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后踝韧带结构及踝关节稳定性为基础的后踝骨折分型及其病理解剖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提出后踝骨折新分型系统,进一步阐明后踝骨折的病理解剖学特征。方法:选择20例形态正常的下肢新鲜冰冻尸体标本,解剖并测量后踝相关联韧带胫骨附着区的范围。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7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及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共收治的296例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学资料,并测量患者后踝骨折占关节面百分比、后踝骨折向近端移位程度及距骨向后脱位程度。将后踝韧带结构解剖测量值与后踝骨折的CT影像学特征相关联,结合后踝韧带结构、后踝骨折块的形态学特征及损伤机制创建后踝骨折新分型系统。共分为3型:Ⅰ型为下胫腓横韧带胫骨附着区骨折;Ⅱ型为下胫腓横韧带及下胫腓后韧带胫骨附着区骨折,依据后踝骨折是否伴有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损伤、压缩或Die-Punch骨块可分为ⅡA和ⅡB两个亚型;Ⅲ型为下胫腓横韧带、下胫腓后韧带及胫距后韧带胫骨附着区骨折,按照后踝骨折块数目分为ⅢA和ⅢB两个亚型。观察后踝各韧带结构胫骨附着区的尸体解剖学特征、后踝骨折CT成像的影像学参数及对应分型情况。同时,将后踝骨折新分型与Haraguci分型及Mason分型相对比。结果:后踝韧带结构从后外侧至后内侧依次为下胫腓后韧带、下胫腓横韧带及胫距后韧带。下胫腓后韧带附着于胫骨后外侧,最高点距离关节面(45.2±5.6)mm。下胫腓横韧带附着于胫骨后方远端,最高点距离关节面(5.5±1.0)mm。胫距后韧带附着于内踝后丘或丘间沟,中心距丘间沟(2.5±0.6)mm。296例后踝骨折患者中,Ⅰ型、Ⅱ型及Ⅲ型分别为36例、229例(ⅡA 150例,ⅡB 79例)及31例(ⅢA 11例,ⅢB 20例)。ⅡB型后踝骨折占关节面百分比、后踝骨折向近端移位程度及距骨向后脱位程度明显大于ⅡA型后踝骨折[23.7(18.6,28.8)%∶18.4(12.7,21.7)%、4.1(2.1,6.0)mm∶1.9(0.2,3.0)mm、4.7(1.5,6.2)mm∶2.3(1.1,3.0)mm]( P均<0.01)。Ⅲ型后踝骨折向近端移位程度及距骨向后脱位程度明显大于Ⅱ型后踝骨折[7.2(6.0,8.2)mm∶2.7(0.4,4.0)mm、10.1(6.0,15.0)mm∶3.1(1.1,5.0)mm]( P均<0.01)。相对于Haraguchi分型,后踝骨折新分型结合了后踝韧带结构及后踝骨折损伤机制,不仅分型进一步细化,而且随着分型等级增加,损伤严重程度亦增加,其临床实用性更强。相对于Mason分型,后踝骨折新分型主要增加了单纯旋转型后踝骨折类型(新分型的ⅡA型),其骨折类型更全面。 结论:结合后踝韧带结构、骨折形态及损伤机制,后踝骨折可分为3型,该分型系统可更全面地阐述后踝骨折的病理解剖学特征,将有助于后踝骨折相关基础研究,并指导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膜解剖理念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于膜解剖的胃肠肿瘤根治术已经大幅降低了术后复发率,提高了手术疗效。但膜解剖在食管癌根治术中并未得到普遍采用。我们的研究发现,作为前肠器官,食管同样具有系膜结构,食管癌系膜内同样存在第五转移,系膜完整性破坏导致的癌泄露和转移,可能是术后高复发率的根本原因。应用纳米碳及吲哚菁绿荧光示踪显示,食管上段的淋巴引流到胃左动脉系膜淋巴结。为此,我们在食管癌根治术中,采用膜解剖理论,将食管癌、食管系膜、胃左动脉及其系膜和系膜内的所有结构一同完整切除,彻底清除癌肿、阻止癌细胞通过血管、淋巴系统和系膜内转移进行的播散、提高了疗效和预后。本文通过阐述食管膜解剖结构的理论基础、胚胎发育、影像学、尸体解剖以及腔镜观察到的结构以及食管膜解剖理论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阐明了食管膜解剖结构以及食管癌的淋巴引流特点,揭示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优化淋巴结清扫策略,从而提高食管癌根治术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腋弓的常见形态与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腋弓是常见的腋窝肌纤维变异,在中国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10.8%。