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吸训练联合悬吊运动对经皮腰椎间孔镜术后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呼吸训练联合悬吊运动治疗经皮腰椎间孔镜术后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腰椎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腰椎间盘突出(LDH)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2组患者均接受经皮腰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对照组术后接受悬吊运动训练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悬辅以呼吸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以及术后3个月后(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JOA)评分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腰部功能和生活质量,并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采用便携式肺功能仪采集2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肺活量(FEV1)和呼气峰流速(PEF)。结果:治疗2周后和随访时,2组患者的VAS评分、JOA评分和SF-36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2周后和随访时的VAS评分、JOA评分和SF-36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FVC、FEV1、PEF分别为(4.23±0.50)L、(3.82±0.44)L/s、(6.46±0.69)L/s,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2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呼吸训练联合悬吊运动疗法不仅可以显著缓解PELD术后的LDH患者的疼痛,改善其腰部功能和生活质量,还可增强患者的肺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悬吊运动疗法对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对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2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n=13)和对照组( n=12)。2组患者于臀肌挛缩症术后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于术后第4天开始悬吊运动,每周训练6 d,连续训练12周。于治疗前和入组12周后(治疗后)采用GMC功能量化量表评估2组患者的GMC程度和疗效,同时测量其双下肢假性长度差。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GMC功能量化量表评分的美观得分和总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双下肢假性长度差分别为(0.48±0.17)cm和(0.80±0.46)cm,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双下肢假性长度差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疗法可更为显著地改善臀肌挛缩症患者术后下肢运动功能、髋关节功能、步态和双下肢假性长度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悬吊模式下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悬吊训练模式下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后常规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进行传统核心稳定性训练,实验组则进行悬吊训练模式下核心稳定性训练,每日训练1次,每周5次,连续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Prokin平衡仪对2组患者的站立位平衡能力进行评定,并记录患者睁眼、闭眼平衡测试时的运动轨迹长度及运动椭圆面积;同时利用表面肌电图(sEMG)记录平衡测试时双侧竖脊肌和多裂肌肌电信号的平均肌电(AEMG)值。结果:①平衡功能变化:治疗后,睁眼闭眼平衡测试,2组患者压力中心的运动轨迹长度、运动椭圆面积均少于组内治疗前( P<0.01);实验组患者压力中心的运动轨迹长度[睁眼(226.40±88.59)mm、闭眼(312.07±118.45)mm]、运动椭圆面积[睁眼(198.83±84.99)mm 2、闭眼(303.50±123.86)mm 2]均少于对照组[运动轨迹长度:睁眼(291.23±117.71)mm、闭眼(405.27±181.05)mm;运动椭圆面积:睁眼(250.47±109.23)mm 2、闭眼(379.03±144.91)mm 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表面肌电图变化:治疗后,睁眼和闭眼平衡测试时,2组患者双侧竖脊肌与多裂肌的AEMG值均大于组内治疗前( P<0.01);闭眼平衡测试时,实验组患侧多裂肌的AEMG值[(58.48±10.40)μV]显著大于对照组[(52.39±10.63)μV],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悬吊训练模式下的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其效果优于传统核心稳定性训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核心肌群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核心肌群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4例和治疗组16例,2组患者均接受连续6周的常规药物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连续6周的核心肌群训练,包括悬吊运动训练(每周周2和周5在门诊各训练1次)和居家锻炼。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治疗6周后和治疗8周后(随访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数字评定量表(NRS)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腰椎功能和疼痛程度。结果:治疗2、4、6周后和随访时,2组患者的ODI评分和NRS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治疗组治疗2、4、6周后和随访时的ODI评分和NR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常规药物和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增加核心肌群训练,可显著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部功能和疼痛程度,其疗效优于常规药物联合常规康复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冲击波穴位疗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冲击波穴位疗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SET)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C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0例CNLBP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SET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冲击波穴位疗法。于入组时、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同时对2组患者腰肌动、静态耐力进行测试。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评分、SAS评分及腰肌动、静态耐力测试结果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9±0.6)分]、ODI评分[(15.2±2.9)分]、SAS评分[(38.7±4.0)分]、腰肌动态耐力测试结果[(23.1±5.5)次]及静态耐力测试结果[(61.7±11.9)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冲击波穴位疗法联合SET训练能进一步缓解CNLBP患者下背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及焦虑情绪,增强腰肌耐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悬吊运动训练对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腰椎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训练(SET)对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腰椎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2例。2组患者均接受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及椎管穹隆状减压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SET训练(包括双桥式训练、骨盆上抬训练及单腿悬挂训练等)。