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尾状叶切除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腔静脉癌栓切除术中的应用:单中心经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腔静脉癌栓切除术联合肝尾状叶切除术治疗 301 Ⅱ~Ⅲ级下腔静脉癌栓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腔静脉癌栓切除术的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均联合部分肝尾状叶切除以显露肝后段下腔静脉.其中男性2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61(60~75)岁;中位体质量指数24.8(21.7~25.3)kg/m2.根据301分级,Ⅱ级癌栓患者1例,Ⅲ级癌栓患者4例.下腔静脉癌栓中位高度10.8(10.4~13.1)cm,癌栓中位最大径 2.0(1.5~3.9)cm.结果: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中位手术时间5 1 0(2 9 0~7 9 5)min,中位失血量1 500(900~2 000)ml.患者术后中位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时间 4(0~7)d,中位总住院时间 11(6~13)d.术后出现Ⅰ级并发症 2例,Ⅱ级并发症3例,无围术期死亡病例.出院时该5例患者的肝、肾功能均降至基线水平.中位随访时间8.3(2.5~16.1)个月,无肿瘤复发、进展、转移等情况.结论:对于肾肿瘤伴高度毗邻第二肝门的粗大下腔静脉癌栓的患者,术中切除肝尾状叶能够更好地显露肝后段下腔静脉,有利于术中尽早控制癌栓近心端下腔静脉,从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干血栓合并肝脾梗死超声表现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儿男,10个月。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病变包绕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及其分支血管(图1),于我院行肿瘤切除术。术后首日丙氨酸转氨酶2 519 U/L、天冬氨酸转氨酶7 254.9 U/L。超声检查:肝尾叶(Ⅰ段)、左外叶(Ⅱ、Ⅲ段)、部分左内叶(Ⅳ段)边缘实质回声不均匀减低(图2),脾实质呈"网格样"回声减低(图3),胆囊壁水肿增厚,胆囊腔内无明显胆泥沉积;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肝脾门均未测及动脉样血流信号(图3,4),进一步探测腹腔干分叉处,肝总动脉始段1.0 cm、脾动脉起始段1.1 cm腔内条状稍低回声充填(图5),相应节段血管腔内血流充盈缺损(图6),另探测腹主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充盈良好,门静脉主干血流通畅,流速约28 cm/s(图4)。考虑:腹腔干分叉处肝总动脉及脾动脉起始段血栓形成,肝脏部分、脾脏梗死。术后多次复查超声:肝尾叶(Ⅰ段)、部分左外叶(Ⅱ、Ⅲ段)逐渐坏死液化,左外叶(Ⅱ、Ⅲ段)坏死液化区内多发条索分隔结构(图7),术后1个月行肝坏死液化区穿刺引流,肝左内叶(Ⅳ段)边缘回声减低逐渐恢复、无坏死液化,病程中未出现胆汁淤积、胆瘘等胆道并发症。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肝脾门测及动脉血流(图8),肝尾叶(Ⅰ段)、左外叶(Ⅱ、Ⅲ段)坏死液化缩小(图9),脾脏缩小,无明显液化坏死(图10)。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SHERLLM2022019)。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术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5例肝尾状叶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例,女3例;年龄为49(26~55)岁。患者均行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术。观察指标:(1)术中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电话或门诊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3年3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术中情况。5例患者均成功施行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术(3例行腹腔镜肝尾叶部分切除术,1例行腹腔镜肝尾叶部分切除+肝左外叶切除术,1例行腹腔镜肝尾状叶部分切除+胆囊切除术),术中均采用左侧入路方式;3例患者术中行肝门阻断。5例患者手术时间为240(180~370)min,术中出血量为150(100~200)mL。(2)术后情况。5例患者术后第1天白蛋白为32.9(29.2~40.3)g/L,丙氨酸转氨酶104.09(57.11~1 018.67)U/L,天冬氨酸转氨酶为67.13(58.00~852.66)U/L。5例患者中,3例术后第1天凝血酶原时间较术前无明显变化,2例术后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术后第3天视觉模拟评分均为轻度疼痛;1例术后第1天肛门排气,4例术后第2天肛门排气;引流管拔除时间为6(4~10)d;术后均无出血、感染、胆汁漏、肝衰竭等并发症;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腺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平滑肌脂肪瘤1例;术后住院时间为6(5~11)d。