它的形态多样且不固定,有不同起止点,临床医师尚缺乏对它的充分认知。随着前哨淋巴结活检逐渐获得广泛开展,腋弓的临床意义日益凸显。腋弓的存在不仅会遮挡腋窝区域淋巴结,导致腋窝淋巴结清扫解剖层次不清;还会压迫腋窝神经血管束,引起上肢静脉血栓、淋巴水肿及神经卡压等相关症状;体积明显的腋弓还会表现为腋窝异常凸起。除在尸体解剖或手术过程中发现腋弓外,目前已有多种影像学方法可对腋弓进行评估,为前哨淋巴结活检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研究人员虽尝试用胚胎学、比较解剖学来解释腋弓的起源,但多数观点仍为假说,腋弓的起源尚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膝关节周围孔道结构与肿瘤复发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介绍"股骨髁间孔"、"胫骨髁间隆突孔"的发现及命名,并探讨膝关节周围侵袭性肿瘤术后高复发率与膝关节周围孔道结构的关系。方法:影像学观察、测量:收集我院影像中心数据库200例患者的CT扫描三维重建资料,观察"股骨髁间孔"、"胫骨髁间隆突孔"、"股骨髌股关节面上孔"的普遍性,并进行影像学定位、测量。解剖及组织学观察:通过15例车祸或肿瘤截肢新鲜标本及60例尸体解剖,实物证明其存在,并对"股骨髁间孔"、"胫骨髁间隆突孔"具体位置、孔道周围结构、孔道近端覆盖情况、孔道内容物、孔口、孔壁及孔底组织进行研究分析。切取瘤段解剖、组织及病理学观察:通过对股骨远端及胫骨恶性肿瘤切取瘤段的研究,包括原发以及骨转移瘤通过此通路向骨内传播转移,通过解剖与组织学以及影像学分析,观察孔道结构与肿瘤的关系;判断肿瘤通过孔道隐匿及双向传播情况;肿瘤复发与孔道结构的相关性分析。病变孔口滑膜分析,尤其影像疑似滑膜受累及的病例,观察滑膜是否肿瘤浸润。结果:"股骨髁间孔"、"胫骨髁间隆突孔"是人体固有的生理存在,200例均观察到该结构,其生理功能为膝中动脉分支进入股骨髁间窝及胫骨髁间隆突(孔)的血管孔;股骨髁间孔"、"胫骨髁间隆突孔"孔口与关节腔之间由滑膜组织间隔,并且其由滑膜组织、半月板及交叉韧带与关节腔形成立体间隔。膝关节侵袭性肿瘤侵犯到孔道结构后,并非即刻突入关节腔,而在孔道中隐匿,以其特定的生物学行为对滑膜进行侵犯,滑膜病变顺序:反应性水肿、增厚,退变、钙化、玻璃样变(部分病例观察到浸润),滑膜破裂,肿瘤侵犯关节腔。往往在滑膜破裂之前,临床上已观察到肿瘤或观察到肿瘤复发。肿瘤有沿膝中动脉传播至腘血管及周围软组织、淋巴管的趋势,影像表现为腘血管周围淋巴结肿大。色结、其他部位肿瘤也可经此孔道侵入或转移至骨内。结论:"股骨髁间孔"、"胫骨髁间隆突孔"是膝中动脉分支的滋养孔,是人体固有结构,这组特定的孔道结构是膝关节周围侵袭性肿瘤很重要的传播、隐匿途径及复发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巨细胞病毒宫内感染胎儿3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宫内感染胎儿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多小脑回畸形(PMG)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以及与羊水HCMV-PCR结果的关系。方法:收集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病理科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经尸体解剖的3例HCMV宫内感染的引产胎儿,回顾性分析胎儿产前超声、磁共振成像(MRI)、羊水HCMV-PCR检测结果、尸解病理资料及其他相关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产前超声示胎儿宫内生长受限(FGR)、肠管回声增强1例,胎儿双足内翻、侧脑室稍宽、颅内多发强光斑、左心室强光斑1例,双侧室管膜下混合性声像、右侧侧脑室扩张、心脏增大1例。MRI示胎儿双侧大脑皮质发育异常2例。3例羊水HCMV-PCR均阳性。镜下观察PMG 2例。此外1例肾脏、肺脏、肝脏、肠管、甲状腺、垂体,1例肾脏、肝脏,1例肾脏、肺脏、肝脏、甲状腺、垂体、胸腺,均可见HCMV感染细胞。胎盘2例,呈淋巴浆细胞性绒毛炎,但未见明确HCMV包涵体。