于术后3 d时、训练2个月后对2组患者步行功能、脊髓神经功能及平衡功能进行评定,具体评定指标包括步频、跨步长、步速、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重心轨迹长、重心轨迹包绕面积及重心移动偏差等。结果:训练后观察组患者步频[(1.01±0.23)步/秒]、跨步长[(0.60±0.19)m]、步速[(0.38±0.13)m/s]、ASIA神经功能分级D级占比(65.63%)及重心轨迹长、包绕面积、重心移动X轴和Y轴偏差的Romberg率[分别为(1.40±0.18)、(1.45±0.22)、(1.00±0.10)及(0.98±0.22)]均较训练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后辅以SET训练,能显著改善胸腰椎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增强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运动想象疗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SCI)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不完全性SCI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悬吊运动训练,观察组则辅以运动想象疗法及悬吊运动训练。于入选时、干预8周后,对比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躯干控制能力及步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2组患者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下肢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躯干控制测试量表(TCT)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下肢ASIA评分[(37.55±5.04)分]、BBS评分[(42.03±5.68)分]及TCT评分[(49.43±8.10)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以3~4级为主,对照组FAC分级以1~3级为主,干预后观察组FAC分级≥3级占比(54.76%)显著高于对照组(30.95%)水平( P<0.05)。 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能显著改善SCI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躯干控制能力及步行能力,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补阳还五汤联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脑梗死合并下肢偏瘫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补阳还五汤联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脑梗死合并下肢偏瘫的疗效及对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7年1月-2021年2月本院94例脑梗死合并下肢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悬吊运动训练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补阳还五汤。2组均治疗6周,随访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神经功能受损程度,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估下肢功能,Berg平衡功能评分(Berg Balance Scale,BBS)评估平衡功能,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检测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压积,全自动分析仪检测血浆TC、TG、LDL-C水平;随访3个月,采用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预后,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及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5.35、4.54, P值均 <0.01),FMA、BBS、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3.40、3.10、7.57, P值均 <0.01);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2.94、3.81、4.23, P<0.05或 P<0.01),TC、TG及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4.10、4.27、3.61, P值均 <0.01)。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为74.47%(35/47)、对照组为51.06%(24/4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5.51, P=0.019)。 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可有效缓解脑梗死合并下肢偏瘫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下肢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功能和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功能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痉挛性脑瘫患儿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40例。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悬吊训练(训练频率为每周6次,每次30 min,持续6个月)。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采用GMFM分级量表(GMFM-88)、Berg平衡量表(BBS)、10米步行速度(10MWT)分别评估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的GMFM-D评分、GMFM-E评分、BBS评分和10MWT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GMFM-D评分、GMFM-E评分、BBS评分和10MWT分别为(33.38±6.32)分、(40.25±7.66)分、(32.35±4.43)分和(14.03±2.89)m/min,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常规康复训练联合悬吊训练不仅可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平衡功能和粗大运动功能,还可提高其步行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悬吊运动疗法对颈椎病患者颈部肌肉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SET)对颈椎病治疗前、后的表面肌电活动的影响,并与常规推拿治疗效果相比较,探讨SET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颈椎病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患者分成SET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推拿治疗训练,SET组根据表面肌电图的结果实施特异性的SET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周。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进行颈伸肌的sEMG测试[包括平均肌电值(AEMG)和中位频率斜率值(MF slope)]和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治疗后,SET组颈部竖脊肌和斜方肌的AEMG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部竖脊肌和斜方肌的MF slope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SET组治疗后颈部竖脊肌和斜方肌的MF slope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SET组和对照组的VAS评分分别为(2.1±1.3)分和(3.0±1.1)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 P<0.05),且SET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部竖脊肌和斜方肌MF slope降低值与VAS的变化值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SET组分别为( r=0.463, P<0.05; r=0.678, P<0.05),对照组为( r=0.550, P<0.05; r=0.486, P<0.05),即颈部竖脊肌和斜方肌的MF slope的下降率与VAS变化值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SET可显著改善颈椎病患者的颈部肌肉功能,且疗效优于推拿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