(3)随访情况。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2(19~51)个月,均无复发。结论:严格把握适应证,选择性地施行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术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盲肠胃黏膜异位伴反复出血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27岁,因“间断便血5年,再发1 d”入院。行腹部CT检查提示回盲部肠管壁增厚,周围脂肪密度增高,伴系膜多发小淋巴结。患者10年前曾行阑尾切除术,5年前第1次发病时曾在本院行胃镜检查未见异常,结肠镜检查提示:盲肠部1个大小约2.0 cm×1.0 cm分叶状息肉样隆起,表面粗糙,基底深凹陷,周边黏膜水肿,病理提示慢性黏膜炎。入院后行结肠镜检查提示:盲肠部溃疡性病变,较5年前有所增大,最大直径约3 cm(图1),病理检查提示慢性黏膜炎。行手术治疗,术中见盲肠起始部1个局部质硬肿物,大小约3.0 cm×3.0 cm,遂切开肠壁,见溃疡性肿物,质地软,沿肿物边缘正常组织将肿物切除,送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未见肿瘤病变,将盲肠创面全层缝合+浆肌层缝合,术后进一步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胃黏膜异位(图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盆腔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影像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腹盆腔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DSR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22年6月乐清市人民医院收治3例和温州市人民医院收治5例腹盆腔DSRC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为(43±5)岁。患者均行MRI平扫+增强扫描检查。观察指标:(1)腹盆腔DSRCT影像学特征。(2)腹盆腔DSRCT治疗与病理学检查特征。(3)随访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 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腹盆腔DSRCT影像学特征。①肿瘤部位:8例患者中,肿瘤分别位于右季肋区肝下缘、右髂区回盲部内侧、右髂区盲肠内侧、左季肋区胃胰间隙、左髂区肠系膜间隙、盆腔膀胱右侧各1例,左季肋区腹膜后间隙2例。②肿瘤大小:8例患者有13个病灶,瘤体最大径为9.1(3.5~20.0)cm;其中单发肿瘤5例,多发肿瘤3例。③肿瘤形状与界限:8例患者中,4例肿瘤呈膨胀性生长,4例肿瘤呈侵袭性生长;5例瘤内坏死囊变,4例瘤内出血,4例瘤内见斑点状钙化,3例瘤周渗出改变(同1例患者可合并多种影像学表现)。④MRI平扫检查影像学特征:8例患者中,MRI平扫检查T1加权成像呈均匀低信号4例,低信号中夹杂斑点状高信号(伴出血)4例;T2加权成像(T2WI)呈均匀高信号3例,边缘高信号中央斑片状及斑点状更高信号5例;T2WI脂肪抑制序列呈高、等、低混杂信号5例,呈高、低信号3例;弥散加权成像呈均匀高信号3例,呈高、等、低混杂信号5例。⑤MRI增强检查影像学特征:8例患者MRI检查增强后均呈不均匀强化,其中2例动脉期实质部分显著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略降低;4例动脉期实质部分中度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化缓慢退出;2例动脉期实质部分轻度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化缓慢退出。8例患者中,3例肿瘤呈环形强化,瘤内见条索状或网格状强化,3例瘤周见血管增多增粗。⑥肿瘤侵犯周围组织与转移:8例患者中,肿瘤侵犯肠管4例,侵犯周围组织2例,侵犯左肾、脾脏及胰尾1例,侵犯左输尿管下段1例。8例患者中,腹腔、腹膜后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5例,腹膜多发结节状增厚及腹水4例,肝、肺转移2例,肋骨、股骨及骶骨转移1例(同1例患者可合并多处肿瘤转移)。(2)腹盆腔DSRCT治疗与病理学检查特征。8例患者中,3例肿瘤界限清晰行完整切除术;3例肿瘤与周围血管紧密粘连行部分肿瘤切除术;2例腹膜、网膜、肠系膜及周围肠管广泛转移仅取肿瘤组织行病理学检查。8例患者经显微镜检查、电镜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确诊为DSRCT。(3)随访情况。8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期间均死亡。结论:腹盆腔DSRCT MRI检查特征为单发或多发分叶状肿瘤,界限不清晰,常侵犯网膜、系膜、腹膜及邻近组织;信号混杂,增强扫描检查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局部进展期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肝门部胆管癌恶性程度较高,确诊时多为局部进展期。