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肱骨近端双结节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双结节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采用肱骨近端双结节锁定钢板治疗19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12例;年龄(64.0±12.8)岁(范围,32~85岁);依据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其中两部分肱骨近端骨折1例,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9例,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9例;9例大、小结节均骨折,10例仅大结节骨折。记录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上肢功能障碍(disability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评分量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干角改变量、肱骨头高度改变量、患肢活动范围、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其他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1个月(范围,12~18个月)。末次随访时19例患者骨折均已愈合,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为(84.2±11.0)分(范围,55~98分);DASH评分为(19.4±11.6)分(范围,2.3~47.8分);VAS评分为(1.6±1.3)分(范围,0~4分),其中轻微疼痛17例(89.5%,17/19)。19例患者术后第1天颈干角141.9°±9.8°(范围,132.17°~162.66°,肱骨头高度(18.0±5.9)mm(范围,7.45~27.12 mm);末次随访时颈干角148.6°±7.5°(范围,132.70°~159.39°),肱骨头高度(17.4±5.5)mm(范围,5.02~27.31 mm);颈干角改变量为3.29°(范围,0.68°~33.10°),肱骨头高度改变量0.68 mm(范围,1.32~6.56 mm),其中内固定失效4例。术后第1天,1例出现距螺钉穿出,该例患者术后第17天出现伤口感染,予以清创术治疗后感染控制。无一例出现大、小结节吸收或畸形愈合。结论:肱骨近端双结节锁定钢板能够同时固定大、小结节骨折块,维持结节骨折块与肱骨干之间的相对位置,减少术后结节再移位或畸形愈合,术后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髋臼骨折是一种复杂的关节内损伤,随着近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也逐年增加,如创伤性髋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折再移位以及异位骨化等,导致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许多研究都聚焦于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对于髋臼骨折术后并发症的治疗,且对于其疗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通过研究THA治疗髋臼骨折术后并发症的疗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该术式在此类疾病中的优缺点,并对此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视角。本文针对近年来THA治疗髋臼骨折术后并发症的疗效进行综述,为后续相关临床工作及研究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治疗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手术技巧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9年3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手术治疗并完整随访的16例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资料。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61岁(40~77岁)。12例原始损伤伴有肩关节脱位。原始移位的大结节骨折未及时手术治疗者8例,初次手术治疗大结节骨折未有效复位者4例,手术治疗后大结节骨折再次移位者4例。2例向前方移位,3例向后方移位,11例向上方移位。大结节移位距最后手术的平均时间为5个月。移位距离平均16.5 mm。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55个月(16~118个月)随访。15例术后大结节解剖复位,顺利愈合;1例复位欠佳,随访发现大结节再次出现向上移位。16例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绝对值评分分别为(37.0±11.7)、(91.0±9.9)分,前屈上举范围分别为33.0°±26.7°、144.0°±38.5°,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与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5±1.0)、(0.7±1.3)分,术后VAS评分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有1例患者肩部功能评分欠佳,但尚能满意完成日常生活需要。 