3例均HCMV早期、晚期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结论:并非羊水HCMV-PCR结果越高,胎儿越会发生PMG;羊水HCMV-PCR结果越高,HCMV感染胎儿器官越多;影像学检查、羊水病毒检测及病理检查对于诊断HCMV宫内感染胎儿非常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体积移植物辅助性肝移植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小体积移植物辅助性肝移植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2月至202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脏移植中心连续收治的接受小体积移植物辅助性肝移植治疗的12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14~66岁。受者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为1~15分,Child评分为6~11分。供肝来源于活体供肝9例,来源于尸体供肝劈离2例,来源于儿童尸体供肝1例。3例尸体供肝的移植物和受者体重比(GRWR)为0.79%~0.90%,9例活体供肝的GRWR为0.31%~0.55%。在辅助性肝移植术中,切除受者的左半肝或右半肝,原位植入左叶或右叶供肝,或用左叶供肝置换受者的右叶肝脏。观察受者生存和移植物存活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自体余肝和移植肝门静脉血流速度、腹腔引流量和肝脏功能生化指标等。结果:12例患者的移植肝功能稳定,患者均存活。移植术后发生流出道扭转2例、急性排斥反应1例、胆瘘1例、远期出现的甲状腺癌1例,经相应治疗均治愈。流出道扭转与供肝生长后吻合口角度变化相关,改良吻合方式后,该并发症未再次出现。门静脉血流速度测定结果提示,术后早期自体余肝血流速度明显降低,术后远期保持极低的血流速度或血管发生闭塞,移植肝血流稳定。结论:小体积移植物辅助性肝移植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技术难度较大,并发症诊治复杂。因此,该方法目前仍限于在活体肝移植技术熟练、并发症监测处置能力完备的中心进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胎儿和新生儿临床影像学尸检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胎儿和新生儿尸体解剖可以明确死亡原因,但由于患儿父母拒绝,近年来尸体解剖率明显下降。在国外,儿科影像学尸检因侵入性较小、诊断性能较高,已被广泛认为是确定患儿死亡原因的重要辅助手段。目前儿科影像学尸检方法包括常规X线尸检、计算机断层摄影尸检、磁共振成像尸检、超声尸检和微小侵入性尸检。影像学尸检和传统尸体解剖相比,保留了尸体的完整性、美观性,且诊断价值较高,家属更趋向于接受侵入性更小的尸检方式。本文通过评估影像学尸检方法的特点,为拒绝传统尸体解剖的家庭提供明确患儿死亡原因的辅助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会阴旁入路至骨盆耻骨下支-坐骨支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会阴旁入路治疗骨盆耻骨下支-坐骨支骨折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5具10侧完整湿性成人尸体标本上模拟会阴旁入路,明确入路体表设计标志及显露范围,观察股后皮神经会阴支与手术入路切口的解剖特点;于入路切口上选取5个测量点,测量每个点与股后皮神经会阴支体表投影的距离(L 1~L 5)。临床应用经会阴旁入路耻骨下支-坐骨支骨折复位固定11例,男5例、女6例;年龄(41.55±14.32)岁(范围18~62岁)。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按照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测量内收肌群肌力,并根据Majeed评分评价功能。 结果:解剖研究表明,耻骨联合角顶点水平外侧旁开4 cm与坐骨结节以近4 cm的连线为会阴旁入路轴线,经此入路可显露耻骨联合至坐骨结节范围,入路切口测量点与股后皮神经会阴支的距离L 1为(19.40±1.17)mm(范围18~21 mm)、L 2为(16.60±2.76)mm(范围10~20 mm)、L 3为(18.30±1.89)mm(范围16~21 mm)、L 4为(19.20±1.93)mm(范围16~22 mm)、L 5为(14.70±1.83)mm(范围13~18 mm)。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7.91±4.09)个月(范围13~26个月)。手术切口长度为(8.18±0.98)cm(范围7~10 cm),手术时间为(59.64±12.17)min(范围43~85 min),术中出血量为100(50,130)ml。