外科手术切除仍是唯一的根治性疗法,如何安全、有效地开展根治性切除已成为肝脏外科医师关注重点。对于局部进展期肝门部胆管癌,积极的外科治疗策略可增加肿瘤的根治性切除率。联合全尾状叶切除的半肝或肝三叶切除术为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标准手术方式,可选择性地开展血管切除重建及淋巴结清扫术。笔者认为:细致的术前评估和管理,如术前胆道引流和门静脉栓塞等措施,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为施行手术提供安全保证。局部进展期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仍然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密切合作,积极的手术与辅助治疗相结合可进一步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和病人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欧洲胰腺囊性肿瘤循证指南》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影像学检查特征及影响肿瘤性质的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2018版《欧洲胰腺囊性肿瘤循证指南》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MCN)的影像学检查特征及影响其肿瘤性质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21年4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收治的109例MC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例、女104例,年龄为(49±15)岁。肿瘤性质为良性的患者97例,肿瘤性质为恶性的患者12例。观察指标:(1)不同肿瘤性质MCN患者的临床特征。(2)不同肿瘤性质MCN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特征。(3)影响MCN患者肿瘤性质的多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将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征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前进法。 结果:(1)不同肿瘤性质MCN患者的临床特征。97例良性MCN患者性别(男、女),年龄,体质量指数,临床症状(健康体检发现、腹痛腹胀、消瘦、黄疸、胰腺炎、新发糖尿病),CA19-9(<37 U/mL、≥37 U/mL),癌胚抗原(<5.0 μg/L、≥5.0 μg/L),手术方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体尾切除术、胰腺节段切除术),囊肿部位(胰头部、胰体尾部)分别为4、93例,(47±14)岁,(22±3)kg/m 2,56、35、2、1、11、5例,89、8例,96、1例,2、90、5例,4、93例;12例恶性MCN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例,11例,(59±17)岁,(23±3)kg/m 2,4、4、1、0、3、2例,5、7例,7、5例,0、12、0例,0、12例;两者年龄、CA19-9、癌胚抗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69, χ2 =22.57、26.54, P<0.05);两者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不同肿瘤性质MCN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特征。109例MCN患者中,85例行胰腺CT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81例行胰腺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其中57例联合行胰腺CT、MRI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97例良性MCN患者囊肿部位(胰头部、胰体尾部)、囊肿形态(类圆形、分叶状),囊肿长径(<4 cm、≥4 cm),囊肿长径范围,囊壁分隔增厚,囊壁钙化,强化壁结节,胰管扩张分别为4、93例,69、28例,32、65例,4.7(3.3~6.8)cm,38例,20例,4例、13例;12例恶性MCN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0、12例,7、5例,4、8例,6.8(3.3~9.6)mm,10例,2例,6例,4例;两者囊壁分隔增厚、强化壁结节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 =6.75,21.75, P<0.05);两者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影响MCN患者肿瘤性质的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癌胚抗原、壁结节是影响MCN性质的独立因素(优势比=1.09、19.67、63.57,95%可信区间为1.01~1.18、1.07~361.49、4.07~993.49, P<0.05)。 