, P<0.001,零子午线-软组织颏前点(0-Mer-Pog′)增加(3.22±1.43) mm, P<0.001]。锥形束CT影像测量显示治疗后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切缘点到腭平面距离减小,中切牙治疗后压入(1.42±0.66) mm, P<0.001,侧切牙治疗后压入(1.35±0.70) mm, P<0.001。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及侧切牙根尖部唇侧的牙槽骨厚度增加,中切牙增加(1.02±0.68) mm, P<0.001,侧切牙增加(0.89±0.63) mm, P<0.001。上切牙根中部腭侧的牙槽骨厚度减小,中切牙减少(1.28±0.85) mm, P<0.001;侧切牙减少(1.20±0.69) mm, P<0.001。根尖部腭侧的牙槽骨厚度也减小,中切牙减小(1.39±0.92) mm, P<0.001,侧切牙减小(1.35±0.94) mm, P<0.001。而上切牙冠方、根中部唇侧的牙槽骨厚度以及冠方腭侧牙槽骨厚度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应用定制式舌侧矫治器及系统化力学设计,辅以牙槽骨唇侧骨皮质切开微创手术,优化前牙内收过程中的垂直向控制,实现成人严重双颌前突患者上前牙压入及根尖部牙槽骨改建,达到面下1/3及唇部美学重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上颌横向发育不足诊断方式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上颌横向发育不足是错 畸形的重要表现之一,由于横向发育停止相对较早,早期对其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预测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针对横向不调的诊断方式较多,包括临床检查、模型测量、头颅后前位X线片测量和锥形束CT测量。本文回顾现有文献中针对上颌横向发育不足所采用的诊断及预测方法,以协助正畸医师较全面地了解相关诊断方式及其优缺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快速锥形束CT成像模式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快速锥形束CT (CBCT)扫描模式对图像质量和配准结果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适合快速CBCT的扫描预设。方法:分别使用常规和两种快速扫描模式在CBCT模体上进行检测,定量评价不同扫描模式下的配准精度和图像质量;随后使用33例临床肿瘤患者278组CBCT数据进一步验证不同扫描模式在临床环境下测量结果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模体3种扫描模式测量结果与标准值最大偏差0.70mm (平均偏差0.51mm),同一部位各扫描模式间的测量结果一致(偏差0.00mm);常规模式的均匀度结果最好(平均值为3.62%),快速1模式次之(平均值为3.90%),快速2模式最低(平均值为4.84%);常规模式的噪声结果最好(平均值15.69),快速2模式次之(平均值17.23),快速1模式结果(平均值21.74)最低;3种扫描模式的高对比度分辨率测量结果一致(至少可以分辨3个线对);快速1模式的低对比度分辨率结果最好(1.69),常规模式次之(2.10),快速2模式结果最低(2.31);3种扫描模式的几何精度测量结果与标准值的最大偏差基本一致(平均偏差0.05mm)。临床病例常规和快速1扫描模式测量结果的相关性最好( R2>0.90, P<0.01),测量结果具有一致性(95%一致性限度均<1mm界值)。 结论:快速1扫描模式拥有与常规模式接近图像质量和一致的配准结果,而且拥有更快的扫描速度、更低的扫描剂量,故推荐使用快速1扫描模式作为临床扫描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肠道膀胱准备下前列腺癌精准放疗膀胱直肠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肠道膀胱准备下,前列腺癌患者放疗过程中临床可接受且具有良好可重复性的膀胱、直肠体积,为放疗前后肠道膀胱的准备提供定量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20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肠道膀胱准备且完成全程根治性放疗的275例前列腺癌患者。患者每次治疗前进行锥形线束CT(CBCT)扫描,记录临床可接受情况下的摆位误差。简单随机抽样选取66例患者,使用MIM软件勾画患者CBCT上膀胱、直肠,分析每日膀胱或直肠体积与计划膀胱或直肠体积的比值(体积相对值)及其与摆位误差之间的关系。定量资料以 xˉ±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使用配对 t检验,否则使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 结果:275例患者计划CT膀胱、直肠体积分别为(370.87±110.04)、(59.94±25.07)ml。66例患者共获得1611套CBCT影像,计划CT膀胱、直肠体积分别为(357.51±107.38)、(65.28±35.37)ml,治疗过程中患者每日CBCT膀胱、直肠体积分别为(258.96±120.23)、(59.95±30.40)ml。治疗过程中,膀胱体积平均每天减少3.59 ml,直肠体积平均每天减少0.37 ml。根据计划膀胱体积将患者分为<250 ml、250~450 ml、>450 ml三组,其中250~450 ml组在放疗过程中膀胱体积相对值范围最小,头脚、左右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0.28±0.24)、(0.19±0.17)cm,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 P值均≤0.027)。根据计划直肠体积将患者分为<50 ml、50~<80 ml、80~120 ml、>120 ml四组,其中<50 ml组在放疗过程中直肠体积相对值范围最小,头脚、腹背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0.26±0.22)、(0.24±0.22)cm,均明显小于其他三组( P值均≤0.003)。入组66例患者头脚、左右、腹背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0.30±0.25)、(0.20±0.18)、(0.28±0.27)cm。其中,腹背方向摆位误差在<0.3 cm组的膀胱体积相对值(0.73±0.37)与0.3~0.5 cm、>0.5 cm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肠道膀胱准备下扫描计划CT前,膀胱、直肠体积分别控制在250~450 ml和<50 ml范围内,能获得较好的可重复性和较小的摆位误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