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13.36±2.06)周(范围10~16周)。Matta评分为优6例、良4例、可1例。末次随访时内收肌群肌力4级4例、5级7例;Majeed评分为(86.55±9.59)分(范围66~100分),其中优8例、良3例。术后出现性交痛2例、异位骨化2例,所有患者均无会阴区感觉障碍及疼痛。 结论:会阴旁入路与股后皮神经会阴支有一定的安全距离,股后皮神经会阴支损伤的风险小。采用会阴旁入路治疗耻骨下支-坐骨支骨折切口隐蔽、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是治疗耻骨下支-坐骨支骨折的安全入路,可获得较满意的近期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创腰椎前路腹膜外入路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解剖学和临床研究,探讨微创腰椎前路腹膜外入路的理想显露方法。方法:尸体解剖:成人防腐尸体标本21具,行左侧腹直肌旁纵切口掀开三层腹肌,观察腹膜外间隙和腹膜特点,经腹膜外入路显露L 2~S 1节段椎间盘,观察大血管与椎间盘的位置关系。影像学测量:收集100例成人腹部CT扫描,在L 2~S 1节段的腹前壁测量腹膜外脂肪与腹直肌外缘和腹壁中线的距离。收集150例成人腰椎MR检查,在L 2~S 1节段测量大血管与椎间盘前中线的距离。临床应用:采用微创前路腹膜外入路行腰椎融合术56例,男25例,女31例;年龄29~71岁,平均46.3岁。L 2~L 4采用左侧腹直肌旁斜切口,L 4~S 1行正中偏左横切口,长约8 cm,腹膜外入路充分显露椎间盘,切除椎间盘减压后行椎体间融合术,评估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 结果:尸体解剖:L 2~L 4节段在弓状线近侧,腹直肌后鞘与腹膜粘连,分离时易破裂,自腹直肌鞘外缘向外腹膜逐渐变厚并出现腹膜外脂肪。L 4~S 1可经弓状线远侧显露,腹直肌后侧即为腹膜外脂肪,L 4,5需切开弓状线在外侧腹壁延展部,腰大肌内侧有多支髂腰静脉。L 5S 1在血管分叉远侧的右髂总动脉和左髂总静脉之间显露,骶正中血管细小或缺如,交感神经丛偏左侧。影像学测量:腹膜外脂肪在L 2,3、L 3,4、L 4,5节段分别距腹直肌外缘(36.2±9.9)mm、(35.2±11.6)mm、(27.6±11.2)mm,在L 5S 1节段覆盖腹直肌后侧达中线。腹主动脉左缘在L 2,3、L 3,4、L 4,5节段分别距中线(14.9±5.1)mm、(13.9±4.6)mm、(19.7±5.9)mm;下腔静脉在L 2,3、L 3,4节段位于中线右侧,在L 4~5节段跨过中线(4.6±8.7)mm;在L 5S 1节段右髂总动脉和左侧髂总静脉内缘分别距中线(14.6±6.8)mm、(17.6±5.3)mm。临床应用:56例均采用微创前路腹膜外入路顺利充分显露,手术时间70~12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15~70 ml,平均30 ml;1例L 4,5牵拉髂血管时髂腰静脉撕裂,双极电凝止血,均未发生神经或大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微创腰椎前路腹膜外入路创伤小、显露充分,具有较好的可行性,L 2~4可采用仰卧位左侧腹直肌旁斜切口,L 4~S 1可采用法式体位正中偏左横切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例额缝早闭的产前诊断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结合染色体核型分析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技术对l例疑似额缝早闭胎儿的确诊过程,实现产前诊断技术的有效联合应用。方法:应用影像学检查、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和SNP-array技术以及尸体解剖对胎儿进行检测及验证。结果:胎儿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未发现异常,SNP-array分析结果显示9p23p22.2区段存在长度7.8 Mb的缺失;父母双方核型分析以及SNP-array分析均未发现异常,胎儿为新发突变。并通过尸体解剖证实额缝早闭的诊断。结论:结合临床超声和SNP-array分析确诊胎儿患有额缝早闭,尸体解剖明确诊断,为患者提供了准确的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