结论: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根据不同骨折移位特征,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激光辅助轴位透视经皮螺钉固定治疗髋臼前柱骨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激光辅助轴位透视经皮螺钉固定治疗髋臼前柱骨折的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激光辅助轴位透视经皮螺钉固定治疗的髋臼前柱骨折患者20例(22髋),男11例,女9例;年龄(42.1±3.2)岁(范围,24~68岁)。单侧髋臼前柱骨折7例,双侧髋臼前柱骨折2例(4髋),髋臼前柱合并同侧骶骨骨折7例,髋臼前柱合并骶髂关节损伤4例。髋臼前柱骨折Nakatani分区:Ⅰ区3髋,Ⅱ区6髋,Ⅲ区13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 d(范围,3~11 d)。髋臼前柱骨折均采用激光辅助轴位透视经皮螺钉固定,合并骶骨骨折或骶髂关节损伤患者采用Starr架辅助复位后以经皮骶髂螺钉固定。记录患者髋臼前柱螺钉置入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术中出血量。术后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 D' Aubigné and Postel评分系统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22髋的前柱螺钉置入手术时间为(22±10)min(范围,20~40 min),术中透视次数(30±8)次(范围,21~45次),术中出血量(20±5)ml(范围,10~40 ml)。20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3.1)个月(范围,12~18个月)。骨折复位质量:解剖复位18髋,满意复位2髋,不满意复位2髋,优良率为91%(20/22)。骨折愈合时间为(13±2.2)周(范围,11~16周)。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优18髋,良3髋,可1髋,优良率为95%(21/22)。1例术后前柱螺钉皮肤切口出现渗出,1例术中损伤臀上动脉分支导致术后臀部皮下瘀斑及血肿。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或骨折再次移位等并发症。结论:采用激光辅助轴位透视经皮螺钉固定治疗髋臼前柱骨折,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不易损伤重要血管及神经,术中出血量少,近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两种髓内棒内固定联合Ilizarov外固定和包裹式自体髂骨植骨治疗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可延伸髓内棒内固定与Williams髓内棒固定联合Ilizarov外固定和包裹式自体髂骨植骨治疗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初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60例经联合手术治疗的Crawford Ⅳ型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可延伸髓内棒组(30例)和Williams髓内棒组(30例)。可延伸髓内棒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为(33.6±6.3)个月(范围:18~44个月);Williams髓内棒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47.8±8.6)个月(范围:36~66个月)。术后1、3、6、9和12个月分别复查胫腓骨正、侧位X线片及双下肢全长X线片,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两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时间均>2年,可延伸髓内棒组随访(49.5±6.4)个月,Williams髓内棒组(53.7±10.5)个月。可延伸髓内棒组胫骨假关节断端初期骨愈合时间为(5.1±0.8)个月,Williams髓内棒组为(5.0±0.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84, P=0.562);可延伸髓内棒组术后初期骨愈合率为93.3%(28/30),Williams髓内棒组为96.7%(29/3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51 P=0.554);可延伸髓内棒组术后再骨折率为20.0%(6/30),Williams髓内棒组为16.7%(5/30);可延伸髓内棒组术后双下肢肢体不等长6例(20.0%),肢体长度差为(2.5±1.4)cm(范围:1.5~5.2 cm),Williams髓内棒组8例(26.7%),肢体长度差为(2.8±1.4)cm(范围:1.8~6.0 cm);术后胫骨近端外翻畸形可延伸髓内棒组4(13.3%)例,外翻角度范围为(12.5±4.9)°(范围:7°~18°),Williams髓内棒组3(10.0%)例,外翻角度为(15.0±6.0)°(范围:9°~21°);术后踝关节外翻畸形可延伸髓内棒组2(6.7%)例,外翻角度为(11.5±4.9)°(范围:8°~15°),Williams髓内棒组4(13.3%)例,外翻角度为(14.8±6.2)°(范围:6°~20°);可延伸髓内棒组术后患儿膝关节与踝关节活动正常,无受限,可延伸髓内棒移位4例。Williams髓内棒组术后患儿踝关节活动僵硬30例,髓内棒固定位置无移位。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在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联合手术中应用可延伸髓内棒和Williams髓内棒两种内固定方式均可达到有效的内固定效果,术后初期骨愈合率均较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两种内固定方式各有优势与缺陷,可根据患儿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进行固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皮后路内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Kümmell病继发节段不稳定的短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后路内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Kümmell病继发节段不稳定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 2016年2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例Kümmell病继发节段不稳定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4例;年龄65~86岁[(76.0±5.5)岁]。