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生物全息论浅谈《黄帝内经》尺肤诊疗法机理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4/1/13
尺肤诊蕴含着中医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的思想,通过切按尺肤的寒温、形态的变化以辨知脏腑气血之盛衰,是《黄帝内经》所载的重要诊察方法之一.其诊疗是基于尺肤与人整体之间的关系,这一方式与20世纪80年代张颖清教授提出的生物全息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全息胚与人整体之间的关联性.为探求人体各部位与整体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文中从全息胚生物学理论观点探讨尺肤诊疗法的生物全息机制,力求从这一新的视角阐明尺肤诊疗法的诊断价值,以证明尺肤诊疗法应用于中医诊疗的合理性,为中医诊疗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棒状光源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肛管内尖锐湿疣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肛管内尖锐湿疣的治疗难度大,复发率高,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文中旨在观察棒状光源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肛管内尖锐湿疣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医院理疗科门诊就诊的肛管内尖锐湿疣患者30例.每周一次棒状光源ALA-PDT治疗,每次治疗前详细记录皮损情况,计算皮损清除率;同时记录里急后重等相关不良反应.平均随访时间(150±20)d,观察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1次全部清除者6例(20.0%),部分清除者12例(40.0%),未清除者12例(40.0%);2次治疗全部清除者11例(36.7%),部分清除者9例(30.0%),未清除者10例(33.3%);3次治疗全部清除15例(50.0%),部分清除7例(23.3%),未清除8例(26.7%),3次治疗总有效率为73.3%(22/30).ALA-PDT治疗期间27例均出现疼痛反应,治疗后10 min达疼痛高峰,15 min后逐渐缓解,疼痛自觉模拟尺评分为(6.57±1.24)分,仅有1例患者疼痛难忍,疼痛评分10分.至随访结束时4例(18.2%)患者复发,其中有2例仅在肛管复发,2例肛周、肛管均有复发. 结论 棒状光源ALA-PDT治疗肛管内尖锐湿疣疗效好,安全性高,复发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臂离断伤合并硬膜外血肿救治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 男,29岁,以左侧硬膜外出血、右上肢不全离断伤急诊入院.临床检查:体温36.4℃,脉搏99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50/100 mmHg(1mmHg=0.133 kPa).浅昏迷,烦躁不安,检查欠配合.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瞳孔直径约4.5 mm,右侧瞳孔直径约2.5 mm,对光反应迟钝,右侧肢体瘫痪.右上臂中段除外侧有约1/5皮肤组织相连外均完全离断;伤口污染严重,皮肤及软组织广泛剥离,软组织挫毁较重;远端肢体完整尺桡动脉搏动消失,苍白无血运.在全麻下行颅内止血圾血肿清除术的同时行右断臂清创再植术.手术分两组同时进行:第一组行开颅手术,在左侧颞顶部切一个6 cn×8 cm大小的“U”形皮瓣,后掀开骨瓣,见硬膜外大量淤血约40ml.清除淤血,出血部位彻底仔细止血.确认无明显渗血后将颅骨置于原位固定,引流缝合.此时观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双瞳孔恢复等大等圆.第二组对离断创面常规清创,修剪皮缘及污染失活的组织,清除部分挫伤污染失活肌肉,分别显露肱动脉及伴行静脉、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及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并标记.清创完毕后将肱骨外固定架固定,8字褥式缝合肱三头肌、肱肌及肱二头肌腱,镜下以9-0无损伤线精细吻合肱动脉及伴行静脉,松开血管夹,见一次性通血良好,以7-0无损伤线外膜缝合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及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在通血条件下检查吻合各条血管无漏血且通血良好、精细止血确认创面无明显活动性出血,依次缝合伤口,前臂切开减张引流,无菌纱布包扎.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意识变化及肢体血运情况,及时换药,预防伤口感染等;合理补充血容量、防止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采取中性治疗及中药治疗(如丹参、七叶等);全身支持疗法;及时进行血常规及生化检查,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颅内血肿清除,止血彻底,患者清醒.患肢血液循环恢复正常并顺利度过危险期,肢体存活,伤口I期愈合,2周拆线,前臂减张口二期缝合并顺利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冲击波结合电针治疗脊柱内镜术后腰5神经支配区遗留皮肤感觉障碍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冲击波结合电针治疗脊柱内镜术后腰5神经支配区遗留皮肤感觉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2018年1月—2019年6月就诊于河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医联体医院,曾诊断为L4/5椎间盘突出,行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腰5神经支配区遗留皮肤感觉障碍的患者7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电针组、冲击波组和联合组,每组各25例.