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脑顶核电刺激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小脑顶核电刺激作为一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并提供多种中枢源性神经保护作用。近年研究表明,在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过程中,小脑顶核电刺激技术均可起到较好的疗效。本文通过对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所致功能障碍的相关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展开综述,以期为小脑顶核电刺激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丁苯酞序贯疗法联合早期神经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丁苯酞序贯疗法联合早期神经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序贯疗法联合早期神经康复治疗组(序贯组)、丁苯酞注射液联合早期神经康复治疗组(联合组)及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组(对照组).3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均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2周,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脑顶核电刺激及患肢低频脉冲电治疗,序贯组在联合组的基础上,于第14天起加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14天、第28天随访观察各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巴氏指数(Barthel指数)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序贯组与组NIHSS评分均逐渐降低(P<0.01),序贯组降低更明显(P<0.01);序贯组与联合组Barthel指数均逐渐升高(P<0.01),序贯组升高更明显(P<0.01).结论:丁苯酞序贯疗法联合早期神经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及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明显促进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补肾益髓活血针刺法联合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补肾益髓活血针刺法联合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于2018年3月-2019年10月期间在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就诊治疗的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两组给予常规治疗措施;对照组给予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基础上给予补肾益髓活血针刺法.比较两组1-back精准度(d值)及反应时(RT)、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数字广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1-back范式的d'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MoCA执行和注意指标、数字广度顺背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益髓活血针刺法联合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小脑顶核电刺激抗心肌缺血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是指冠状动脉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 ,亦称为缺血性心脏病.根据报道全球心血管患病人数截止2019 年已有5. 23 亿,心血管死亡人数有1860 万,目前对于CHD的主要治疗是药物或者PCI手术,但仍存在发生心力衰竭、恶性心率失常等风险.小脑顶核电刺激(fastigial nucleus stimulation,FNS)目前虽主要用于脑病的治疗(如脑卒中、癫痫等),但也有报道称其对心脏亦有保护作用,可改善心肌梗死预后.本文就目前有关FNS对于缺血性心肌的保护作用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使用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 H-MRS)观察小脑顶核电刺激(FNS)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后脑代谢物的改变.方法 将51例VCIN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6例).2组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且观察组给予FNS治疗.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定2组VCIND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并使用1 H-MRS检查双侧额叶、海马、后扣带回、丘脑及角回代谢物.结果 观察组FNS治疗后MMSE及MoCA评分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双侧额叶、海马、后扣带回、丘脑及角回的N-乙酰天冬氨酸与肌酸比值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结论 FNS可改善V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可能成为治疗VCIND的一种新型、安全的非药物性方法.多体素1H-MRS可成为观察FNS治疗VCIND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相关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小脑顶核电刺激(FNS)是一种对小脑顶核进行电刺激治疗的物理疗法.FNS能够抑制脑缺血区炎症反应,抑制神经元兴奋性毒性损伤,抑制脑缺血区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组织的再生和重建,增加脑血流量,从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FNS可降低脑组织中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改善脑卒中后抑郁;FNS通过抑制海马区神经元凋亡,改善老年性痴呆症状,增加颅内血流速度,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FNS减少缺血视网膜细胞的凋亡及炎症反应,扩张视网膜血管直径,增加视网膜血流,具有抗缺血性视网膜疾病的作用;FNS减轻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改善哮喘症状;FNS调节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增加迷走神经张力,降低脑卒中后心脏猝死率及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FNS降低交感神经活性,舒张胃血管,增加胃黏膜血流量,减轻应激性胃黏膜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龟板白术汤结合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脑卒中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究龟板白术汤结合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肝肾亏虚证)患者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肝肾亏虚证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99例(2018年1月-2020年9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观察组49例.对照组患者西医常规(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氯吡格雷+龟板白术汤结合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患者中医症状(轻瘫及言语謇涩、头晕目眩及麻木、共济失调等)积分变化、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损伤指标泛素羟基末端水解酶-1(UCH-L1)水平变化、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变化及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变化、脑血流灌注指标变化与并发症.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84.00%,42/50)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92%,47/49)更高(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轻瘫及言语謇涩、头晕目眩及麻木、共济失调等)积分、GFAP及NSE、UCH-L1水平、NIHSS及MMSE、BI量表评分、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平均流速(TMV)、阻力指数(RI)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中医症状(轻瘫及言语謇涩、头晕目眩及麻木、共济失调等)积分、GFAP及NSE、UCH-L1水平、NIHSS及MMSE、BI量表评分、PSV、TMV及RI等指标均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轻瘫及言语謇涩、头晕目眩及麻木、共济失调等)积分、GFAP及NSE、UCH-L1水平、NIHISS及MMSE、BI量表评分、PSV、TMV及RI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14.00%,7/50)比较,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2.04%,1/49)更低(P<0.05).结论 小脑顶核电刺激与龟板白术汤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肝肾亏虚证)疗效显著,患者恢复好,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悬吊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1/1/17
目的 观察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悬吊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效果观察.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7月兰考县中心医院收治的84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悬吊训练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 干预前,观察组NIHSS、FMA、SF-36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8.45±3.02)分]低于对照组[(12.43±3.89)分],FMA评分[(63.54±3.71)分]高于对照组[(52.15±4.73)分],SF-36评分[(80.25±4.75)分]高于[(72.31±5.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悬吊训练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1/1/17
-
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超声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小儿脑瘫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1/1/17
目的 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超声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脑瘫患儿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濮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6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两组,各33例.对照组接受系统康复锻炼,观察组于此基础上接受小脑顶核电刺激+超声引导下注射BTX-A,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发育商(DQ)及运动发育指数(PDI)、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0.91%(30/33)]高于对照组[66.67%(2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DI、DQ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03%(1/33)]与对照组[9.09%(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超声引导下注射BTX-A治疗脑瘫患儿,可促进智力发育,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治疗效果,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