损伤节段:T 7 1例,T 10 2例,T 11 3例,T 12 4例,L 1 6例,L 2 2例。均采用经皮后路内固定联合PVP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术前与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节段Cobb角和楔形角。同时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8个月[(17.7±4.4)个月]。手术时间110~175 min [(137.9±21.9)min],术中出血量50~165 ml [(110.7±35.6)ml],骨水泥注入量2.5~6.0 ml [(4.7±0.9)ml],术后住院时间7~14 d [(9.4±2.3)d]。VAS术前为(7.8±1.2)分,术后1周为(3.3±0.7)分,末次随访时为(2.4±0.7)分;ODI术前为(67.3±7.3)%,术后1周为(30.5±7.5)%,末次随访时为(21.8±8.3)%;Cobb角术前(26.2±9.5)°,术后1周为(12.6±7.2)°,末次随访时为(16.7±6.2)°;楔形角术前为(21.1±6.1)°,术后1周为(8.4±4.6)°,末次随访时为(13.2±4.1)°。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5例螺钉有轻微松动,内固定无明显移位;1例术后6个月发生远端椎体压缩骨折,再经PVP治愈。 结论:对于Kümmell病继发节段不稳定,经皮内固定联合PVP可有效恢复和维持脊柱序列,快速缓解疼痛,改善临床功能,但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U型钉半骨骺阻滞术治疗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儿童胫骨前外侧成角畸形的短期临床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新型U型钉半骨骺阻滞治疗I型神经纤维瘤病患儿胫骨前外侧成角畸形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采用新型U型钉半骨骺阻滞术治疗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儿胫骨前外侧成角畸形的病例资料。测量手术前、取内固定时双下肢全长X线片及胫腓骨X线片上测量双侧胫骨长度差值,测量胫骨干近端轴线和胫骨干远端轴线的成角度数(胫骨骨干角),观察有无伤口感染、内固定松动、内固定断裂、胫骨骨折、骺板骨桥、伤口愈合不良、软组织激惹等并发症。评估正侧位X线片上胫骨成角矫正效果、术前术后双侧胫骨长度差异。记录内固定留置时间、畸形矫正速率。结果:共15例纳入研究,男10例,女5例;左侧12例,右侧3例,合并腓骨假关节3例。手术时年龄(49.27±23.29)个月。15例均合并I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所有患儿矫正效果满意,内固定留置时间为(24.13±7.26)个月。胫骨成角畸形正位X线片平均矫正速率每月(0.77±0.09)°。1例出现U型钉松动移位、切割骺板,但无骨桥形成,予以再次手术更换U型钉。无一例感染、内固定断裂、胫骨骨折、骺板骨桥、伤口愈合不良、软组织激惹等其他并发症。正位片骨干角术前(29.72±6.87)°、取内固定时为(10.58±3.7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侧位片骨干角术前(17.95±9.56)°、取内固定时为(14.29±5.49)°,两者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双侧胫骨长度差异(0.79±0.54)cm、术后双侧胫骨长度差异(1.39±1.91)cm以及术前、术后双侧胫骨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新型U型钉半骨骺阻滞术治疗I型神经纤维瘤病患儿胫骨前外侧成角畸形,矫正速率高,损伤小,矫形效果满意,手术操作简单,能预防胫骨骨折;但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新分型与复位策略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新分型,以及在新分型指导下的复位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124例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56例,女68例;年龄(76.8±13.2)岁。根据骨折近端头颈骨块的移位方式,将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分为3型:1型(旋转型)65例,根据小转子位置再分为3个亚型:1.1型(小转子连在骨折远端型)24例,1.2型(小转子连在骨折近端型)8例,1.3型(小转子游离型)33例;2型(绞锁型)18例,也分为3个亚型:2.1型(小转子游离型)13例,2.2型(小转子连在骨折近端型)0例,2.3型(小转子连在骨折远端型)5例;3型(反转子型)41例。在新的分型指导下,对患者采用相应技巧(应用撬拨、钳夹、提拉及克氏针临时固定等技术)复位后行髓内钉固定。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3.0±20.7)min,术中出血量为(132.1±81.3)mL。根据Chang等、Kim等标准评定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优101例,良17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95.2%(118/124)。