结论:囊壁分隔增厚、强化壁结节是恶性MCN的影像学检查特征,年龄、癌胚抗原、壁结节是影响MCN性质的独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腹腔镜肝肿瘤切除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腹腔镜肝肿瘤切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6例行腹腔镜下肝肿瘤切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儿中,男4例,女2例,年龄(7±2)岁,均以上腹部不适后体检发现肝占位入院。术前诊断为肝母细胞瘤3例,原发性肝癌1例,肝腺瘤1例,肝结节样增生1例。6例患儿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肝肿瘤切除术,无中转开腹,其中行左半肝切除3例,行左外叶切除1例,行肝Ⅵ段肿瘤切除1例,行肝尾状叶切除1例。手术时间(90±9) min,术中出血量(83±26) mL。围术期均未输血,术后均无出血、胆漏、感染、肝衰竭等并发症。6例患儿术前均未留置胃管,术后第1天予以流质饮食,术后中位住院时间4(3~5) d。术后病理与术前诊断一致,手术切缘均阴性。6例患儿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23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结论:腹腔镜下儿童肝肿瘤切除安全可行,能最大程度减轻患儿创伤,减少术中出血,缩短住院时间,同时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腹腔镜儿童肝肿瘤切除具有一定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门下型尾状叶胆管2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1 女性,43岁,因“右上腹隐痛半个月”于 2021年10月19日收入赣州市肿瘤医院。患者无其他不适症状,既往有乙肝病史,体检未见明显阳性体征。HBV-DNA 6.8×10 3 U/ml,甲胎蛋白17.9 μg/L(正常值范围:0~7 μg/L),CA19-9 37.41 U/mL(正常值范围:0~27 U/ml),其余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CT检查结果提示右肝可见最大径4.8 cm的占位;肝穿刺活检报告为低分化腺癌,胆管细胞癌可能性大。口服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2021年11月10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肝总动脉和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清扫、右肝部分切除术。术中见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数枚肿大淋巴结,质地中等,肝脏中度硬化,左肝体积较小,右肝可及最大径约5 cm的肿块,边界尚清;先行骨骼化清扫,其中在沿胆总管-肝总管左缘向上清扫至左肝蒂下方区域时出现胆漏,仔细分离后发现局部有一根直径0.3 cm的胆管,其前壁已被剪开,有胆汁溢出,用小圆针的针鼻一端经胆管裂口伸入探查,向右可进入肝总管,将肝总管前壁顶起,向左通向尾状叶(图1A、1B),用6-0 不可吸收线间断缝合胆管前壁裂口(图1C),再完成右肝部分切除术;用带蒂的肝圆韧带浆膜面覆盖胆管修补处,用5-0不可吸收线将肝圆韧带与周围组织缝合固定数针防止移位,放置2根腹腔引流管,将大网膜上提覆盖肝门区域,关腹结束手术。术后行全身支持、护肝、抗病毒等治疗,恢复顺利,无胆瘘等异常情况,病理学检查报告为右肝肉瘤样肝细胞癌,13枚淋巴结均未见转移。术后55 d复查CT,结果显示肝内胆管包括尾状叶胆管无扩张,肝十二指肠韧带、腹膜后可见较多肿大淋巴结;术后87 d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复查CT结果显示肝内无复发、转移,尾状叶胆管未见扩张,但两侧肝内胆管及肝总管明显扩张,肝十二指肠韧带、腹膜后淋巴结较前增大,患者放弃胆管穿刺引流等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下保留肥大肝尾状叶的次全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63岁,因反复右上腹痛伴寒战、发热20余年,加重1个月入院,既往30余年前于外院行开腹阑尾切除术。体格检查:右上腹轻度压痛、反跳痛,肝区叩击痛明显。实验室检查:WBC:5.86×10 9/L,总胆红素15.3 μmol/L,AST:33.47 U/L,ALT:15.2 U/L,ALB:45.3 g/L。CT示肝脏比例失调,左、右叶萎缩,尾叶肥大,肝内胆管扩张,胆管可见多发结石,胆源性肝硬化;MRCP示肝内胆管可见多发结节状充盈缺损,肝内外胆管扩张显著,胰管扩张(图1)。术前评估:患者Child-Pugh A级,肝脏储备功能良好(术前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为5.3%),CT三维重建计算全肝体积1 331 cm 3,肝尾状叶体积837cm 3。标准化肝脏体积(standard liver volume,SLV)采用Urata公式计算:SLV(ml)=706.2×体表面积(m 2)+2.4,计算标准肝体积为1 117 cm 3,剩余肝脏体积占标准肝脏体积的74.9%。依据术前评估,患者可安全进行手术。行腹腔镜下单独保留肥大肝尾状叶的次全肝切除+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图2)。手术时间700 min,术中出血600 ml,术中输注红细胞300 ml。术后病理结果未见癌变。患者围手术期恢复良好,术后第20天出院,随访时间5个月,未见胆管狭窄、结石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