电针组予以电针治疗,冲击波组予以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组予以体外冲击波结合电针治疗.治疗以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麻木视觉模拟标尺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腰痛评定标准评分,评价其治疗效果和临床疗效.结果 整体分析发现:组间、时间点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治疗1、2个疗程后麻木VAS评分降低,JOA评分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结束后,联合组麻木VAS评分低于电针组和冲击波组,JOA评分高于电针组和冲击波组.电针组与冲击波组VAS、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整体临床疗效高于电针组和冲击波组(P<0.017).结论 冲击波结合电针治疗对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腰5神经支配区遗留皮肤感觉障碍的临床效果良好,其治疗效果优于其他使用单一疗法的方案,并可显著缓解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皮肤感觉障碍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过伸推按抖折手法"联合改良夹板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29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改良正骨疗法"过伸推按抖折手法"联合改良夹板固定治疗中老年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复位后骨折再移位、皮肤挤压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29例中老年桡骨远端伸直型(Colles)骨折患者,均为摔倒伤后即刻就诊的新鲜闭合性骨折.运用改良后的中医正骨"过伸推按抖折法"联合改良夹板进行治疗,治疗后8周观察复位后骨折再移位、皮肤挤压伤发生率,评估治疗前后桡骨远端的高度、掌倾角、尺偏角、VAS疼痛评分改善情况,针对腕关节功能恢复采用Cooney评分进行疗效分析评估.结果:29例患者全部获得了 8周的随访,均采用本方法一次性复位治疗,复位后骨折端再移位1例(发生率为3.45%),均未出现皮肤挤压性损伤情况.治疗后8周桡骨远端的高度、掌倾角、尺偏角、VAS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畸形愈合、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综合腕关节功能Cooney评分疗效评价:优18例,良11例,优良率为100%.结论:运用改良的正骨疗法"过伸推按抖折手法"联合改良夹板固定治疗中老年桡骨远端伸直型闭合性骨折,明显降低了复位后骨折再移位发生率、皮肤挤压伤率,其具有操作手法安全、复位精准、固定稳固、腕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尺肤理论的针药联合模式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脏敏感度改善效果及病情严重程度与肿瘤坏死因子α、神经肽Y、血管紧张素Ⅱ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基于尺肤理论的针药联合治疗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内脏敏感度改善效果及病情严重程度与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神经肽Y(NPY)、血管紧张素Ⅱ(AT-Ⅱ)的相关性.方法 将127例IBS-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药组(n=39)、中药组(n=43)及针药联合组(n=45),西药组采用匹维溴铵片口服治疗,中药组采用痛泄逍遥方治疗,针药联合组在中药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尺肤针刺疗法,3组均治疗4周.比较3组治疗前后IBS病情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评分、内脏敏感指数(VSI)评分;观察3组治疗前后直肠容量刺激感觉指标(排便阈值、疼痛阈值、感觉阈值及最大耐受阈值)水平;对比3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NPY、AT-Ⅱ水平;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IBS-SSS与血清TNF-α、NPY、AT-Ⅱ水平相关性.结果 3组治疗后IBS-SSS、VS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针药联合组治疗后均低于西药组、中药组(P<0.05),中药组治疗后均低于西药组(P<0.05).3组治疗后排便、疼痛、感觉、最大耐受阈值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针药联合组治疗后均高于西药组、中药组(P<0.05),中药组治疗后均高于西药组(P<0.05).3组治疗后TNF-α、AT-Ⅱ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NPY水平均升高(P<0.05),且治疗后针药联合组各项改善均优于西药组、中药组(P<0.05),中药组治疗后各项改善均优于西药组(P<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IBS-SSS评分与TNF-α、AT-Ⅱ呈正相关(P<0.05),与NPY呈负相关(P<0.05).结论 基于尺肤理论的针药联合治疗对提高IBS-D患者临床疗效、降低内脏敏感度等具有积极影响,亦可改善患者机体血清TNF-α、NPY、AT-Ⅱ水平,且本研究进一步证实IBS-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清TNF-α、NPY、AT-Ⅱ水平密切相关,为后续临床监测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制定针对性地有效诊疗方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