124例患者术后获(12.4±3.7)个月随访。120例患者骨折一期愈合,2例3型患者主钉断裂后更换髓内钉后愈合,此122例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5.1±1.4)个月;另有2例1.3型患者头钉切割股骨头行半髋关节置换术。5例患者术后出现泌尿系统感染,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为(94.2±5.4)分;优103例,良17例,差4例,优良率为96.8%(120/124)。结论:基于骨折近端头颈骨块移位方式划分的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新分型,能直接、有效地指导术中复位,并可获得满意的复位与固定效果,且易于理解和掌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胫骨下段骨折合并腓骨近端骨折9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胫骨下段骨折合并腓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治疗的9例胫骨下段合并腓骨近端骨折患儿资料,分析其临床诊疗与影像特点。其中男5例,女4例,平均年龄9.7岁。车祸伤3例,运动损伤6例。8例为闭合性骨折,1例为开放性骨折。2例患儿出现漏诊,其中1例合并腓总神经损伤。胫骨下1/3骨干骨折8例,下1/3合并胫骨远端骨骺骨折1例。X线片表现上,9例患儿胫骨骨折线走行均为外上斜向内下;除3例腓骨青枝骨折,6例腓骨骨折线为前高后低,外高内低。术后随访以胫腓骨X线评价骨折复位与愈合情况,以Johner-Wruh胫骨骨折愈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4例采取石膏外固定,5例采取手术固定胫骨(4例髓内钉,1例髓内钉联合克氏针),腓骨骨折均未采取内固定,患儿平均随访时间为16.7个月,范围为12~24个月。腓骨近端及胫骨骨折均愈合,无伤口感染、骨折再移位及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腓总神经损伤患儿在伤后2个月症状消失。末次随访时,根据Johner-Wruh胫骨骨折愈后评价标准,其中优8例,良1例。结论:儿童胫骨下段斜形骨折有漏诊腓骨近端骨折可能,应仔细检查,选择恰当的拍片部位以减少漏诊。治疗上以复位固定胫骨为主,腓骨骨折一般无需手术内固定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骶髂关节复位质量对骨盆环损伤仿生复位内固定术临床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骶髂关节复位质量对骨盆环损伤仿生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确诊为累及骶髂关节的骨盆环损伤,且行仿生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8例,女性30例,年龄(48.3±8.3)岁(范围:28~68岁)。患者在行仿生复位内固定术后,以术后即刻CT检查图像测量的受损侧骶髂关节残余移位最大距离作为分组依据,≤5 mm者纳入解剖仿生复位组,>5 mm纳入非解剖仿生复位组;非解剖仿生复位组中,根据残余移位的方向,再将其分为分离移位组、前后移位组。患者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拍摄X线片,若出现骶髂关节再移位或内植物松动、移位、断裂及骨折再移位等情况,即定义为内固定失效。采用Majeed骨盆骨折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术后的功能状态,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其疼痛程度。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 结果:根据患者术后CT图像测量结果,解剖仿生复位组28例,非解剖仿生复位组50例;非解剖仿生复位组中,分离移位组27例,前后移位组23例。解剖仿生复位组、分离移位组、前后移位组间患者的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患者术后随访(37.8±6.6)个月(范围:25~51个月)。末次随访时,解剖仿生复位组患者术后Majeed评分优良率为96.4%(27/28),分离移位组为74.1%(20/27),前后移位组为30.4%(7/23);解剖仿生复位组优良率优于分离移位组和前后移位组( Z=-6.479, P<0.01; Z=-6.256, P<0.01),分离移位组优良率优于前后移位组( Z=-3.607, P<0.01)。解剖仿生复位组患者VAS为0分17例,1~3分11例;分离移位组为0分6例,1~3分16例,4~6分5例;前后移位组为0分3例,1~3分7例,4~6分13例;解剖仿生复位组VAS低于分离移位组和前后移位组( Z=-3.515, P<0.01; Z=-3.506, P<0.01),分离移位组与前后移位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813, P=0.070)。共8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失效,解剖仿生复位组失效率为0(0/28),分离移位组为11.1%(3/27),前后移位组为21.7%(5/23);解剖仿生复位组与前后移位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4),与分离移位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11),前后移位组与分离移位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44)。 结论:累及骶髂关节损伤的骨盆骨折患者行仿生复位内固定术后,骶髂关节解剖仿生复位患者的功能状态、疼痛情况、内固定失效率明显优于非解剖仿生复位患者。分离移位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优于前后移位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