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脑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联合物理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小脑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TBS)联合物理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态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3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前治疗组行健侧小脑iTBS治疗,对照组给予相同部位伪刺激,iTBS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200 s,每周6次,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和出院3周后(随访时)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主要观察指标包括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动摇总轨迹长和X轴最大动摇径,用于评估2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重心转移能力。次要评估指标有采用10 m步行时间测试(10MWT)和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POMA-G)评估2组患者的步行能力;采用简化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评估2组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估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3周后和随访时,对照组患者的BBS评分分别为(41.38±5.33)分和(42.19±5.55)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 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3周后和随访时的BBS评分、动摇总轨迹长和X轴最大动摇径较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同时间点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3周后和随访时,对照组患者的POMA-G评分、FMA-LE评分和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 P<0.05)。治疗3周后和随访时,治疗组患者的10MWT、POMA-G评分、FMA-LE评分和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 P<0.05),且其治疗3周后的POMA-G评分、10MWT和随访时的10MWT和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小脑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联合物理治疗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态,分析其可能的机制与小脑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可调节小脑-丘脑-大脑皮质环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小脑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对健康人双侧大脑运动皮质兴奋性的调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小脑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TBS)对双侧大脑运动皮质M1区兴奋性的影响及持续时间。方法:根据刺激部位的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20例青年健康受试者分为左侧小脑iTBS组和右侧小脑iTBS组,每组10例。所有受试者在进行所属组别的刺激模式干预前,先测量双侧大脑M1区静息运动阈值(RMT)及运动诱发电位(MEP),于刺激后40 min内的8个时间点(5、10、15、20、25、30、35、40 min)分别测量双侧大脑M1区MEP,并分析MEP波幅在干预前后的变化以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结果:①iTBS作用于左侧小脑可引起右侧大脑运动皮质兴奋性增高,该作用在刺激结束5~15 min内开始出现,至少可以持续到刺激后25 min( P<0.05)。刺激后35 min的MEP较基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②iTBS作用于左侧小脑后,左侧大脑M1区MEP波幅有下降趋势,但各时间点ΔMEP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③iTBS作用于右侧小脑后,左侧大脑M1区MEP波幅有上升趋势,但各时间点ΔMEP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④iTBS作用于右侧小脑后右侧大脑M1区MEP波幅有下降趋势,仅刺激后30 min时的ΔMEP N较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余各时间点的ΔMEP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iTBS作用于小脑可引起对侧大脑运动皮质兴奋性增高,效果可维持至刺激后25 min;可使同侧大脑运动皮质兴奋性下降,且其效果可持续至少30 min。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小脑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对小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影响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小脑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TBS)对小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取小脑卒中后合并吞咽障碍的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剔除3例、1例,最终均纳入29例。2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吞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iTBS治疗,对照组给予假刺激。治疗前、治疗4周后,记录2组患者双侧舌骨上肌群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潜伏期和波幅;对反射性吞咽和自主性吞咽状态下,2组患者不同大脑部位的非线性指数近似熵(ApEn)进行比较;采用渗漏-误吸量表(PAS)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治疗4周后双侧舌骨上肌群MEP潜伏期下降( P<0.05)。2组患者治疗4周后双侧舌骨上肌群MEP波幅较治疗前升高( P<0.05)。与对照组治疗4周后比较,观察组双侧舌骨上肌群MEP潜伏期较低、波幅较高( P<0.05)。2组患者治疗4周后反射性吞咽、自主性吞咽状态下C3、C4、P3、P4、T5、T6 ApEn升高( 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反射性吞咽、自主性吞咽状态下C3、C4、P3、P4、T5、T6 ApEn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 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4周后PAS分级[(1.83±0.72)级]较为优异( P<0.05)。 结论:iTBS治疗可改善小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其机制可能是iTBS刺激提高了小脑卒中患者的大脑皮质兴奋性,增加了吞咽肌群的运动控制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健侧小脑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步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探讨健侧小脑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ntermittent theta-burst stimulation,iTBS)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假对照研究.共纳入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iTBS组和Sham组各25例.iTBS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健侧小脑iTBS刺激,Sham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健侧小脑iTBS假刺激.对治疗前及治疗21 d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下肢FMA评分、Berg评分、Brunnstrom下肢分期、H/Q比值、MBI评分,步态分析参数以及TMS测得的MEP值,评估小脑iTBS对卒中后步行功能康复的有效性.结果 治疗21 d时,iTBS组下肢Brunnstrom分期、Holden分级、Berg评分、下肢FMA评分、6 min步行距离、NIHSS评分和MBI评分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Sham组(P<0.05);治疗后iTBS组H/Q比值较前明显增加(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BS组步速、步频、步宽、患侧单支撑相及GDI评分均较Sham组显著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步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BS组治疗后患侧大脑皮层MEP波幅较前降低(P<0.05).结论 健侧小脑iTBS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改善卒中患者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JAMA Neurol:小脑间歇性θ-脉冲刺激改善卒中患者步态和平衡功能障碍
编辑人员丨2023/8/6
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会引起步态和平衡功能受损,而步态和平衡障碍是不良功能预后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为步态是独立生活的关键因素,改善步行功能是卒中康复的主要目标.平衡功能障碍对功能独立性和机体整体恢复也有重要影响.然而,卒中患者的步态康复仍然缺乏先进的康复方案.恢复期,对侧小脑参与到卒中后运动网络的功能重组,并发挥重要作用.在卒中动物模型中,刺激小脑皮层网络能够改善功能恢复.值得注意的是,fMRI研究显示对侧小脑神经活性与卒中患者的步态恢复呈正相关.患者往往需要重新学习简单的运动方法,这个现象支持运动被小脑主动控制的机制假说.通过无创脑刺激可提高小脑介导的运动学习能力,特别是步态和平衡功能.小脑间歇性θ-短阵快速脉冲刺激(cerebellar intermittent θ-burst stimulation,CRB-iTBS)是一种可重复性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研究发现其能够强烈激活小脑的神经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脑间歇性θ短阵快速脉冲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小脑间歇性θ短阵快速脉冲刺激(iTBS)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021年3月至12月,选取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中心脑卒中患者4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1)和观察组(n=21).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并行悬吊运动训练,包括躯干控制训练、分离运动强化训练、双下肢交替训练.观察组在悬吊运动训练前,采用小脑iTBS模式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每丛3个脉冲,丛内频率50 Hz,丛间频率5 Hz,刺激2 s,间歇8 s,共600个脉冲.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并比较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康复训练,依从性良好,无不良事件发生.治疗4周后,两组FMA-LE、BBS、MBI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t|>10.053,P<0.001),观察组MEP潜伏期显著下降(t=5.326,P<0.001),且FMA-LE、BBS、MEP潜伏期均明显优于对照组(|t|>3.029,P<0.0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